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诚
产学研协同培育科研成果机制研究
钱 诚
科技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的不竭动力。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关键是要通过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形成有效的产学研协同长效机制,引导和支持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不同创新主体在合作中各展其长、各尽所能。实践证明,产学研协同是科研成果培育的有效途径,也是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实施模式。因此,积极探索和研究产学研协同培育科研成果,对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产学研协同;科研成果;培育
科技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提升我国创新能力的不竭动力。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对于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我国整体创新不足,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对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是很明显。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关键是要通过制度建设和体制改革,形成有效的产学研协同长效机制,引导和支持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不同创新主体在合作中各展其长、各尽所能[2]。实践证明,产学研协同是科研成果培育的有效途径,也是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实施模式。因此,积极探索和研究产学研协同培育科研成果,对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其不仅具备基本的创新条件,同时还具有创新的动力和需求。企业是市场的直接参与者,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其具有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部门或其他中介服务组织进行创新的迫切需求[3]。但同时,目前多数企业的创新能力仍然比较薄弱,创新水平也比较低。众多企业的发展依然依靠资源和人力的消耗来进行,企业在许多领域的核心技术均缺乏有效的自主知识产权。因此企业需要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技术及人才优势,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的优势,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创新和成果应用的主体。
其次,目前高校、科研院所依托学科专业建设及人才的优势,在众多的基础和相关的应用领域进行着大量的研究工作,也产生了较多的技术创新的成果。但相关的研究大多是以单个项目、某个技术点为依托进行的研究,成果所有人或者团队缺少与市场对接,缺乏与科技孵化单位或生产单位的联系与合作,从而造成很多科研成果转化的途径不是很畅通,有市场前景的技术转化的周期也相对较长,许多成果甚至被锁进了档案室,很难与市场直接接轨,变成现实有效的生产力更是难以实现[4]。而高校、科研院所如果能够将科学研究与企业的现实的技术需求相结合,必然能够进一步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其社会服务能力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产学研协同培育科研成果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提高各单位整体协同创新能力的有效模式,也是当前实现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选择。当前,产学研协同培育科研成果的推进缓慢,实际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除了政府的政策推动及支持引导缺少针对性及力度不足之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也存在动力不足,政策制度限制及激励不够等问题。
首先,对于企业而言,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及长远利益,对原有产品的升级换代及新产品的开发具有一定的需求,对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也有一定的技术需求。但是我国不少企业目前还是以基础工业技术为主,高科技的企业还处在初级阶段,其科技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加之一些企业在经营上存在短期行为,缺乏一定的前瞻性,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投入大、周期长,目前不少企业产品利润有限,因此不少企业的技术开发与需求停留在产品的维持上,只要能够维持基本的利润就行,对引进新的技术和开发新的产品,缺乏内在动力[5]。
其次,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说,高校的科技人员及教师往往注重基础研究及个人的发展,因此,很多时候发高水平的论文、出学术著作往往是其从事科研的最主要成果,其追求的是个人的学术水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此同时,目前学术水平的高低是职称评定时候的最主要评价标准,导致高校的科技人员及教师不是很重视科研成果的应用及其市场前景,其科研成果面向市场的实际应用价值不高。此外,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政策制度限制,改革的力度不够,从而导致高校的科技人员及教师主动与企业对接合作的意愿不强,其迫切需要改变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改革构建促进产学研协同培育科研成果的体制机制,服务于地方经济与企业发展。
首先,要制定完善的与产学研协同培育科研成果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对产学研协同培育科研成果进行有效的规划和引导,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要制定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发展规划,并完善和推进产学研协同培育科研成果的其他相关的指导性文件,特别是科研成果培育、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以市场及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培育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为创新源头和依托的相互协同、互惠共赢的产学研协同培育科研成果的机制,要确实保护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等各方的权益。同时要加强产学研协同的规划和引导,加强产学研项目的组织引导,将各类科技计划向产学研相结合引导和倾斜,优先支持有产业化前景,市场预期好、技术含量高,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承担,通过产学研协同各方来参与的各级各类科技及产业项目,以此来调动各方协同合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其次,完善产学研各方的内部激励制度,确保各方权益,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创新内部激励制度及环境。在产学研各方进行技术项目合作、科研成果培育之前,要根据项目的特点,技术水平,产业化前景等进行有效的论证,各方要按论证的结果给予项目相应的制度、硬件等保障,为科技人员提供一个自我发展的平台,从而建立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明确强化内部监督机制,明确权责,确实保障各方利益。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推进利益分配合理合法化,积极引导产学研各方运用各种知识产权保护手段,切实保护创新各方的利益,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同时要推进利益分配合理合法化,推进利益分配的改革。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规范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对科研成果收益的分配,对科技人员和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奖励的相关激励政策。充分保障创新各方,特别是智力要素方的权益,从而充分调动产学研各方协同培育科研成果的创新积极性和内在动力。
要实现产学研协同培育科研成果,实现科技创新驱动,就必须形成有效的激励创新和推动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体制和机制。政府的支持、引导和参与,对科技创新进程起着积极作用。只有产学研各方协同,尊重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培育出符合市场需求,具有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的通知[Z].国务院办公厅,2016(4).
[2]鲁若愚,张鹏,张红琪.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研究——基于广东省部合作创新实践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30(2):186-193.
[3]胡守忠,宋勤建,薛焕美.地方高校科技服务与地区产学研互动发展模式的探索[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21(5):101-104.
[4]蒋华林,陈德敏,李华.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高校科技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84-86.
[5]洪银兴,科技创新中的企业家及其创新行为——兼论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J].中国工业经济,2012(6):84-93.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科技产业处)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2.0038
常熟理工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产学研合作模式下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项目编号:ZS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