张配豪
相比内地,虽然香港的保险产品具备很大的吸引力,但是专家提醒,在购买前也要考虑周全,风险不容忽视。
2016年春节之前的一天,记者曾和一位职业为理财顾问的朋友一起吃饭,当时她提到了“赴港购险”的话题。“近几年,随着全球资产配置越来越明显,内地人赴港买保险也越来越多,来找我咨询要去香港购买保险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年底这些天。估计今年的春节假期还会掀起新一轮的‘赴港购险热潮。”
这之后过了两天,中国银联发布最新指引,为了抑制非正常外汇流失,外汇局加强了对商户类别码的执行规范,要求从2月4日起,银联卡境外刷卡交易额度限制为每次交易最高由50000美元限制为5000美元,“实现资金合法出境”为噱头的香港保单成为严查对象。
该条款一出,我原以为理财顾问朋友的预言已经失败,谁料赴港投保的人数不降反升,并且持续火热。
那么,为什么人们偏要舍近求远跑到香港去买保险?这种现象又折射出内地保险业存在的哪些弊端呢?赴港购险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对此,记者展开了调查。
香港保险:低保费、高保额
“我是和朋友一起特意去香港买的,我记得当时人特别多,排了半天才买上。”一位趁春节假期赴港买保险的王女士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目前香港保险各类产品均向内地消费者开放,内地消费者购买重疾险和投资型保险比较普遍。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大陆居民在香港保险市场所占的份额,近年来可谓节节攀升。2008年这一份额仅有5.4%,从2009年~2011年却逐渐升高至6.4%、7.5%、9%,而到了2012年,香港保险业向内地访客所发出的新保单保费就达到了99亿元港币,占全年个人业务新保单总保费的12.8%。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理处最新公布的数据,2015度内地访客到香港新买的保单费总额达211亿港元,预计全年将超过300亿港元。而2010年,内地访客到香港新买的保单费总额仅为44亿港元。5年来这一数字激增近6倍。
“我买了一款重疾险产品,我仔细对比过,类似的保险产品,香港的保费至少比大陆便宜很多,而且保障的范围也比大陆还要广很多。内地的保障通常病况很少,很多还没有轻症保障。”正如王女士所言,香港保险费率低、收益高、覆盖广成为吸引大陆居民前往香港购买保单的主要原因。以香港的某保险公司的一款重疾保险产品为例,该险种保障范围有52种,还对17项疾病预赔,加起来有69种,保费比内地优惠30%~40%。
除此之外,据业内人士介绍,香港的重疾险是有分红的,并且这些境外保险的利息起点是6.0%,而且也是复利,到一定年龄还可以领取资金。另外,香港保险起步低、存期短,资金可提前提取又是几大优势。
国内保险:存在信任危机
“其实也怪国内保险业存在问题,尤其是销售误导的问题,经常被骗。购保险时说的和购买之后的理赔经常是两码事,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愿意买保险给自己上一个保障,而是怕被骗。”记者随机采访的一位北京市民这样说。实际上,通过走访,记者发现不少消费者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按期缴纳了几年保费后,发现自己所购买的保险产品并不划算。
更有媒体用这样的表述来形容内地保险业的现状——“政府不够放心、人民不够满意、从业者不够硬气”。
那么,究竟是哪里出现的问题让人们对内地保险如此之不信任?带着疑惑记者采访了几位国内知名保险界专家,希望通过他们,问询到内地保险业症结所在。专家们针对内地保险业目前的发展现状,从保险产品到销售服务再到政府监管方面,分别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从产品角度,目前内地保险产品亟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品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这也是人们赴港购险的一个重要原因”,江西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保险学会理事吴海波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险产品缺陷主要包括产品设计缺陷,如保险责任、责任免除和赔偿处理的设计不当,应当包含在保险责任范围之内的风险未被纳入。这些问题解决的关键还在于提高保险产品设计创新力,这就要求研发机构人才的培养方式也需要创新。
除了产品的设计缺陷,产品销售服务的缺陷也是硬伤。南开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朱铭来教授指出,长久以来,国内保险经理人员无论是从管理上还是从服务角度,都存在问题。“如在销售环节,销售误导、夸大收益、风险提示不足等屡见不鲜。而在理赔环节,拖延、惜赔,甚至无理拒赔等屡见报端。”针对这一点朱教授认为,香港保险业的百年老店式的经营理念值得借鉴。“比如,在香港一个职业保险经纪人和客户会保持着非常好的关系,有的甚至成为了终生的好朋友。这就需要对保险业从业人员进行规范的管理和培训,而不是像国内好多经理人都是以兼职为主,和客户的关系仅仅维系几个月,这也是找回信任的一个重要方面。”
朱教授进一步补充,要找回信任当然是双方的事情,不仅是从业人员的保险意识有待“扭转”,政府和社会的保险认知意识也有待提高。“从保险业发展的客观环境看,我国1979年才恢复保险业经营,现在也就30多年时间。恢复之初我国还是计划经济,保险在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还不够。在社会保障体系中,财政包揽的多,商业保险地位较弱。”
“监管方的角度看,监管理念也亟须改进”,吴海波教授认为,在监管理念上,监管方应该是保护保险消费者而不是保护保险公司。“现实中,存在对消费者保护重视不够、落实不够、监管不力等问题。”
赴港购险也得避险
相比内地,虽然香港的保险产品具备很大的吸引力,但是专家提醒,在购买前也要考虑周全,风险不容忽视。
首先是汇率风险。香港保单一般是以港币或者美元计价,投保人需要留意汇率变动可能给保单带来的损失风险。如10年前港币兑人民币的汇率约为0.8:1,现在约为1:0.84,也就是说10年前保额为50万港币的一份保单,现在保额价值缩水近20万元人民币。
吴海波教授表示,内地消费者购买香港保险产品没有条件限制,但一旦发生纠纷只适用香港法律。“如内地的一些证明材料未必会得到香港法律认可,一旦发生理赔纠纷,投保人就可能遭遇境外诉讼,会付出高额成本和诸多不便。”
事实上,随着内地人赴港买保险日趋增多,各种纠纷也在逐年上升。香港保险索偿投诉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处理了700宗投诉个案,其中603宗属新接获的个案,比2013年的535宗增加近13%。纠纷主要涉及保单条款的诠释、不保事项、没有披露事实、赔偿金额和违反保证条款或保单条件。在众多个人保险产品中,引起最多索偿纠纷的两类保险产品分别是住院和医疗保险及旅游保险。
有关专家还指出,鉴于内地投保人和香港保险公司日后若出现纠纷,内地居民必须要来香港打官司,所以内地居民购买香港保险前,除了要特别留意保险经纪背景外,还要考虑自己有无时间和经济能力到港。
此外,由于相当多的“地下保单”客户并未能亲自前往香港购买保险,不少保险代理人往往通过伪造内地客户往来港澳通行证副本,甚至是通过伪造内地客户签名的方式,为没有到香港的内地客户订立保险合同。如果持有通过这种方式“制造”出来的保单,客户权益根本难以获得香港法律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