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龙鼎
(华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美国全球合作式科学教育与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探微
杜龙鼎
(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摘要:科学教育和英语教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领域,本研究另辟蹊径,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如此,研究者还构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结合模式。根据Walter S.Smith的研究经验和理论分析,美国全球合作式科学教育与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结合,必将为中美双方打开一个互利共赢的新局面。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而言,这样的结合大有裨益,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丰富了教学方法。
关键词:全球合作科学教育大学英语教学结合
我于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在美国德州理工大学(Texas Tech University,简称TTU)访学,师从美国著名教育家、“美国总统奖”获得者、该校教育学院Walter S.Smith教授。Smith教授的专业是科学教育,而我的专业是英语教学。他之所以邀请我做他的访问学者,主要是因为他近年来一直在从事的全球合作式科学教育项目。
Smith教授本科毕业于康奈尔大学的生物专业,硕士毕业于印第安纳大学的学生管理专业,博士毕业于印第安纳大学的科学教育专业,工作之后主要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学与研究。目前,Smith教授主要从事全球合作式科学教育研究(global collaborative science education)(http://www.depts.ttu.edu/education/our-people/Faculty/walter_smith.php)。他前些年研究的一个有关科学教育的项目叫做世界月球项目(the World MOON Project),该项目在整个美国、加拿大及南美洲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Smith教授本人也因在科学教育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于1996年获得“美国总统奖”。世界月球项目主要针对中小学生,该项目是通过观察月球并相互交流的方式把全世界的孩子联系到一起,培养他们的全球意识和团队精神(http://www.worldmoonproject.org)。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访问学者到德州理工大学交流和学习,Smith教授也和他们时有接触,也就逐渐使他萌生了在中美之间开展科学教育合作研究的想法。鉴于语言交流的原因,他和到访德州理工大学的中国英语教师接触较多,这也为他的全球合作式科学教育与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整合研究创造了条件。
目前学术界关于科学教育的定义是:“科学教育是一种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且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科学与社会的有关问题并做出明智的选择,以培养科学技术专业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顾志跃,1999:16)通常,科学教育以全体青少年为主要教学对象,其主要目标是使青少年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方法,把握科学本质,形成科学精神,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科学教育的核心使命是要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
美国历来重视科学教育,对科学教育的探索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深化。在美国,科学与英语、数学、社会一样,被列为核心课程。1996年,美国颁布了第一套《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NSES)(黄芳,2012:143)。对于K-12①的学生,美国政府尤其注重科学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结合,全国有一个针对K-12的科学教育大框架,每个州又有符合其自身特点和具体情况的小框架。就拿美国的ESL②(即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教学而言,每堂课都有其具体的语言目标(language objective)和内容目标(content objective),其内容目标通常是指各类科学知识。不仅如此,在美国,把科学知识教学和各类语言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已经成为惯例,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Walter S.Smith教授正是看到了科学教育与语言教学相结合的广阔前景,才想到了把他的全球合作式科学教育研究与国外的ESL或EFL③(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教学结合起来。