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雪莹
中泰饮食文化中的礼仪差异及成因探究
黄雪莹
饮食总是和文化紧密相连的,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饮食文化,不同的饮食文化就会带来不同的饮食文化礼仪,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特色的体现之一。中国在几千年的礼仪思想映照下形成了严格、细致的饮食礼仪文化,泰国则在西方礼仪的影响下,结合自己的民族特色,形成了独有的饮食礼仪文化。认识中泰饮食文化中的礼仪差异,能帮助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尊重别人、突出自己的特色,从而促进中泰两国人民友好发展。
中泰;饮食文化;差异;成因
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文化,这种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饮食观念、方式以及内容,由此形成了不同的饮食礼仪文化。饮食文化中的礼仪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它反映了不同国家民族的饮食观念、风俗习惯等。中国饮食礼仪文化(本文特指汉民族饮食文化)同中华民族一样博大精深,了解中国饮食礼仪文化对于了解中华文化而言,是一门不可或缺课程。泰国的饮食礼仪文化也有其独特的民族特色。研究中泰两国饮食礼仪文化差异,可以更好地了解两国文化,在两国交往时能够尊重别人、突出自己的特色,从而促进中泰两国人民友好往来。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礼”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人懂礼、也会学礼,更加重礼,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饮食文化中,饮食礼仪文化是非常重要的。而泰国的饮食礼仪文化则更多地倾向于西方礼仪。
1.食材礼仪的差异
(1)注重寓意与佛教思想的差异。“民以食为天”,“吃”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所谓“人生万事,吃饭第一”,食是极其重要的,中国经典式的寒暄问候语就是“你吃了吗?”。说到吃,就和食材分不开了。虽然中国人大多数是泛食主义者,但是在食材的选择上是很有讲究的,红白事、节庆聚、升迁升学宴、乔迁之喜、寿宴等对食材的要求都不一样,食材选择错误就是不懂礼仪的一种表现。
中国人有祭祀的习惯,祭祀选择的“三牲”一般指的是牛、羊、猪,次一点的可以用鱼、鸡、鸭、鹅等替代,但是绝对是不能用狗的,因为狗乃污秽之物,不干净,所以在中国人的筵席上是不会出现狗肉的,所谓“狗肉上不了筵席”,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在正规的宴席上食用狗肉,如果用狗肉招待客人则被认为是对客人的不敬。中国人讲究寓意,所以在食材的选择上也注意这点。婚宴就要有“早生贵子”,即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等;寿宴就要有长寿(面);节庆聚会希望“年年有余”“步步高”,自然少不了鱼、年糕这样的食物;乔迁之喜则会有发菜,寓发财之意。总之,食材的选择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是门大学问,也是关乎饮食礼仪的头等大事。
而在泰国,饮食则与佛教息息相关。众所周知,泰国是个佛教盛行的国家。泰国人信奉小乘佛教,95%以上的泰国人都是佛教徒。宗教对泰国的影响巨大,不论是高贵的皇室还是平常的百姓,宗教总是形影不离,其宗教观念也融合在日常生活中。因而,泰国人的饮食观念是建立在佛教基础上的,泰国的饮食食材则没有那么讲究,由于信佛教,有部分泰国人是素食主义者(这个比例比中国高很多),而传统的泰国人则不吃大块的肉、不吃完整的鸡或鱼,而是将其剁碎再加工。乌龟和鳖作为长寿动物的代表,也是泰国人禁食的食物之一。大象作为泰国国宝级的动物,亦是禁食的。另外,如果你在素食主义者的家中吃肉食则是没有礼貌的表现。此外,在泰国,杀生由专门的人负责,和尚得避开杀生。
