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春丽
(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新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效果评价探析
边春丽
(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摘要:本研究以新教师找工作考试要求为依据,从转变传统学习评价观念入手,在评价方式多元化的基础上,完善评价反馈机制,实现与培养目标相契合,进而完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探索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教学效果评价模式。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效果评价模式新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开展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职业准入制度,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任务,是建立健全中国特色教师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效果评价改革既是老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自我教学效果检测、调控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及总结反思整体教学行为的有效手段,又是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构建科学的学习评价体系已成为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的必要性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体现了当前教育的多元化趋势。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双向性,使评价不仅是教师检测学生的方式,而且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好办法,更成为激励和引导学生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达到“以评价促反思”的目的。这样,不仅对课程教学本身、对学生都能作出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而且使评价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可以对学生的发展提供反馈,进而有效、全面地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化和学生自身的发展。
2.目前教学效果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以期末单次、结论性评价为主,缺乏多数、综合评价。单纯地依靠期末一纸分数判断学生整个学期对专业技能课程的把握程度,只会把学生引导成为知识的储存器,缺乏对真正有价值的专业技能的理解、吸收和内化,导致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为实现与培养目标的契合,需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及多元的评价形式。
教学评价指标与课程培养目标脱节。“综合培养,发展专长,全程实践”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但单一的评价体系与固化的考核内容不能有效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及获得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这样的学习评价模式容易使学生习惯于接受已有的知识结论,模糊了学科的人才培养标准,导致与培养目标的脱节。
教学评价的反馈体系缺失。教学评价的反馈一方面可以通过他人(教师、同学)评价的方式反馈给学习者,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自我评价的方式使学习者不断获得自我意识,并通过自我调节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科学、合理的学习评价反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具有定向和引导功能,有助于帮助学生认清学习现状,看到学习的进展和成效,增强学习的信心,调动主动性和积极性。指导探索出能够符合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前教育专业的良性循环。
1.评价指标的合理性
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注重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的结合。
以《儿童简笔画》课程为例,建立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案包括:评价内容指标(a.20个不同形象,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用品、植物、动物、人物、景物五类,每类画4个形象;b.完成命题简笔画一幅)、评价方式(a.闭卷、默画,时间60分钟之内完成;b.过程类评价:平时作业、协作分组;c.课堂考勤记录)、评价标准指标(a.造型:生动、活泼、夸张地表现物象;形象简练、线条流畅,准确、肯定;形象夸张得体,动态合理,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b.色彩:色彩搭配丰富生动;符合幼儿美术的色彩,有明确的色调,整体感强。c.创新:构图尝试新的构图形式;材料尝试新材料;技法加入肌理或手工技法,能与之前学习课程融合d.时间:5分钟、10分钟、20分钟三个阶段)、归档材料(a.试实施方案;b.测试登记表;c.测试评选委员会成员名单;d.测试成绩;e.测试总结),通过明晰的评价指标,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对其能力、技能、创新、协作等进行训练,探索、制订每门美术课程的学习评价改革方案,满足专业需求。
2.评价内容的可实践性
以“三维”目标为依据构建评价体系。改革的根本在于将学习评价融入教学前、教学中及教学后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追踪检测学生整个学习时段的发展和学习情况,结合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合理构建行为能力、知识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考核目标,建立评价点,建立三位一体的学习评价模式。
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开发与实践。学前教育专业特殊性要求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全程跟踪,通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学习、讨论交流、讲解演练等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与他人进行协作学习的能力及良好的学习素养,有利于较全面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改革的广泛实施。根据专业课程特点,探索、制订每门课程的学习评价改革的可能性方案。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制定有针对性的评价内容及完善评价标准强调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有机结合,分时段、分内容形成综合成绩,同时要注重阶段性的总结与反思。
1.完善评价实施方案
完善专业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学前教育专业实行“全程实践”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从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学习需要出发,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建立全程实践的教学体系,既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整体提高,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的真谛。
改革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在继续关注学业成就的同时,更应对个体发展中的诸如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否会学习、会生存、会合作、会做人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丰富学习评价形式,以多样的学习评价形式弥补学习评价中可能出现的不足。
实施新的考核制度。推行专业核心课程的职业面试导向的考核制度,建立以考核能力为核心的学习评价体系。课程评定方式由原来的一个方面扩充为“平时成绩记录”、“期末成绩综合考试测试记录”、“综合成绩评定”三个方面。平时成绩记录由“单次作业成绩”、“课堂练习态度”、“小组合作练习表现”、“考勤记录”、“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表现”及“学校内外专业比赛”组成,课程期末成绩综合考试测试包括能力、技能、创新、协作表现测试四大部分。
拓展实训基地,完善实习管理及考核方案。根据新纲要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标准和要求,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实习实践课程,需强调以下几方面:首先要建立符合幼儿园实际需求与学生情况的实践课程目标体系;其次要制定与实践目标和幼儿园工作相吻合的实习课程框架及内容体系;再次要建构与目标体系和幼儿园工作任务配合使用的学习评价体系。
2.多样的评价方式
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更注重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表现性评价中,对过程的观察、记录评分常采用日常行为记录、行为检核表、评定量表和学习文件夹等方法,使用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唤起真实情景的运用,要求教师在教学和评价中担任新的角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能,达到考查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程度,以及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素质的发展状况。
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画》课程为例,其教授内容大体分为儿童线描和儿童色彩两大部分,需要针对性地确定考核评价手段及标准。线描要求学生理解掌握构图的基本形式(S型、X型、水平和垂直分割等),理解点、线、面,能用丰富的点线面装饰造型;色彩要求学生认识三原色、对比色、临近色、互补色等,学会使用拓印、喷洒、粘贴等肌理技法丰富儿童画作品形式。根据课程内容,分阶段、分内容、分时间评价,并尝试评价形式多元化(案例分析、平时作业、行为观察、实践创新),将学习评价形式根据教授内容嵌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知识点有一定的分值,与需要培养的能力对应,向学生呈现明确、开放式指标,这样不仅可以立体、多维度、即时地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而且推动、调整和促进学习过程的开展,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全面、科学和客观的评价,达到课程学习目的。
交流式评价:教师通过口头或书面与学生直接互动或间接交流收集学生日常学业信息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与学生交谈,教师可以获得大量关于学生学习状况的有用信息,根据内在的标准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判,然后推断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并调整教学过程。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对学生的学习与理解状况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评估。在讨论中,教师仔细倾听和理解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学习与理解状况进行评估,并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灵活机动的反应(如追问、探问等),由此推断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进一步的疑问,以便深入地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探测学生的真实想法。
例如在学前专业《幼儿文学》课程儿歌的学习中,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儿歌时,在感受儿歌独特的语言、童真、童趣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并大胆运用已掌握的音乐、美术知识,以多种样式表现对儿歌的理解和演绎(如演唱、律动,插图、绘本)。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评价是对教育效果的检验、学生知识掌握和素质能力的综合评价,其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实行评价,提高每个课程的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构建科学的学习评价体系已成为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评价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的实施,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热情,促成学生由被动、单一、封闭、个体向主动、丰富、开放、合作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可以帮助学校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清晰培养层次,改善专业定位不准确等情况,强化学生综合技能,对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契合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海丽.儿童文学课程过程性评价的构建与实施[J].文学教育(上),2012(9).
[2]郭力平.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冲突、融合及其启示[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10).
[3]王素贞.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构想[J].教育探索,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