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渊
《乞力马扎罗的雪》的主题思想探析
王文渊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务学院,江苏无锡214153)
《乞力马扎罗的雪》表现了战争的破坏性,刻画了主人公哈利无限悔恨的复杂心态,展示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崇高的精神生活的不懈追求,具有丰富的、多层次的思想内涵。
《乞力马扎罗的雪》;破坏性;悔恨;精神追求
在海明威的创作经历中,1936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他37岁,正值人生的黄金阶段,发表了独具特色的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虽然打猎是海明威非洲小说的常见话题,但《乞力马扎罗的雪》重点却并不在打猎,而是“描写一个作家在非洲得了不治之症,在临死之前回顾一生,反思他的得失和教训”[4]248。这篇小说具有很强的自传性。如果结合海明威之前已经发表的两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和《永别了,武器》来分析的话,就不难看出,《乞力马扎罗的雪》饱含着对战争破坏性的控诉、自己甘于沉沦的悔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崇高精神的追求。就其面对死亡时的态度和崇高的精神向往而言,这篇小说不仅在当时具有普遍性,而且就是在今天,也不无现实意义。
虽然《乞力马扎罗的雪》被普遍认为是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的上乘之作,但其故事情节却简单明了,毫无波折。主人公哈利是一位作家,陪同妻子海伦到非洲打猎时,不慎把腿擦破。由于缺医少药,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患上了炭疽。卡车抛锚之后,他躺在营地的一张帆布床上等待飞机来救援。飞机迟迟不来,而他的病情日渐加重。小说集中描写了哈利患绝症后最后一天的生活和思想。除去人物之间的对话之外,作者还采用了意识流表现手法,把主人公哈利的心理活动以意识流穿插安排,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巧妙地把哈利一生的主要经历几乎全盘托出。
哈利多次在土耳其、希腊、意大利、奥地利等地参加过战争。他不仅和奥地利人喝过酒,打过猎,狂欢过,也和他们打过仗。他多次目睹了战场上残忍的杀人场面。他不仅对战争的残酷性有十分清楚的认识,而且憎恶非正义的战争。为此,他曾经掩护开小差的士兵躲过宪兵的追捕。加德纳驾驶飞机袭击了运送去休假的奥地利军官火车,在食堂里谈起此事,起初大家鸦雀无声,突然有人骂道:“你这个该死的杀人坏种。”[1]69这件事一直萦绕在哈利的心头,使他产生了写作的想法。
战争结束以后,哈利来到巴黎,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了希望和热情。他寓居在贫民区从事写作活动。他观察了解巴黎贫民的生活,对巴黎公社后裔的悲苦生活深表同情。他经常到法国的农村去观光,醉情于法国乡村迷人的景色,也了解到城市的老爷们对农民的劫掠和盘剥。他暗下决心,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写下来,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去。然而,他最终什么都没有写成。他感到有一种难以忍受的孤独在折磨他,诱使他走上了借酒消愁之路,整天沉湎于酒色淫逸的生活之中不能自拔。他的整个性格都变了,开始把金钱看得很重,开始追逐贵妇人,“靠谎话跟女人相处,比他过去对他们说真心话更成功。”[1]69他“贪图安逸,扮演自己所鄙视的角色,磨钝了他的才能,松懈了他工作的意志,最后他干脆什么都不干了。”[1]69好在他渐渐发现有钱的女人并不是一个特殊的富有魅力的族类,谎言快要了他的命,他的才能、品德和意志眼看就要被毁了。他如梦初醒,感到无比的厌倦和愤恨。
正是由于这种厌倦和愤恨情绪的驱使,他和妻子海伦来到非洲狩猎,试图以此为契机,振作精神,恢复斗志,以坚强的意志投入自己的写作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追求高尚的生活。遗憾的是,哈利在这趟打猎之旅中患上了绝症,因救援条件有限,在无奈中等待死神的降临。在漫长的等待中,他时而清醒,时而处于梦境和幻觉之中。对话、梦境和幻觉,串起了他的一生。
