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时代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6-03-16 10:37:09罗学锋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秦皇岛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2期
关键词:旅游+人才培养旅游

□文/姜 蓝 王 晶 罗学锋(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北·秦皇岛)



“旅游+”时代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文/姜蓝王晶罗学锋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秦皇岛)

[提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背景下,我国旅游业正在进入“旅游+”新时代。大旅游时代形成大旅游格局,造就了旅游业的新需求,而旅游业的新需求又扩大了人才培养的边界。面临这一发展趋势,本文就如何改革与创新旅游人才培养进行探索。

关键词:旅游+;新需求;人才培养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5日

目前,我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正在进入“旅游+”新时代。“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整合力和提升力,是多方位、多层次的,“+”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为相关行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催生新业态,提升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发展水平与综合价值。随着旅游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旅游新需求的不断增加,旅游人才发展战略成为了旅游行业发展的基本战略。

一、“旅游+”时代对旅游业人才的新要求

“旅游+”是开启旅游强国大门的钥匙,它不是孤立的行业,而是覆盖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领域,它具有“搭建平台、提升价值、促进共享、提高效率”的功能。其根本出发点就是要充分发挥旅游作为实体经济和无边界产业,发挥“旅游+”的积极作用,使旅游业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产业、全面深化改革的前沿产业、所具有的带动性、开放性、包容性和战略性作用。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对旅游人才的新需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备良好业务知识和文化素养。良好的业务知识和服务意识,是新时期全面提升“旅游+”质量,满足游客更高要求的需要。随着游客自身素质的提高,他们对旅游服务的要求更高,旅游人才作为旅游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在服务游客的过程中引导和促进旅游者交流文化,倡导文明、传播文明。因此,需要广大导游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文明修养,以人性化服务为方向,提升自身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二)具有职业道德的知识型人才。新型旅游人才承担着宣传旅游资源、弘扬国家文化的使命,是旅游文化形象大使。旅游人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国际上的形象及地位,关系到旅游事业的发展与竞争力。

(三)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具有国际视野。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以及适应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的要求,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劳动密集型及知识密集型并存产业发展。旅游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外语沟通技能,最好能熟练掌握一门或以上外语,才能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同步,实现旅游人才与国际旅游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更需要大量高层经营和管理人员,如旅游策划、传媒、旅游产品设计、营销管理及信息化人才,进一步拓宽思路、开阔视野、提高素质。

二、“旅游+”时代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在我国从世界性的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转变过程中,新型旅游人才承担着宣传旅游资源、弘扬国家文化的使命,是旅游文化形象大使。旅游人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国际上的形象及地位,关系到旅游事业的发展与竞争力。

(一)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稳步培养新型旅游人才。根据目前旅游产业出现的一些有悖旅游道德规范的行为,应该加强对旅游人才职业道德的规范力度。首先,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价值取向,加强旅游人才的爱国、敬业和诚信理念的培养,以正能量的姿态引导和谐社会的建立;其次,未来的旅游服务人员必须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培养,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修身之本,加强旅游人才的综合素养会进一步提升国家整体形象,提升国际综合竞争力。

结合高校资源和本地旅游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旅游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必须突破传统教材和教学模式。在教材中注意编写地方旅游方面的资源,突出地方文化特色,让学生学以致用。改版升级导游培训教材和旅游人才库。在课程结构设置中,还要增加文化学、艺术学、设计学、传播学等课程,为学生打下宽厚的学科基础,有利于旅游人才的培养。在课堂教学方面坚持把理论知识把握在“够用”的范围之内,加大实训课的比重,专业课程教学中侧重强化文化整合和创新能力,增加用外语模拟导游、模拟旅游服务的情景训练,并让学生亲身体验外语导游活动,与外国客人面对面地沟通,锻炼和培养外语能力和职业意识,为区域旅游产业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智力场的作用。

(二)构建国家旅游人才研究培训基地。积极推进国家级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完善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制定国家旅游产业发展标准。培养适应旅游产业所需的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各高校旅游专业应与知名旅游企业共建立一系列学生“全真型”实习实践基地,使旅游专业的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自觉以“企业人”身份要求自己,把自己融入企业,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拓宽就业渠道。除此之外,旅游专业加强与当地旅行社、旅游景区的联系,聘请旅游行业专家,形成本区域旅游专业的智囊团和人才库。他们不仅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承担了部分专业课教学,并到基地指导学生实践活动。

(三)提升“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以服务为主要特点的综合产业,旅游业由于其实际型和应用型的专业特性,旅游院校的教师除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外,还应对旅游业的发展实际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丰富的经验。所以需要高度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及“三双(双师、双岗、双栖)团队”的建设,试行本科导师制,鼓励教师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口旅游企业或大型旅行社挂职锻炼或参与企业管理,参与有关政府的课题以及了解方针政策及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等方式,开拓教师视野,提供境外实习机会,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构建一支虚拟的师资队伍,作为双师型队伍的有益补充。整合有经验的业界专家,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制作出集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软件包,展示企业在服务一线的具体操作流程、服务方式和效果、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等,也可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客座教师录制讲座或现场操作示范课。通过信息化手段和技术的综合运用,提高现有旅游师资队伍从业经验。

(四)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必定要走一条开放式办学模式,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的需要,培养实用型人才,加大与企事业的联合。一方面从高校的角度来讲,要明确办学定位。了解市场需求,了解学生和家长需求,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积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从企事业角度来讲,要以积极的态度和高校合作,从所需要的人才的基本要求方面加强与高校的沟通。目前来看,存在的问题是,企事业一来抱怨招募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太差,实践能力太差,学校学的东西没用。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机械的教学理念和枯燥的教学素材与市场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缺乏实用价值,也让学生缺乏兴趣。高校教学的功利化与市场实际需要的实际化成为目前的一个难题。高校和企业可以通过3+1和2+1培养模式,达到双赢的结果。培养目标明确后,对于学校的教学、学生的就业及学习一定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从而更好地体现学以致用原则。

总而言之,旅游产业人才培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健全旅游人才的人格,加强生态环保意识,全面打造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让我们拥抱“旅游+”,拥抱美好未来!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秦皇岛市社科联委托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研究”(201506182)阶段性成果;2015年秦皇岛市社科联课题:“秦皇岛市国际化旅游业发展策略研究”(201506132)课题成果;2014年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秦皇岛在京津冀旅游产业带中新发展模式探讨”(HB14SH021)课题成果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旅游+人才培养旅游
旅游
“旅游+”精准扶贫,产业空间巨大
金融经济(2016年12期)2017-01-17 19:02:29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8:35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6:03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
“旅游+”的“全域”机会
齐鲁周刊(2016年21期)2016-06-17 02:01:03
“旅游+”新时代下黑河旅游发展探析
旅游的最后一天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海外英语(2013年8期)2013-11-22 09: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