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产能合作:进展与挑战*

2016-03-16 02:34
国际问题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高铁

张 梅



对外产能合作:进展与挑战*

张 梅

〔提 要〕 推动对外产能合作符合国际产业转移规律,可为世界经济复苏增添新的动力,也是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产能合作覆盖亚、非、拉主要区域,一些初期探索项目陆续落地;与发达国家在高铁、核电等重要领域有了良好的合作开端,并通过第三方合作实现了互利多赢。中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与重点国家基本建立产能合作机制,形成若干境外产能合作示范基地,相关总体合作规划也在加紧制定中。未来,中国主要优势产业海外合作空间广阔,面临的竞争和风险也不容忽视。

〔关 键 词〕对外产能合作、一带一路、经济外交

* 本文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2015年度二级课题“中国对外产能合作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的研究成果之一。

推动对外产能合作已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被视为“走出去”战略的升级版和“一带一路”倡议重要的实施途径。对外产能合作取得的进展超出预期,引发国内外舆论持续热议。如何牢牢把握机遇,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将对外产能合作步伐迈得更扎实,应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

一、开展对外产能合作的意义

从国家层面看,国际产能合作通常超越了传统的、单一的国际分工模式(如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技术流动等),具有跨越国家地理边界、包含产品分工合作、消费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跨国合作模式,合作方在技术、管理制度和标准等领域的跨国合作也属于这一范畴。[1]王琳:“国际产能合作大有可为”,《第一财经日报》2015年5月19日。中国开展对外产能合作,符合国际产业转移规律,有助于全球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是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一剂良方,也合乎中国自身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

(一)符合国际产业转移规律

推进产业转移和对外产能合作不是中国独创,而是国际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历了数次大的产业转移: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推动了“世界工厂”从英国向美国的第一次变迁,美国跃升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化国家;第二次产业转移的输出地是美国,输入地是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输出地为日本和德国,输入地是亚洲“四小龙”;到了20世纪80-90年代,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中的输出地不仅包括了美、日、德等发达国家,还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成为此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正是通过对外开放打开国门,承接了国际产能对中国的转移,才有今日的经济发展成果。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的特点——“双向转移”现象:即产业高端链条回流欧美发达国家,低端链条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以出口或代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中小制造企业,由中国向越南、缅甸、印度等劳动力和资源更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开展对外产能合作,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遵循国际产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一般认为,国际产业转移有两种模式,即美国“优势产业转移”模式和日本“边际产业转移”模式。美国模式的转移目的是为了追求垄断利润、占领世界市场,转移的多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表现为大型跨国公司向海外转移。而日本模式着眼于获得自然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是从已经没有发展优势的边际产业开始,主要选择中小企业。事实上,受制于不同国情、国际环境和历史阶段,各国产业转移很难简单地套用其它国家走过的模式。由于不再单一地以市场或低成本为导向,中国的产业转移道路不同于美、日,在产业和区域选择上呈现多样化特征,[1]董小君:“通过国际转移化解过剩产能:全球五次浪潮、两种模式及中国探索”,《经济研究参考》2014年第55期。对外产能合作涉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内容涵盖基础设施、装备制造、技术、金融服务、自由贸易等多个领域。

(二)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复苏

当前,全球经济仍处于危机后的深度调整之中,复苏依然乏力。加强对外产能合作,有助于解决供求总量和结构不匹配问题,促进各国实体经济发展,助推全球经济复苏。

就全球产业链而言,发达国家总体处于后工业化阶段,有些正在推行“再工业化”,拥有高端装备技术,但成套装备和产品价格较高。广大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但产业、产品多处于中低端,其中不少国家还处在工业化初期,建设用装备需求很大。而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兼具高端技术和劳动力成本的独特优势,产业体系完备,装备水平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中端,性价比较高。中国开展对外产能合作,可有力推动全球产业链高中低端融合,促进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形成新的生产力,提振全球总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基础设施和产业投资不足是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现阶段面临的共同挑战。随着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加快,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也更为强劲。一些发达国家基础设施老化比较严重,亟需通过改善设施来拉动投资、促进增长。在这一领域推进对外产能合作,可有效对接各方供给与需求,并通过基建投资带动需求扩大,为世界经济发掘新潜能、注入新动能。中国倡导对外产能合作,就是希望通过这一合作新模式,将中国的制造能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和市场相结合,促进实现发达国家市场拓展、中国产业升级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互利多赢,使全球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都得到发展进步,有利于深度推进南南合作与南北合作,促进包容发展。