目前,他的研究项目已在美国、加拿大及南美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实施和开展。根据Smith教授的研究经验和理论分析,该项目一定是双赢的。它让美国K-12的学生和外国的ESL/EFL学生通过网络探讨一些基础的科学问题,美国学生可以了解其他国家的学生对于同一科学问题的不同看法,以及他们对于各类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认识水平,进而一起合作解决一些全球性的科学问题。反过来,非英语国家的学生也能通过与美国学生的交流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英语。另外,双方的学生还可以相互学习各类科学知识。最重要的是,它能让世界各地的孩子从小就具有全球视野并知晓团队合作。
在德州理工大学(TTU)访学的这一年,Smith教授每周一下午都会和我们中国访问学者讨论关于科学教育与中国大学英语教学④(College English teaching)相结合的具体模式。不仅如此,他还两次带着我们去德州的一所社区学院Amarillo College进行实地考察,与该校参与该项目的两位老师Dale和Susan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该校和巴西等国的学校已有数年的合作,近年来才开始尝试和中国的学校合作,其校领导也非常重视这个合作项目,我们第二次到访时,A-marillo College的副校长亲自接见了我们,并组织了参与该项目学生的合作项目成果展及师生茶话座谈会。在TTU校内,Smith教授也带我们参加了参与该研究项目博士生的成果汇展和博士论坛。经过一系列的考察和探讨,Smith教授和我们最终构建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美国科学教育与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结合模式。具体说来,该模式包含如下三步⑤:
第一,双方相互认识。Smith教授常年以远程教育的方式在TTU带了40位左右的博士生,这些博士生来自美国的四面八方,绝大多数为美国的社区学院或中小学教师。在具体的合作项目开始之前,Smith教授会让美国教师和中国教师一一配对,所以他经常谑称自己为媒人(match-maker)。双方教师认识之后,会共同讨论合作研究的主题及具体步骤。因为是科学教育,所以研究主题一般都来自自然科学领域,比如水污染治理等。但是,由于多数参与者均为K-12的学生或非专业人士,因此,所探讨的话题一般不会涉及太多的专业知识,研究层次也不会太高。在确定合作主题和具体步骤之后,双方教师会组织各自的学生相互认识。在这一阶段,学生只是互致问候,打招呼,做自我介绍,探讨一些大众化的主题,比如气候和饮食等,不涉及对科学问题的探讨,Smith教授俗称这一步为“握手”(handshake)。至于交流的途径,双方可以使用E-mail、QQ或Skype。但是,由于中美之间有10个小时以上的较大时差(jet lag)⑥,因此实时通话和视频聊天略显困难。鉴于此,学生可以采用书信写作、视频传输或离线留言等方式来进行交流和沟通。
第二,探讨科学问题。完成第一步的相互认识之后,双方学生接下来就会对既定的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这一步,双方教师需提前商定一个具体的合作提纲或框架,要有明确的主题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根据提纲或框架,双方学生会同步开展调研或进行实验,之后通过既定的网络渠道进行交流,可以是一对一的交流,也可以是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交流,具体的交流方式由双方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协商定夺。在交流过程中,双方教师应根据具体进度及研究情况组织课堂讨论,汇总合作的阶段性成果,评估既定问题的解决及落实情况,共同解决合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教师应主要关注中国学生在既定科学问题上的认识水平及中美学生一起解决科学问题的执行情况,而中国教师需更多关注自己学生的英语学习进展和文化掌握情况。
第三,双方合作总结。在对具体科学问题的研究、探讨结束之后,最后一步就是对合作情况进行总结。双方总结工作的程序是先分开总结后交流探讨,美方的总结要点应集中在双方对具体科学问题的认同度、合力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执行情况及学生的全球化意识培养情况。中方的总结要点除需覆盖美方的要点之外,还应向英语学习方面更多倾斜,应该注意总结学生用英语和美国学生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提升情况、用英语解释或分析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对地道句型句法的掌握情况及在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具体进步。另外,双方在交流总结时还应该探讨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是否要选择其他科学问题来进行下一阶段的合作及在下一阶段的合作中怎样避免此次合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Smith教授的帮助下,从2014年9月15日至2014年12月15日,我和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天堂谷中学(Paradise Valley High School in Phoenix,Arizona,USA)的教师Janice Mak女士进行了该项目的合作。Janice是Smith教授带的远程博士生,也是天堂谷中学的一名生物教师,我们合作讨论的主题是转基因食品(GMO food)。Janice的学生是她们学校K-12第11年级的学生,共两个班,有43人,普遍年龄为16-17岁,而我的学生是我校二年级大学英语通识课《跨文化交际》的一个班,有89人,普遍年龄为20-21岁。此次合作也是按照上述模式分三步进行:
