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中国美声艺术的定位及艺术特征

2016-03-16 21:32
文教资料 2016年23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声乐音乐

徐 婧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新媒体时代下中国美声艺术的定位及艺术特征

徐 婧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

数字网络技术所构建的新媒体手段对于传统艺术传播媒体造成巨大的冲击,但以数字化互动性为其基本特征的新媒体相较以往的传统媒体更具开放性与融合性。其所具有的优势和潜力必将会对国内美声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传播与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探寻我国美声艺术的发展方向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新媒体时代作为研究背景,从国内美声艺术的发展历程、艺术定位及特征和发展前景进行论述。

新媒体传统媒体美声艺术美声发展

美声艺术是一种唯美自然的艺术形式,从开始传播中国到现在,只有短短几十年,却以一种特有的方式迅速成长为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它的欣欣向荣毫无疑问是与新时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密不可分的。中国在经历改革开放后,社会发生巨变,各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表演手法冲击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观念,直接影响人们意识形态观念的形成,人们的审美观念在逐渐更新。

随着现代化媒介的更新换代,大背景下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大众对信息多元化的分享趋势日益明显,新媒体的概念体系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以互联网、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为媒介的大众传媒以新的姿态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给新媒体时代下的中国美声艺术带来更多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一、中国美声艺术发展概括

美声在中国的发展不足百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美声唱法随着当时先进文化的传播,一同来到中国,受到广泛关注和喜爱。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渐渐被国人所接受,并在声乐教育领域逐步奠定其主导地位。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阻碍了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美声艺术”本身作为一种外来艺术形式,受到抨击和批判,致使从事音乐教育者不得不放弃。

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大地,中国美声艺术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作曲家怀着满腔热情创作了许多家喻户晓的作品,如《那就是我》、《党啊,亲爱的妈妈》、《我爱你塞北的雪》、《滚滚长江东逝水》、《夕阳红》等,这些优秀作品不但提高了我国歌唱家的演唱技能,更提高了整个民族的欣赏水平。时至今日,由数字网络技术所构建的新媒体手段对于传统艺术传播媒体造成巨大的冲击,但以数字化互动性为其基本特征的新媒体相较以往的传统媒体更具开放性与融合性。其所具有的优势和潜力必将会对国内美声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传播与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美声艺术的概念及历史渊源

“美声唱法”是十六世纪末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佛罗伦萨。“美声唱法”以先进的教学体系、完善的表演形式、科学的发声方法、丰富的作品创作等,对世界声乐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经久不衰,它不仅是一种唱法的代表,更是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一代代艺术家,把“美声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处,深受其他国家音乐爱好者的推崇和喜爱。

(二)美声艺术的特点

《辞海》中对美声唱法的定义为:“十七、十八世纪形成于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其特点是:具有饱满的气息支持和灵活自如的呼吸控制能力,音色优美、明亮、圆润、丰满,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流丽灵活。”

(三)新媒体时代下中国美声艺术发展环境的变化

由数字网络技术所构建的新媒体手段对于传统艺术传播媒体,如音乐厅、广播、电视等媒体造成巨大的冲击,但以数字化互动性为基本特征的新媒体相较以往的传统媒体更具开放性与融合性。其所具有的优势和潜力必将会对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播与交流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对音乐创作、音乐欣赏、音乐教育乃至整个音乐文化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探寻我国美声艺术的发展方向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美声作为有史以来最具科学性的声乐演唱方法,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是无可争议的。从17世纪初诞生至今其仍以歌剧、音乐会等形式活跃在世界音乐的舞台。因其从五四运动至今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仅有百年左右,不可否认美声艺术在我国并不是当下时代的主流,但因其作为经典音乐的本质特征和狭窄的受众面使得国内美声艺术大众化发展长期受到制约。

二、新媒体时代下中国美声艺术的定位

(一)从美声艺术的审美特征定位

审美是对事物或艺术之美的欣赏和领悟,但艺术在网络时代发生很大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人们可以欣赏一切出新的事物,甚至超出传统美感的范畴。国内美声艺术的发展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至今经历从无到有和蓬勃发展的过程,在此期间许多才华横溢的歌唱家,国内外声乐比赛的兴起和美声作品的创作都促进美声的发展和大众化。但近年来充斥在各大电视和网络媒体之中的歌唱类选秀节目和流行音乐类综艺节目对时下绝大多数国民的音乐审美倾向产生直接的交互影响,美声艺术这类经典音乐的传播空间一再压缩,其在现代大众生活的听觉和视觉范围内已然只剩星星点点。

