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成莉
(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员会党校,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6)
新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整村推进精准脱贫现状探析
——以和田县伊斯拉木阿瓦提乡库如勒克村为例
薛成莉
(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员会党校,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6)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端,属于边疆、民族、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要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首要目标,必须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精准扶贫的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问题,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和田县伊斯拉木阿瓦提乡库如勒克村作为首批整村推进精准脱贫的试点,对打赢这场精准扶贫攻坚战意义尤为重要。
整村推进; 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
和田县伊斯拉木阿瓦提乡库如勒克村紧邻沙漠,盐碱性大,干旱缺水,土质较差,是典型的干旱缺水村。该村是和田县最北边的村,离乡政府15公里。全村占地1150亩,人均耕地3.32亩,下辖2个村民小组75户460人,均为维吾尔族。村干部6人(高中学历1人、初中学历4人,小学1人),党员17人。清真寺2座,宗教人士2人。该村被乡政府确定为首批精准扶贫整村推进村,按照“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的要求,对2个村民小组75户进行了全面摸排,最终确定贫困户61户275人。按照精准脱贫“六个一批”要求,通过调查摸排和群众自愿申请,确定通过发展产业脱贫37户186人、解决就业脱贫13户57人、异地搬迁脱贫3户13人、社会保障兜底脱贫11户32人、生态保护脱贫25户138人、教育脱贫6户34人。
(一)认识到位,启动迅速。要在2016年底实现整村脱贫,时间紧、任务重。为确保啃下“攻坚脱贫”这块硬骨头,认真学习自治区党委、地委和县委关于推进精准脱贫工作精神,进一步统一的思想,提高实施精准脱贫工作的认识,明确主攻方向,落实主体责任,制定帮扶措施,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保障。
(二)措施到位,目标明确。一是建档立卡。按照精准脱贫“不漏一户、不漏一人”要求,对全村进行全面摸底仔细核查,摸清贫困原因,找出致贫根源,建立 “一户一档案”,按照贫困户需求和国家扶贫资金总额,制订 “一户一策”脱贫方案。二是精准制定措施。在摸清基本情况后,按照“六个一批”的要求,每一批都制定相应的脱贫帮扶计划,为实现2016年库如勒克村整村脱贫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启动帮扶机制。调动全体干部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主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工作机制,每名干部与结对帮扶贫困户一一见面,了解掌握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并与贫困户签定《干部职工结对帮扶承诺书》。四是实施“652”举措、挂图作战。“6”即6张图,即贫困户精准识别流程图,贫困村精准识别图,贫困户分布图,贫困户产业发展分布图,干部精准帮扶措施图,贫困村“缺项补项”任务分解图;“5”即5个1,1户1档案,1户1方案,1户1干部,1户1台账、1户1手册;“2”即2落实:落实精准帮扶,落实脱贫计划(一户一策)。真正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对策清、任务清、责任清。
(三)综合施策,措施有力。一是把脱贫工作与整顿软弱涣散基层组织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合力推进。坚持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考核村班子、考察村干部,使村干部能够全力以赴的帮助困难群众致富、增加收入。二是把扶贫工作与加快发展相结合,积极谋划贫困户后续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做到既立足当前、解决贫困人口“眼前之困”,更着眼长远、用发展的办法帮助贫困人口解决产业发展永久脱贫。三是把扶贫工作与庭院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相结合,努力改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使庭院经济成为贫困户的摇钱树。
(四)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对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地委及县委关于精准脱贫会议精神、政策进行解读。邀请专业扶贫办业务人员对干部精准脱贫工作操作程序进行培训,进一步明确精准脱贫工作目标和任务。先后投入7200元新制作宣传栏6块,并对原6块宣传栏进行修补。利用村广播、宣传栏向村民大力宣传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地委扶贫攻坚的战略部署,大力宣传扶贫开发政策和先进典型,教育引导贫困户注重在思想认识上脱贫、在精神状态上脱贫,极大调动贫困户脱贫信心,鼓足了干劲。
从库如勒克村的情况来看,除参与暴恐、组织地下教经等国家硬性规定不能列入贫困户的,其余的家庭都符合国家贫困户的政策要求列入贫困户名单。由于教育的先天缺陷与后天乏力,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是脱贫的硬骨头。虽然有“六个一批”的措施,但是实现精准脱贫工作,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从村民的层面看。贫困对象自身综合脱贫能力有限。除自然因素,如缺水、土地盐碱性高等因素外,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等靠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致使脱贫后如何保持不返贫还需要在解决贫困户思想上下真功夫,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二)从村经济的层面看。产业扶贫是命脉、是治本之举。一是村集体自身发展不足。本身是空壳村,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6.24万元,主要是靠土地“双清”、村民义务劳动的费用。入不敷出,还欠不少外债。村里的运转经费全靠上级拨付的基层组织运转经费来开展,自身没有造血能力。要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困难重重。二是产业扶贫工作重视不够,因产业扶贫资金量大、难度大,多以修路、修渠为主,对增强村集体发展能力的产业帮扶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三)从村“两委”班子看。村干部带领村民致富能力不强。一是文化水平较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村干部思想准备不足、能力不能适应,难以胜任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6名村干部中1名为高中学历,4人为初中学历,1人小学未毕业。只有一名村干部能简单操作电脑。二是结构不优。村干部年龄普遍偏大,平均年龄45.3岁,党支部书记60岁,村委会主任61岁。三是负担较重。村干部对上直接联系乡党委政府,对下直接联系群众,对内直接面对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工作内容多而杂。四是担当意识不够。个别村干部对发展村经济、村民诉求不够关心,遇到难题“绕着走”,解决问题不积极,工作开展不深入,服务群众不到位,“等靠要”的思想比较突出。
