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素 英
(渭南师范学院 商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产业融合视域下秦东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马 素 英
(渭南师范学院 商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摘要:秦东旅游文化产业融合需要借鉴国内外旅游发展模式,进一步打破一区一景的地区制约,以广袤深厚的秦东文化为精髓,自然山水景观为依托,以产业融合为结合点,挖掘和整合优势区域旅游优势资源,运用各种现代营销理念和手段,加大产品推介力度,树立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旅游品牌,以提升秦东旅游产业竞争力。
关键词:秦东文化;旅游产业;产业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相关产业及其比邻产业出现了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和重叠,使得产业之间的界限出现了模糊和融合,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由此诞生。美国学者Rosenberg通过对美国机械工具产业技术的演变研究提出了技术融合的概念[1];Greenstei和Khanna通过对产业融合产生的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出“产业融合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的结论。卢东斌从技术角度指出,产业融合是指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进,使产业之间加强联系进而融合成为新型产业。厉无畏从产业发展自然规律的角度出发,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产业或产业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产业和行业相互渗透自然交融的过程。孙尚清指出:“旅游在发展的一定阶段是经济—文化产业,在发展的成熟期是文化—经济产业。”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旅游发展的初期还是成熟期,旅游与文化关系始终是相伴相生、互为依托。
1秦东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十二五”期间,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文化产业和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融合发展[2]。在新形势下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是符合经济发展潮流的体现,是秦东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
1.1保护传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
秦东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以璀璨的文化为底蕴,以独特的自然景观为载体,加大文化资源的投入,促进旅游文化的资本化与产业化,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这既提高了文化传承的意义,同时也引导文化传承人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以旅游活动为载体,充分展示了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从而也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另外,通过文化旅游这一新型消费途径,既可以将文化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也有效地发挥了文化的教化作用,又传承发扬了新文化,从而有效实现了传统文化资源的保值增值。
1.2加快产业转型,提升经济效益
秦东旅游产业规模大,但产业品质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据渭南市旅游局统计,全市共有国家A级景区17家,其中有5A级1家(华山),4A级3家(少华山、洽川、陶艺村),3A级4家(仓颉庙、司马迁祠、渭华起义纪念馆、御温泉),2A级7家,1A级2家;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处(华山、洽川),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司马迁祠—龙门、唐桥陵),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少华山),省级森林公园1处(方山森林公园),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白水富卓苹果人家、黄河魂),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富陶集团)。2011年全市有注册的旅行社只有46家,开通国内旅游线路80余条,省内旅游线路30余条,旅行社从业人员500多人,各类旅游接待宾馆、酒店80余家;2011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 039.2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16.3亿元[3]。渭南旅游资源在宽度、深度、广度等方面开发利用不够,还停留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单一的观光旅游为主,配套产业发展不足,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经济效益不明显。
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通过功能融合、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和价值整合可以催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秦东的文化产业与旅游资源要形成互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融合转型,加大文化产业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产业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彰显人文旅游,提升经济效益。旅游新体验、旅游新服务、旅游新媒体、旅游新休闲、旅游演艺新产品等新的产业系列都是近年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革新了两大产业的组织形式、产品方式和竞争态势,整体提高了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价值功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化融合,使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势得到体现,综合效益也随之提升。
