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韵词
试论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读《论十大关系》
王韵词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对如何构建中国特色主义国家进行了艰辛探索,为我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理论准备。《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关于我国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毛泽东重要思想中的社会主义建设内容。本文在分析十大关系的基础之上,着重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以及文化建设方面论述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
毛泽东主席于1956年4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论十大关系》的相关报告,此报告总结了我国初步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相关经验,并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任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走苏联所走过的路”转变到“走自己的路”,是比较系统地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1.基本精神:独立自主,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对于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中国共产党认为斯大林既有功又有过,且功大于过,正是因为如此,通过对我国自身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促使中国共产党重新审视苏联模式。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开宗明义,开篇就提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要引以为戒。”其突出强调了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基本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做贡献,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确定的基本方针。毛泽东强调:“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十大关系问题,就是十大矛盾,只有彻底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整个社会积极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去。这一基础方针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发展思路,明确回答了我国应该如何总结以及借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1.调整农、轻、重投资比例,发展农业、轻工业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着重强调,在国民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农业的发展,追加对农业发展的有关投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的轻工化,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基石。农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同时,农业又是重工业的重要市场之一,因此,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可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平衡工业发展格局,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支持内地工业
既要重视沿海工业,又要重视内地工业的发展。内地幅员辽阔,劳动力资源雄厚,矿产丰富,农作物的产量也占很大的比重。因此,发展内地工业可使得各个地区实现共同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改善落后地区的经济状况。同时,在军事上,沿海地区处于国防第一线,防止敌对国的突然袭击,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也要大力发展内地工业。
3.加强经济建设以促进国防
国民的经济建设与国家的国防建设从深层次来讲就是国家产业结构的问题。因此,毛泽东指出,国家要获得强大的国防实力就必须以强有力的经济作为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国防发展的基础条件。强有力的经济实力能为国家的国防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国防的强弱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国防建设的主要问题是保障国家的安全与发展,这两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
4.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在毛泽东看来要做到三者兼顾。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如果只是片面地强调国家利益或集体利益,而忽视了个人利益,将会严重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严重打击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与创造性,最终阻碍国家的发展。同样,如果一个国家的民众只重视自身的利益而不顾国家的利益,最终将导致国家的灭亡。所以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既需要重视国家及集体的利益,同时又需要对劳动者个人进行激励,充分考虑劳动者的现实需求与长远需求,使劳动者可以充分发挥积极性及创造性。
5.巩固中央统一领导,扩大地方权力
毛泽东认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1]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延伸,毛泽东谈到了地方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中央要注意发挥省市积极性,省市也要注意发挥地、县、区、乡的积极性,都不能框得太死。在毛泽东看来,具有活力的体制应该是既有中央的统一领导,又要让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权,是既有统一性又有特殊性的体制。
1.反对大汉族主义,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在论述了经济问题之后,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放在政治问题的首位,可见他对民族问题的重视。对此,他讲道:“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做过贡献。我们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也要反对,但是那一般不是重点。”反对大汉族主义,维护民族平等和团结,这是国家稳定、发展和强盛的一个重要基础。此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我国民族问题最终解决的基础,如果处理不好这个问题,那么很容易引发民族冲突,导致民族危机,甚至危及到我国的生存和发展。
2.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在论述党和非党关系这部分的一开始,毛泽东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长期共存就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长期合作,协商办事,而长期共存的目的就是互相监督,最终目的是为了扩大民主。
3.分清敌我,同时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论十大关系》中关于革命与反革命关系的部分,在毛泽东看来,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属于敌我矛盾,在阶级斗争极其尖锐的情况下,镇压反革命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但是镇压反革命不是不分轻重地一律杀光,而是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作不同的处理。
4.党内党外都要分清是非
毛泽东提醒全党,党内党外都要分清是非。而是非关系是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所以要分清党内的是非关系和敌我关系这两种性质不同的矛盾。对于犯错误的同志,应该根据事实,有多大错误就是多大错误,要分析造成错误的各种原因,要通过斗争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团结他们一起前进。
5.学习外国,但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十大关系的最后一个问题,这一部分,毛泽东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毛泽东指出,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是没有阶级性的,只要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都应积极学习。但是毛泽东特别强调,学习不能盲目,不能照抄,不能机械搬用。如果把缺点、错误学习过来,必然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危害。要采取分析、批判的态度。更要独立思考,产生自己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参考的,毛泽东率先提出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为开端,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认识和观点,开启了探索有中国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
1.这一探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立足国情,独立自主地探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探索中形成的正确理论和方针政策,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这一探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为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积累了宝贵经验。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