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 玥
(南京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23)
大学生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聂玥
(南京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23)
摘要: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一种折射,是社会发展的一盏信号灯,是反映个人和群体、个人和社会、个人和国家关系的一扇窗户。良好的社会心态是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条件。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一个重要的特殊群体,其社会心态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总体上不容乐观,大学生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并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心态;对策
一、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内涵及其意义
社会心态问题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而出现的。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就有学者开始研究社会心态问题。对于什么是社会心态,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解释,但不管如何解释,有一点是可以达成共识的,那就是:社会心态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宏观的、超越个体的一种心理现象。社会心态由于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心理倾向和特征,能够体现出一定社会的个体对整个社会生活现状的心理感受和心理态度,因而成为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晴雨表”。
由于社会心态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社会心理,对于一定社会的个体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各个国家都普遍重视对社会心态的干预和引领。在我国,党和政府也一直在探索培育什么样的社会心态以及如何培育这样的社会心态。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首次就社会心态作了规定,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1]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16这之后,学术界形成了一股研究社会心态的潮流。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也自2011年起,定期出版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客观、系统地描述近几年来我国社会心态的状况及特点。大学生是社会的一分子,而大学本身又是一个小社会,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对他们自身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都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因而,学术界特别是教育界,十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研究。所谓大学生社会心态,是指大学生中受整个社会大环境影响的、对当下社会现实所表现出来的具有普遍弥漫特点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的整合性心理状态。大学生社会心态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社会心态,如强烈的爱国主义和独立的自我意识,多元的价值观和较强的包容性,行为理性等;消极的社会心态,如道德诚信意识薄弱,社会责任感不强,心理脆弱,上进心缺失等。
大学生社会心态反映着大学生群体对当前社会的基本认知和看法,体现着大学生的社会情感、理想追求和精神状态,决定着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工作热情及一系列相关的行为方式,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良好的社会心态必然带来积极健康的情感;积极健康的情感会引导大学生合理的理想追求;合理的理想追求又会带来良好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又会促进积极健康的情感;积极健康的情感有助于良好社会心态的进一步强化。这种良性循环能够为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进步提供坚实的心理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如果大学生社会心态不好,则会使大学生精神萎靡不振,缺少学习、工作、生活应有的热情和创造力。
二、大学生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
虽然教育部组织的2013年高校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思想主流呈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也应该看到,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呈现比较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厌学懒散的心态
厌学懒散的心态是指大学生消极对待学习生活的行为反应模式。有这种心态的大学生往往对学习的意义存在认识上偏差,从而导致情感上讨厌学习、行动上不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厌学懒散已成为阻碍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这些大学生不愿意师长过问学习上的事情,对师长的询问常保持沉默,或者表现浮躁,或者转移话题,上课时常提不起精神,总是习惯于低头玩手机、玩游戏。课后却又十分活跃,与同学聚集打牌或者沉迷酗酒,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总是一拖再拖,最后时间来不及了就临时抱佛脚,随便应付和糊弄,完全没有静心投入学习中去。因为缺乏学习目标,所以生活空虚,缺乏生活的热情,荒废时间,荒废青春。
2.自卑软弱的心态
自卑软弱常表现为没有充分认识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没有主见,情感上没有精神依靠,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心理学家阿德勒对自卑作了特殊的解释,名为自卑情结。他认为,自卑情结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能力和自身所处的环境不如他人而产生的软弱复杂的心理感受,同时也作为个人对自己的未来或梦想不愿作出努力的心理表现。随着大众化教育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人进入高校学习,大学贫困生将成为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由于承受着经济的贫困,心理上很容易形成自卑情结,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自卑软弱、孤僻、人际交往障碍等人格特点。也有些有自卑情结的大学生对于优越于自己的人还会羡慕嫉妒,自怨自艾,恨国家恨社会恨父母,甚至因对生活失去希望而走上极端的道路。
3.孤僻抑郁的心态
孤僻抑郁常表现为对事漠不关心,情感低落,抑郁悲观,对人怀有厌倦、提防和仇视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的大学生一旦与他人交往,就会显得缺少激情和活力,显得心不在焉、敷衍塞责。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的技巧和能力,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容易遭受诸如讥讽、嘲笑、拒绝等挫折,使他们好不容易鼓足的勇气重新受到严重伤害,从而再次封闭自我。在这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将自己包裹在套子里,长期不和同学、老师交流,集体活动也从不过问,生活或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长期糅合致使他们在心理上感受不到人世间的温暖和美好,很容易意志消沉、精神颓废。大学校园频繁因抑郁自杀的案例让人唏嘘不已,可这极端行为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所致,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关心的话题。
