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 100089)
“VO1的VO1,VO2的VO2”格式的用法及限制
白雪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100089)
摘要:“VO1的VO1,VO2的VO2”是汉语中的常见格式,但一般不单独成句。本文讨论了该格式使用的语境条件,分析了在已然、未然条件下格式不同的意义特点及其对选用动词或其他谓词形式的限制,以期为语文教学及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构式语法格式已然未然
“VO1的VO1,VO2的VO2”作为汉语中一个常见格式,属于半开放式的形式习语(formal idioms),其意义与功能已颇具特点,且对格式适用语境及可进入格式的词汇成分提出了选择要求。
本文所考察的语境,以句子为界,不涉及更大的语篇。下面先看一组例句:
1.那时,全村人吓坏了,躲的躲,藏的藏,硬是不敢待在村里。
2.大火仍在烧,附近的群众见状,纷纷上前,端沙的端沙,挖土的挖土,终于将火扑灭。
3.这一班的学生,睡的睡,聊的聊,竟没有一个听讲的。
4.这偌大的家产,当的当,卖的卖,已所剩无几。
5.你们几个,扫地的扫地,擦玻璃的擦玻璃,别都站在那里,快去干活儿。
6.这一屋的东西,扔的扔,收的收,别都堆在地上。
由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该格式出现的语境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VO1的VO1,VO2的VO2”格式,前面总有一个表示总括的词语。这些中心语和“VO的”指称的对象有一种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如,例1“躲的”“藏的”都是村里人;例5“扔的”“收的”都是屋里的东西。
第二,“VO1的VO1,VO2的VO2”格式后面总要跟一些总结性的话语。这些话必须与格式中的V有顺承关系,或者是使前面总括的NP呈现一种状态。比如,例1,“躲”“藏”都是不再待在村里;例2,“睡”“聊”都是不听讲;例4,“扫地”“擦玻璃”是使人脱离站着的静止状态。
第三,如果删去“VO1的VO1,VO2的VO2”,则句子基本仍能成立。因此,“VO1的VO1,VO2的VO2”结构所传达的信息,并不是句子要传达的中心信息,而是一种修饰性描述,将句子所要陈述的内容具体化。如,例2,就是具体陈述群众如何将火扑灭。结构前面和后面的成分,一般都不能省略,否则句子语义不完整。有时,前后部分可合并成一句,“VO1 的VO1,VO2的VO2”结构放在后一分句,如“大伙儿不要只顾唠闲嗑,休息的休息,出发的出发吧!”这更证明该结构在句中处于补充说明的地位,起修饰作用。
“VO1的VO1,VO2的VO2”格式所在的句子,根据语境的已然与未然,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类用于已然情况,表示对状态(如例4)或场景(如例1、2、3)的描述;一类是用于未然情况,表示祈使,如例5、6。
用于已然情况,格式的描述性使动词失去了表示动态活动的特征,如:
7.操场上,孩子们跑的跑,跳的跳,玩得不亦乐乎。
“跑”“跳”这类非作格动词不加准宾语(如“一圈”、“半天”等)时,形成的小句一般来说都表征动态事件。但在例7中,它们并不具备动态性,而是描述一个像照片一样拍下来的静态场景。
用于未然情况时,“VO1的VO1,VO2的VO2”格式往往可以用“该VO1的VO1,该VO2的VO2”格式替换,已然情况则不可替换。如例5、6可替换如下:
5’你们几个,该扫地的扫地,该擦玻璃的擦玻璃,别站在那里,快去干活儿。
6’这一屋的东西,该扔的扔,该收的收,别都堆在地上。
“VO的VO”结构,由两个直接组成成分构成,“VO的”和“VO”。这一结构中“VO的”所起的作用都是转指。李芳杰(1997)指出“VO的”所提取的成分总是动词的施事、受事。但我们认为,“VO的”的提取范围并不限于施事、受事,事实上,只要“VO的”与总括性词语同格,那么它可以提取的还有工具、地点等许多,如:
8.刀切水果的切水果,切肉的切肉,不能乱用。
9.地震的地震,着火的着火,没一处是太平的。
例8,“刀”是“切”的工具;例9,“没一处”可以理解为是对“各地”的总括,是“地震”“着火”的处所。
由于“VO的”转指的成分不限于施事、受事,因此,动词配价对它的影响并不大,只要与总括词语同格,就能提取。只是如果单看这个结构,那么提取的优先度似乎有所不同,零价动词,提取环境格,如时间、处所等;一价、二价动词优先提取施事,如“跑的跑,跳的跳”“吃的吃,喝的喝”;三价动词优先提取受事,如“交的交,送的送”。