(四)从富余劳动力市场竞争力来看。富余劳动力缺乏市场竞争力,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文化水平低,缺乏掌握目前除体力劳动以外的劳动技能,像办公室文员、市场营销等工作,受教育程度影响就业门路。二是等靠要和吃老本思想严重。突出表现在90后群体,既不想上学又不想干体力活,生活开支和个人消费主要向父母、兄弟姐妹要。三五成群,无所事事,他们既是三股势力争夺的对象又是维稳重点防控的群体。三是熟练掌握务工技能的人员极少。像工地的大工、钢筋工、电焊工、电工等这些相对纯体力劳动既轻松,又能比其他工种收入还高的工种,娴熟的掌握1-2门劳动技能,市场受欢迎,竞争力也强。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想学技术的几乎没有。
从调查摸底情况和已完成对贫困户的准确识别、建档立卡以及制定一户一策脱贫措施情况来看,多数村民将致贫原因归结为缺少致富门路、缺少发展资金、缺乏劳动技能等方面,很少有人认为自己是缺乏依靠勤劳致富的经济意识或干事创业的决心和能力,这是脱贫工作最难解决的思想问题。扶贫扶智、扶贫脱愚工作是一项亟待解决而且需要下力气下功夫、花时间必须抓好的工作。
(一)选好配强村党组织书记
农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彻底解决带头人的问题。一是扩大村干部来源。在全乡范围内对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能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以及本地党政干部、复转军人等群体中进行全面摸排考察,建立详细的信息库,广聚良才,扩宽村干部来源。将愿意为民服务,思想境界高,工作有本事,作风过得硬,也能带领村民致富的带头人纳入选人用人的范围。二是开展经常性教育培训。紧跟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工作重心,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明特色不间断进行培训,提升基层干部的应对生产、生活和为民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提高应付复杂形势的预见性与干好本职工作应具体的能力与素质,提升基层干部履职能力。三是坚持加强对村干部的理论武装。注重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等内容的教育培训,促进村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四是不断完善激励保障,增强岗位吸引力。从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维稳形势需要来看,村干部任务重、压力大,与之相比较村干部尤其是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工资性收入已不能适应当前工作需要,对激发村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一定的制约和束缚。确保村干部干有酬、退有养、进有路,确保物质待遇“拴心留人”,从而进一步激发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五是要深化指导约束,树立村干部的良好形象。主管部门不断完善民主监督机制,细化公开事项,做实党务、村务公开,利用广播、手机短信、微信等形式,主动向村民传达公开信息,畅通信息反馈渠道,提升公开事项的知晓率,扩大监督范围,确保村干部为民履职,树立村干部为民清廉的形象。
(二)拓宽就业渠道
就业是民生之本。切实加强群众实用劳动技能的培训工作。一是职能部门结合精准扶贫,结合当地或疆内就业需求,采取定向培训、专业培训、需求培训、意向培训等方式,让青年群体切实掌握至少一项劳动技能,提高就业竞争率。二是在积极做好农民技能培训工作的同时,按照精准扶贫“六个一批”的要求,广泛联系当地企业或区外大企业大集团,实行“摸底调查、登记报名、联系企业、技能培训、送厂上班”一条龙组团式服务,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搭建就业平台,增加收入。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拓宽渠道,提高就业能力。突出抓好扶贫培训,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了贫困农牧民种养技术和就业技能,促进了就业,有效地推动了农牧民增收。对有就业愿望又因缺少技术支撑的,政府出资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培训。通过技能培训,扩大知识面,提高就业能力。四是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促进劳务输出和劳动力转移。以劳务输出办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村为基点,通过到疆内、疆外用工单位考察了解用工信息,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实现由劳动者零散外出务工向大规模、有组织、有序转移输出的转变。劳务输出不仅有助于使贫困地区劳动力实现就业和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劳动者通过异地就业可以学到新技术、新生活方式、新工作方法,开阔眼界,增强信心,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三)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
解决无钱办事的困境。一是做好双培双带工作。坚持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党员都是贫困户,群众会对党的先进性、凝聚力、向心力产生动摇。把致富经营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是一项比较紧迫的任务。从村的情况来看,党员几乎都是贫困户。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培育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尤其注重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畜牧、林果业。该村的甜瓜品质优良、甜脆可口、市场认可度高。但因没有注册品牌,也没有专门的合作社或大户带动,销路比较粗放,品牌的效应没有发挥出来。三是统筹协调,把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开办适合本村长远发展的小企业,如饲料加工厂、榨油厂、面粉厂等,打破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狭窄、无发展后劲和没钱为村民办事的困境。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村民受教育水平
一是把贫困户的孩子培养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治贫先治愚。因受经济发展与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全村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导致新技术不会用,接受新鲜事物难。因此必须从思想上武装村民的头脑,让知识改变命运,改变生活状况的思想深扎于村民心中,形成爱读书的良好氛围,阻断贫困现象因受教育程度而代际传递。二是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政府为主导,村民为主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媒体的宣传教育功能,广泛开展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业余文化生活。让好歌唱起来,劲舞跳起来,形形式式的活动搞起来。三是开展村民文化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开展“美丽的脸蛋露出来,漂亮的秀发飘起来”的亮丽工程活动,丰富居民生活,移风易俗,教育、引导、感化居民,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创造一个安定向上的社会环境。
[1]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2年7月第1版.
[2]杨引官.《兴边富民造福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2016-05-10
薛成莉(1977-) 女,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基层党组织建设。
[资金项目] 本文为自治区党校一般课题《实施“两个精准”扶贫战略,确保脱贫攻坚目标顺利完成》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