4.炫富攀比心态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炫富的时代,而炫富是浮躁、攀比、炒作心态的必然结果,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大学生在年龄上虽然是成年人,但是思想表现却极不成熟。在大学校园里,同学之间相互攀比现象很严重,人际交往方面也出现贫富分化的局面,在他们眼里,只有名牌才能带给他们足够的面子。这无疑让其他经济条件较一般的学生产生攀比心理,不甘心比别人差,凡事都追求身份地位的象征,这极不利于校园的和谐和同学之间正常的人际交往。另一方面,由于商家进入校园后大肆宣扬一些高科技产品,使不少大学生出现盲目跟风和不切实际消费的非理性炫富攀比行为,不仅给父母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压力,不利于父母子女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且不利于校园的纯洁之风,使学校背上误人子弟的骂名。
5.理性功利心态
功利主义忽视行为背后的目的与手段,仅考虑一种行为的结果所产生的价值。边沁和密尔都认为:快乐和痛苦是功利主义的人类的行为动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对高校的奖助政策也越来越完善,但尽管这样,奖助也只有少数人获取,这让其他想得到却得不到的同学心生嫉妒,暗自较劲,有的甚至打小报告。此外,不管是听讲座还是参加各种类型的活动,也以是否有某种好处为条件,典型的“理性”经济人思想。受“理性”、功利思想的影响,高校人际关系也趋于庸俗化,最怕室友、“求室友放过我”已经不是传说。这种理性功利心态不仅害人,最终还会害己。
三、大学生社会心态问题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不是天生就形成的,而是来自后天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的压力、高校的氛围和家庭的教养等,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对于其自身不良心态影响更为直接,起决定作用。
1.复杂的社会环境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
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社会环境呈现多元化趋势,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正处在中西方文化交汇、多种价值冲突的时代,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取向,在认识选择的交叉路口,他们会经常感到迷茫。大学展现给大学生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很多大学生第一次离开家,生活习惯方面产生的差异往往产生很大的压力,又第一次离开父母,突然变得独立,没有了依赖,同时基于大学管理模式的自由,慢慢产生了惰性;学习方面,变得盲目,失去了人生目标,对未来产生恐惧,甚至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思想上极易变得浮躁,急于求成,没有追求理想的勇气,因而精神空虚、寂寞。另外,社会上的一些违法分子也是影响大学生心态健康的重要因素。据媒体报道,很多女大学生被欺骗遇害的案例在一段时间轰动整个社会,这引发了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重要影响的思考。
2.不同的家庭环境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差异
不同的家庭给子女营造的家庭环境不尽相同。众所周知,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对子女的影响是无法衡量的。在大学之前,很多父母对子女百般呵护,告诉他们只要读好书就行了,其他事都不用管,这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机会,这种过于溺爱,让他们除了会读书就只会读书了。但是,上了大学之后,由于不在身边,很大一部分家长将精力转移到经济支持上,忽视了子女的心理成长。另外,现在社会独生子女较多,很多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未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经常与成绩优秀的同学相比较,导致孩子仇视同学,反感学习,甚至与家长对抗,滋生逆反心理。还有少部分单亲家庭的子女因缺少正常的关爱、教育,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性格孤僻,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抑制,导致对社会的冷漠和无情的心理。
3.矛盾的人际关系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落差
首先是同学关系。每个人的学习进步都离不开人际交往。可是现实中,如室友间因个性差异影响到其他人从而产生生活细节上的矛盾;同学之间还面临其他方面的矛盾,如名额有限的入党申请、评奖评优、勤工俭学岗位等竞争,虽然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求胜欲望,但是一旦处理不好就会产生恶性竞争和嫉妒心理。复旦投毒案件相信大家都熟知,前不久才被最终判决,结果是令人痛惜的,可这其中的责任究竟谁该承担,我们不得而知。其次是师生关系。有些教师态度不正、盛气凌人,教学内容也不丰富,导致学生不爱听课;甚至某些教师不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与学生产生暧昧情感,引起学生反感。最后则是异性的恋爱关系。大学是学习的场所,但是很多大学生在这个时间点选择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虽然无可厚非,但是一旦恋爱关系处理不好,就会产生打架斗殴,或者为爱殉情等幼稚行为,归根到底是因为大学生缺乏生活和实践的经验,又缺乏正确的引导,导致对生活失去信心。
4.扭曲的自我意识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失衡
大学生很多心态问题都是由于对自身认识不足和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引起的。有很多经济条件较差的大学生,因为背负着父母和亲人的期望,在学习上比其他学生要求更高,什么都要拿第一,一旦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就会郁郁寡欢,否定自己之前所有的努力。有些学生甚至因为自己在一次课堂上回答错误或者不会回答老师的问题而内疚几天,思想一直回想当时尴尬的场景,觉得自己很丢人,能力方面不及别人,是个失败者,心理产生不平衡。甚至这种不平衡还会波及到老师身上,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亟待高校教育的心理引导。
四、解决大学生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16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健康发展不仅仅是大学生自身的任务,而是一个庞大的教育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需要家庭的精心培育,同时也需要学校的谆谆教诲等。当前,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心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全力净化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的净化对大学生心态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形成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全力净化社会环境的工作中,首先要加强研究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尤其是要重点研究网络科技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独立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健康发展。网络资源虽然丰富多样,能够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但是虚假信息、文化垃圾同样充斥着网络,大学生的身心还处在不成熟阶段,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资源还不能完全地把握,所以净化网络环境,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同时政府要加强社会大环境的安全,需要能从源头上制止一些不法分子的恶劣行为,不管是事前的预防、事发时紧急救助还是事后的严惩,安全体系环环相扣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才能保护祖国的花朵健康的成才。
