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钰林
(1.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法学与公共管理系,湖南 长沙 410205)
高校女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及其实现策略研究
黎钰林1,2
(1.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法学与公共管理系,湖南 长沙 410205)
当前,我国高校女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存在学科领域内女性性别角色长期不在场、学术话语权缺失等问题。女教师在事业与家庭之间不断地转换角色,容易导致角色双重冲突与混乱,影响其身心健康。因而,社会、学校、家庭与女教师自身四者应当形成合力,采取有效的策略推动高校女教师顺利实现专业发展,成就理想人生。
女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原因;策略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呈现综合化、国际化、大众化和终身化的发展趋势。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也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高校女教师不断增多,逐渐成了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股核心力量。学者们对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心理、成就动机、进取意识、角色冲突和心理健康研究比较多,但是对她们的专业发展研究比较少,因此,分析高校女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讨论造成困境的原因,找出促进其专业发展的策略,对成就女教师的幸福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性别属性是高校女教师的特殊属性,女教师既需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人生价值,基于女性特质她们还要处理来自婚姻和家庭的各种琐事。在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学术活动以同一尺度和同一标准“公平”、“平等”地要求男、女教师,使女教师面临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压力,如果想要实现事业和家庭的“鱼与熊掌兼得”,她们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承受巨大的压力,易陷入角色混乱和冲突之中。
角色是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由人们在群体生活和社会关系体系中所持有的位置与身份决定的一套特定的心理和行为模式。角色冲突是一个社会性概念,陈斌认为角色冲突是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情境中心理上和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它既包括个体扮演同一角色内的冲突,又包括不同角色间的冲突,也包含不同角色主体互动中因不协调而产生的冲突[1]。王小章则认为角色冲突是“由于角色对象对同一角色抱有矛盾的角色期望而引起冲突的情形。这种矛盾的角色期望可以来自不同类型的角色互动对象,也可出自同一类型的角色互动对象”[2]。露丝·本尼德克特说:“冲突是生活的实质。没有它,个人生命便没有意义,而且所能获得的也仅是甚为肤浅的生存价值。”[3]高校女教师扮演着来自学术和家庭的两种不同角色,接受两个不同领域的规范和价值评判,容易出现角色冲突的“两难困境”,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术和家庭角色规范的冲突。学术角色要求女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任务中,跟男同事一样在职场上打拼,以期获得更多的学术资本;家庭角色则要求女教师扮演“贤内助”和“好妈妈”的角色,恪守“温良恭俭让”的优良品德,甘于奉献、任劳任怨,把时间精力用在相夫教子、操持家务等方面。
今天,社会性别文化对两性的评价标准是:男的看事业,女的看家庭。对两性社会角色的不同期望和评价,直接影响了男性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同行为方式和角色定位[4]。同时,大众媒介宣传与塑造的女性正面形象通常也是传统文化中所认定的“贤妻良母”形象,这也强化了女性的角色定位。
身为自由知识女性的高校女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希望通过取得学术成就实现人生价值,摆脱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禁锢,解放自我。然而,传统社会的文化专制惯习难以在短期内消除,男性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本获得方面比女性具有明显的优势。这种男女不平等的社会性别文化格局通过社会正式和非正式的支持系统灌输给她们,譬如:社会不希望女性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与权力欲望,还是希望他们掌握一些社会技能,打理好家庭。在传统观念支配下,成功女性被妖魔化为感情淡漠甚至家庭不幸的失败者,并冠以“女强人”的称号,加剧了女性角色选择与期待的心理冲突。她们不知不觉中偏向于家庭角色占生活的主导,寄希望于自己另一半事业的成功,站在背后给予默默无闻的支持、奉献、付出,从而限制了自己的专业发展[4]。
二是学术和家庭角色目标的冲突。在精神目标上,学术活动要求女教师独立思考、勇于批判、开拓创新、独当一面,而家庭角色则要求她们长于忍耐、贤良淑德、知足常乐、言听计从。在物质目标上,学术活动要求女教师不断提升职称和学历水平,关注自身发展、勇挑学术重担,而家庭活动则要求她们无私奉献,相夫教子、操持家务,为家人营造温馨的港湾。
如果高校女教师以家庭为重心,在操持家务上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必然会影响其职业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反之,如果将时间精力一心扑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又会招致家人的不解甚至反对、导致情感疏离,影响家庭和谐甚至造成婚姻关系破裂。高校女教师试图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寻找两者兼顾的“最大公约数”,然而这不过是理想的期待,在竞争激烈的学术环境中她们往往顾此失彼,更多的是在新价值和旧观念之间左右徘徊[5]。
