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华 曾凡玲 吴 佩
全球价值链中的农产品生产与贸易:特征、桎梏与对策
张华曾凡玲吴佩
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比重相对较低。农产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型特征、需求价格的弹性特征以及部分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的默会性特征均会对农产品参与全球价值链产生影响;贸易壁垒、质量安全以及信息不对称等桎梏严重制约着农产品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机会和有效性;可以从明确定位、有序渐次提升价值链存在层次、灵活选择价值链驱动模式以及其他技术和组织层面考虑增强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有效性。
农产品;贸易;全球价值链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已经将开放经济环境下的几乎所有产业纳入到了全球化的生产分工、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体系中,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也经由全球价值链而成为世界生产和流通的一部分,尽管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比重都远远无法和其他商品与服务相比,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使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维持现状还是强化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存在和深度参与问题的选择上都面临诸多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探讨全球价值链中的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有助于全面理解和把握全球化背景下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的机遇和挑战。
一是不针对具体或特定产品,而是从一般层面上分析农产品价值链问题或以农产品价值链为视角分析农产品贸易问题。如戴化勇和冷建飞(2004)从农业产业链的角度对农产品价值链的管理进行了研究,认为有效的农产品价值链管理必须兼顾农产品价值增值和价值链成员价值分配与关系协调等多元目标;又如刘林青和周潞(2011)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对中国农产品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涉农外企已经开始影响甚至改变国内农产品产业价值链的基本架构,因而发出了必须提升中国农产品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呼吁。
二是针对特定农产品或农业产业,以案例形式具体分析与农产品全球价值链相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如黄阳和谭力文(2008)以新疆番茄产业为例,运用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了大型零售商作为价值链驱动者对整个价值链治理和升级的作用,并提出新疆番茄企业的升级策略;吕文栋等(2005)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中国青蒿素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不利地位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这些研究无疑从不同角度关注和剖析了农产品全球价值链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极具启示和借鉴意义的思路、方法以至观点和建议,但是已有研究同贸易实践对其内在需求相比依然相对偏少,特别是对农产品作为一个整体,其不同类型的特征如何影响其嵌入、参与全球价值链,羁绊中国农产品参与全球价值链存在何种桎梏,以及如何切实有效参与全球价值链等问题的研究明显不够,这显然不利于中国农产品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有利层面参与全球分工和价值分配。而在开放环境下,一国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如果仅停留于国内的生产和贸易,其结果是不仅将因为游离于世界生产和贸易体系之外而无法参与和分享世界科技革命和国际分工所产生的红利,而且将坐失通过全球资源配置来弥补资源禀赋不均而实现经济发展的机会,因此,本文试图对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相关问题作出尝试性的思考。
虽然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收益或是影响力等方面都相对较小,但是作为一个基础产业,特别是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属于虽然很弱但又极其重要的命脉产业,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现状和趋势依然十分值得关注。
从农产品全球价值链中参与成员的地位和关系来看,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和地区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对称特征,主要发达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居于明显的主导地位。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并利用技术、资本、营销、品牌等优势实现着对价值链的驾驭,并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生产与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成为发达国家控制成本、获取原料、实现增值的棋子。此外,就农产品全球价值链中的产品结构来看,部分农产品逐渐走向价值链的新链节,表现为逐渐摆脱了以往过度倚重大宗产品或低附加值的类别特征,开始出现结构转变趋势,特别是生物技术、加工技术、物流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生产模式、经营理念的转变,使得农产品从此前单一的粮油、果蔬产品延伸到食疗、家居、环保、生态乃至文化产品,从简单的种植养殖扩展到精加工、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可以说,部分农产品逐渐向全球价值链的更高链节发起冲击。当然,这一过程也是不均衡的,少数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走在了前面。
