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科技创新互动观

2016-03-16 19:41:22雷石山
改革与开放 2016年22期
关键词:社会分工手稿分工

雷石山

论马克思的科技创新互动观

雷石山

有关科技创新互动的观点和见解是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要论述了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互动、科技创新与生产关系的互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分工的互动。马克思的科技创新互动观体现了马克思对科技创新的深刻认识,对于我国今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马克思;科技创新互动;创新发展

马克思在其革命生涯中十分关注世界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并在系列著作里阐发了丰富的科技创新思想,其中有关科技创新互动的观点和见解是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重要内容。这里所说的科技创新互动主要是指科技创新体系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科技创新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马克思主要论述了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互动、科技创新与生产关系的互动以及科技创新与社会分工的互动。

一、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互动

在当代科技创新活动中,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科技创新活动中两个紧密联系的环节,而且彼此渗透和交融的趋势日益明显。在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形成的初期阶段,马克思曾论及科学创新对于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作用,例如他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当市场扩大到手工劳动不再能满足它的需求的时候,人们就感到需要机器。于是人们便想到应用18世纪时即已充分发展的机械学。”①但在这一阶段马克思尚未就技术创新对科学创新的促进作用进行阐述,表明马克思对两者关系的认识还不够全面。19世纪50年代后期特别是60年代,随着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走向成熟和完善,这种状况得以明显改观。他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不仅指出了科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认为“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②“每一项发现都成了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的新的改进的基础”,③同时也肯定了技术创新对于科学创新的推动作用,指出机器在17世纪的间或应用为“当时的大数学家们创立现代力学提供了实际的支点和刺激”,强调“科学在直接生产上的应用本身就成为对科学具有决定性的和推动作用的着眼点”。④由此可见,随着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发展,马克思对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二者关系的阐述也越来越全面和深刻。

二、科技创新与生产关系的互动

在马克思看来,科技创新是生产关系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他曾指出,“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马克思还将科学视为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强调“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纱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强调仅仅科学的发展就足以使资本共同体解体。与此同时,马克思也肯定了生产关系对于科技创新的反作用。就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来看,这种反作用既包括积极的因素,也包括消极的因素。马克思主要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例来展开分析的:一方面,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他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手稿等著作里对此有过明确的阐述。例如他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资产阶级如果不对生产工具进行革命就不能生存下去,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科技创新中积极作用的真实写照。后来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又指出,在18世纪的时候,数学、力学、化学领域的发展以及各类发明,英、法、德等国都差不多,但这些科技成果的资本主义应用却只发生在英国,“因为只有在那里,经济关系才发展到使资本有可能利用科学进步的程度”③。这里表明,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与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也有着密切联系,生产关系的发展程度能够影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步伐。就上述马克思所说的情形而言,由于18世纪英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明显比法、德等国发展得成熟,所以客观上为科技创新成果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马克思也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的消极作用。而这种消极作用又主要是由资产阶级科技创新的动机所引起的。由于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科技创新过程中着重考虑如何获取更多利润,从而忽略甚至无视科技创新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指出,由于在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资产阶级未充分考虑土地肥力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而使得“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②

三、科技创新与社会分工的互动

马克思有关科技创新与社会分工相互关系的论述篇幅不是很多,但相对比较集中,主要体现在《哲学的贫困》《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及《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详细阐述了科技创新对于社会分工的重要推动作用,并以具体的事例予以了说明和论证。他指出,随着机器的发明,“纺纱工人可以住在英国,而织布工人却住在印度”①,而在此以前一个国家的工业主要是用本地的原料来加工。他告诉我们,机器对于社会分工具有重大影响,“只要任何物品的生产中有可能用机械制造它的一部分,这种物品的生产就立即分成两个彼此独立的部门”。①他还强调:“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①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也阐述了科技创新对社会分工的影响。他指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消灭了工厂手工业中的那种分工,但同时又产生了新的分工,即机械工厂中特有的分工。

另一方面,马克思也肯定了社会分工对于科技创新的反作用。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强调:如同机械方面的每次重大发展会使分工加剧一样,每一次分工的加剧也会引起机械方面的新发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科技创新与社会分工的关系,他在有关工具与机器问题的论述中指出,“由分工所引起的劳动工具的分化、专门化和简化”是机器发展的工艺的、物质的前提之一。他还在这一手稿中告诉我们:机器的产生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由古老的劳动工具而产生,另一种则是在“以分工为基础的工厂手工业中最完善的类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③

四、结论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马克思的科技创新互动观体现了马克思对科技创新的深刻认识,这与马克思的勤奋阅读、认真思考与天才智慧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的科技创新互动观虽然主要形成于19世纪中叶,但当中的一些深刻见解对于我国当前正在推进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仍然具有指导价值。例如,马克思关于科技创新与生产关系的论述表明,生产关系的发展对于科技创新具有促进作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理应更好地促进科技创新。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中尚有不完善之处,我们应当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创造更好的条件。又如,马克思有关科技创新与社会分工的阐述告诉我们,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分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社会分工的发展程度往往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而马克思的论述实际上表明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⑤因此,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尤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2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74,579-58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70,598,411,41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9.

[5]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 25/c_128743949.htm.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2.0022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编号:16B100)及湖南科技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马克思早期科技创新思想研究”(编号:E516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社会分工手稿分工
作家手稿
绿洲(2022年3期)2022-06-06 08:17:22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作家手稿
绿洲(2022年2期)2022-03-31 08:37:08
丢失的手稿
学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 09:10:38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时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02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时代邮刊(2019年18期)2019-07-29 08:49:12
手稿
作品(2017年2期)2017-02-23 14:51:46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3:51:57
社会分工的历史衍进及相关理论的反思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54:33
理想国式的“正义”解构
商(2016年2期)2016-03-01 18: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