如果在家庭和事业之间没有找到平衡点,没有达到预判或期待的成功,就会造成自我效能感降低,自我实现的需求与现实环境的压力将影响女教师的身心健康,较低的成就水平与较高的自我期望值又会加剧女教师的心理冲突。正如赫伯·戈德伯格和汉瑞特·布莉卡在《阴阳合璧男女之间》[6]一书中所指出的:“奋力想要兼顾事业和个人生活的女性,常常陷入两难的困惑中,并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无论如何总有一方落败。如果把事业摆在第一位,全力以赴,往往觉得愧对家庭,或是牺牲了个人健康和美好的生活。相反地,如果全力奉献给丈夫、孩子,又似乎白断送了大好事业前途。”[7]
因此,高校女教师在工作和家庭二者如何平衡的过程中,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取舍,莫名产生很大的压力。美国学者希拉里·科斯尔在其名著《跷跷板上的女人》[8]中描述职业女性的一个典型特征,即“跷跷板效应”:职业生活向上升腾,个人生活却向下跌落,成功的职业女性产生了新的欠缺感,她们面临一种难以忍受的孤独、空虚和人格的撕裂。职业女性处于“渴望成功”又“避免成功”的两难境地,成为陷入精神分裂的成功者[9]。高校女教师因为工作的特殊性,课前需要精心的准备,课后需要总结提升,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与独到的视角,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拓宽视野,博览群书,掌握学术前沿的知识,查阅大量的文献,进行社会调查,做实验等,许多工作需要在八小时之外完成,导致工作与生活的边界不清不楚,容易激化工作与家庭的矛盾。当二者发生冲突甚至对立时,女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受到重大的影响,因而只有工作获得了家庭的支持,或者二者的关系趋于一致时,女教师才能轻松从容地应对自己的专业发展。
宋广文、魏淑华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专业自主、专业价值观、专业发展意识等方面由低到高,逐渐符合教师专业人员标准的过程”[10]。教师专业发展是以教师为本位的专业发展,而不是外界强加的被动的专业发展。教师本位的专业发展既需要实现教师个体人格的完善、实现自我价值,又要体现教师对他者、对社会的价值,即实现教育的社会化育功能。生存需要、爱与被爱的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体现了教师作为主体的“人格价值”,而教化他者、化育社会则实现了教师的“人生价值”。
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主要是外部的、自上而下的,源于教师自身、自觉的专业发展需求并非主流。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多是由教育行政部门从教育促进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角度制定的,片面夸大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工具性价值而忽略了教师个体成长的本体价值,导致教师幸福感和生命意义的缺失,本应鲜活的教育人生沦为教师生命和意义世界的消解过程。
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来看,由于受传统封建礼教对女性性别角色认知的影响,加之社会支持系统的乏力和不作为,女性性别角色长期不在场、学术话语权缺失,高校女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工具理性”使然。教师专业化没有对性别角色加以区分,貌似公正的统一要求并没有体现“差异原则”,专业发展的工具性价值隐藏了对女性的压抑和贬低,女性特殊的思维特点、生活经验和经历不能纳入到“优秀教师”或“标准教师”的概念之中。换言之,女性私人领域的情绪和体验很难被公共领域“标准化的”、“工具理性”的教师专业化理念认可。
一方面,女教师受自身生理特点影响。女教师一生中要经历几个特殊的时期,如孕期、产期、哺乳期、更年期等,受月经、妊娠、分娩、哺乳等内分泌变化的影响,容易产生焦虑、抑郁、苦恼、自卑等不良情绪,直接导致女教师身体出现一些健康问题,如乳腺增生、子宫肌瘤、甲状腺结节、慢性咽喉炎等疾病,当身体出现不适时,严重地影响她们的专业发展及目标的实现。
另一方面,女教师成就动机不高。所谓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不少高校女教师存有这样的观念:取得成就是男人的事情,女人首要的任务就是做个好妻子、好妈妈、好女儿、好儿媳。也有不少高校女教师认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评上“副高”职称就够了,甚至还有少部分女教师甘愿一辈子处于中级职称早就放弃了评职称这回事,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家庭建设、小孩教育、自我保养上,满足现状,自然对本学科专业发展的动态不关心、不了解,导致新知识储备不足,严重地阻碍了她们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挥,进而也制约了她们在教学科研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11]。
第二,“科学主义”倾向。安玉海、陈玉明等学者对现行教师专业化标准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指出:“教师专业化模式强调技术理性,忽略了教师职业涉及人、人的感情及价值观念。”[12]教师专业化工具理性背后隐藏着的性别二分法,导致女教师的情感世界、行为方式、生存意义和价值遭到忽视甚至贬斥,女性思维俨然成为与男性思维截然对立的“不科学”、“非理性”的代名词。“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定位是文化建构的产物,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社会传统认知习俗无限夸大男性能力,甚至将其包装成无所不能的“神话”,而女性的生理脆弱和心理特点则被无限放大,被建构成为弱者和“永远的配角”。女性一旦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偏离社会规训的性别角色期待,就会被给予消极的负强化,比如被称作“女强人”,从而面临巨大的精神和舆论压力。而那些具有“女性气质”的行为则会以各种“社会性回报”予以正强化,使女性的心理和行为始终处于规训机制的监督之中。
第三,“性隐喻”(sexual metaphor)。“科学”意味着客观和理性,知识社会学研究发现人们的日常语言和知识系统都认可“科学”与“男性”之间存在某种隐秘的对等关系。男性被归于客观、理性的一类,而女性则被归于主观、感性的一类。这种两分法认为男性客观理性的思维特点更适合于从事科学研究,而女教师则由于理性思维“先天孱弱”被排斥在科学研究之外。事实上,女性“联结”式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多样化的表征,有利于发挥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在科学研究中的独特作用,有利于从多视角认识和解释世界。