与流行音乐相比国内美声艺术的发展明显滞后,日趋边缘化。为迎合现代大众的普遍审美倾向,歌唱类选秀节目和音乐类综艺节目传播的几乎都是流行音乐,华丽的舞台包装,各式宣传炒作,加之不乏好声音的选手和明星,使大众对流行音乐更加追捧。同时以网络为交流平台的方式使得观众充分参与到即时有效的互动中,当然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不少千奇百怪的审美变异,例如时下部分观众过于追求个性的嗓音而选择忽略音质的美感,或是歌者为给观众呈现更多听觉刺激而过于追求“喊高音”的演唱方式。但总的来说,这一现象使本来的拥护者们更狂热,也让本不太热衷于流行音乐的人不得不开始关注。正是流行音乐的大众化和繁荣程度使得电视于网络媒体对其宣传的力度更大,范围更广。与此同时,新媒体时代下音乐多媒体的流行性与交互性的体现导致美声艺术欣赏越来越小众化。

这一现象一方面加剧了大众对美声艺术审美需求的断层,即只有少数懂得欣赏经典音乐的人对美声艺术保有持久的热情和关注度,另外为数不多的人则对美声艺术稍有兴趣小有关注,但对绝大部分国民来说,与美声艺术的审美需求仍长期处于为“零”的状态。另一方面,它同样加剧了大众对美声艺术审美方式的差异,对于保守的听众来说,以传统的方式欣赏美声艺术是最佳的选择,但对于部分 “新听众”来说多元化的类综合艺术欣赏方式或许更能激起对美声艺术的兴趣和喜爱,事实上受到场地、设备等因素的制约,要在实际演出过程中同时满足以上两种审美方式是有一定困难的。

(二)从中国美声艺术的发展走向定位

新媒体手段下的数字化传播推进音乐艺术的商业化变革。互联网高速传播并可实时更新的传播方式,是作为意识形态的音乐艺术不再受限于传统物质手段诸如磁带、光盘等载体的传播,并完全打破物理上的空间概念。在满足必要设备的前提下,人们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实时的获得美声艺术的享受。

国内大量的古典音乐网站为经典音乐爱好者们提供欣赏美声艺术与沟通爱乐心得的良好平台,但对于其传播与大众化发展却作用甚微。它的受众面主要针对古典音乐专业人士和爱好者,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对这类网站的检索和浏览仍存在较大程度的盲区。当我们仍在琢磨如何使更多民众能通过这一方式了解和关注美声艺术的同时,“云音乐”的新媒体商业模式又已孕育而生。提及在线音乐市场人们对于酷我音乐、QQ音乐、百度MP3搜索和新浪乐库等音乐平台都不陌生,这类软件成为所有民众电脑和智能手机上的必备。新媒体时代下人们对音乐的追求已然成为日常生活需求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行走的各处都有音乐的包围,它可以随时随地迴想在人们耳边。然而这类音乐软件中可供搜索和下载的美声艺术资源却是极其有限的。

(三)从中国美声艺术“民族化”定位

音乐是一种没有国界的语言,是飞跃民族障碍的桥梁。意大利美声唱法作为一种科学的唱法,它表达不同民族风格的声乐艺术作品的可行性和二者结合的完美性,已被欧洲诸国如法、德等国的声乐艺术家所证实。在当今的世界,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要走向世界和国际声乐艺术接轨,掌握美声唱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途径。

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对人类的影响,开始超越军事、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乃至民族与国家。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时代的文明程度和精神状态都与文化息息相关,我们应当以全球化为背景和观照,加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与责任心,与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交流对话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经济的全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声乐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部分,面对21世纪,必须面临全球化与多元化的冲击,必然面临如何处理本国声乐艺术文化与他国声乐艺术文化的关系问题。

三、新媒体时代下中国美声艺术的特征

(一)中国美声艺术的技术理论特征

新媒体时代下,快餐文化的冲击,也是美声唱法难于顺利发展的瓶颈所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而日渐加快。快节奏的生活状态直接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大众娱乐更倾向于简单、快捷的消费,优雅、古典的声乐艺术则少人问津。再者,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国外舶来的各种各样的文艺娱乐形式及价值观念,都对中国人的生活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思维习惯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人们的审美倾向于多元化、个性化。而传统文艺形式中所蕴涵的思维形式、审美形式、价值观念等与现代文明环境中的艺术形式相冲突。传统、经典的高雅的艺术因其富丽、繁杂的篇章,所承载的思想感情,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内容,均和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脱节,传达感情的手段过于细腻,而为现代人所疏远。

像声乐领域中的流行唱法,由于其内容贴近现实生活、难度适中、演唱风格时尚前卫,因此容易被人接受和传唱,成为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传播速度很快,普及程度很高。反观美声唱法,由于其作品难度普遍较高,音域跨度大,气息宽广且富于变化,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人是很难表达好一首作品的,很难被人传唱;加上美声唱法的表现形式过于严肃、伴奏形式过于单一,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娱乐选择多元发展的今天,人们很难带着观摩、学习的心态欣赏,因此更难得到普通百姓的认同。

