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

2016-03-16 20:12岳红印
文教资料 2016年3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价值观师生

岳红印

(盐城工学院经济学院,江苏盐城 22405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

岳红印

(盐城工学院经济学院,江苏盐城224051)

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三个方面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实施路径,从而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奖励激励机制、关系协调机制、过程保障机制及结果考核机制等长效机制。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长效机制

在当今国内外复杂形势的背景下,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高校校园文化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和老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且有助于高校的校风和学风建设,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分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观点。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报告从三个基本层次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这是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践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对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为了实现自身的培养目标,通过学习、科研、管理、教育、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活动,从而形成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而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是高校在长期的“教书、管理、服务、育人”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有利于鼓舞斗志、凝聚人心[2]。

高校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到学校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彻于学校建设的各个方面,这是建设和谐高校校园文化的首要任务。

二、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校园文化建设方式趋同,特色不突出。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基本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包括各种学术讲座、体育竞赛、艺术演出和娱乐活动等。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应变能力等。但是其他校园文化建设手段比较欠缺。比如我们对于制度文化重视程度还不够,我们在制定学校制度的同时,很多时候漠视了这项制度的文化内涵,而更多的是强调制度的效力。

2.个别大学生理想信念、人生信仰缺失。

某些大学生容易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他们凡事首先考虑自我利益,做事功利倾向较重,价值观核心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偏移,价值目标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当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更注重个人利益。当今某些大学生追求个性,集体意识不强,加之经济全球化、信息高速化的冲击,受到了一些负面影响。

3.校园文化某种程度上建设存在重物质轻精神现象。

某些高校只注重校园物质建设,如楼房、绿化等,忽视了精神文化建设。其实精神文化才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如果不重视精神文化建设,则校园文化建设只能流于形式[3]。

4.校园文化建设品味不够高。

某些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却忽视了内容上的思想性和创造性。一是很多活动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二是文化活动娱乐性的内容多,启迪性的内容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十八大报告中我党再次提出了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场所,如何更好地拓宽主渠道,筑牢主阵地,真正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是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沈健厅长提出了在打造高品位校园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努力营造改革创新的校园精神文化、民主平等的校园制度文化、敬业诚信的校园行为文化,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4]。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高校校园文化追求的最高层次。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关键是要融入校园精神文化,主要通过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引领校风建设、加强舆论宣传等途径,营造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校园主流文化。

(1)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引导

高校要引导广大师生充分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提高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觉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从而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风建设

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校风包括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领导干部和学生干部的作风、考试的考风等,体现广大师生的精神面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风、学风、作风和考风,有利于增强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校风对校园文化建设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3)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舆论宣传

首先,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校报、五四讲坛、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微博、微信等宣传阵地,整合和优化各类标语、橱窗等舆论资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充分体现在这些阵地和资源上。其次,加强网络监督和指导,牢牢把握和控制网络阵地的主动权,建立专门的网络监督机构,完善网络管理监控机制,去除不良信息,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积极作用[5]。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制度文化。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是高校管理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价值导向的具体体现,是高校师生共同遵守和维护的规范准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作为高校制度建设的基本规范,最终形成民主平等、公平正义、和谐正气的校园文化氛围。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制度的制定过程

高校要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必须重视制度的制定环节,制度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制度的执行效果优劣。首先,制度的制定要与时俱进,要不断健全和完善,要紧跟国家政策,要充分考虑国家、社会、高校等各种因素。其次,制度的制定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要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和认可,要广泛征求意见,提高广大师生的参与度。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制度的执行过程

第一,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民主,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第二,在高校校园要倡导依法办事、按章办事、按规则办事,使高校校园的任何行为都规范有序[6]。第三,要充分利用制度保护师生的合法权益,提升师生的法制意识,维护公平正义。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校园文化建设成效最终要体现在高校师生员工的教育实践、学习生活和文化活动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成为大学师生日常的行为准则,才能产生凝聚力、焕发战斗力。

(1)积极开展榜样引领活动

开展榜样引领活动,使广大师生的行为有参照物可循,强化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是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近年来,很多高校都举办了我身边的好青年、十佳标兵等评选活动,举办标杆工程报告会、成人成才报告会等。同时不定期地开展一些交流会、研讨会、学术沙龙等,不断总结经验和不足。对一些好的经验、一些先进的典型进行宣传和推广,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学生处理好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具体问题,促使他们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引领广大师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鼓励大学生多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其次,以每年一度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第一课、创业大赛、挑战杯为载体,发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内科技文化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体现自身价值。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有效培养高校大学生的良好行为。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通过对上述融合路径的反复检验,制定出相关规范制度,从而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使校园文化建设有章可循,最终形成集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于一体的高校校园文化。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认为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应建立以下有效机制,即奖励激励机制、关系协调机制、过程保障机制、结果考核机制。

1.奖励激励机制。

为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建立奖励激励机制。构建奖励激励机制,一方面要明确有效激励师生的各种奖酬资源,明确广大师生的真实需求。另一方面要确立相应的奖励激励制度。激励可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物质层面的激励多以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助学金和实物为主要形式,对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物质奖励,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创造性。精神层面的激励是运用通报表扬、给予荣誉证书、职称晋升加分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励广大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2.关系协调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协调好几个主要关系。一是要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的学习,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又要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融入的新平台、新途径,在实践中检验融合的效果,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实化。二是要正确处理当前与未来的关系,将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既要有当前的具体计划,又要有长远的具体规划。三是要正确处理主导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在融合的过程中,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又尊重差异,与高校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达成思想共识。

3.过程保障机制。

过程保障主要包括制度保障、组织保障、资金和物质保障、载体保障等。制度保障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规范和行为准则,使融合过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组织保障是指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和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校园内的践行情况。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把高校各个部门有效组织起来,形成协同合作、权责分明的组织保障,把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目标落实到部门、落实到领导,提高执行力。资金和物质保障是指在加大校园文化设施、设备及相关活动场所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资金和物质的支持,重点对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项目进行投入,并做好监督工作,确保经费的有效使用。载体保障是指高校相关部门要策划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平台,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形成自己的特色,供广大师生参与。

4.结果考核机制。

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制定考核指标,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做好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考核指标制定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考核的效果。指标体系既要包括精神层面的情感、态度、工作强度等,又要包括物化后的成果。考核指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融合情况不断完善。

面对当前新形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创新载体,提升校园文化层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秀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5(11).

[2]马燕敏.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3).

[3]董丙剑,张正宏,邹红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6(2).

[4]沈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江苏高教,2015(2).

[5]曲金华.利用校园文化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教育与职业,2014(18).

[6]罗明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23(5).

本文为盐城工学院2015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ZB2015015)和盐城工学院2014年高教研究课题项目“大学治理与和谐校园建设: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项目编号:2014YGJ033)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价值观师生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麻辣师生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