作为精神、自然和社会存在的有机统一体,女教师的需要也是多层次的。如果从传统价值观设定的领域出发,仅仅把女教师定位于做一名合格的母亲或妻子,或者以“科学主义”的名义将其局限于做一个称职的教书匠,这既是对高校女教师专业发展诉求的否定,也是对她们广泛而深刻生命意义的忽略。因此,高校女教师专业发展应当在公平普世法则的基础上充分考量“差异性”,即在承认女教师作为学术活动主体“类存在物”的前提下,尊重女教师的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将其从“良性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和学术境遇中解放出来,重建其在学术活动中安身立命的意义世界,恢复女性作为“人”的尊严和独立人格,实现其自主、全面和充分的发展。
高校女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受到内外双重因素的影响,如何摆脱面临的困境,充分发挥她们的聪明才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笔者尝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优化社会环境,推动男女性别社会公平
我国宪法和法律把男女平等作为立法原则,但离落实到位还有一定的差距,各级政府需要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行为和责任,各职能部门和有关方面也需通力合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高校女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13]。
第一,优化社会政策环境。社会政策环境是保障高校女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与制度环境。如国家关于教师退休时间的制定,男女教师应该拥有平等的退休时间,不要因为年龄问题挫伤女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如高校在制定政策时,也可根据女教师的身心特点给予适当的倾斜,安排教学及科研任务时给予女教师合理的调配,满足女教师照顾家庭小孩的需要[4]。
第二,营造有利的社会舆论环境,倾听高校女教师的声音。高校女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积极推进男女平权的各项改革,利用新媒介和各种教育活动宣传男女平权思想,承认女性应有的社会地位,正确看待女性为社会发展及国民素质提升做出的贡献,解除传统封建思想对女教师的束缚,营造有利于女教师健康成长的舆论环境,鼓励其更高的学术追求。高校作为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风向标”,理应成为推进男女平权的典范和楷模。因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应积极倾听女教师的声音,关心她们,解决她们在工作与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尽量满足她们在自我价值实现方面的需求,采纳她们对教学、科研及学校发展的意见建议[14]。
第三,为高校女教师创设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前文我们已经探讨过,女教师面临学术与家庭的双重角色冲突,将女教师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家务劳动的社会化、现代化是必然趋势。譬如:家庭钟点工服务、保姆服务、托管中心等。女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减轻工作与家庭时间分配方面的矛盾。
2.形成压力缓解机制,创建健康校园环境
高校要努力营造科学健康、松弛有度的制度环境,主动疏解高校女教师的压力,激发女教师的工作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建设和谐校园。
第一,要创设体现人文关怀的组织制度环境,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以浓厚的“以人为本”理念形成有效的支持系统。目前我国的教师职称晋升评价机制还是看重科研,忽视教学(当然有个别学校已经提出,教学成果特别突出的教师也可以评高级职称,如复旦大学)。作为女教师应该认识到,重视科研、忽视教学的评价标准在高校还将一直存在,因此,女教师必须正视现实,转变观念,学会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创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方法,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改革、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等[15]。在将精力投入到教学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培养、锻炼及提升自己的科研素质和能力,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建立有助于自己科研水平提升的学术网络[16]。
第二,要完善管理机制、形成有效的激励制度,满足女教师正当合理的需求,为实现其人生价值创造机会和条件。高校应该为女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机会,支持她们出国进修培训及访学,支持她们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她们参与职业竞争,正视自己的职业形象,建立促进女教师学术发展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女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鼓励她们融入学术团队、协同攻关,帮助解决教学科研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切实解除生活的后顾之忧(如小孩的择校、升学、住房、排课考虑女教师接送小孩的时间等问题)。
第三,要营造有利身心健康的校园环境,建立系统完善的心理支持环境。把握当前高校女教师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加强女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定期为女教师进行健康检查服务,鼓励女教师从封闭半封闭状态中走出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改变传统的家庭性别分工模式,争取家庭成员及社会的支持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还不太高,大部分家庭夫妻双方必须工作才能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但是双方想全身心投入事业还有难度,一方面,有经济实力的家庭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家政服务人员;另一方面,没有经济实力的家庭,也无法利用有限的社会服务资源为其家庭服务。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一部分女教师倾向于选择扮演好家庭角色,主动承担琐碎而繁重的家务劳动,在照顾与教育小孩方面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从而忽视自身的学术角色,仅仅维持工作现状,自动放弃各种机遇和可能的发展机会。因此,要将女教师从家庭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她们的专业发展。