(二)科学的字韵“微调”是汉“字”与美“声”结合的特定技术

所谓美民结合,就是把美声科学的发声体系和中华民族的语言、生活和审美习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美声学派。美民结合有两个关键:一是如何结合美声的特点,充分运用民族唱法中的十三辙理论,解决个别汉字打开困难的问题。如“言前辙”中的“关、年、线、天、全”等字,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在歌唱中就是很难打开的,咬字吐字也会很别扭。十三辙的理论科学地把“ɑn”母音分为“ɑ”和“n”,发声时由“ɑ”开始,同时带有鼻音的色彩,最后将舌前部与上腭自然接触;归鼻韵时,使气流从鼻腔出去。这样,咬字准确了,发声歌唱时可以像美声唱法那样充分打开,达到良好的声音效果。美民结合的第二个关键是对高位置判断的认同。美声唱法强调“贴着后咽壁吸着唱”,从气柱的反射方向获得高位置(先气息而后位置);民族唱法要求挂好面罩向下唱(先位置而后气息)。两者显然各有特色,唯一的办法是求同存异,只要有利于歌唱的发挥,采用哪种方法就行。由此可见,注重美民结合、加速美声的中国化,是发展中国美声的根本需要。

四、新媒体时代中国美声艺术发展前景展望

(一)创作有中国特色的美声作品并重视中国歌曲的演唱

美声唱法的民族化是众多声乐教育家的梦想。发展中国的美声,将母语和美声唱法科学的发声技巧融为一体,形成有自己风格、自己特色的美声流派,这不仅有利于美声唱法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创新和贡献。

中国声乐事业的先驱者在了解到美声唱法后,发现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至今未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系统的训练体系和唱法规格,主要是以本声为主,演唱形式缺乏个性,其声音效果和规格也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则是缺乏统一的、科学的歌唱方法,更多的是依赖各自的嗓音条件。美声唱法的科学性和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结合,正是科学的唱法与民族风格的结合,中国的声乐人应该沿着这样一条道路不断积极地探索与总结。将西方的合唱艺术与本民族的音乐风格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艺术上提高一个新高度,形成独特的风格。

(二)强化市场意识并加大美声艺术的推广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在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型期,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政治体制、文化、文化体制、思维模式等都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文化形式之一的美声艺术也是如此。这种转型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以市场为配制方式,把美声艺术纳入市场的调控,市场是以供求关系调配资源的分配。当美声艺术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的娱乐、审美要求时,它就会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否则会有被市场无情淘汰的命运。这就与美声唱法能否满足人们的审美和娱乐的要求相连,即美声唱法的民族化,这是人们能否接受这种艺术形式的关键所在。

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美声唱法民族化亦是如此”,但经验告诉我们,一种新事物只有在得到广泛的支持时,才能有长足的发展。在中国市场经济在大环境中,只有强化市场意识,让更多的人了解美,参与美声。这样,在全民的参与中,美声唱法才能发展与繁荣。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加大美声唱法的技术含量,用现代音乐制作手法打造美声唱法的时代精神,才能更好地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开拓视听市场,让美声唱法像民族和通俗唱法一样,成为百姓生活的组成部分,美声唱法在中国才会有更好的传播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的提高,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海外家电涌入大陆,录音机、音像制品开始大量进入家庭和公众娱乐场所。伴随录音机成为最时尚的家用电器,录音盒带开始迅速普及中国大陆。录音机与盒带的出现普及,为美声艺术走向市场提供发展的契机,盒带的流行是美声艺术走向大众化、商品化的第一步。因此,这类个体化、家庭化的欣赏方式,意味着在电视、电台这类传播之外,大众的音乐接受一个完全自主的选择。这不但意味着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削弱,而且表明受众与音像出版发行市场形成一个最大的供需。

中国作为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正逢社会安定、政通人和的好年代。要发展美声,抓住大好时机,努力开拓市场,在演出场所、音像出版、艺术培训等方面做些有益的工作,把美声艺术推广普通百姓中。像民族唱法、流行唱法一样,成为百姓生活的组成部分。只有这样,美声唱法在中国才会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1]陈辉.新媒体时代网络音乐文化传播特征解析[J].中国音乐学,2009(03).

[2]匡文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4]曾遂今.音乐网络传播与当代人的音乐观[J].中国音乐,2006(4).

[5]王超.浅谈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J].音乐生活,2007(7).

[6]陈虎.美声中国大众化之思考[J].艺术评论,2006(9).

[7]汪毓和.20世纪华人(大陆)音乐创作概述[M].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2-4.

[8]徐敦广.关于新时期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5(4).

[9]蒲涛.20世纪中国声乐的发展[J].艺术探索,2003(6).

[10]石惟正.20世纪末中国声乐的特征[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2(3).

[11]杨仲华,尤志国.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确立[J].中国音乐,2005(1).

[12]詹桥玲.20世纪中国歌剧发展谈概[J].音乐研究,2005(1).

[13]王晓俊.中国当代声乐艺术发展现象管窥[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1).

[14]冯惠.继承民族音乐遗产的重要措施[J].人民音乐,1979(7).

[15]周小燕.对我国声乐艺术若干问题的在认知[J].人民音乐,1981(3).

[16]刘志.兼谈美声唱法的趋向[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4).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声乐音乐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流行演唱元素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