由于“VO的”转指的总是个名词性成分,且这个结构只有两个组成成分,因此只能带谓词性宾语的及粘宾的动词都不能进入这个结构。如“值得、懒得、取得、觉得、感到、敢于、属于、企图、作为、成为、愿意、可以、加以、予以、充满”等都不能进入。
另外,上文提到的已然、未然两种语境条件下,除格式的意义存在差异外,对进入结构的动词也有不同要求。
就用于描写类的“VO1的VO1,VO2的VO2”结构来说,动词的限制比较少,基本上符合第一个条件的,都可以进入。只是自然度有些差别,虽然这个结构不能独立成句,但有的不用特别的语境,就可以理解;有的单独说就很难理解。这与“VO的”的作用有关。前面说过,“VO的”和总括词语有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其作用是对总括事物进行分类描述,因此指别性高的就容易接受,指别度低则需要求助于语境。如果要找形式化的标准,可以用“不”来检验一下,能用“不”否定的,离散性就比较强,指别性就比较明确,进入结构就比较自然。否则就比较困难。比如,*不体会→?体会的体会;不同意→同意的同意。
用于祈使的“VO1的VO1,VO2的VO2”结构,对动词的限制比较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动词有可控性,或者说自主性;二是要求动词动作性强。这两个特点都是祈使句的特点要求的。祈使句是要求听话人做某事,这就要求动词必须有可控性和动作性。
a.可控性大致可以用以下几条鉴别式来判断:iV+<祈使>,iiV+O+<祈使>,iiiV+来/去,ivV+O+来/去,v来/去+V+来/去?,vi来/去+V+O+来/去,vii来/去+V,viii来/去+V+O(马庆株1988),能进入的是自主动词,不能进入的是非自主动词。如“死的死,伤的伤”“晕的晕,蒙的蒙”只能用于描述,不能用于祈使语境。b.动作性可以借用动词的过程结构1判断。能用在祈使语境里的典型动词,都是动作性强、状态性弱的,这样的动词一般都有一个续段过程,从形式上反映出来也就是能出现“~了”“~着”“正在~”条件下的几类动词。如“表演、工作、劳动、恋爱、看、吃、洗”,等等。例句如下:
10.你快把它们烧的烧,埋的埋,别给人发现了。
11.你们恋爱的恋爱,约会的约会,不用管我。
表达祈使的意义的常用格式“该VO1的VO1,该VO2的VO2”对进入格式的动词要求也符合上述条件。
除词汇的语义限制外,“VO1的VO1,VO2的VO2”结构在宾语不出现,只以“V的V”结构出现的时候,对动词的音节数目有所要求。如果有意义相近的两个词,那么倾向于用单音节动词,不用双音节的。如:
12.观众对这个角色,爱的爱,恨的恨,反应很不一样。
12’观众对这个角色,喜爱的喜爱,憎恨的憎恨,反应很不一样①。
前面提到,“VO1的VO1,VO2的VO2”结构的作用是对句子进行分类补充说明。能起到这个作用的不仅是动词,形容词也常用于这一格式,“花园里的花儿,红的红,黄的黄,煞是好看”。但并非所有形容词性词语都可以。如前所说,“VO的”要有高指别性,其它谓词进入该结构同样要有这个要求。因此,形容词的生动形式,即通过重叠或附加形成的状态词,不能进入这个结构,如“热腾腾、干干净净”等。因为状态词包含量的观念,而量的观念又是跟说话人的主观评价作用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状态词+的”缺乏明确的指别性。如,可以说“白的白,黑的黑”,就不好说“雪白的雪白,黑黢黢的黑黢黢”。单音节形容词单纯表示属性,所以它所构成的“的”字结构有较明确的指别性,进入结构比较自由。双音节形容词进入这个结构往往不如单音节形容词易于接受。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VO1的VO1,VO2的VO2”格式的意义已不能通过组成成分之间意义的组配完全获得,格式本身已经具有独立的意义和功能。格式中VO的指称意义需要结合总体情境确定,是对总体情境的具体化。格式功能上总的来说,都是对总体事件的详述、描写。在已然情状下是对情境进行描写,在动态事件的描述中,插入静态场景,使整个情境鲜活生动;在未然情境下,表示对总体事件进行详述,对事件进行分解分配,常用“该VO1的VO1,该VO2的VO2”以突出分配功能。
注释:
①参见郭锐1993.
参考文献:
[1]郭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中国语文,1993,第6期.
[2]李芳杰.“V的+V”及其相关格式.汉语学习,1997,第2期.
[3]马庆株.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4]袁毓林.谓词隐含及其句法后果——“的”字结构的称代规则和“的”的语法、语义功能.中国语文,1993,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