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云成
我一直在想,对于弱冠之年的你们来说,谈数学的诸多益处又有多大的意义?在我高中的时候,我也会觉得多做两道题比听这些言谈有用多了,听再多能为我高考加分吗?我又能从中收获多少让自己的数学能力一觉醒来就如同天才一般吗?不能。当然不能,世上哪有从无知到完美的一蹴而就。在高考面前,分数是衡量你们现在对数学理解的唯一标准,在特定的环境里这本无可厚非。可是以后呢?
有人说,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不是天才就是“疯子”。“不疯魔,不成活”,我觉得张国荣的这一句歌词形容“疯子”一般的数学家很合适。其实大家都知道他们并不是真的疯子,而是对卓越的一种追求。
伟大的数学家就是如此。关于“数学王子”陈景瑞就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当年还在读书的时候,他无意听到了一位数学老师说的一个问题——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对于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的猜想。大数学家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他,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陈景瑞瞪着眼睛,听得入神。之后,他对这个奇妙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就去泡图书馆,对所有关于数学的书籍都如饥似渴。成名之后,他更是如此,对待所有问题都追求极致,所以在攻克“千年难题”之一的哥德巴赫猜想时他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当年华罗庚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学位。”之后两年,他没有获得博士学位,但是写了20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获得一个博士学位。还有很多数学家,如高斯、拉格朗日、丘成桐、陶哲轩等等,在他们的成就里,都有一种特质——追求卓越。
成者从来都如此。可为何王从彼来,而非此出呢?我想让同学从中收获的是那样的一种品质。所有的学习不都是为了一种追求吗?就数学而言,高中的学习是为了高考得高分,而得高分是为了上一所梦想的大学,进一所梦想的大学是为能有一份好工作,然后,剩下的几十年呢,难道就只为回忆以前是怎样疯狂做题的吗?以后又能用到多少次对数函数、数列的知识呢?当然,这对想在数学领域创造自己价值的同学会有失偏颇,可是以后你们接触到数学知识是现在完全不能想象的,并不是立体几何计算二面角这么简单,也不是证明解析几何满足特殊情况的恒等式那么恰巧,它们将会更加抽象,更加不可思议,同时又更加美妙。所以拥有在数学学习中得到的品质也是在为你们今后能力的提升提供一种素质保障。
几年前,南开大学的顾沛教授这样说过:“二十年后,那些数学公式、定理、解题方法也许都会被遗忘,但是形成的数学素养却终身受用。”没错,数学素养就是把所学的知识都排出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但是你必须拥有这些东西才有资格这样说。同学们现在所学的都是数学基础,到以后,会有更好的学术氛围,更成熟独特的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希望你们在重视成绩的同时留意培养自己自由、灵活的思维方式,学习对待事物的一种卓越追求,辨别数学中的精髓与皮毛,不求达到数学家孤高耿介、甘于寂寞的境界,只求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优秀品质和处世方式,谈来可以如饮甘醇、如获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