1.3增强文化体验,适应市场需求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旅游是服务于人们体验文化内涵,实现人们自我满足和感观享受的消费需求。在旅游活动中,大多数旅游者注重对文化时空上稀、奇、古、怪与美的追求,在时间上表现为对传统历史文化的向往和未来新型文化的憧憬,在空间上表现为对文化旅游活动的体验与探索差异文化的激情。[4]因此,旅游活动的内容就可表现为音乐、体育、探险、求知、问道等具有文化特征的旅游行为,也就能很好地满足现代旅游者的新型消费需求。
秦东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以深厚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为底蕴,以独特的自然景观为载体,注重文化元素的彰显,促进旅游文化的资本化与产业化,同时也引导文化传承人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一方面秦东华山文化、洽川文化、名人故里等传统文化赋予各个景观以生命的活力,让我们在旅游体验中追本溯源,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通过旅游的吃、喝、玩、乐、购、教这一系列的过程,使关乎这一过程的相关产业融合为统一过程,延长旅游文化的产业链,将景观打造成文化品牌传递给游客。
2秦东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产业融合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和新型经济业态,已在秦东文化旅游中悄然兴起,如华山论剑公园的建设,潼关黄金工业旅游,岳王庙旅游景区兼具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基地的复合功能,洽川旅游景区养老、医疗、保健的温泉养生旅游集群形成。
2.1区域融合力不足,县区各自为界,缺乏共识互动
秦东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把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经济深度开发作为主要突破点,对于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文化旅游业认识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文化旅游产业对于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虽然在建设陕西东大门经济区中提出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一项战略性产业来抓,但部分干部群众对文化旅游产业的依托性、关联性与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开发没有形成清晰思路,没有真正意识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广阔前景,各县市文化资源开发都各自为政,没有形成资源优势互补和规模效应,没有形成一盘棋思想,缺乏共识互动。
2.2秦东旅游整体产业结构升级与换代机制没有形成
秦东有“八省通衢,三秦要道”之美誉,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有其赖以依托的旅游文化资源。在历史上渭南先后产生了6位皇帝,80多位宰相,300多位将军和众多的古圣贤,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有五帝之一喾、字圣仓颉、酒圣杜康、史圣司马迁、“纸圣”蔡伦、四知先生杨震、“诗圣”美称的白居易、宋代名相寇准、爱国将领杨虎城,还有前党和国家领导人习仲勋,这些圣人、名人、伟人都在中华发展史上做出过突出贡献。全市现有著名古遗址582处,古墓葬496处,古建筑239处,石刻440处,有帝王陵13处,更有渭华起义、荔北战役、智取华山等有深远影响的革命文化,革命文物和遗址保存相对完整。具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华县皮影、华阴老腔、富平阿宫腔等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山水文化更是美名远扬,五岳之一的华山雄踞于此,被誉为“华夏之根”“道教圣地”“奇险天下第一山”,姊妹山少华山以谷幽、石奇、水秀、林茂被誉为陕西的九寨沟,洽川拥有黄河流域最大的河滨湿地,是西北最具吸引力的水上乐园。虽然渭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分布较散,规模效应不好,不易形成区域整体开发。如渭河以南有名山,但古遗迹少,渭河以北古遗迹文化丰富,但分布距离较远。仓颉庙、寇准墓名气大,但和周边景点距离较远,只能吸引部分文人墨客专程参观,没有形成集聚效应。开发布局不合理,缺乏整体规划。只有线路和景点规划,没有形成规模资源,文化内涵挖掘与旅游资源配套的整体开发利用不够,没有形成以二华、洽川为龙头,带动周边景区共发展的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新局面。
2.3秦东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机制缺乏,宣传推介力度不足
对文化旅游产业来说,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不是其融合的内在原因,但却是其重要的催化剂[5]。科技创新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外在驱动力,但秦东文化旅游业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采用单一的开发方式、粗放式管理、接待式经营、品牌意识不强、宣传推广不积极、借用文化符号少、包装不时尚等落后方式,对于文化内涵的挖掘停留在表面,对于文化内涵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开发理解不深,缺乏有创意的产品,品牌效益不强。如知名度较高的二华,只是开发登山游览,体现山奇水秀,没有旅客互动参与体验项目的开发,没有让人流连忘返的文化体验,游览经历不够深刻。对于代表渭南特有文化符号推广和保护不够,如史圣、诗圣、酒圣、字圣不是被剽窃就是推介不力,对于秦东整体形象塑造和品牌宣传作用不大。
2.4体制机制不灵活,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人才匮乏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有:渠道融合、产品融合、功能融合、技术融合、服务融合等多种形式。这就要求文化旅游产业在融合过程中依托灵活的管理体制。当前,渭南的行业管理体制呈现条块分割与行业壁垒林立的状态,各产业、行业的主管部门出于各自发展的需要和权力、利益的考虑,制定各自的政策和制度,如少华山景区就分属园林部门、文化部门、文保部门、建设部门、宗教部门管辖,各商业服务接待单位也隶属于各行各业,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运营机制,优势资源得不到统一挖掘和整理,竞争激励机制不完善,市场监管不力,部门之间、部门与县乡之间相互推诿等现象仍然存在,文化旅游管理和市场开发专业人才缺乏,没有健全的人才引入、培养机制,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产业融合发展。
