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明已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康明已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感恩教育是高等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淡漠,其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诸多方面,本文探析了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并对感恩协同教育的路径提出思考。
大学生;感恩教育
1.1 在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的现实迫切性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祖国的希望与未来。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各种思想和文化激烈碰撞,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在当代大学生中世界观、人生观,特别是感恩意识缺乏确实存在一些令人忧虑的地方。强烈的功利主义心态,唯我独尊的意识,淡漠亲情、友情、师生情,表现得较为突出,这严重地影响到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为将来进入社会埋下了不少的隐患。高校作为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站,全面提升包括感恩情怀在内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应作的社会担当。
1.2 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的独生子女,顺境多逆境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漠视父母的养育之恩。多数学生把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只知受惠与索取,很少有感恩和回馈的意识。与父母通书信自然是没有,与父母打电话也往往是生活出现困难的时候;很少有学生主动打电话询问父母的身体近况、工作生活情况。中国有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父母赐予了我们生命,于人而言这是最大的恩情。父母哺育我们成长,感恩父母,孝敬父母,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父母并不图儿女有多大的回报,分别后的一个电话问候,相逢后的一个拥抱足以让父母愉悦,然而,相当多的学子和年青人做不到这一点;不但如此,还有不少青年学生拼爹,责怪自己的父母无能,给予太少,这无疑是给本已操劳受累的父母胸口上又添新伤。
教师是学生人生前进道路上的引路人,中国有句古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但当代大学生大都缺乏报答师恩的意识。上课之前,学生为上课的老师擦擦黑板本是举手之劳,这原在80后学生那里是很自然的事情,现在却成了一件难办的事情了。常听老师们抱怨很少有学生为其擦黑板,学生或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或不愿意。上课迟到的现象比比皆是,课堂上低头翻看手机的学生增多,自然悠闲,教室里手机铃声不间断,甚至有学生整节课都戴着耳塞听音乐或看视频,并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有学生对老师在课堂上的管教还会嗤之以鼻,我行我素,课后与老师擦肩视同路人,与老师同乘电梯或公共汽车很少礼让或者装作不认识。很多教师都有上述相同的感受,无论教书还是育人,成就感越来越少。
缺乏社会责任意识,缺少担当,是当代大学生缺失感恩意识的又一表现。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单打独斗,必然也需要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帮助。不少大学生不懂得感谢别人帮助之情,不懂得感激他人的救助之恩,不懂得回馈社会;甚至有些曾受绿色通道救助过的学生毕业后不屑于提及此事,认为“丢面子”。更有甚者,诚信缺失,上班后,拒还上学时银行的救助贷款。林林总总,诸多感恩缺失现象,严重制约了当代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
2.1 社会价值导向
九十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发展,一方面推进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另一方面社会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拉越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功利化、物质化。这种趋利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被对金钱和利益的追逐所替代,感恩教育被严重削弱。加之西方各种腐朽思潮的渗透和国内负面典型的渲染,大学生置身于这种环境下,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他们不懂得如何去回报父母、老师、社会,人际关系变得相当淡薄。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原有的伦理道德体系受到冲击,新的伦理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人”和“事”对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影响。譬如,某些影视名星为了追逐名利不惜进行权色交易、权钱交易;某些“权威”人为追逐名利,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搞学术腐败,虚报科研成果,等等。慈善事业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但若得不到有效的社会监督则适得其反,有些行善者确也在施行善举,但却提出了很多的附加条件,明显不符合“施恩不图报”的基本原则,也让大学生不明白其行善的动机,这些行为在相当程度上给受助大学生背上了沉重的感情债务,从而降低了感恩意识的纯洁性。
2.2 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普遍溺爱,特别是隔代溺爱,家长普遍顺着孩子,围着孩子转。“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被社会普遍认同,在物质上给予孩子极大的满足,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引导。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只紧盯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管孩子的心里愿不愿意,有没有兴趣,能力是否可及,不惜一切代价送入各种特长班、补习班,多数孩子对家长的行为不理解,甚至反感。家务不让孩子插手,至于做人,在家长看来那是以后的事情,至少,也是第二位的事情,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独立处事能力得不到提高,责任意识淡漠。加之,许多父母自身也是啃老一族,祖孙三代同吃同住,久而久之,孩子生活在给予的环境中,只知索取,不懂回报,感恩意识缺失。
2.3 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偏弱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为应试教育,中学看重升学率,大学则紧盯着就业率,忽视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某种程度上重视升学率和就业率倒也无可厚非,但若因此丢掉素质教育则是教育的失重,是舍本逐末。人是社会的人,学生终将融入社会,而忽视包括感恩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使学生进入社会后很难适应,也让社会难以接受。
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的直接后果就是,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时只注重知识传授,教师的教学重点也必须围绕这一指挥棒转动,学生的素质教育无论是主观上或是客观上都受到削弱,此时,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校的第一课也就是停留在形式上、口头上,在缺乏全员育人的环境下,其功效也只能大打折扣,最终导致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上发生偏差,感恩意识淡漠缺乏。