2.积极引导家庭教育
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家庭教育是基础,每一位父母都应该懂得自己的言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对于家庭教育,马克思在1873年5月31日写给恩格斯的信中指出:“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3]宋庆龄也说过:“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后,社会锻炼了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个人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却是家庭。”[4]这些名言都足以证明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的重要性,而且家庭教育应该保证其连续性,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更不能缺少,他们面对很多未知的挫折、复杂的环境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更需要父母的理解、信任和尊重。
3.增强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一系列战略部署,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2]17,为高校的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心灵的触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将思维带到从未触碰过的地方,无论什么时代、国家,都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创新,人类的教育正是在持续不断的改革中获得发展、进步的。引领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健康发展,需要高校注重“人本”教育,《共产党宣言》里说:“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马克思也说:“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6]这些反映出教育需要以人为本。学校是以学生为主体,因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树立良好的心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4.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素质
哲理告诉我们矛盾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外因则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形成发展,主要在于大学生自身,而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都是必不可少的外部因素。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不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调节的能力是改善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首要任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经历挫折失败,风雨坎坷。培养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分析自己的长处和缺点,扬长避短,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实现自我价值;培养和磨炼其自信心和意志力,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说明了这一点;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构建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在实现自己理想时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做事才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总之,复杂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家庭环境以及矛盾的人际关系和扭曲的自我意识等原因导致的大学生社会心态问题,需要社会、家庭、高校以及自身的引导和认识。同时,习近平主席在阐述“中国梦”时说:“全国广大的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7]摈弃不良社会心态,投身人类发展的大潮中去才是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61.
[2]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G]//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6卷),1972:217.
[4]宋庆龄.在儿童节向母亲们说几句话[G]//宋庆龄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05.
[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4.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
[7]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7.
(责任编辑:侯秀梅)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Mentality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NIE Yue
(School of Marxism,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Social mentality is a kind of refraction, an indicator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one of the windows reflec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and group, individual and society, as well as individual and nation. Good social mentality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the harmonious social development and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a special part of great importance in Chinese society, whos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mentality directly affects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ocial mentality of the modern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optimistic on the whol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mentality should arouse the atten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and require our due concern.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social mentality;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3-0077-04
作者简介:聂玥(1990—),女,安徽安庆人,法学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08-31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6.0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