3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景观的结合,打造秦东旅游文化核心竞争力
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环境、独有的地域文化、人文景观是秦东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文化源泉,自从旅游业兴起以来,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相互交融,互为依托,衍生并催生旅游管理、交通、民俗文化、动漫产业、餐饮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文化品位的提升,为旅游业发展增添羽翼,将会带动整个产业链的腾飞。
3.1转换观念,实现产业融合,挖掘、拓展旅游业的内涵与外延
2009年文化部、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响应党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产业部署,将发展文化产业放到更加突出位置”的产业调整政策,为进一步抓住渭南建设陕西东大门经济区的有利时机,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级部门要对秦东文化旅游产业重新认识与定位,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现旅游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于传统文化、文物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其经济价值,把文化旅游资源放到市场上流通,变静为动,变观光为流通,在交往和流通中实现经济价值。同时利用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大对景区居民的宣传,积极参与配合文化旅游资源的融合开发。现代旅游是一种生活消费,除了单一的观赏外,人们更注重文化熏陶、生活体验、娱乐享受。因此,文化旅游产业必须要走融合发展道路,适应市场需求。在对华山文化旅游资源的融合开发上,借鉴西安曲江模式,注重东府文化与华山文化的实景再现,歌舞演出;洽川风景区努力打造中国“威尼斯”水景文化城;建设华山论剑公园,举办大型知名研讨会。大力挖掘节庆文化主题,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带动当地旅游业、消费业、服务业发展,打造地方经济发展新平台,凸显出节庆活动的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6]。
3.2科学规划布局,依托历史自然景观,打造秦东旅游文化魅力
渭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要做好全市全局旅游发展规划,要实现景区规划与景点规划精密衔接,认真落实《渭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做好长期规划与近期重点开发的对应关系,发挥集聚效应。紧抓建设陕西东大门的有利契机,全面推动黄河金三角及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创新规划“四大旅游板块”发展格局,高起点规划构建“南山、东水、北人文、西航空”四大旅游板块。南山旅游板块:以华山、少华山等自然景区为依托,以“朝山探险”为主要文化内涵的体验融合开发区;东水旅游板块:以洽川黄河湿地旅游景区为依托,加强“母亲河”黄河的开发建设,形成黄河流域特色河湿地及沿河两岸古渡遗址建筑群文化资源开发为主题内涵的“拜水”文化旅游生态产业区;北人文旅游板块:以杨虎城将军故居和习仲勋纪念馆为核心,以仓颉庙、司马迁祠、潼关古城、唐帝王陵等人文历史遗迹为依托,以韩城史记浮雕群和富平国际陶艺博物馆为亮点,以祭祖寻根等文化活动为主题内涵的“谒圣”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西航空旅游板块:依托蒲城卤阳湖航空资源和盐湖湿地特色,以保护生态性为重点,以体验亲水性为亮点,以绿色、生态、现代为基本内涵,实现追求文化旅游产业高端性的要求,打造通用航空飞行特色体验旅游新景区。争取实现“秦、晋、豫旅游金三角”的规划理念,以创建“大旅游”的魄力,使三省毗邻地区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整体向市场推出。
3.3推进机制创新,形成大投入机制
文化旅游强调的就是“文化”是一种生活形态,“产业”是一种生产行销模式,两者的连接点就是“创意”[7]。秦东拥有底蕴深厚的华夏文明,是渭南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取之不尽的资源。如何将静态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者能够体验参与的动态旅游项目,需要我们通过新创意、新思维、新主题、新方式、新体验,借助传媒、演艺、文博、艺术、广告、游戏等承载体,注入文化旅游资源新的传播方式,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体验的完美衔接。要打破机制壁垒,做好统一管理,有组织开发,重点突破,要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相互融合,实现不同领域的融合与协作,形成一个新型产业业态。进行体制创新,改革现行管理体制中制约产业融合发展的部分,提高招商、旅游、文保、园林等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能力,完善公共服务职能,改善旅游景区多头管理的现状,提高管理效能。
3.4加大推介力度,树立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文化旅游经济是知名经济、注意力经济。充分运用现代营销手段,进行精心策划,重视整体形象宣传,实行“远交近攻”战略和“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对于文化旅游产业来说,宣传营销半径决定客源数量,宣传促销的投入与收入成正比例关系,因此要制作精美的旅游宣传品,不断策划、设计、包装华山、少华山、洽川等重要景区的整体形象和广告宣传,打好旅游宣传的资料基础。与各主流媒体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扩大旅游宣传传播面。在国内外主要客源市场深入持久开展宣传促销工作。加强与中国西部旅游联盟、陇海兰新旅游合作组织、黄河金三角暨关中—天水经济合作区旅游协作组织联手,深入推进西渭旅游及黄河金三角旅游产业一体化步伐,积极实施“旅游项目产业化、服务标准一致化、宣传促销一体化”的战略,通过旅游区域合作不断提升渭南的旅游知名度。筹划举办知名度高、号召力强、有重大影响力的节庆活动,如系列华山论剑、少华山枫叶节、洽川吟诗会、公祭华山、拜谒圣人、仓颉大典等有重大影响力的活动,加强品牌宣传与建设。
