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艳
(浙江树人大学 社科部,杭州 浙江 31000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毛 艳
(浙江树人大学 社科部,杭州 浙江 310007)
为不断提高“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实效性,根据其目的和性质,从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三方面进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案,并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该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评析。完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需要强调两点: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巧妙设计教学专题;围绕学生关注的焦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
为不断提高“中国近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的实效性,根据其课程的目的和性质,从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的角度出发,以创新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纲要》课程的教学,从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三方面进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师生良好的互动,使学生在兴味盎然、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中完成思想的升华。
1.在教学方式上以“专题式”教学为主展开教学,有利于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
从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看,《纲要》课程设置有些脱离社会和学生的实际,教材为了突出理论性而采用比较全面的通识结构体系,缺少相关历史背景和细节的介绍,这样的教学安排,难以承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同时,从学生实际看,由于中学阶段学过近现代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已经形成比较固定的知识图式,再接触相关知识的时候就不再满足于被动教育而拒绝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由于以上因素的存在,《纲要》课程的教学效果长期不尽如人意。
为避免学生对《纲要》课程的相关内容产生厌倦情绪,有必要对现有教材进行梳理,在深刻理解教材内涵的基础上,将课程内容设计成多个新颖、巧妙的“历史专题”,通过提升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首先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即不是按时间顺序和课本章节“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而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授课,将统一的教材体系转化为更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体系。“专题式教学”虽然是目前《纲要》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但如何使专题从形式到内容都能达到“耳目一新”的效果,真正创造性地实现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才是本次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所在。因此,专题设置不仅要达到以史为鉴的教学目的,更要联系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引发学生对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深度思考。一般而言,通过初高中阶段的近现代史学习,学生对《纲要》课程的基本内容已有大致了解,因此上述教学方式改革的实践完全具有可操作性。
2.在教学方法上融合包括“问题启发式”在内的多种有效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有法而无定法”,要获得学生的喜爱和认同,就必须加强教学改革,采取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否则学生上课时就会感到乏味,进而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构建新课堂,让学生参与教学,教师做到有效引导,帮助学生探索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
充分运用“问题启发式”教学,在设计每一个专题的时候,都先设定几个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问题”,问题的设定是教学的关键。课程教学方法以“问题导入式”和“情境展现式”相结合,同时辅助多种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培养其创新能力。以“问题”启发教学,以“情境”展现历史,吸引学生探究未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他们对《纲要》课程的学习热情,有效发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把设定好的“问题”先抛出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将相关历史事实和背景细节娓娓道来,通过这种层层递进、剥茧抽丝似的知识传授,期待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各种有内在联系的“问题”的不断“刺激”下,帮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明白道理、得出结论。
3.在教学理念上凸显“时代性”,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这门课是从历史的角度通过历史教育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就会丧失其理论的生命力和说服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课必须紧密联系古今中外的种种实际,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围绕在社会急剧变革进程中青年学生普遍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和深层次问题,切实做好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工作,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吸引力。
如何在《纲要》课中培养学生鉴古知今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现实的关怀,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现实,指导自己的行动,以所学的思想理论知识对待社会热点问题,把握当下形势与国情,从历史中找到解现实问题的途径、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以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为出发点,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问题时,特别注意联系当前形势及大学生经常关注或感到困惑的一些敏感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观察当今世界,拉近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实现纲要课程历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统一。要凸显时代性,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入手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挖掘中国近现代史与社会热点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让学生从历史中寻找现实问题的根源,了解今天的发展来源于历史的积淀,又从历史到现实,以史为鉴,在现实中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今天的世界。
为了检测“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实施的具体效果,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综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和教师自身的感受,总体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1.教学方式融合教学知识和个人特色,充实而丰富。