3.1 家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是学生感恩教育确立的基石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抑或说是一个大学生将来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原坯,家长的言行举止、人生理念对子女都起着示范效应。
首先,家长要率先垂范,树立感恩榜样。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正人先正己,自我教育与约束是影响孩子最为有效的方法。要想孩子树立感恩意识,家长自己要成为懂得感恩、施恩的人。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在家庭中多承担家务,为自己的父母盛饭夹菜,经常在孩子面前给老人洗头、洗脚,言语亲和,孩子耳濡目染,久而久之,自然会在孩子心中播下感恩的种子。其次,家长要更新教育理念,塑造感恩情怀。其一,家长要转变“爱”的方式。对孩子非但不“溺爱”,还要在思想、精神上予以引导,对“爱”进行诠释,由“小爱”上升到“大爱”,由关心父母家人逐步上升到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在方式方法上宜以情动人,大的道理可以用贴切的小故事和寓言导入,让孩子真正乐意去接受。其二,多与孩子交流,且处于平等的地位交流。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多包容,少呵斥,即便孩子的观点明显不正确,也应当采取迂回、耐心的诱导。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学会多磨砺,少依赖,孩子能做的坚决不替代不包办,逐步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独立的、富有感恩情怀的、社会所接纳的现代人。
3.2 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感恩教育的关键驿站
大学作为一个准社会,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站,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最为重要的时期,有着家庭教育不可替代的功能。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第一课承担主渠道作用,无论是教育理念、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必须紧跟时代,全方位拓展。同时,也要树立全员育人的观念,形成一种合力,全力打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取向。
首先,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有专门的领导直抓,在人才培养目标中要真实的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做到具体落实。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中,联系实际,融会贯通,多用大学生中常见的典型案例,展开感恩教育。在讲授中,社会负面问题可以暴露,但必须围绕自己讲课的主轴,说明问题;多作正面宣传,重讲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正确的人生价值。
其次,要树立全员育人观念。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多,也是学生思想的引路人,要经常进行感恩意识的灌输,这种灌输应建立在朋友式的平等基础上,且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身边事迹进行教育;专业课教师也可在课堂上适当的时候切入感恩教育的话题。学校相关部门还可以组织学生在暑期去边远山区支教、支农、支医,关爱留守儿童,关怀空巢老人,进社区义务劳动等等。还可将感恩教育注入心理咨询中,如举办大型心理健康讲座,或组织学生表演感恩剧等多种形式,形成一种合力,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心态,坚定其知恩图报、关爱他人的信念。
再次,营造良好的校园感恩氛围。例如树立感恩楷模,以榜样的力量感召学生。可以用学生自身的感恩榜样,也可以用教师感恩的真实事例,以教师的师德师风等人格魅力去引导、教育学生,进而促使其感恩意识从内心真正确立。
3.3 社会环境的正面熏陶是感恩教育的坚强后盾
社会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只有全社会感恩意识成为主流,人人都怀感恩之心,人人都有报恩之举,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方能行之有效。
首先,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净化感恩环境。完善法律、法规,对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忘恩负义,恶意栽赃的坑人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形成一个良好的惩恶扬善的社会风尚,让人们乐于行善,乐于施恩,不至于为行善与施恩带来不必要的后顾之忧。
其次,建立健全现代社会慈善机构。将慈善机构置于专门的机构来负责,捐助者与受助者分离;当然,也可一对一帮扶,但帮扶者的爱心行为应是发自内心的、干净的,不附带任何的个人目的,保证慈善事业的纯洁性,从而净化感恩环境。
再次,加强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感恩风尚。运用电视、电影、网络、报刊等多种媒体对社会上的先进感恩事例作正能量上的宣传。倡导双向感恩文化,无论是捐助者还是受助者,都要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对方,捐助者无条件地提供帮助和服务,其回报是精神上的充分获得;受助者,既然接受帮助,就应回报他人和社会,就应该有感恩的意识与行动。
1 张蓉.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思考[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报,2010(2).
2 李晓杰.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理性思考和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7).
3 李广屏.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3(1).Analysis on the Lack of Gratitude among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责任编辑:谭银元)
KANG Ming-yi
(Wuhan Institute of Shipbuilding Technology, Wuhan 430050,China)
Education on gratitud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le college students at present commonly lack gratitude consciousness, the reason of which lie on the family, the school, the society or something else. This essay discusses the causes of the lack of gratitude consciousness, and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on the countermeasures.
gratitude education;cause analysis;countermeasures
项目来源: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高职感恩教育的协同创新研究”,课题编号为2014A070.
2016-04-17
康明已,男,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工作。
G641
A
1671-8100(2016)03-00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