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于“数字土著”的翻转课堂学习情境构建

2016-03-16 20:38:28刘钰碧徐劲松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003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学院江苏南京0003
文教资料 2016年17期
关键词:邮电大学土著数字

刘钰碧 徐劲松(南京邮电大学 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003;南京邮电大学 物联网学院,江苏 南京 0003)

适于“数字土著”的翻转课堂学习情境构建

刘钰碧1徐劲松2
(1南京邮电大学经济学院,江苏南京210023;2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学院,江苏南京210003)

成长于网络电子媒体环境下的“数字土著”给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以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大二年级《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为例,从受教育者普遍持有的信息接收工具入手,设计移动学习环境,构建了基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对翻转课堂的定义及要素做了简要阐述。研究表明,翻转课堂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

数字土著翻转课堂移动学习合作学习

1.引言

当前的大学生是所谓的“数字土著”一代。数字化环境中的成长经历使得他们的认知、行为习惯都留下了信息化时代的烙印[1]。以往研究认为,数字土著在认知上主要具有图像优先[2]、联想丰富[2]、多重任务分布[3]的特点;在学习风格上更倾向于探究性学习[4]和非线性思考[4][5]的协作学习[5];在思维方式上以即时更新[6]、网络化联通[7]为特点。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班级方式组织,以教师单向授课为主,以课后练习为辅。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往往不会主动思考上课的内容[8];且该教学模式还假定了学生会在课堂中同步接受知识,实际情况往往由于教师无法顾及各种程度的学生而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差异难以达到教学效果。翻转课堂[9]是一种以预先完成知识学习,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合作互动、以问题情境组织入手的教学组织方式。与班级教学相比,翻转课堂更注重于问题情境创设,以知识的内化吸收为主要目标,改变了班级教学以知识传递作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

为了使翻转课堂顺利施行,教师一般会提供课本、传统讲义或者PPT等材料让学生自学。除此以外,为适应当前大学生“数字土著”的特点,利用数字化工具作为先导学习工具也是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具体来说,设计移动学习环境、构建创新的学习技术,会对数字土著一代的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2.翻转课堂学习情境的创设

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知识的传递,第二阶段是知识的吸收和内化[8]。传统班级教学强调的是线性知识传递,因此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倾向于呆板、非个性化的同步传授。而翻转课堂将学生的知识传递过程放到课前,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主题讨论以形成知识的内化吸收。理论上,翻转课堂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中,会由于课前的预习过程没有组织好而达不到理想效果,主要体现在:(1)学生认为教师提供的课前预习资料比较枯燥,未充分预习;(2)预习目标不明确,未在上课前做好知识储备。

2.1数字土著对学习环境的要求

数字土著成长于互联网和信息开放的环境之下,具有技术接受能力强、习惯于数字化的社会化生活及创新和发散思维的特点。其对知识的接受以网络化连通学习为主,认知层次往往以概述性的“知道在哪里”和“知道关于”为主[10]。引导学生的认知层次向“知道怎么做”甚至向“知道成为”发展就有必要理解数字土著对学习情境的要求:(1)向往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倾向于能够发挥聪明才智的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2)能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的环境,也就是探索型的环境更能激发数字土著的学习热情;(3)以图片和视频为内容主体的知识点组织方式;(4)具有信息共享和社交功能社会化学习环境;(5)能够表现个性化自我的情境。

2.2移动学习环境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及移动终端的不断普及,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学习模式成为可持续教育的基本方式。与传统课堂相比,网络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引发学习动机,并通过信息收集,进行即时学习,以解决单一目标为目的的学习方式。网络学习配合移动终端使用,就形成了移动学习。移动学习是网络化学习的进一步发展方式,通过移动载具的使用,将网络化学习拓展到日常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内。

移动学习在组织方式上具有很强的个人化学习特点,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目标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个人化学习。由于移动载具具有数字社交工具的特点,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即时加入讨论,形成小组学习。移动学习小组学习具有随时组织、随时解散的特点,学习者仅凭个人兴趣或者学习目标决定是否继续进行小组讨论。

虽然移动学习能够拓展学习者学习时间和空间,但它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1)移动学习利用零散时间进行,不利于系统的理论形成;(2)对于目标导向的学习者,移动学习环境并不够舒适;(3)移动学习的内容组织形式往往是网络化的碎片,易造成学习者精力耗散;(4)移动学习可能会带来学习者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

移动学习环境很贴合“数字土著”对学习环境的要求,但就认知来说,移动学习还停留在概念性学习阶段,需要辅以其他手段和内容才能引导学生有效学习。首先,在手段上需要使用问题导向型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其次,需要准备丰富的素材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线索;最后,需要辅以社交和讨论环境让学生表现自我。

2.3被翻转的课堂

翻转课堂的实践需要基于学生在课外已经完成了知识传递的过程,课堂上通过互动进一步了解学习内容。翻转课堂组织形式有以下几种:

2.3.1学生的专题汇报。这种形式是引导学生制作专题汇报,通过阐述一个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对自己的前期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并将自己的学习经验传递给其他同学,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并给出建议。但这种方式存在缺陷:①考核目标较少,难以兼顾其他同学的学习;②由于专题汇报学生的经验问题,课堂气氛难以控制;③难以激发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和表现欲望。

2.3.2上课时安排练习,并由老师或已经懂得的同学教导其他同学不懂的地方。这种方式能够很大程度兼顾所有的同学,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检查。其缺陷同样存在:①老师上课时检查学生的练习需要时间,找到典型的讲解样本不易;②在未充分沟通的情况下,找到能够助教的同学很难。