(一)农产品土地密集型为主的生产特征导致传统生产环节集中于某一特定经济体内部
大部分农产品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统一,它必须和特定的土壤、光照、水源、气候乃至其他生物资源进行必要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反应活动,这使得大部分农产品的基本生产过程和环节因为这一自然要求而无法分割和转移,只能集中在特定经济体内部来进行和完成,特别是以生鲜农产品为代表的农产品,其主要生产过程一般位于各个经济体内部,这部分农产品大多直接就是终端消费品,考虑到运输和关税等因素,现阶段单纯在生产环节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机会少,程度较低,或者成本较高,这一方面意味着其在全球化背景下所受的外来冲击相对较小,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该类农产品从全球价值链体系合作、全球资源配置和全球产业分工中所获得的利益和机会较少。也正因为如此,通过全球价值链来配置农业生产资源、调剂资源禀赋不均、合理匹配农产品供求结构、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产品价值实现和提升则是摆在业界和学界面前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农产品生产的上述特征导致传统的基本环节的生产过程本身很难有效地参与全球价值链,更具体来讲,这一过程本身从全球价值链角度而言无法进行内部的细分和转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本身作为一个整体却可以作为价值链的一部分而存在,不过在很大程度上要面临身居价值创造过程“微笑曲线”中段地位的尴尬,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一点尤其明显。
《民本思想的发展逻辑及其当代价值》一书,构架缜密,材料翔实,方法得当,文字流畅,反映了作者较强的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如果作者在民本思想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结合上能作更多一些阐述,该书的现实意义就会更加彰显。相信作者会有后续的研究工作。
(二)农产品低弹性的需求价格特征使得价值链体系中不同环节的价值实现相对容易
大多数农产品作为终端消费品,直接与消费者相联系,而且与生存需要或长期饮食、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消费者对其消费的偏好或数量无法轻易改变,呈现出较强的刚性特征,因此,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往往相对偏低,需求价格的低弹性特征在历史上曾经因导致“谷贱伤农”现象而广为人知,但在今天,这一特征却又赋予了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特别是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生产经营者以新的含义和启示:通过在不同链条上对农产品进行形态、功能和程度的改造和加工升级,不仅保留和巩固了原有的功能,也强有力地催生了新的需求,这使得农产品低需求弹性的特征进一步彰显和强化,其直接结果是不同环节的价值实现和增值有了更可靠的需求保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农产品低弹性的价格特征不仅使得价值链体系中不同环节的价值实现相对容易,而且也可能为其价值链的延伸提供强劲的动力,这也是其相对于其他类型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上相对有利的一面。
(三)特定农产品生产技术缘于默会性而无法有效传递和转移,限制了规模化生产和贸易
与大多数工业品的生产和贸易不同,一些特定传统或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实现规模化尚有困难,其生产工艺无法言明,生产过程中对手感、火候、轻重、时点、口感、色泽的控制很大程度上依靠生产者难以言传的经验或感觉,这样,除非长期在这一特定生产环境中直接从事该类产品的生产活动,否则很难从其他渠道全面、准确地掌握生产技术,这使得拥有该类农产品生产技术的群体数量少之又少,非但在国际范围内,即使在同一个经济体内部,想要有效实现生产和贸易规模的扩大也非常不易,这些蕴含智慧而又承载着文化的特定农产品便很难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内实现价值并弘扬文化,甚至其本身的传承和存续都令人担忧。所以,这类农产品或其加工品的生产由于具有难以言传的经验性、区域性、局部性、群族性以及传承方式的私密性或有限公开性等特征,导致其生产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默会特征,无法进行系统的编码和转移传播,从而限制了它的共享,进而也影响了其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生产和贸易规模的扩大。如前所言,这种默会特征即使在经济体内部都会导致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的转移和传递困难,更不用说参与国际价值链的分工合作了。因此,与其说这类传统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或贸易无法适应或满足当代日益提升的市场需求,从而限制了其贸易规模和全球知名度,倒不如说其生产和技术工艺的默会性质羁绊了其走向规模化和国际化的步伐。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意识到,这类产品一旦进入全球价值链,便可能对价值链产生巨大影响并获得较大的经济租。中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农产品种类繁多,尤其是拥有许多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农产品,这为我们保护和发掘传统、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并实现技术转移提供了动力,也提出了要求。
(一)检验检疫制度和绿色壁垒等影响着农产品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或价值增值能力