3.5树立人才兴业理念,运用多种渠道,构建旅游人才库
实行人才战略,建立和完善旅游教育培训网络,依托渭南师范学院等当地高校,定向培养高层次旅游人才,加强从业人员培训,为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利用优惠政策招聘中、高级旅游人才到渭南从事旅游工作。聘请国内外知名旅游专家作顾问,成立渭南旅游业发展咨询委员会,为渭南旅游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6建构大型文化旅游产业集团,促进产业融合
建设陕西东大门经济区给推进大型文化旅游产业集团建设带来了契机。政府应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企业的制度创新,推动文化旅游企业之间的合并重组,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减少行政干预,推动大型文化旅游产业集团建设。如华山风景名胜区旅游集团公司的成立对于华山旅游景区整体品牌形象塑造及效益提升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大型文化旅游产业集团在推动产业融合过程中能起到非常好的平台作用,它可以整合区域的文化、人才、资金等各项资源,利用园区良好的产业融合环境、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制度保证和积极有效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8]。渭南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多元的艺术创作资源和良好的文化发展氛围,形成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产品销售、旅游服务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国内外塑造强势品牌,继续完善“华夏之根,文化之源,山河圣地,人文渭南”的品牌建设。
以文化旅游产业集团为龙头,依托渭南建设陕西东大门经济区的政策优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可以有效带动房地产产业、动漫产业、影视产业、文化教育产业、艺术创作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利用园区良好的产业融合环境,提供一站式体验服务,加快相关衍生品的开发,包括玩具、纪念品、收藏品、手工艺品、书籍、服饰的开发。以精品文化为主题,快速地进行相关文化产品的开发与销售,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凭借所拥有的渠道优势扩大市场份额,实现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 Rosenberg N.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1840—1910[J].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63,(23): 414-446.
[2] 陈永枝.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J].经济研究党刊,2012,(27):36-38.
[3] 范琼.渭南市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纪实[N].渭南日报,2012-12-15(4).
[4] 马奇柯.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N].重庆日报,2013-02-14(3).
[5] 杨颖.产业融合:旅游业发展趋势的新视角[J].旅游科学,2008,22(4):6-10.
[6] 郭艳娜.社会转型期陕西民俗文化发展态势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6):73-77.
[7] 王玉梅.基于价值链的创意产业赢利模式[J].经济管理,2006,(17):38-40.
[8] 张佰瑞.产业融合与北京旅游业的发展[J].城市问题,2009,(9):69-77.
【责任编辑马小侠】
The Analysis of the Route of Cult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East Shaanx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 Field
MA Su-ying
(School of Business,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Abstract:The convergence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east part of Shaanxi Provence needs to draw domestic and foreign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and then break the regional restriction of “One Scene One Region”. And the essence of tourist culture, based on natural landscape, in east Shaanxi is profound culture.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the tourism in east Shaanxi should take the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s the joint point, mine and integrate regional advantage tourism resources, enhance the promotion using a variety of modern marketing concepts and tools, and establish a tourism brand with regional influence.
Key words:east Shaanxi culture; tourist industry; industrial convergence
作者简介:马素英(1966—),女,陕西澄城人,渭南师范学院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秦东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路径研究(13D197);渭南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研究与实践(JG201521)
收稿日期:2015-03-10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04-0062-05
【财经与公共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