第一,转变对高校女教师的双重角色期待。社会要求作为知识分子的高校女教师在家庭和事业上均要有出色表现。然而,这样的期待是不现实的,因为个体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要求她们在学校上好每一堂课,写好每一篇论文,做好每一个课题,在家里赡养孝顺父母,教育子女,整理家务,打理人际关系,每个角色演绎到位,确实让女教师倍感压力。因此,要使其配偶真正认识到高校女教师社会价值的重要性,主动走进家庭,承担起家庭责任[17]。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及消除高校女教师在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冲突,从而有利于她们专业上的发展[4]。
第二,家务夫妻共同分担,一起干。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提出“分一半家务给男性、分一半权利给女性”的口号[18],就是鼓励夫妻双方都参与家庭建设和分担家务,在劳动中沟通交流、合作,体现尊重与关爱。一方面,丈夫应该认同高校女教师的工作角色,多为她们着想,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在行动上予以支持。另一方面,主动帮妻子分担家庭责任,如做家务、陪伴与辅导小孩、支付家庭的正常消费、关心老人身体健康等,这样可以直接减轻高校女教师的家庭负担,减少她们在家庭里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减轻她们的心理压力,使她们的专业发展有更大的空间[4]。
第三,实现家务劳动现代化与社会化。前文我们提到要为高校女教师创造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就是希望社会推动家政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趋于规范,给有经济实力且有家政服务需求的女教师家庭提供服务,那么她们在接送孩子、照顾老人、买菜做饭等方面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通过公共家庭政策实现男女公平就业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女性维护正当权益的策略。”[18]与此同时,高校后勤社会化也需加快步伐,在职工家属区,提供餐饮、幼儿托管等便民措施,解决女教师的后顾之忧。还有一点值得推荐的是多采用智能化设备做家务(如洗碗机、机器人扫地等)。只有这样,高校女教师才有充足的时间学习深造,塑造新时代魅力女性的职业形象,从容完成教学与科研任务。因此,家务劳动现代化与社会化,也是对“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和家庭角色定型的消解,是女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4,19]。
4.女教师要做好专业发展规划,提高综合素质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关键因素。因而,高校女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必须从自身的努力着手,没有便捷之途。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顾秀莲在其《职业女性发展的内外条件》一文中强调:任何女性都不可能省略自身在男女平等发展进程中的艰苦奋斗,女教师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要靠自己去努力、去争取,需要自强不息,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要求自己”[20],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一,要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传媒业迅速发展,知识爆炸的今天,信息来源渠道多元化,女教师要想在高校这个阵地站稳脚跟,只有选择不断学习来扩充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强创新意识与能力,借助于新技术手段翻转课堂。因此,应当争取及珍惜现有的学习权利及机会,进一步深造提升其学历学位,掌握工作需要的各种能力,做新时代学习型的女性,明确自我的定位,实现其专业发展,获得成功。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做好专业发展规划。一是将自己的职业兴趣与专业发展相结合。如果热爱教学,那么,在做专业发展规划时,可以偏重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如果觉得自己有很强的思辨能力,擅长写作与表达思想,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对某些问题有独到的眼光,那么,做科研也是可以的。二是将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与专业发展规划相结合,逐步实现人生目标。如进校才1~3年的青年女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适应高校的工作环境和学术氛围,得到前辈的指导;处于发展期的女教师,要多参加本专业的培训,拓宽专业视域,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三是将家庭建设和专业发展相结合。如计划什么时候生育小孩与专业发展是否有冲突,确定先后次序,从而将工作和家庭的冲突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4]。
第三,正确进行自我认知,提升作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愿望。教师的职业幸福在哪里?教师如何才能获得幸福[21]?“教师幸福是以教师为职业的人在教育生涯中积极创造和享用幸福资源,自由实现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心性能力。”[22]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她们充分发掘自身潜能,满足精神物质双重需要,实现自我理想和人生价值而获得的积极主观体验。提升教师幸福感的先决条件是正确的自我认知,清晰明确的自我认知有助于高校女教师明确职业目标、明晰发展方向、及时把握机会、适时调整发展策略。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倡导男女平权的性别观念,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塑造自立、自尊、自强的新时代知识女性形象。二要明确自身定位、勇于接受挑战,在角色扮演和切换中提高对角色冲突的认知和协调能力,充分运用女性的魅力和睿智处理各种事务,协调好事业和家庭的关系。三要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面对挫折合理归因,学会调试身心以舒缓化解压力。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共同配合,构建健康的公共支撑氛围,让她们以宽松的心境投入工作,实现专业发展。