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一方面要为链条上的其他环节提供满足要求、符合标准或具有价值的商品或劳务,另一方面则要尽可能扩大对方支付价格与己方提供成本之间的差距。但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影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不仅有农产品的品质、农产品加工品的工艺技术等因素,还包括发达经济体日益严格和苛刻的检验检疫制度、质量环境标准和绿色壁垒,这些壁垒的背后既有健康、环保和动物福利的关注,也有发达经济体的农业保护动机,但无论如何,发展程度、技术水平及标准的垂直差异在客观上阻碍了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其全球价值链的现有环节上实现较大增值,特别是近年来,这些标准已经由简单的对产品本身的要求而不断扩大到对生产加工过程、管理制度和方法、自然环境以至生产经营企业的社会责任等诸多领域。根据Kaplinsky和Morris(2003)对价值链治理的研究,全球价值链治理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索取和保持各种包括源于进入壁垒或垄断因素而形成的“经济租”,发达经济体所推行的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和绿色壁垒在农产品全球价值链中事实上就发挥了基于治理规则主导权而形成的“经济租”。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即使可能只是作为全球价值链上位置最低端的初级产品提供者的身份而存在,也都随时存在着“掉链”的可能,失去在现有价值链上的位置,特别是由于同类竞争的存在和价值链的流动性,这种增值更加困难,被转移和替代的风险也更大。
(二)农产品生产的自然属性制约了价值链的稳定性
与发达经济体或农业生产技术先进国家不同,在现代农业尚未得到有效和普遍发展之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更多受客观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制约,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果充满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直接表现在产品品质、产品数量、供货时间等诸多方面,在通过商业和法律约束关系维系的全球价值链中,这些不确定性势必对邻近环节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而这些负面影响反过来又会作用于价值链本身,使得最初引发不利影响的生产环节本身在价值链中的地位更加被动,价值增值也无从谈起,也丧失了与价值链上其他环节谈判的资本,这往往会导致全球价值链上的“马太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生产在价值链上形成对技术和资本密集度较高的链节的依附性。
(三)大多数农产品生产环节处于全球价值链曲线中段,增加值微薄
根据Gereffi(1994)和Henderson(1998)的研究,农产品属于比较典型的采购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的适用产品,这意味着信息、研发等高级要素在农产品全球价值链不同链节间的分布不够均衡,同时也意味着该类型价值链驱动主要由商业资本而非产业资本来推进。这表明除少数卖方市场特征明显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外,大多数农产品的基本生产环节主要对应着价值链中增值最为微薄的链节,通常情况下更多仅以原料提供者的身份出现,并且由于农产品的同质性、准入的低门槛性以及二者共同决定的强竞争性,导致农产品供应者在价值链中不仅利润微薄,而且地位也不稳定,因此,除非在供应上具有某种程度的垄断性(包括技术、特定产地等),否则农产品的生产将由于处于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中间阶段而无法获取价值分配的主动权。
(四)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相对突出
尽管信息不对称存在于各种市场,但农产品生产的技术特点、组织特征和消费群体的数量特征等原因使得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农产品市场似乎尤其突出。这种信息不对称体现在监管者与生产经营者之间,也体现在生产经营者相互之间,还体现在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所有这些不对称引发的各种问题最终都会归结到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这一联结各类功能主体和利益主体的终端标的物上,并通过这一终端标的物引发不信任,由此威胁到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稳定。
(五)质量安全问题制约价值链商业关系的长效性
大部分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极大的社会敏感性。因此,任何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本身就是关系价值链存亡的生命线,如果说其他种类产品或服务因为质量安全问题还可以有改进或重生的余地的话,那么全球价值链上的农产品则几乎可以肯定会因为质量安全问题而彻底退出所在的价值链,其连锁反应和后续影响甚至完全超越了价值链本身而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正确定位,循序渐进,苦练内功,做精做实与当前价值链定位相吻合的事情
从全球价值链的内涵和功能出发,我们认为,对于农产品而言,要想更好、更有效地参与全球价值链并从中受益,需要结合自身实际考虑和解决3个问题:一是巩固和维护在现有价值链上的位置,即保证参与和存在的问题,确保“链籍”,不掉队;二是在现有的链上位置进行价值创新活动,即实现原地价值提升的问题,彰显“链绩”,不平庸;三是在做大做强自身的同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改变自己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相对位置,即调整和提高地位的问题,优化“链级”,不甘后。这3个问题是不同层次、依次递推的问题,也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在不同时段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另外,要重视农产品国内价值链的打造,对于许多农产品而言,需要立足现实,练好内功,着眼国内,然后寻求突破。可以说,全球价值链是国内价值链的扩大、升级和延伸,如果能做大、做强国内价值链,特别是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和增值率,那么实现国内外市场和价值链的对接将水到渠成。