第一,从2014年9月15日至10月10日,双方学生互相认识。我和Janice商定使用E-mail和QQ⑦作为双方的交流媒介。合作的第一周,我汇总了班上所有学生的E-mail地址和QQ号码,随即发给Janice,由她来搭配双方的学生。由于我的学生数约为她的两倍,因此我们采用了一对二的交流方式。在人员搭配好之后,Janice让她的学生集体拍了自我介绍的简短视频通过E-mail发给我,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了展示。之后,我们也拍了视频发给她。随后,我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了第一阶段的交流任务及相关注意事项。我的学生主要在课外与美国学生通过E-mail进行交流并相互认识,他们热情高涨,兴致昂扬。如果在交流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他们会及时反馈给我,我会把那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课堂上集中讨论并联系Janice协同解决。但由于时差较大,有邮件回复不及时等情况,影响了沟通的及时性。
第二,从10月11日至11月30日,探讨转基因食品问题。就这一步的探讨框架,我和Janice商定为三个方面:双方学生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情况、中美人民对转基因食品的各自态度和怎样避免转基因食品可能带给人类的负面影响。双方学生都进行了文献查阅、市场调研和专业探究。他们通过E-mail写作、QQ实时通话或在线视频聊天,以及发送离线视频或资料来交流心得体会,了解彼此的食品文化,解决共同面对的科学问题。多数任务均由学生课后完成,教师进行实时监督,对典型性或普遍性问题开展课堂讨论。
第三,从12月1日至12月15日⑧,合作总结。在完成了前两个步骤的合作之后,第三个步骤的工作相比之下略显简单,但是极其重要。我和Janice汇总了双方每位学生的收获和碰到的问题,先在各自的课堂上进行讨论,再将讨论总结出来的要点进行交流探讨,拓宽思路,求同存异。此外,我还组织自己的学生就他们通过此轮合作在英语学习方面的收获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总的说来,学生普遍认为他们自己在英语学习方面有
这样三大收获:通过QQ实时通话或在线视频聊天提升了听说能力;通过E-mail书信往来提高了写作能力;更加直接和深入地了解了美国文化。
美国全球合作式科学教育与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结合是科学教育领域的创新之举,也为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长足发展提供了绝好平台和重要契机。如果我们认清科学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意义、谙熟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并掌握其教学规律,进而有机整合美国全球合作式科学教育与中国大学英语教学,那么,我国的大学英语学习者在提升自己英语水平的同时,还会收获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团队合作及全球视野。
注释:
①“K-12”是指从幼儿园(Kindergarten,通常5-6岁)到12年级(Grade 12,通常17-18岁),这两个年级分别是美国免费教育阶段的开头和结尾年级。
②美国的ESL教师一部分是在国内教来自非英语国家的各类人群学英语,另一部分是去非英语国家做外教。
③从其所处的语言环境和特定教学性质来说,我们把中国的英语教学叫做EFL teaching会更加合适。
④我们一般把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称为college English teaching,它其实是EFL teaching的一个分支。
⑤该模式的三步一般是以一个学期为周期,每一步的时长由教师根据双方的学期时间交集来商定。
⑥美国从东至西共有六个时区,按照“东早西晚”的规律各递减1个小时;从每年3月的第二个星期日至11月的第一个星期日采用夏令时,夏令时比正常时间早1个小时;东部夏令时比北京时间晚12个小时。
⑦不懂汉语的外国人可以下载QQ的英文版本QQ International安装使用。
⑧美国的秋季学期一般是从8月下旬到12月上旬,12月25日(圣诞节)之前10天左右开始放假。
参考文献:
[1]http://www.depts.ttu.edu/education/our-people/Faculty/walter_smith.php
[2]http://www.worldmoonproject.org
[3]顾志跃.科学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6.
[4]黄芳.美国《科学教育框架》的特点及启示[J].教育研究,2012(8):143.
项目来源:该论文为2014年度广东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项目“大学英语泛在化学习资源建设研究”(项目号:2014GDB12)和2013年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的困难与对策:课程设置与形成性评价机制的研究”之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