[1]陈斌.论大学教师的角色冲突:表征与归因[J].大学教育科学,2015(4):64-68.
[2]王小章.中国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9 8.
[3]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3.
[4]周亮梅.高校女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江西省高校为例[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6,26,53-54,44-45,45,45-46,42-43.
[5]宋寒.女研究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与角色认同[J].青年探索,2006(4):70-72.
[6]赫伯·戈德伯格,汉瑞特·布莉卡.阴阳合璧男女之间——新型男性和现代女性的困惑[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12.
[7]姚冬梅.基于工作—家庭边界理论的高校女教师的职业生涯管理[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3.
[8]希拉里·科斯尔.跷跷板上的女人[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80.
[9]罗萍.论妇女的觉醒与完善——呼唤妇女理论发展[J].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3):16-22.
[10]宋广文,魏淑华.论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5(7):71-74.
[11]王益兰.我国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29-30.
[12]安玉海.教师专业论[M]//陈永明.现代教师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76-179.
[13]吴国存.企业职业管理与雇员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56-60.
[14]李雪燕,姜淑梅.高校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及干预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131-133.
[15]黄欢芳.双向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冲突隐忧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6(2):92-99.
[16]谢倩.高校女教师的学术职业发展压力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6):25-26.
[17]李明勇.高校女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69.
[18]潘锦棠.向公共家庭政策要妇女公平就业权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1):74-79.
[19]李斌辉.女教师专业发展: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分析[J].教育评论,2009(2):29-32.
[20]顾秀莲.职业女性发展的内外条件[N].中国妇女报,2001-01-02(3).
[21]陈雪梅.教师幸福谈:德者,得也[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2):封三.
[22]沈又红,黎钰林.教师幸福:一种基于师德的心性能力[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3):66-69.
A Research on the Dilemma and Realization Strategy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Female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 Yulin
(1.Department of Law and Public Management,Hunan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angsha,Hunan 410205,China;2.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At present,there exists the issues in the field of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female teachers in China,such as the gender roles in the field subject is not present for a long time,the lack of academic discourse power,and so on.Female teachers easily lead to role conflict and confusion in the conversion between the career and family roles,which will affect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Therefore,society,college,family and female teachers should mix their power,and adopt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promote college female teachers to achie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ideal lives.
female teachers;profession development;dilemma;cause;strategy
G645
A
1671-6124(2016)04-0121-05
2016-03-15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升格本科院校教师隐性激励机制研究”[XJK011CJG008]
黎钰林,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