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军
西部少数民族乡村精准扶贫开发研究
——以广西百色为例
王 军
扶贫攻坚是“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重点内容,关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大计。西部少数民族乡村是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为例,针对以合理规划布局和完善硬性补偿机制为中心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应从思维认识和思想观念上转变少数民族乡村居民意识,因地制宜地发挥乡村自然生态环境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等优势资源的扶贫功能,从五大发展理念上精准落实,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
少数民族乡村;精准扶贫;广西百色
欠发达地区的贫困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难题,也关系着少数民族和谐与稳定,关乎地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面脱贫致富是实现党中央全面小康战略决策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最后冲刺。西部少数民族乡村的脱贫工作已经成为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但缺乏精准度的传统扶贫开发方式方法效果不佳。习近平总书记准确地指出了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薄弱环节,指示“要科学谋划好扶贫开发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本文以广西百色为例,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广西百色是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和水库移民区于一体,也是国家实施滇桂黔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扶贫开发的重点片区,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中极具代表性。在调研百色时发现了具有共性的一些问题,同时提出如何运用精准扶贫来解决相关问题。
近年来,以广西百色为代表的乡村,在利用乡村资源,在规划布局发展乡村经济和完善硬性补偿机制上做出不少成效,但因面大而散,没有发挥精准效力,未因地制宜开发,而以传统的政府为主导型的扶贫推进,引发不少扶贫工作脱离现实,只顾眼前发展等一些不符合民族乡村扶贫开发的核心问题。
1.人力资本开发不足
人力资本是指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高素质人才所拥有的具备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等因素的总和。当前西部少数民族乡村思想观念落后,未能意识到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在扶贫开发和经济发展中更能发挥作用。乡村具有大量劳动力,当前扶贫开发工作中开展劳务输出,组织开展青壮年外出务工,是一条快速脱贫的捷径。但务工者普遍缺乏技术,主要出卖劳力,工作岗位对普通话水平、务工年龄和健康状况有一定要求,可持续发展缺乏规划。为解决贫困地区科学文化素养问题,传统扶贫开发工作也对义务教育进行了持续投入,并且持续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但贫困家庭迫切需要经济收入,全日制教育投入时间长、花费精力多、前景不明朗,在权衡之后往往导致贫困地区辍学率高,受教育人数少,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造成人力资本极度缺失。此外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也认为家乡缺乏发展机会,往往在毕业之后远离家乡就业创业。整体上造成了西部少数民族乡村智力资源开发不足和流失,形成了扶贫开发工作中的短板。
2.优势经济资源开发不善
经济资源是指具有使用价值,可以为人类所开发和利用的生产要素。地区自身所拥有的经济资源优势具备很强的扶贫功能。当前扶贫开发工作以工业化建设为视角,强调贫困地区融入工业产业分工链条,强调资源换产业的扶贫策略,开发矿产资源扶贫,实际操作中却受制于资本和人才不足,产业发展不健全,缺乏市场竞争优势。例如,铝土矿是百色地区的一种重要优势资源,已经探明的储量高达7.8亿吨。但在铝土矿资源开发方面,当地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大多只能采用卖原料和初级制品的方式,企业利润受制于原料价格波动,地方财税收入有限,就业岗位也有限,难以形成第二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的经济态势。此外,急功近利地对自然矿产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也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3.扶贫开发精准度不高
精准是中央提出的扶贫开发工作要领,要求针对特定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当前扶贫开发针对西部少数民族乡村的规划布局和硬性补偿机制,做了很多工作,面对西部少数民族乡村复杂的地理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这种扶贫开发模式缺乏精准度。例如,百色水资源丰富,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之一。此外,百色还承担着供水调节和水质保护以及防汛抗灾等多项重要任务,很多地方要划为限制开发地区和库区。涉及到移民搬迁和“易地扶贫”的扶贫策略。但扶贫搬迁不仅仅是资金问题,而且还涉及群众意愿、规划选址、用地指标、后续发展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因此,以往的“易地扶贫”大多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很多都受到资金和地域条件的影响,导致扶贫效果不佳。
1.加强人力资本培育和开发
实现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升级是解决贫困的治本之策,贫困地区智力资源流失是贫困代际传播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扶贫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从思想认识和思想观念入手,改造乡村居民意识。首先,加强贫困人口技术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普通话水平、劳动技能和创业本领,塑造技术技能改变命运的观念,重点培养一支适应当地经济产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队伍。在实际操作中,要做好短期经济利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根据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分层次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其次,研究西部少数民族乡村基础教育学制问题,试点弹性学分制度,研究解决贫困家庭孩子主动辍学背后的经济动因,探讨对贫困家庭孩子读书的物质支持。第三,落实教育扶贫政策,确保学生不失学。第四,在创新驱动国家战略背景下,西部少数民族乡村要做好自身优势资源挖掘和宣传,吸引本地生源大学生回乡创业就业。
2.深挖优势资源扶贫功能
西部少数民族乡村自然生态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具有很强的扶贫功能。旅游产业可以边建设边运营,投入少,见效快,外地游客也会带来发达地区的现代化理念,促进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能够开拓乡村居民的视野,增加就业岗位和居民收入,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加快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步伐。将西部少数民族乡村从生产资料输出地转变为旅游、文化特色地区。加大财政投入,在资源开发的同时做好生态资源保护。加大文化、旅游产业的招商引资,对于外来资本投资旅游项目要做好引导和规范,协调好投资商与本土居民的利益分配,做好管理和服务,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做好基础建设规划,优先支持旅游景区和民俗文化村配套工程建设。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秩序,做好旅游市场宣传,持续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提升当地特色品牌产品知名度,扩大当地影响力,从而有效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3.以五大发展理念开展精准扶贫
西部少数民族乡村地理位置重要,往往在我国水土资源保持和生态保护中具有战略意义。十八届五中全会规划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明确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作用。在西部少数民族乡村的精准扶贫开发中,一方面要为脱贫致富提供物质资源保障,另一方面要肩负起生态维护的重任。特别是在实施易地扶贫等政策时,需要做好合理的规划工作,综合施策、统筹推进。要先做好前期的各项调研工作,摸清底数,然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规划。注意加强政府引导,形成市场合力,争取在贫困人口转移安置工作方面取得新的突破,以获得良好的扶贫效果。另外,积极开展扶贫移民新型安置社区工程。利用国家现有政策,创新易地扶贫安置模式,对石漠化片区、大石山区等生产生活条件差的贫困村实施扶贫移民新型农村社区安置。
[1]江东洲.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挖掘新动力加快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N].科技日报,2015-03-09(11).
[2]马剑平,卢钦.民族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贫困地区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15(6):148-152.
[3]陈武.创新工作方式和机制实施更加科学精准有效扶贫[N].广西日报,2014-06-10(001).
[4]蒙汉明.改革开放时期广西扶贫开发工作回顾[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5):38-47.
[5]黄启学,凌经球.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贫困农民可持续生计优化策略探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5):30-37.
(作者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