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 颖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视域下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问题
兰 颖
当代中国正在现代化道路上寻求和谐的发展道路,形成科学的发展理论,建设合理的发展制度,以实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使上述三种自信有理可依,本文试图以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为视阈重新审视现代社会的内涵和运行机制。这既是确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应然之义,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实然之需。
现代社会;运行机制;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目前现代社会发展理论层出不穷,较有影响力的主要有四个。其一,以熊皮特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理论和以罗斯托为代表的经济成长阶段论,“这些增长理论绝大多数是以工业发达国家为蓝本,并且仅仅把‘发展’视为‘经济增长’”。①其二,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社会进化论,他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等同于自然进化的过程,并且将“欧美社会的现代化当做人类文明的一般发展规律,将现代或等同于西方化”。②其三,以沃勒斯坦为代表的“世界体系论”,这个理论认为“全球只存在一个世界体系,即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非西方不发达国家不可能脱离这个体系”。③其四,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他认为“当今世界上,我们难以想象出一种从根本上比我们这个世界更好的世界,或一种不以民主主义和资本主义为基础的未来”。④这些社会发展理论的时空域是现代社会,然而这些理论对现代社会的理解却是片面的。内涵上,把现代社会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运行机制上,或着力于单一的经济运行机制,或宣称东方对西方的机制复制;发展前途上,直接将资本主义社会等同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而宣称历史的终结。中国是后发现代化国家,它正在现代化道路中努力寻求和谐的发展道路,形成科学的发展理论和建设合理的发展制度。因此我们需要在现代社会的视阈下深入地思考和理解现代社会的内涵及运行机制。本文试图在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视阈下重新审视以上两个基本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三个自信’有理可依,同时也使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转型有信可仰。
现代社会在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应有两层内涵。第一层内涵为“元阈”,第二层内涵为“适用阈”。马克思不像帕森斯那样将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简单地划分为传统和现代两个阶段,但是马克思对于传统社会分化为现代社会的现实前提却给予了足够的关切。因此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表述主要建立在实现现代社会前提的基础上。“生产力的增长、社会关系的破坏、观念的形成都是不断运动的,只有运动的抽象即“不死的死”才是停滞不动的。”⑤马克思认为社会不是一个抽象的、僵死的历史表达,而是一个现实的发展过程,其推动因素主要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人的思想解放。现代之前的传统社会虽然生产力在生产工具的不断更新中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旧式的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让农民不得不完全依附于土地和自然天气,对神的信仰和对君主的虔诚束缚了人的思维,僵化了人的创造力,仿佛一切社会生活都陷入了命中注定的宿命,生产者缺乏活力,生产资料缺乏来源、生产工具缺乏更新。在父权的领导下,生产产品的交换仅限制在部族内部,目的也仅是满足部族族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因此,产品无法脱离简单的交换形式成为一种商品,从而获取生活需求以外的物质财富的积累,同时这样的生产方式也使得社会内部相当的闭塞和单一,社会流动量小,社会交流面窄。因此,在马克思看来,现代社会形成的前提条件一定是要解放和革新传统的思维方式、大力推动和发展生产力,彻底打破僵化的社会结构。这些就是现代社会的“元阈”含义。
现代社会在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的第二层含义是“适用阈”。马克思在很多论述中都将“资本主义社会”同“现代社会”并用,这是因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满足了现代社会的前提条件。首先,资产阶级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转变了人钝化的思维方式,从绝对神化转变为绝对人性化,解放了人的主观创造力。其次,资产阶级的工业革命为现代社会创造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它无情地砸碎了旧式的农耕方式,促使单一且封闭的传统社会结构瓦解,大量农民无处安身纷纷涌入城市成为了雇佣劳动力,自然社会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市民社会”。同时,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大大冲击了传统的手工业市场,它可以使生产过程打破区域界线,让“纺织工人可以住在英国,而织布工人却住在印度”⑥,这样传统的手工业市场逐步被现代市场所取代。因此,马克思给予了工业革命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杠杆”。再次,商品经济的发展,“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⑦商品经济瓦解了以宗族一体为背景的自然经济,破除了农民与土地的依附关系。尽管在传统社会中出现过商品交换或商品贸易,但是商品作为人与人交往的物质中介始终只在交换层面上扮演了角色,而商品经济的出现使得商品在生产和交换的双重领域内实现了对自然经济的瓦解。商品经济以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并且为新世界积累了充足的物质储备。