2.3.3合作学习,在教室中通过分组,并创设组员之间的合作互动情境,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合作学习的个体组员强调责任分担,组员合力完成学习目标,并且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创造环境。合作学习在实施中会存在以下问题:①个别学生只能从教师处寻求帮助,容易陷入困境;②在报酬有限的情况下进行竞争式学习,当自身获得较多时,竞争对手得到的就少;③过度竞争容易使能力低的学生放弃努力。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情境的创设需要综合使用以上几种模式,教师需要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由组员课前个别学习,课堂上则进行合作学习,由已经学会概念的同学做专题汇报,教导还不会的同学,小组与小组间则相互竞争,争取小组分数。

2.4适于数字土著的翻转课堂情境创设

由于数字土著对信息技术接受程度较高且能够熟练使用信息获取设备,因此在课前的个人学习过程中可以使用移动学习方式。在移动学习组织上需要向学生开放一个学习导入的入口,该入口可以是网站,也可以是教师的个人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号,等等,同时教师需要组织一定的材料开放给学生阅读,并提供链接应对学生开放式学习的需求。

课堂组织上,首先引入竞争机制,由学生自愿做专题汇报,并通过提问和质疑的方式引入同学和小组间互评给分。老师在专题汇报和提问环节后提出引申问题和尚未解决的问题,引导小组讨论。课堂上还可以辅以如何做设计问题安排练习,完成课堂设计。

3.教学实践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以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大二年级两个大班的《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授课为例,进行了对比实验。其中一个班以传统模式进行教学,另一个班以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其中翻转课堂主要通过以下方式组织。

3.1设计微信公众号作为个人学习组织的入口。在公众号中主要以介绍知识点为主,以适应学生碎片化阅读的需求,并提供百度知道、wiki、chinaunix论坛的相关文章链接,同时提供网易云课堂和网易公开课的MOOCs链接作为系统化学习的途径。

3.2在微信文章的最后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供学生按图索骥。

3.3在第一节的序言课程上,对班级进行分组,该分组以学生自愿为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组属性不能变动。实际操作中,由于班级较大,因此总计分为10组,竞争向同学讲解14个左右的主题。

3.4学生在后续课程中可以竞争获得讲解资格,该讲解与学生的平时考核挂钩,并且允许学生互评。操作过程中,由于每一个主题的难易程度不一,学生会倾向于获得容易的课题,因此教学过程中,将讲解和提问讨论给出一个总分,当有其他组通过提问并给出补充讲解将获得讲解组的分数,形成小组间的竞争关系。为了防止学生小组间的合作博弈,教师所做的补充讲解将从总分中扣除。

3.5设计课后练习,课后练习分为primer版和hack版。课后练习并不鼓励学生一定要完成hack版,仅为了检查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因此仅记录学生是否按要求完成,为了防止学生抄袭,教师使用git工具对学生的代码和文本做版本检查。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结合移动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班级在课堂上能够表现出更强的学习意愿,并且在最后考试环节较传统教学班级的学生的平均分高出5分。可以认为该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目标。

4.结语

结合数字土著对学习环境的需求,创设出适于新时代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情境,是目前教学研究的重点。在课前的预习阶段使用适于移动学习的技术手段,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并在课堂上使用翻转课堂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竞争学习,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翻转课堂也提出了更多要求,如教师需要花费更多时间组织教学且对营造积极的班级气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给出更好的技术手段降低教师工作量,以利于该教学模式的推广。

[1]Kivunja C.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f How Digital Natives Lear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14,3(01):94-109.

[2]Ke Zhien,&Huang Yiting.Images Better Than Text?N Generations of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Cognitive Development[J].Journalof Education Research,2009,193:15-23.

[3]Günther J.Digital natives&digital immigrants[J].On the Horizon,2007,292(5):1-6.

[4]Brown JS.Growing up digital:How[13]邓小玲.浅谈中职服装专业课程的设置.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2(02).the Web changes work,education,and the ways people learn[J].Change theMagazineofHigher Learning,2000,16(2):11-20.

[5]Franco,Paiva;C D.Understanding digital natives’learning experiences[J].Revista Brasileira De Linguística Aplicada,2013,13(2):643-658.

[6]Helsper E J,Eynon R.Digital Natives:Where Is the Evidence?.[J].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10,36(3):503-520.

[7]NgW.CanWe Teach Digital Natives Digital Literacy?[J].Computers&Education,2012,59(3):1065-1078.

[8]Derek Bok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Thinking together: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science;From questions to concepts:interactive teaching in physics[D].Harvard:Harvard University,2007.

[9]Sweet D.Micro-lectures in a Flipped Classroom:Application,Creation and Resources[J].Mid-Western EducationalResearcher,2014,26:52-59.

[10]魏雪峰,宋灵青.学习分析:更好地理解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访谈学习分析研究专家George Siemens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2013,(320):1-4.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基金项目(JG02014 01),南京邮电大学项目(JG2114JC14)

猜你喜欢
邮电大学土著数字
《西安邮电大学学报》征稿启事
西安邮电大学设计作品
包装工程(2022年10期)2022-05-27 05:17:12
《西安邮电大学学报》征稿启事
答数字
土著节
环球时报(2017-10-10)2017-10-10 04:49:55
误闯土著部落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6年第28卷第1-6期总第114-125期
走近土著
数字看G20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6:12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