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
葛溪①驿②
王安石
缺月③昏昏漏④未央⑤,一灯明灭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⑦歌慷慨,起⑧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⑨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重点注释】
①葛溪:今江西省弋阳县。
②驿:驿站,是古代官方设立的旅店。
③缺月:不圆的月亮。
④漏:漏壶,古代计时器。
⑤未央:未尽。
⑥明灭:忽明忽暗。
⑦岁时:时光。
⑧起:起来。
⑨行人:诗人自指。
【赏读提示】
这首诗读来很让人伤感,但却从中更能见出诗人高洁的人格。这首诗写于1050年诗人自临川赴钱塘途宿驿中。诗中抒写了作者的旅愁乡思。诗人选择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衰残的景象构成凄凉的秋景和孤寂的旅况,衬托出抱病的行人,从而表现羁旅独苦的处境和心情。
诗的第一联先从驿站之景入手,“缺月昏昏”是诗人仰视窗外之所见。天公不作美,今夜悬挂于天庭的,竟是半轮“缺月”,且月色“昏昏”,犹如一团惨白的愁雾,这是多么令人扫兴!“漏未央”是诗人侧耳枕上之所闻。诗人于扫兴之余,便希望早入梦乡。怎奈原先并不十分在意的漏壶,此刻也仿佛故意作难,滴水声似乎越来越响。这在不眠之人听来,又增添了烦乱,心绪愈益无法宁静,“未央”二字,不仅暗示入夜已深,且摹写诗人对漏声的敏感与厌烦心情,更兼一灯如豆,忽明忽暗,使孤寂的旅况更加难以为怀,而独卧秋床的诗人目不交睫、辗转反侧的苦颜,也就可想而知了。
首联扫兴之景让诗人伤怀,由此颔联便直接叙写羁旅的困顿和抒发乡思之愁。出句写旅夜的悲苦境遇有三重不堪。病中行役,体弱衣单,值此秋风萧瑟的凉夜,不仅肉体上有切肤透骨的寒意,而且连心灵也仿佛浸透在凄寒之中。对句以恍惚的梦境写自己难以排遣的乡愁。大凡思家心切,总希望借梦境与家人团聚,但梦醒之后,往往更增怅惘落寞之感。此句虽未明言梦醒后的难堪,但“最觉风露早”五字已透露出梦醒的原因,“不知山水长”五字正是梦醒后的感叹,而无限惆怅之意,则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了。
但是诗人在此种情况下内心想的还不是自己,而是国家!本诗上半篇写羁旅之愁,颈联便另出一意,写忧国之思。出句是说诗人一想到时势的艰难,连那无穷的乡愁和病身的凄寒都在所不顾,毅然坐起,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对句“起看天地色凄凉”,写诗人于壮怀激烈、郁愤难伸的情况下起身下床,徘徊窗下。小小的斗室装不下诗人的愁思,只好望着窗外的天地出神,但映入诗人眼帘的,也仅是一片凄凉的景色而已。此句将浓郁的乡思、天涯倦怀、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复借景色凄凉的天地包举团裹,勿使吐露,似达而郁,似直而曲,故有含蓄不尽之妙。
尾联中的“行人”实即诗人自指。诗人等到天明,重登征途,顾视四野,仍无可供娱心悦目之事,唯有一片鸣蝉之声聒噪耳际。“乱”字形容蝉声的嘈杂烦乱,衬托出诗人心绪的百无聊赖。“乱”字之前着一“更”字,足见诗人夜来的种种新愁旧梦及凄苦慷慨之意仍萦绕心头,驱之不去,而耳际的蝉声重增其莫可名状的感慨。结句写秋蝉无知,以“叶半黄”的疏桐为乐国,自鸣得意,盲目乐观,诗人以此作喻,寄托他对于麻木浑噩的世人的悲悯,并借以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