综上所述,马克思对于现代社会的理解基于“元阈”和“适用阈”两层含义,如果将现代社会仅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同义替代,那么就是将第一层含义“元阈”同第二层含义“适用阈”混淆了,就会导致将现代社会局限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将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现代转型方式依托于西方模式。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主要关注了现代社会的两种运行机制,包括经济运行机制和政治运行机制。
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是市场经济,“典型的自然经济模式,是由一个个孤立的生产单位或共同体组成的,没有形成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因而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经济运行问题 。”⑧而现代社会的生产和交换过程已经不是由一个个孤立的生产单位或个别的生产共同体完成,而是在一个巨大的市场中完成。首先,是生产者的市场化,主要表现在雇佣劳动力的市场化。自然经济解体后农民无法再依赖土地生存而被迫成为了雇佣劳动力,劳动力第一次成为了一种商品在市场中流通。同时,生产者也会通过自由竞争的方式在市场中被选择或被淘汰。其次,世界市场的形成。固化的社会在自然经济崩塌的瞬间,其一得到了新的活力,其二让它对更广阔的市场、更丰富的资源有了欲望,因此它会选择某种激烈的方式突破现有市场的局限,使得其他的民族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迫进入世界市场的范围。第三,工业资本市场的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阶段中,商业支配着产业;在现代社会里,情况正好相反。”⑨大工业的发展是现代社会提高生产力的根本途径。然而早期的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是相当片面的,比如荷兰方面就是商品经济片面化发展的最好例证。荷兰注重商业贸易,过分注重通过商品在市场中的交换而获得资本,这既缺乏对商品生产过程的市场化关注,同时过多的商业资本的积累也导致了工业资本的畸形发展。工业资本不到位或缺位会阻碍新的生产工具的创新和应用,从而影响大工业的实现和限制其他产业的发展。因此,现代社会是工业资本优势发展的阶段。
现代社会的政治运行机制主要是:二元阶级对立的斗争机制和民主法治。首先,二元阶级的对立模式为现代社会政治运行机制的主线。在传统社会中,阶级结构是纵向的金三角形式,要么是父权制部族首领对部族的统领,要么是君主对人民大众的统治。在传统社会中,虽然农民革命不断,但由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使得农民自身缺乏足够的革命意识,最终其革命成果被新的奴隶主篡夺。因此,社会金字塔最底端的劳苦大众无法实现对自身的彻底解放。在现代社会中,阶级结构是横向的二元对立模式。资产阶级为求利益最大化将无产阶级剥削到几乎无法实现最基本的生存要求。无产阶级意识到,只有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工具,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才能解救“一切被压迫民族”。同时,资产阶级要坚决维护国家机器实现对无产阶级的统治,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由此,两大阶级在这种无法协调的矛盾中坚决而持久地斗争着,从而成为了现代社会政治运行机制的主线。其次,民主法治为现代社会政治运行机制的主题。“在民主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具有本身意义以外的意义。每一个环节都是全体民众的现实的环节。在君主制中则是部分决定整体的性质。”⑩传统社会的政治运行机制是君主制,即君主一人规定了“国家制度本身”,人民无法在国家体系内实现自身利益的诉求,即是无法实现作为人的现实性。在马克思看来,国家制度是为现实的人服务的,它应该也必须成为“人民自己的事情”。同时,君主制即是高度集中的“人治”,这个“人治”不是人民治理而是君主一人统治。在这种政治运行机制下,“君”即是“法”,法无定法。马克思指出法律赋予人民以自由,是“人民意志的自觉表现,也就是说,它应该同人民的意志一起产生并由人民的意志所创立。”(11)因此,传统社会的君主制应该被现代社会的民主法治所取代,这是人民实现自由和实现自身现实性的有效途径。
资本主义社会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就完成了进入现代社会的前提条件,然而这些前提条件一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就不可避免地促使现代社会走向崩溃。虽然当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不断改良各种制度使得它的社会形态瓦解速度相对缓慢,然而它无法通过改良来规避制度本身的缺陷及其伪善性。因此,中国完成现代化目标和实现现代社会转型的良方不在资本主义那里而在我们自己这里。我们只有坚定自己的道路,坚信自己的理论和完善自己的制度,才能使全社会共同享有现代化成果,才能使全社会的人实现全面的自由,才能使现代社会去茧脱壳,逐步迈入未来社会。
引文注释
⑩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0.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