“专题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教材的内容,使整个教学流程更自信、流畅,学生受益其中,无形中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本次教改将《纲要》课程具体设计为以下十一个专题,即专题一:滑向深渊——晚清的战争;专题二:自我救赎——晚清的改革;专题三——大转折:从新政到革命;专题四:微光——腐烂世界中的新气息;专题五:同行异梦——国共合作、分裂与共产党的突围;专题六:步步惊心——危机四伏的红色革命;专题七:生死迷局——中日战争与国共关系;专题八:命运旋转门——美式民主失败与中共逆袭成功;专题九:绚丽之梦——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及其挫折;专题十:狂风暴雨——中国崛起路上的最后一次迷航;专题十一:中国崛起——制度大变革与我们的未来。学生普遍认为“专题式”的教学方式是目前条件下的最优选择。由于《纲要》教材时间跨度长、内容多,教师在短时间内无法完全讲授其中的全部内容,依据个人的专长和兴趣,将教材内容进行创新性的糅合,既做到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又丰富教材内容,使整个教学内容线条清晰,特色鲜明。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课堂吸引力有所提升。
“问题启发式”教学,通过教师精巧地设置问题,组织、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其教学环节大致包括:设计问题、查找资料、启发思路、讨论交流、得出结论。讨论式教学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促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各种有内在联系的“问题”的不断“刺激”,使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明白道理、得出结论。“情景展现式”教学主要是通过一些录像和视频资料,生动、形象地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和片段,增加学生的“现场”感受。比如在讲授甲午战争这段历史的时候,就可放映《甲午大海战》的影片;讲授建党和建国这段历史时,可放映《建党伟业》和《建国伟业》的影片等,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历史的“血肉”,丰富对历史的认知。除了以上两种主要的教学方法以外,还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穿插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探究法主要使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授课教师针对学生对一些重要历史问题的疑问,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参与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究,让他们通过对史料和史实的全面掌握,认清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规律,心悦诚服地获取正确的结论。实践证明,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丰富了课堂教学,弥补了空洞说教的不足,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了《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
3.教学理念凸显实际,容易引发学生共鸣。
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纲要》要从历史的视角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落脚点就是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纲要》课教师从历史的角度关注社会热点,容易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为所有的社会热点问题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其发生的背景及缘由。用历史的眼光解析社会热点问题,既丰富了《纲要》课的内容,增强了课堂吸引力,又通过来龙去脉的讲解,化解了学生心中的疑惑,使大学生实现追求真理和坚定的信仰相统一的目标。比如讲述鸦片战争这段历史的时候,要联系现实让学生认识到“衰败可以很迅速”、“绝望的抵抗没有意义”、“没有全球眼光就要落后”等观念,使学生深刻体会历史对于今天的意义。在讲述新文化运动和新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引入时,让学生体会到“社会变迁需要外部输入新元素”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拥有接受新生事物的心灵”,引发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外来因素的介入,中国的社会发展可以实现自我转身吗?”等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深刻感知历史与今天的联系,产生共鸣。
1.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巧妙设计教学专题。
对“专题式”教学方式而言,专题的设计是最重要的。好的专题既要涵盖教学的基本要求、预设目标和教学重点,又要体现其整体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由于《纲要》课程覆盖的面广、内容多,那么如何在短时间内讲授完基本内容,达到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四个选择”的教学目的,专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专题设计往往依据教材的基本内容,设置10至12个专题。专题设计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有所侧重,从学生最想了解的“历史事件的背景及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客观评价和历史规律的总结”等方面入手。在专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坚持教学基本理论、原则和内容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专长。授课教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纲要”与一般历史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侧重对历史背景的探究,对历史事件影响的客观分析,以达到总结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的目的。所以,《纲要》课教师不仅要熟悉本专业的内容,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知识要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同时,要加强史学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知识的积累。
2.围绕学生关注的焦点,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纲要》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思想导向功能,要求大学生通过学习,牢牢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流与本质。为了有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需要将一些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展开互动式讨论。由于今天的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中国近现代历史方面的诸多信息,接触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一些网络负面信息、偏激观点的冲击,提出一些概念模糊、稚嫩甚至偏激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把相关内容糅合到有关专题之中讲解清楚,真正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引导学生正确地认知历史,总结历史规律。要回答好学生的疑问,就需要充分利用相关的史实和历史研究成果,给学生一个客观全面的解答。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敢于和善于解答大学生所关注和困惑的历史问题乃至现实问题,更要通过互动沟通,引导他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而既增强广大同学对当今中国社会的认同感和政治支持感,又起到释疑、解惑和明理的作用。
[1]李松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2]王久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探析[J].教学与研究,2010(6):94-96.
[3]赖继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专题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版),2015(4):551-554.
[4]杨才林,王晓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五个一”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58-60.
[5]刘朝辉.与专业特色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探析: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1):75-77.
浙江树人大学教改项目:《纲要》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创新探索(项目编号:2014JA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