(二)结合国情,扬长避短,合理规划,务实灵活地选择主导型的全球价值链驱动模式
从驱动来源来看,全球价值链可以有生产者驱动和采购者驱动两大类。在当前全球市场需求相对疲软的总体背景下,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持久的市场潜力,这是巨大的资源优势,中国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应该充分把握和利用国内国际两种市场的巨大反差和地缘优势,积极探索和打造基于采购者驱动的农产品全球价值链体系,规划和布局链条结构,谋求和凸显主导权、治理权,整合和调度全球农业生产资源,在通过全球价值链实现自身商业追求的同时,缓解和改变中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资源约束桎梏。
(三)引进吸收、跟踪学习、挖掘开发,多管齐下扭转因技术不足而导致的全球价值链被动地位
通过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吸收外资并通过相应的机制设计,主动嵌入农产品全球价值链中的高技术含量环节,利用价值链本身带动农产品或其加工品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努力跟踪世界先进农业标准并积极地采标贯标,通过先进的标准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等级,同时,对一些具有特色的农产品或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制定先导型标准,控制技术的制高点和市场的话语权,确保技术引领地位和全球价值链上基于技术创新的增值能力;而且,要组织技术力量,挖掘和开发具有传统风格或者独具民族、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生产技术,在发掘保护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技术的开发和转移,让先前相对封闭和沉睡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彰显它的文化魅力和商业价值;同时,要结合国情、世界市场需求以及现代农业技术成果,发展设施农业、旱作农业等现代农业项目,一方面通过现代农业科技来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籍此提高增值能力;此外,要注意向前和向后延伸农业生产的链条,从供求结构分析预测、需求开发与引导、种质资源研发、生产栽培加工技术工艺设计、质量控制、过程管理、包装储运、二次加工、配套生产、售后服务以及通过信息技术和管理创新增强产品的可追溯性、强化产品差异等方面,通过延伸生产链条、丰富生产内容来实现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
(四)注重协调、统筹规划、分门别类,科学谋划农产品生产和贸易价值链的全球布局
根据全球价值链理论,在价值链上的诸多“价值环节”中,并非每一个环节都能创造等量价值。那些能够创造高附加值的环节通常被认为是全球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所以,能否判断、靠近进而控制战略环节是包括农产品在内的所有商品有效参与全球价值链并从中最大化受益的关键,因此,中国相关农产品行业协会、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龙头企业以及相关的农业合作组织应该率先行动起来,既要客观务实,又要高瞻远瞩,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冷静地分析和预判所在行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有序地设计和解决行业、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的融入、立足、参与、提升乃至跨越问题;同时积极发挥协调、引导、组织、联结和其他服务功能,克服农产品生产和贸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强既有价值链的稳定性和参与的有效性。
政府职能部门、农产品行业协会、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龙头企业以及相关的农业合作组织需要结合实际,根据不同农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特征、地位,对中国农产品采取分门别类、逐类应对的方案。对于那些中国相对不占优势的土地密集型和高竞争性农产品,战略上主要考虑利用中国市场需求端的潜力和优势,打造需求导向的价值链体系,并通过针对性的研究,设置采购或进入标准来保持和增强在价值链上的主导权和主动性;而对于那些特色农产品以及生产加工技术具有默会性质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则应一方面挖掘、开发和推广其商业价值,显化和增强其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法律法规,在知识产权和商业机密得到有效合法保护的基础上实现技术传播和规模生产,并通过稀有技术在价值链中获取技术经济租。
全球价值链是以国际分工为载体和表征的增值过程在各经济体之间的分布,也是不同维度产业结构的全球空间配置向增值环节全球空间再配置的演变。全球价值链的存在和功能发挥是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产物和必然趋势,积极、有效地嵌入和参与全球价值链是参与全球分工、实现资源配置、分享合作收益的必然要求。嵌入不等于参与。农产品简单地嵌入全球价值链,不直接等同于自身竞争能力的自动提高,甚至还有可能出现竞争力的下降和对外依附程度的增强。因此,中国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要想有效地参与全球价值链,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嵌入或融入全球价值链的问题,而更应该是深度参与、凸显存在和提升地位的问题。只有立足于既有优势并充分利用、高度发挥这种优势,同时以此为基础和介质获取所需的管理、技术、经验和资源,逐步完成脱胎换骨所需的积累,并能抓住机会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的位移,才能实现自身竞争能力的实质提高,也才能真正有效地参与全球价值链。
[1] 陈柳钦. 有关全球价值链理论的研究综述[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6(6).