(2)隆重与简约的差异。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还有注重排场这个特点,因此食物的数量多、食材珍贵,有剩余才被认为是礼数之所到。请客吃饭无论是在家里还是餐厅,也不管人多或是人少,主人都会准备丰盛的酒菜。在正式宴请上一般要七八道菜以上,菜越丰盛、越珍贵,便越能体现出主人的热情好客和客人的尊贵身份。“持家要俭,待客要丰”是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它对于中国人在请客吃饭立场上有着重要影响,不仅要讲究排场,而且还得注重饭菜的数量,其中较为典型的要数清朝时期出现的“满汉全席”。此外,还有中国古宴的典范——孔府宴。孔府宴会按照宴会上客人的尊卑地位划分不同等级,其中最高级的酒席为“燕菜全席”,共有130多道菜。就连平时的一般节日,或是婚丧嫁娶,以及生日、招待贵宾也会安排一些“海参三大件”或是“鱼翅四大件”之类的宴席。在讲究礼仪的中国,请客人吃饭如果饭菜太少或者东西不够吃是礼数不周的一种表现,因此在食物匮乏的年代,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食物:看菜。“看菜”顾名思义,就是只能看,不能吃的菜,这种菜大多数是用木头做的,做好后又用油漆进行伪装,做得和真的一样,看菜多是荤菜,有木头肘子、木鱼、木鸡、木鸭等等,谁家请客吃饭实在拿不出多的荤菜,就会去借用这种“看菜”撑一下场面,客人也是心知肚明,是不会去动那些木头家伙的,更不会去拆穿主人家的把戏自讨没趣。
除了宴请客人要准备多的食物表示隆重之外,过年过节一般家庭也会准备稍多的饭菜留第二天食用,以示“年年有余”之意。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也开始认识到暴饮暴食、浪费食物是一种陋习,近年提倡的“光盘主义”就是一种文明新风尚,与饮食礼仪不冲突。
泰国人在选择食物的时候没有太大的讲究,他们喜欢席地而坐,盛饭时使用芭蕉叶,进食时则以手来取饭菜,请客吃饭通常都是主随客便,想喝就喝、想吃就吃,酒菜不够时,可以再添加或者再购买,劝人大吃大喝反而是不礼貌的现象。此外,节约是泰国人的另一种饮食观念。泰国家庭的一日三餐,也许可供选择饭菜的种类较多,但分量却刚好,通常不会有剩饭剩菜之说。学校、餐馆亦如此,就算是请客吃饭,也不会像中国人那样讲究排场,剩余很多的食物,又或者是暴饮暴食,而是奉行吃饱的观念,即便食物稍有剩余也不会随便倒掉。
2.餐桌礼仪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拥有辉煌的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礼仪之邦,“礼”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餐桌礼仪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耀眼的一部分。例如,古代汉族的传统宴饮礼仪,则有它自己的程序:主人会折柬邀请客人,客人来了之后,首先相互寒暄问候,然后引入客厅并侍以茶或点心。等所有客人到齐之后再入席,入席时,左为上席。当客人坐好之后,主人便开始劝酒劝菜,而客人也会以礼相谢。劝酒期间,先敬长辈和主客,宴饮结束后,再把客人带入客厅饮茶,直到客人离开。这种宴饮礼仪,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有着深刻影响,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做法。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吃饭,而实际上筷子的使用也有相当多的礼仪。中国人忌讳把筷子插在碗里或是盘子里,因为这种表象类似于灵前供奉的“倒头饭”;不能用筷子敲打碗、盘子或是杯子,据说,只有乞丐吸引人注意的时候才用筷子敲击碗筷;拿筷子时,手不能放在离筷子底端较近的位置,或是较远处,太近了不易夹东西,太远了会被认为是孤傲清高的表现;不要用筷子插菜、肉吃;不能拿筷子在盘子里“翻来覆去”,这是极不礼貌的表现等等。可见,用好筷子也是一门学问,初来中国的外国朋友更加得注意。
泰国人在吃饭的时候,既融入了中国的餐桌文化,同时又将西方文化中的餐桌礼仪文化诠释得淋漓尽致。席地而坐是传统的泰国人较为青睐的一种进餐方式,此外他们还会用芭蕉叶盛饭,而用手抓饭,随着社会潮流的发展,桌椅进餐是一般宴会或是餐厅里较为正式的用餐方式。泰国人以右为上,是流传至今的习俗。一般在宴会上或是餐厅里,客人或是比较受敬重的人,往往会坐在主人的右边。这种习俗虽然和国际交往礼仪相吻合,然而在泰国,却与小乘佛教有着深刻渊源。小乘佛教里的宇宙观认为,宇宙共有四个方向,其中有两个机理的方向,东方和南方。东方象征着诞生,因为它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也意味着光明。南方则是生命和幸福的象征。而泰国的国王的宝座以及佛像都是朝着东方,于是便有了以右为上的准则。就餐时,当餐桌上的菜上齐了之后,女主人将其刀与叉拿起示意后大家才可以用餐。泰国人吃饭大多使用叉和勺,偶尔也会用筷子。和西方人不同的是,泰国人右手用勺,左手用叉。中途未吃完饭,放下叉、勺时,得呈“八”字形放在盘子上。用餐完毕时,应将叉和勺放在一起。用餐完了之后,要等女主人起身,才能够离席,离席时不必折叠餐巾,直接放桌上就可以了。
