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之
(淮南市田家庵区史院中心小学,安徽 淮南 232000)
如何提高小学生习作能力
张景之
(淮南市田家庵区史院中心小学,安徽 淮南 232000)
语文学习,必须进行“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训练,而写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加强写作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小学生的习作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本文就此问题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小学语文习作能力提高方法
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必备条件。它包括词语、句子、习惯用语表达。这些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很多学生感到作文难写、有话写不出,写出来也是错误百出,这是因为平时积累的语言知识不够。平时语文课上只注重学习字词,读课文,而忽略了对语言的积累。我的做法是: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让他们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在课下,让学生用好词造句,每一个好的词语都造几个精美的句子,再将自己造的好句和记录的好句反复朗读。长此以往,在不断的朗读和记忆过程中逐步形成语感。
积累语言的另一个捷径是仿写。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堂上阅读分析的例子,也是学生学习习作的例子,让学生由仿写开始。每上完一节课我会给学生一个机会,让其进行仿写,事实证明,这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驾驭语言文字的好方法,否则学生难以表达出想表达的语言。例如在学习《珍珠鸟》这篇课文时,我给学生出示一段描写珍珠鸟动作的片段,让学生仿写一种小动物的动作,用作者描写珍珠鸟动作的方法去仿写。经过长期练习,学生写作自然就有话可写了。
指导运用要先从课文入手,可让学生概括或缩写所学课文,教师给出一些提示,进行有目的的训练。我要求学生对每一篇学过的课文朗读不少于二十遍,然后总结概括出课文的脉络和精髓,将课文缩成短短的几段,甚至是几句话,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让学生明白,再长的课文,也不过是作者围绕自己想表达的中心思想而展开的论述。学生学会概括和缩写课文以后,教师要让他们反复练习复述课文,同桌间练习、小组内练习、上讲台练习。长此以往,学生在写人的时候,就能够围绕人物特征,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将人物的鲜明特征跃然于纸上;在记事的时候,能够围绕事件中心,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完整呈现出来;在状物的时候,能够围绕“物”这一中心,抓住物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建造材料),按照一定的顺序,加上合理的想象,使所状之物更加具体生动,开拓作品的意境,增强习作的感染力。
其次以日记、周记、手抄报等形式强化练习,如每日写几句话,每周一短篇,每月一份手抄报,并上墙展览,进行评比。评比时让学生分组评比,用自评的方法,激励学生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从而调动他们的内在动力。
1.阅读对于习作的重要性。
俄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捷普洛夫说:“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没有经过大量的阅读积累,没有一定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是不会写出好作文的。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需要以阅读的积累为基础。语文学习四项技能“阅读、写作、听话、说话”,其中“阅读”对于写作最为重要。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让学生养成用心阅读的习惯,教师在阅读教学时,教会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中,与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进行对话,要明白作者是怎样运用文字来表达中心思想的,切忌走马观花。例如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以这个失去父亲的孩子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小小年纪便失去父亲的悲痛及由此而产生的对于战争的痛恨和发自肺腑的对于和平的呼唤。在此基础上,学生朗读课文时的感觉是时而悲伤、时而仇恨、时而渴望,读出了文章的精髓。作者的精妙语言、思想感情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学生习作时,便可以将这些词句运用自如,尽情挥洒真情实感。
其次,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平时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抄录优美句子及常用词句,丰富写作材料。例如通过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学生摘抄、积累了大量写景的词语,在后来的习作中,描写水的时候,学生自然会想到水平如镜、波澜壮阔,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等优美语言。描写山的时候,会用上形态万千、奇峰罗列、峰峦雄伟、危峰兀立等经典词语。习作犹如剥茧抽丝,只有通过海量的词汇、语言的积累,在头脑中形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茧”,在习作时学生才会有“丝”可抽,有内容可写。
再次,要求学生比照好的范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形成语感,在阅读中认识写作规律,掌握写作技巧,以体现熟能生巧的道理。我为学生指定了部分经典阅读范文,写人的有《挑山工》、《詹天佑》、《少年闰土》、《再见了,亲人》;记事的有《落花生》、《难忘的一课》、《开国大典》、《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写景的有《富饶的西沙群岛》、《记金华的双龙洞》、《香港,璀璨的明珠》、《美丽的小兴安岭》。只有这样引导学生多阅读经典文章,让学生领悟范文语言文字的魅力,才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
人尽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是学生习作的内驱力。要培养学生独立习作、自主习作的习惯。浓厚的兴趣和自信是不可缺少的[1]。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呢?
1.消除畏惧心理,创造和谐氛围。
作文目标太高易使学生几经折腾丧失信心,目标太低易使学生求知欲下降,惰性滋生。对于孩子们的习作,我们不能要求过高,不要横挑鼻子竖挑眼,以成人的眼光审视学生眼中的世界,人为地给学生设置习作“障碍”[2],随意地用老师的那一把“剪刀”去“剪”学生习作中的“叶”、去“修”习作中的“枝”。只有这样,学生的表达才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才能使语言高度活跃,情感的大海才能激起壮丽的波涛。让学生自由地表达,随心所欲地倾吐。学生的思想一旦在平静的心态中徜徉生成以后,他们就会尽情地抒发自我情感,叙述自我经历,描绘内心[3]。
2.走进学生生活,丰富习作源泉。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罗丹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习作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是生活的需要。因此,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创设习作情境,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便会让学生产生观察的兴趣,有了观察的欲望,何愁没有习作的源泉呢?如在写《我的校园》这篇习作时,我没有在课堂上过多地指导,而是把学生带出教室,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不在教室上,而在校园里上课,学生兴趣浓厚了。我带着学生观察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引导学生观察平时玩耍时没有注意到的景物。有的学生说:“我们校园里居然有桂花树啊!”有的学生说:“我们学校的草坪真大啊!”学生顿时围绕“我们的校园”这一话题“开了锅”,接下来的习作就水到渠成了。
从习作的教学环节来说,一般可分为作前指导、学生习作、作后讲评。我认为习作讲评是三个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要把讲评请到台前。
刚开始工作那几年,我对于习作是一筹莫展,作文批改得辛苦,却收效甚微,尤其是刚开始习作的孩子,语句通顺都很困难。后来在进修学习时,一位老师指点了我,我便开始尝试将习作重点放在作后讲评上。每一次讲评课,我在统揽学生习作之后,挑选一篇中等的、具有典型性的习作,请学生一字不漏地抄在黑板上,然后与全班同学一起阅读、评改、赏析,一是看看习作通不通顺,一字一句地诊断问题;二是看习作好不好,好在哪里,说说各自的看法;三是集体提修改意见。这样试了几次之后,我能明显感觉到孩子习作水平在提高,孩子们的习作水平提升了,自然对习作的兴趣浓了,更有了信心。同时,批改习作不再困扰我了,“粗细结合”,两三个小时就可以改完全班的习作。这些方法算不上先进,但挺实用。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而作文教学是这四项基本技能中的重点和难点。我想,只要我们心里有想法,并在习作课堂中反复尝试,就一定能破解习作教学的难题。
[1]王春玲.让学生的习作回归自然.吉林教育,2008(26):62-62.
[2]王辉.谈如何解决学生厌倦习作的问题.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6):122-123.
[3]江远梅.放飞心灵,让作文教学返璞归真.师道:教研,2012(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