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云忠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大舞台的传统保留“节目”。古代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思想感情,语言品味是常考内容。诗虽然是抒情的,但解答诗歌鉴赏题却是理性的,有规律和技巧可循。
NO.1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
1.1人物塑造方法
(1)细节刻画法。(2)烘托渲染法。(3)对比衬托法。(4)比兴牵引法。(5)抒情寄托法。
1.2答题步骤
(1)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性格+身份)。(2)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3)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4)知人论世,要了解相关背景资料,体会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
1.3典型例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答:诗中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形象。通过前四句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间接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通过最后两句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1.4知识积累之常用人物术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隋长、建功立业、悯农冷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
N0.2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
2.1修辞手法的作用效果
(1)比喻化平淡为神奇,深奥为浅显,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捕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提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5)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反问加强语气。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他,含蓄蕴藉。
2.2设问示例
(1)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XX这一修辞手法的?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3答题步骤
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2.4典型例题
移家别湖卜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诗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情?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系”“相识”“欲别”等一系列拟人化动词,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含蓄地表达了对湖上亭的深情。
N0.3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3.1表达技巧分类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之处。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3.2分类例解
(1)乐(哀)景哀(乐)情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比喻、象征、夸张等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3)虚实结合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前两句是实,后两句是虚。
(4)议论开篇(结局)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试题。
蝶恋花·出塞
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问: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答: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3.3诗歌技巧题解答技巧
(1)设问方式梳理
①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②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③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④某联在景物捕写上有什么特点?请从某手法的角度赏析某联。
(2)基本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3)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
答好表达技巧题需要注意:①注意审题,看清题干要求。②熟记常见的表达技巧术语。③掌握常见表达技巧的特点及效果。④熟悉基本的答题步骤,注意贴近诗句分析。
N0.4古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
4.1试题类型
诗歌的词语考查是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考查的内容之一,其形式主要是主观题,具体命题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炼字炼词。品析诗歌中在表情达意上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如2015年高考湖北卷古代诗歌鉴赏题“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考查的就是炼字的鉴赏。(2)赏析“诗眼”。诗眼是指一首诗歌内容的凝聚点,常常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词语,是全诗中最能点明诗歌主旨、最传神、最凝练的字。
题型变体有以下这些:把某某字改为某某字好不好?为什么?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4.2重要词语
诗歌重点词:
动词:富有动态,生动形象。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形容词:体现意象特点,营造意境,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数词:突出,强调。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诗歌要特别注意的词还有:叠词,颜色词(表颜色的词)等。
叠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或是起强调作用。
颜色词(表颜色的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作用: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捕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4.3典型例题
诗中的“系”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
移家别湖卜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答题步骤】(1)释义、明手法。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一语双关等;(2)描述。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捕述景象;(3)情感。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系”字有系住、拴住的意思,诗中的“系”字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捕绘了一幅修长柔软的柳条藤蔓,好像要牵扯住主人,不让主人离去的动人景象。一个“系”字,饱含了诗人移家前,对湖上亭一草一木的依依惜别之情。
NO.5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5.1情感类型
中国古代诗歌一般是抒情为主,即抒发某种情感,表达某种思想,常见类型如下表。
5.2把握情感
把握原则。(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进行理解和把握。(2)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或其后面有注释,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不能忽视。(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复杂的情感。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趋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5.3答题思路
第一步:准确理解内容,确定诗歌题材。结合诗歌的题目、作者、背景、注释、意象、炼字、情点、题干等去读。第二步:有理有据分析,情感术语阐释。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流露)什么情感。结合诗歌的意象意境、表达技巧、关键语句等去分析隋感。
5.4典型例题
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答题步骤】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景传情。你看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雪”,两种景象截然不同。
【参考答案】这首诗抒发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诗歌的最高价值:一枝一叶总关情
“诗言志,文传情”,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会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是阅读文学作品的终极目的。所以高考把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思想倾向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作为重点考查对象,且每年必考。
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诗,不过“情景两端”。古诗歌,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情感总是通过一定的形象,营造某种意境来表达的。因此,在阅读古诗时,要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根据画面的色调,来体味其情感。诗歌以景传情,情景交融,一般情况下,乐景写乐情,哀景写衷情,但有时也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
学会体察及捕捉诗歌中作者的情感。古代的士人总是“在路上”,求学、求仕、立功疆场是他们的生活轨迹。古代的士人“被贬”是“常态”,被贬以后总是心有戚戚焉。古人非常看重友情,将友情视为生命的一部分,诗作总有面对生命中难以避免的离别。由于古代士人总是在路上,家中的妻子(“心上人”)便独守空房。一个伟大的诗人总是和着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诗人借怀古使人知今。诗人的心都是敏感的,所以触景生情、即景抒怀是常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