3.饮酒文化礼仪的差异
饮酒文化是饮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酒文化包括酒人、酒礼、酒道与酒令,也包括酒旗、匾对、题壁与酒店和酒文学等。所谓酒人,即好喝酒的人,也指有学养的人,即“文化酒人”或“酒文化人”。其中酒礼,即饮酒文化中的饮酒礼仪与礼节,在我国古代时候就已形成。“酒以成礼”,是佐礼之成,源于古俗古义。古代汉民族饮酒时,常常有较为繁琐的礼节。有些人喝酒时常常不能克制,容易醉酒生乱,于是就有了饮酒礼节。俗话说,借酒消愁愁更愁。饮酒的人必须要具备应有的德行,不可胡乱饮酒,或是饮酒成嗜,从而酗酒等。饮酒过程中,需要遵守的礼节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饮酒前先行跪拜礼,尤其是有长辈在场时,这是晚辈必须要做到的。喝酒时,为了祭祀逝去的先人或是答谢天地的恩德,常常会先拜而后倒点酒到地上,以表敬意。劝酒,是酒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热情的主人会对客人劝酒、劝菜,同时,主人会向客人敬酒,与此同时主人也会说几句敬酒辞。而客人为表感谢,也会相应的回敬。斟酒时,先从年长者开始,敬酒时,大家都要举杯,有时还会站起来,以示礼貌。酒道,是酒礼的另一种表现,两者相辅相成。酒道的基本原则,必须合乎礼仪。可以用酒来表达对长辈或是客人的敬重之情,但是不可因此而过量饮酒,或是因酒误事。
泰国没有像中国如此深厚的酒文化,因而也就不存在这样的一种酒文化礼仪。泰国人喝酒,碰杯之后不一定要喝完杯里的酒,只需对敬酒者轻轻地点缀示意一下即可,在大型招待会或是庆典上亦如此。他们不一定要敬酒、碰杯等,但是和长辈、尊者同桌喝酒的时候,从长辈开始斟酒,而且可以根据各自的酒量来饮酒。劝酒在泰国并不倡导,多喝酒、喝醉酒反而会让他们觉得不太礼貌。
1.历史原因
在中国,“吃”一向是头等大事,因为“吃”不仅仅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要“吃饱”,还要“吃好”“吃美”“吃出文化”。中国历来就是一个礼制森严的国家,几千年的儒家文化主张“礼、乐、仁、义”,“礼”为先,那么在吃饭、宴宾这样的日常活动中,怎么才算“有礼”呢?中国在《礼记》中的《乡饮酒礼》就是记载聚会宴饮礼仪的,非常繁琐的程序,聚会一般选择正月吉日举行,仪式严格区分尊卑长幼,注入了儒家的尊贤养老的思想。
中国对于饮食礼仪早就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礼制程序,包括宴请宾客、准备食物、座次安排与物品陈设等都有严格、细致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习礼”,其中当然包括吃饭怎么做、主客位置怎么安排,即所谓的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弟子规》在提到饮食礼貌的时候就强调“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一般在宴席上,长者或德高望重者先动手,或者是主人在大家的劝说下先行品尝,否则是不礼貌的;在婚庆、祭祀等活动中,要先拜祭祖先,“请”祖先“品尝”,然后才能够动筷子。
泰国,在饮食文化上偏向于西方,饮食遵循和谐的原则。而最初的泰国饮食具有明显的平民风格。其原料大都以本地的水产品、蔬菜或是草药为主。由于泰国受宗教文化影响较大,这就使得泰国人的饮食文化带有宗教性质,食肉较少。此外,泰国饮食受外来饮食文化的影响,也有着较长的历史。17世纪起,泰国的饮食便开始受到荷兰、葡萄牙以及法国饮食文化的熏陶。渐渐地,西餐开始在泰国占据一席之地,但泰国的饮食并不完全接受外来饮食,而是将其加以改进融入自己的特色文化。
2.社会习俗等原因