[2] 戴化勇, 冷建飞. 基于产业链的农产品价值链管理[J]. 农场经济管理, 2004, (3).
[3] 付丽. 全球价值链的发展趋势及影响[J]. 国际经济合作, 2013, (3).
[4] 黄阳, 谭力文. 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对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升级的研究——以中国新疆番茄产业为例[J]. 世界农业, 2008, (8).
[5] 刘林青, 周潞. 比较优势、FDI 与中国农产品产业国际竞争力——基于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思考[J]. 国际贸易问题, 2011, (12).
[6] 吕文栋, 逯春明, 张辉. 全球价值链下构建中国中药产业竞争优势——基于中国青蒿素产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05, (4).
[7] 任家华, 王成璋.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 (1).
[8] 孙明华. 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看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J]. 对外经贸实务, 2009, (6).
[9] 汤碧, 陈莉莉.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J]. 国际经贸探索, 2012, (10).
[10] 王岚. 融入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J]. 统计研究, 2014, (5).
[11] 王岚, 李宏艳. 中国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路径研究——嵌入位置和增值能力的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 2015, (2).
[12] 王子先. 中国需要有自己的全球价值链战略[J]. 国际贸易, 2014, (7).
[13] 文嫮, 赵艳. 全球价值链治理中的技术标准研究——以移动通信产业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 (6).
[14] 查日升. 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模式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视角[J]. 宏观经济研究, 2015, (5).
[15] Gangnes, Byron S., et al. Global Value Chains and Trade Elasticities[J]. Economics Letters, 2014, (124).
[16] Gereffi,G., Korzeniewicz, M. Commodity Chains and Global Capitalism[M]. Westport: Praeger, 1994.
[17] Henderson, J. Danger and Opportunity in the Asia-Pacific[A]. In: Thompson, G(eds). Economic Dynamism in the AsiaPacific[C]. London: Routledge, 1998.
[18] Kaplinsky, R., Morris, M. Governance Matters in Value Chains[R]. Developing Alternatives, 2003, 9(1).
[19] Ponte, S., Ewert, J. Which Way is“Up”in Upgrading? Trajectories of Change in the Value Chain for South African Wine[J]. World Development, 2009, 39(10).
Production and Tra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GVC: Features, Shackles and Countermeasures
ZHANG Hua ZENG Fan-ling WU Pei
The status and proportion for tra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re lower than other kinds of products in world value chain (GVC). Several important trai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ch as factor-intensive features,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and the nature of technical tacit, have large effects on its GVC activity. Trade barrier, quality safety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limit seriously the opportun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activity in GVC. Many steps such as defining rationally orientation, selecting flexibly driving pattern and increasing orderly existential level on GVC may be taken to strengthen the participatory validity of agriculture-related enterprises in GVC.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 GVC
F746.2
A
1006-1894(2016)05-0044-09
张华,中国计量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标准化与国际贸易;曾凡玲、吴佩,中国计量大学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贸易救济的农产品反倾销效应计量和税率设定研究”(项目编号:7137324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默会知识学习的全球农业价值链战略性嵌入研究”(项目编号:71473217),并得到浙江省哲社重点研究基地“产业发展政策研究中心”、浙江省人文社科基地“管理科学与工程”的资助。
(责任编辑:张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