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益萍
年号杂谈
俞益萍
年号是封建帝王用以记述在位之年的名号,是中国历史上记录年代的一种独有方法和标志。据《史记·封禅书》等史书记载,中国正式使用年号始于汉武帝,止于清末溥仪帝,历时长达两千零五十一年,此间先后出现的年号为七百多个。
年号的主要作用是“章述德美,昭著祥异”,用以记载帝王初登位时身体状况、祥瑞灾异、时事变故等等。因此,历代帝王对年号的命名都极为重视。所用年号多含有祈祷吉祥、粉饰太平、希冀国泰民安,企望国运昌盛和显示帝王威严的意义,如广安、长乐、永宁、延寿、万历、黄龙等等。
历代年号一般由两个字组成,如汉代的太初、唐代的贞观、明代的永乐、清代的顺治等,但也有少数三个字、四个字甚至六个字的。三个字的如王莽的始建国、南朝梁武帝的中大同等,四个字的如北魏太武帝的太平真君、唐女皇武则天的天册万岁、宋真宗的大中祥符等,六个字的如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惠宗的天赐礼盛国庆等。
自汉武帝兴起年号以来,除极个别帝王未起年号外,许多帝王不止用一个年号。汉武帝就先后用过十一个年号,晋惠帝用过十个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而女皇武则天在位三十年中,竟用了十七个年号。
公元692年,有人为武则天找到一位名叫敖曹的可人面首,使她心满意足,随即将年号天授改为如意。当年恰逢她七十大寿,且又长出两颗新牙,接着又将如意改为长寿。公元701年,一场闹剧又导致武则天更改了年号:一伙死囚在牢里偷挖了几个约有五尺来长的脚印,并声称有身高三丈、脸上放着金光的圣人来到牢里,说他们几个是被冤枉的,当今天子国运昌盛,很快就会恩赦他们。武则天听到后立即派人到牢中察看,果然有巨大脚印,便下令大赦天下。遂将年号久视改为大足,不久又改为长安。
在很短时间内更换年号最多的纪录,为晋惠帝所创,在公元304年一年内,他就更换了四个年号。先是由永安改为建武,又复为永安,后又改为永兴。当然也有数十年一贯制从一而终的,如清朝第二代皇帝玄烨的年号康熙,一用就是六十一年。
政局动荡是年号频繁变更的主要原因,自然灾害、帝王身体欠佳等等往往也可能导致变更新的年号。公元前70年夏,今山东诸城、昌乐之间发生七级强震,造成六千多人死亡。远在京城长安的汉宣帝刘询吓得六天不敢进入正殿,并急召文武大臣议事,荒唐商讨更改年号以制止地震,决定次年将年号本始改成为地节。
然而天地运行有常,更改年号是不可能制止地震发生的,结果地节三年又发生地震。南朝时宋明帝刘域,身染重病久治不愈,便异想天开地更改年号,将泰始改为泰豫,想以此挽救生命,结果也无济于事。
有的年号特别受到帝王们的青睐,被多次重复使用。如建兴这个年号,就被反复使用过十一次,建平、太平也分别被使用过八次之多。由于年号的重复使用,为历史研究、古籍整理、考古等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和不便。
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某年,在黄河边上曾挖出一个石人,上面刻着太和五年二月造。经查,历史上有两个叫太和的年号,一是三国时魏明帝曹睿,二是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元宏,两者相差整整二百五十年。石人究竟是哪个太和年间制造的,人们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