(三)有助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

由于劳动力、融资等经营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约束加大,中国的比较成本优势已悄然发生变化,传统的产业竞争优势逐渐削弱,过去依靠大量进口原材料、出口一般消费品的传统外贸模式难以为继,中国进入了以调整经济结构和消化富余产能为主要目标的中高速增长“新常态”。通过对外产能合作,推动装备产能“走出去”,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实现从一般产品输出向产业输出的提升,从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凭借过去三十多年在工业化发展方面的长期积累,中国不少行业的制造水平和技术标准已处于国际先进或较先进水平,拥有大量富余产能和优势产业。2014年,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超过20万亿,出口额达2.1万亿元人民币,占全球比重1/3,稳居世界首位。中国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机床产量占世界的38%,造船完工量占41%,发电设备产量占60%。[1]“稳增长、促转型——‘中国制造’夯实强国之路”,新华网,2015年7月3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7/03/c_1115813387.htm。(上网时间:2015年10月25日)中国高铁在工程建造、高速列车、列车控制等领域,已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体系,成为世界上高铁系统技术最全、建设成本最低、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已经建成1.6万公里,在建1万多公里。[2]“发改委就《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举行发布会”,中国网,2015年5月20日,http://www.china.com.cn/zhibo/2015-05/20/content_35605605.htm?show=t。(上网时间:2015年10月20日)推动上述富余产能和优势产业开展对外产能合作,是保持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大举措,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国内市场相对饱和的状况,变富余产能为有效产能;另一方面,对外产能合作为企业在全球范围实现资源配置创造了新机遇,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国企业可进一步增强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由装备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二、中国对外产能合作进展

近年来,中国对外产能合作从中亚、东南亚、非洲,再到拉美、欧洲,在双、多边舞台同步展开。中国已与哈萨克斯坦、巴西、马来西亚、埃塞俄比亚等几大洲的15个国家签订了开展产能合作的框架协议或谅解备忘录,并与33个国家正在进行磋商。在多边层面,中国与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投资重振欧盟经济的“容克计划”相对接,中欧共同投资基金正加紧设立;与非盟开展“三网一化”合作,制定了中非铁路合作规划;在中断3年后重启的第六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三方达成共识,在国际市场加强制造业和服务业产能合作。

(一)与发展中国家的产能合作发展迅速

发展中国家大多处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大量产品依赖进口,建设用装备需求很大,寻求与中国全方位合作的愿望非常迫切。而中国处在工业化中期,产业体系较为完备,装备水平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中端,性价比高,适合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与承接能力。中国从不同发展中国家的国情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产能合作,总体进展顺利。