对于战争的破坏性,海明威是有亲身经历的。1918年5月,海明威成为美国红十字会的一名救护队员,6月便来到意大利前线当救护车司机。三周后,海明威的双腿被炮弹炸伤,住进了战地医院,半年后才出院。他不仅被意大利政府授予银质勋章和勇敢勋章,还在美国受到英雄般的欢迎。尽管如此,“战争却在他心中造成了难以治愈的创伤,从根本上改变了他的战争观和世界观。”[3]133从此,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战争的创伤变成了一个永恒的比喻,典型的海明威英雄也成为一个在肉体、心理和精神上都受过严重创伤的人。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带着肉体和心灵的创伤在这个破碎的世界中生存下去。”[3]133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回到美国继续当记者,并于1921年赴巴黎担任《多伦多星报》驻法国特约记者,业余坚持进行文学创作。1926年,海明威发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9年发表《永别了,武器》。在这两部小说中,海明威集中表现了战争的破坏性。在《太阳照样升起》中,“战争不仅摧毁了他们的生活,也粉碎了他们传统的信念和价值观”[3]134。《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小说,背景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意大利。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亨利的战场经历、叛逃过程以及和英国护士凯瑟琳·巴克利的爱情悲剧,“深刻揭露了战争毁灭生命、摧残人性的本质”[3]135。在小说的结尾,正当男女主人公置身于战争之外,享受短暂的和平幸福时,凯瑟琳却在分娩时因大出血而母子双亡,把万念俱灰的弗雷德里克·亨利留在世上,独饮人生的孤独与悲苦。小说以这种极其虚无与幻灭的气氛结束,“强烈暗示着作品的基本思想,即战争就是死亡,一旦卷入战争即使是笼罩在战争阴影下的和平生活也未能幸免”[3]135。
在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海明威继续通过各种场景强调战争的破坏性。在战争年代,被宪兵追赶的逃兵两只脚在雪地里冻得鲜血直流,冲进居民家中求救;居民为了逃避战乱,踏着积雪退到山里求生存,但等待他们的却是死亡;奥地利军官乘火车去度假,半途遭遇飞机轰炸和机枪扫射,四散奔逃,而无辜的奥地利平民也惨遭屠杀;大炮常常打到部队里去了,连英国观察员都哭得像个小孩似的;军官们向无辜的土耳其平民开枪,然后自己也乘乱逃跑;投弹军官威廉逊被手榴弹炸伤,肠子流了出来,痛苦地哀求哈利看在上帝的份上打死他。战争的惨相无法形容、难以言表,所以后来哈利“看到了他从来没有想象到的事情,后来他还看到比这更糟的事情”[1]80,以至于“那次他回到巴黎的时候,这些他都不能谈,即使提起这些他都受不了”[1]80。从1926年《太阳照样升起》正式发表到1936年发表《乞力马扎罗的雪》,整整十年过去了。十年也许只是历史上的一个瞬间,但对于普通人的生活来说,并不短暂。遗憾的是,十年过去了,战争的破坏性并没有处处深入人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哈利经过一家咖啡馆时,看见一个美国诗人正在一边大吃大喝,一边给一位罗马尼亚人大谈特谈达达运动。这一鲜明的对照充分表明,有些人对于战争的惨痛代价无动于衷。也许,这正是海明威继《太阳照样升起》和《永别了,武器》之后创作《乞力马扎罗的雪》的真正动机。
在弥留之际,哈利回顾了自己的沉沦与堕落,悔恨交加,情绪激动,直到最后才渐渐平静下来。他后悔自己甘于沉沦,虚度光阴,最终一事无成,积累的那么多题材都没有能够写出来。他痛恨生活中的种种诱惑,因为它们最终使自己一步步走向堕落。哈利的自我剖析是从他与现任妻子海伦的关系开始的。他恶狠狠地对海伦说话,还说海伦是“有钱的坏娘们”。不过,哈利坦然承认,自己的堕落和海伦无关,“这不是她的错,他来到她身边的时候,他已经完了”[1]72。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呢?