中国有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长久以来形成的社会习俗包括春节饮食礼仪文化习俗、元宵饮食礼仪文化习俗等传统节日饮食礼仪文化习俗各具特色。如春节,俗称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礼数最多的时候。例如,元宵节的汤圆,寓意团圆,即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以及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大年初一吃饭要特别小心,因为这一天据说会喻示一年的运气,因此要小心谨慎,而且一般要有生菜、鱼、鸡之类的菜,意为“生财、年年有余、吉利”;一些地区在包饺子时,要往其中置钱币、糖、枣等,寓意发财致富、生活甜如蜜。
中国除了一些年节的饮食有较为固定的礼仪习俗之外,其他如求子、求雨、祭祀、婚庆等的饮食习俗也很多。求子习俗,是人们祈求神佛赐予子女,一朝受孕,即用三牲福礼祭祀。有的是用某种食品或食物求子,如红鸡蛋、桂圆、枣、栗子、莲子等,有些地区有意不将食物煮熟,以示“生”。再如婚事食俗中的恋爱相亲饮食风俗。我国东南地区的部分少数民族的青年男女,以一碗米饭作为彼此婚恋的桥梁,这晚饭被称为“装心饭”。居住在贵州省的苗族青年,提亲时,男方家会请德高望重的老人携两只鸡去女方家,并将其当众杀死,此外还要两滴鸡血与酒混合给男女双方喝下,表示白头偕老。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的饮食风俗各具特色。如蒙古族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奶与肉;回族人信奉伊斯兰教,禁食猪肉、狗肉以及形象丑陋的飞禽走兽;壮族人吃年夜饭时必须要煮整只的大公鸡;白族人爱喝茶,清晨喝“早茶”又称“清醒菜”,中午喝“休息茶”又称“解渴茶”;藏族人民爱食糌粑、酥油茶及青稞酒,吃肉时用刀子割而不用筷子……类似的还有寿庆食俗、丧事食俗以及宗教信仰食俗等。一直以来,中国人在这样的社会习俗的熏陶下,逐渐地接受了与饮食相关的各种礼仪,形成了独特的饮食礼仪文化。
在泰国,社会民俗也时刻影响着其饮食文化。如嚼槟榔,古代泰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好嚼槟榔,这是一种风尚。槟榔是各种礼仪和社交应酬的首要物品,宾客到家,先敬槟榔。每家都备有槟榔盘盛槟榔,大户人家多以银及良木细藤制作。槟榔是结婚、订婚必备的礼品。男方去女方家订婚、送聘礼或结亲迎娶时,都要用槟榔盘盛槟榔相送,有的多至上百盘,并以此为荣。此外,婚礼聘礼中的甘蔗、香蕉树是由男方在举行婚礼的当天在园子中砍下来的。如果今后香蕉树花开满枝、硕果累累或甘蔗又香又甜,说明今后夫妻生活很甜美、富裕、子孙满堂。芒果收成不好,而罗望子(酸豆)收成好,那年风调雨顺。婚礼上的点心——米线要长,不要成团。意味着夫妻长久,白头偕老。婚礼上不能有粥,因为这是丧礼上宴请宾客的,不吉利。另外一些日程生活习俗,如泰国人喝饮料或是水时,必须要加冰;禁止扒吃或丢弃食物,那样种田没收成;插秧时禁吃烤米,否则秧苗不长;种玉米时,禁止嬉笑,否则玉米长不密;不可用手指指水果,否则水果会腐烂。佛日当天禁止宰鸡、杀猪,因为僧侣禁酒,因而佛日当天酒店不卖酒。泰国本土的社会习俗,使泰国饮食文化也独具一格。
饮食礼仪文化在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泰饮食礼仪文化各有千秋。中国饮食礼仪文化历史悠久,泰国饮食礼仪文化别具一格。中国和泰国饮食礼仪文化的差异告诉我们,既要尊重他国的饮食礼仪文化,同时也要发扬自己的饮食礼仪文化特色。了解中泰饮食礼仪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对中泰两国文化的学习,以及在两国人民互相交流时,可以多一点融洽,少一点误解。
[1]丛书委员会编撰.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142-145.
[2]彭景.泰国饮食散记[J].中国烹饪研究,1997(02):51-56.
[3]高海薇.泰国烹饪与特色菜[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4]赵光荣.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9-110.
[5]丛书委员会编撰.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244.
[6]陈忠明,陈澄,潘雅燕,主编.中华饮食习俗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8.
[7]戚盛中.泰国民俗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63.
(作者单位:钦州学院人文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