哈萨克斯坦是中国在中亚地区开展产能和装备合作的支点国家。中哈产能合作第一批确定的早期收获项目25项,约230亿美元,近期又选定了第二批42个项目,总额约300多亿美元。[1]“我国初步圈定15国开展产能合作”,新华每日电讯,2015年9月10日,http:// news.xinhuanet.com/mrdx/2015-09/10/c_134610091.htm。(上网日期:2015年10月28日)2015年8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产能合作协议,双方合作对我国优势产能开拓国际市场形成了良好示范效应,树立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哈萨克斯坦总理马西莫夫表示,“两国产能合作开局良好,表明这一双边互利合作全新模式具有广阔的前景,同时也可为地区产业产能合作提供借鉴。”[2]“中哈产能合作:李克强务实外交‘新样本’”,新华网,2015年3月29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3/29/c_1114799174.htm。(上网时间:2015年10月28日)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产能合作已多处开花。2015年10月,恒顺众昇印尼工业园第一期燃煤电厂举行奠基仪式。作为中国与印尼在产能合作领域的重要项目,工业园区将不仅创造就业岗位,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能促进印尼经济结构加快转型。[1]“做实现中、印尼产能合作的探路先锋——走进恒顺印尼工业园”,人民网,2015 年10月25日,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1025/c1002-27737039.html。(上网时间:2015 年10月28日)同月,中国企业赢得印尼雅万高铁项目,合作建设印尼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这是中国和印尼迄今为止最大的单笔合作项目,标志着中国高铁“走出去”取得历史性突破。2014年年底,中国和泰国签署《中泰铁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合作建设泰国首条标准轨铁路。经过近一年的多轮谈判,奠基仪式于2015年12月举行,拟建设的中泰铁路将使用中国的技术、标准和装备建设,未来将成为中泰人员往来、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2015年11月,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在老挝获准开发的唯一全流域梯级电站项目——老挝南欧江梯级电站提前四个月实现首台机组发电,该项目是老挝国家能源战略关键项目,将促成3.1亿元人民币的电力设备出口,并带动了电力设计、监理、施工、设备制造等方面的中国企业“抱团出海”,进一步促进国际电力产能合作。[2]“‘一带一路’首个电网合作项目在老挝投产”,人民网,2015年11月29日,http://energy.people.com.cn/n/2015/1129/c71661-27868558.htmll。(上网时间:2015年12月1日)2015年12月,中老铁路举行开工奠基仪式。该项目全长418公里,其中60%以上为桥梁和隧道,设计时速为160公里/小时,预计于2020年建成通车。[3]“中老铁路开工奠基仪式在万象举行”,中铁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网站,2015年12 月4日,http://www.crecgi.com/?newshow/tp/225/id/246.html。(上网时间:2015年12月4日)

中国一直积极参与非洲国家、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合作。2014年11月,中国与尼日利亚签署价值达119.7亿美元的沿海铁路项目合同,施工期间可为尼日利亚提供近5万个直接就业机会、15万个间接就业机会,运营期间还可提供2万-3万个固定就业岗位,这对于失业率较高的尼日利亚十分重要。2015年1月,中国和非洲在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区域航空三大网络及基础设施工业化(三网一化)领域展开合作签署了备忘录。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公司承建的城市轻轨于2015年9月正式通车,作为非洲大陆首条正式投入运营的现代化城市轻轨,将大大提高亚的斯亚贝巴居民的出行效率,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此外,全长760多公里的埃塞俄比亚至吉布提铁路,预计2016年上半年能够通车,全长480多公里的肯尼亚内罗毕至蒙巴萨铁路,和津巴布韦卡里巴南岸水电站扩展工程等项目,建成后都将有力地帮助非洲提升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中拉产能合作大幕也已徐徐拉开,“两洋铁路”、“两洋隧道”、美丽山水电站特高压直流输电等一批大项目正在打通物流、电力、信息三大通道。2015年5月,中国、巴西和秘鲁宣布,就建设连接巴西和秘鲁的两洋铁路进行可行性基础研究,该项目横跨南美洲大陆,对拉美国家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月,中国与智利就尽早启动“两洋隧道”等合作项目可行性研究达成共识,“两洋隧道”又名“阿空加瓜两洋通道”,计划建筑205公里长的铁道以及一条52公里长的隧道,打通安第斯山脉,连接智利与阿根廷,极大地降低来往两地的时间和经济成本。美丽山水电站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线路全长超过2000公里,穿越巴西大部分国土。2014年2月,中国特高压技术首次走出国门,国家电网公司与巴西电力公司组成的联营体成功中标,成为中巴产能合作的“最新样板”;2015年7月,国家电网公司再次中标美丽山水电站二期项目,预计将带动国产电力装备出口超过30亿元。此外,中方还在2015年5月宣布将设立中拉产能合作专项基金,提供300亿美元融资,支持中拉在产能和装备制造领域的项目合作,切实保障合作顺利推进。

在与发展中国家产能合作过程中,中国不追求单方面受益,而是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东道国的资源禀赋、配套能力、市场条件等因素,让合作项目符合当地实际需要。对于欠发达的国家,中国还愿意根据其具体特点和发展潜力,积极帮助对方把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切实转化为自主发展的能力,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理解和肯定。