问题首先出在哈利追求人生目标的方式上。平心而论,哈利有同情心,热爱生活又善于观察,是个有创作才能的人。遗憾的是,“他没有充分利用它,而是利用它做交易”[1]74。由于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出了问题,“他从来不是用他的才能去做什么,而总是用它来决定他能做些什么”[1]74。最终,“他决意不用钢笔或铅笔谋生,而靠别的东西谋生”[1]74,所以他自己也承认,“他的一生都是出卖生命力,不管以这种形式或者那种形式”[1]74。这样,哈利不仅将自己的才能弃而不用,而且彻底出卖了自己,出卖了自己所信仰的一切,最终走向了空虚和孤独。
问题也出在哈利的爱情观念上。哈利爱得很深,对爱情的要求太高,最终把一切都耗尽了。表面上看,哈利和现任妻子海伦对话时尖酸刻薄,不留情面,一副冷冰冰的样子,根本看不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迹象。他们的谈话几次都近乎争吵,但最终都平息了。哈利认为,“咱们结束吵嘴,是做对了”[1]74,因为“他跟这个女人从来没有大吵大闹过,而他跟他爱上的那些女人却吵得很厉害,最后由于吵嘴的腐蚀作用,总是毁了他们共同怀有的感情”[1]74。从感情上来讲,哈利一点都不爱自己的现任妻子海伦,而是心有别属。在潜意识中,他想起了自己和第一个情人吵了一场后离家出走,孤独地漂泊在君士坦丁堡街头的情景。他夜夜出去寻欢作乐,心里却感到愈加孤独,最后向情人写信表达自己难舍的思恋。他神思恍惚,满大街奔跑追逐那些和她长得很像的女人,期望奇迹的出现。万念俱灰时,他又去和各种女人调情鬼混,和男人争风吃醋,甚至打架斗殴,差点被警察抓住。即使到了自己的弥留之际,哈利仍然没有弄清这个问题,而是抱怨女人总是会挑选最妙的场合和他吵嘴。他不断追问:“为什么他们总是在他心情最愉快的时候跟他吵嘴呢?”[1]74实际上,哈利到死都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爱人。
哈利的另一个问题是追求有钱的贵妇人。告别了缠绵悱恻而又撕心裂肺的爱情经历后,哈利不断地追求其他女人。他的运气相当不错。起初,他的爱是真心实意的,也得到了满意的回报,但就是有一点令他费解:“每当他爱上另一个女人的时候,为什么这另一个女人总是比前一个女人更有钱?”[1]74再后来,他只是撒谎,不再真心实意和女人恋爱了,结果却碰上了比所有他爱过的女人更有钱的海伦。海伦和其她有钱的女人一样,对哈利怀着病态的爱,得到的也是病态的回报。一方面,“她倾心地爱他,把他当作一位作家,当作一个男子汉,当作一个伴侣,当作一份引为骄傲的资产来爱他”[1]74;另一方面,“当他根本不爱他,而且对她撒谎的时候,为了报答她为他花费的钱,他所能给予她的,居然比他过去真心恋爱的时候还多”[1]74。对于这种关系,哈利自己的总结极为精辟:“她给自己建立了一种新生活,而他则出售他旧生活的残余。”[1]74简言之,是金钱主宰了哈利的爱情,腐蚀了哈利的生活,毁掉了他的才能。
《乞力马扎罗的雪》是这样开头的:乞力马扎罗是一座海拔一万九千七百一十英尺的长年积雪的高山,据说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叫马塞人的“鄂阿奇-鄂阿伊”,即上帝的庙殿。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的尸体。豹子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没有人作过解释。[1]63
在美国人摄制的同名电影中,哈利的叔叔交给哈里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一条谜语:豹子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作家并没有正面做出回答,但是我们可以想见,豹子到这里来既不是觅食,也不是找死。这里冰清玉洁,又靠近上帝的庙殿,是个极其神圣的地方。豹子的登山之旅正象征着人类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所以,到了小说的结尾,哈利梦见自己坐在飞机里,向两个男仆和海伦挥手告别,越过雪山,迎着风雪,穿过暴风骤雨,看见乞力马扎罗的山巅宽广无垠,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那么巍峨宏大,令人不可置信。哈利于是明白了:“那儿就是他现在要飞去的地方。”[1]63哈利也和豹子一样,超越死亡,踏上了自己追求美好理想的道路,而且比豹子攀登得更高。这首尾两处雪山丽景,预示着极其深刻的人生哲理,象征着崇高终将战胜鄙俗,永生终将战胜死亡,同时也收到了前后呼应的效果。[2]94实际上,这不仅仅是小说结构上的前后呼应。小说以巍峨的雪山和豹子的悲壮行为开头,又以哈利跨越飞雪骤雨,飞向高耸耀眼的山巅结束,用宏大的空间创造出了一种气势磅礴的意境,给人荡气回肠、回味悠长之感。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结尾和海明威先前作品中流露出的悲观颓废的消极情绪大不一样,通过悲观壮烈的场面给人以希望和启迪。当然,这种充满希望的情绪在《太阳照样升起》中也表现过。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们确实游戏人生,借酒浇愁,是一群战争的畸形儿。但是,海明威探索的问题是在这个战争造成的精神荒原中如何生存下去,表现的“却是希望,是荒原中的滚滚春雷声。”[3]143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将两部作品结合起来分析的优势更加明显。
实际上,《乞力马扎罗的雪》对生活中的甜美与希望的表现,并不只是囿于开头和结尾。小说中提到了很多美好的事物和场景:圣诞节、滑雪场、打猎场、樱桃酒、手风琴、爱情的欢乐、偶尔豪赌的爽朗、湖畔风光、猎枪、钓鱼、山间客店、美丽的巴黎老街和山峦、大牧场、山谷、森林等等。这些并不是死气沉沉的景物,而是和热爱生活、充满活力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样的生活也是存在的。这些场景、人物和活动都是哈理所亲身经历的,使他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燃起了美好的希望,并且想形诸笔端,流芳后世。
《乞力马扎罗的雪》的主题思想是丰富的、多层次的。就人类历史而言,1936年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夕,这篇小说的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人类社会应该把握好前进的道路和方向,避免战争和毁灭。就海明威的个人的人生道路而言,小说发表时他37岁,正值盛年,功成名就,前途光明,这篇小说具有总结得失、吸取教训,努力把握好后半生的积极作用。就海明威的创作生涯而言,《乞力马扎罗的雪》是对《太阳照样升起》和《永别了,武器》的主题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了,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乞力马扎罗的雪》并不过时。一方面世界上仍然存在局部战争和安全隐患,阅读这篇小说有助于认识战争的破坏性;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科技发达,物质丰富,价值观更趋多元化,各种机遇、挑战和诱惑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所以如何把握人生,建设美好生活,追求精神升华,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而这部小说可资借鉴之处甚多。
[1]厄内斯特·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册[M].陈良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姜晓梅.英语小说名篇赏析[M].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3.
[3]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4]刘海平,王守仁,杨金才.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三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编辑:徐永生)
An Exp loration into the Theme of The Snows of Kilim anjaro
WANG Wen-yua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Wuxi,214153,China)
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is a vivid representation of the destructivenesswar,the hero's regrets for hismeaningless life,and his endless pursuit for spiritual elevation.So far as its theme is concerned,this story is rich in ideas and implications that can be classified into different levels.
The Snows of Kilimanjaro;destructiveness;regrets;spiritual pursuit
I 106.4
A
1671-4806(2016)02-0109-04
2015-12-22
王文渊(1969—),男,甘肃崇信人,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文学和文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