(二)与发达国家的产能合作取得积极进展

“十二五”期间,中国在高铁、核电、特高压等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飞速发展,加之在大规模经济建设中积累的经验和成本优势,与发达国家升级改造基础设施体系的需求不谋而合,为开展产能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与此同时,中国与发达国家积极推动开展第三方合作,逐渐成为产能合作的新模式。

1.与发达国家在高铁、核电等重要领域的产能合作开局良好

2014年11月,欧盟公布了投资总量为3150亿欧元的“容克计划”,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高风险长期投资项目。2015年6月,李克强总理访欧期间全程重点推介“对外产能合作”,得到欧盟和比利时、法国等政府的积极响应。中欧决定对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欧洲投资计划,并建立中欧共同投资基金。欧盟推出了支持交通和能源网络等建设项目,中欧已就中方企业参与泛欧交通网络、中欧陆海快线、新亚欧大陆桥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达成共识。

中国中车美国首个制造基地奠基

英国是工业革命发源地,基础设施面临老化的问题。英国首相卡梅伦称,英方欢迎中方扩大在高铁、民用核能、航空、电信等领域对英投资。[1]“中哈产能合作:李克强务实外交‘新样本’”,新华网,2015年3月29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3/29/c_1114799174.htm。(上网时间:2015年10月28日)2015 年9月,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在访华期间宣布,开放120亿英镑的“HS2”高铁建设合约竞标,并为两国企业共同竞标牵线搭桥。奥斯本还宣布了240亿英镑的英国北部投资计划,即“北方经济增长区”计划。[2]“奥斯本再次‘示好’中国投资者 开放120亿英镑英国高铁合约竞标”,第一财经网,2015年9月24日,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90769.html。(上网时间:2015年10 月28日)2015年10月,中英产能合作在习近平主席访英期间实现突破,双方确认,中英法将合作建设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站,这是中国首次与发达国家在重大战略行业开展合作,将为中国与发达国家开展产能合作发挥巨大的示范作用。

2015年9月,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的中方联合体与美国西部快线公司在美国签署协议,合资建设美国西部快线高铁,全长370公里。作为中国在美国首个系统性合作的高铁项目,是中美经贸合作的重大基建项目之一,对中国铁路“走出去”具有特殊意义。同月,中国中车有限公司马萨诸塞州生产组装厂在春田市举行了奠基仪式,这是中国的轨道交通制造商首次在发达国家建厂,意味着中国高端装备在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实现了从产品输出向资本输出、技术输出,从产品合作向产品、技术、服务、管理全方位合作的巨大转变。

2.与发达国家开启第三方合作探索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第三方合作,即通过采用中国的中端装备、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核心装备,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第三方市场并不仅仅限于发展中国家,也包括正在推行“再工业化”、亟需改善基础设施的部分发达国家。

中法进行第三方合作已有例可循,早在2007年,中广核便与法国电力集团(EDF)签署了全球伙伴协议,在联合投资国内外电站及支持、扩大技术合作和联合发展新技术等方面进行合作,并明确了合作原则。2015年6月,李克强总理访欧期间,中法就推进第三方合作达成深度共识——共同发表了关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联合声明,一致同意深化双方在航空、航天、高铁等领域的产能合作以及核电、油气、水电等能源领域合作,提高产业和产品附加值,将双方合作向产业链高端推进,加强全产业链合作,积极开拓第三方市场,并建立中法共同基金,为双方在第三方市场开展产业投资和对外产能合作提供融资支持。中法在国际产能和第三方市场合作领域达成共识,将会调动更多发达国家参与中方对外产能合作的积极性。

中美之间也开始了第三方合作的探索。2015年9月,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同开发非洲地区的清洁能源项目。双方约定,把肯尼亚凯佩托风电项目作为合作示范项目,拟在肯尼亚大裂谷省的凯佩托地区建设60座1.7兆瓦的风力发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02兆瓦,项目计划投资3.27亿美元。[1]“美国高铁等三大项目亮相 中美经济合作踏上新航程”,新华网,2015年9月17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9/17/c_1116595396.htm。(上网时间:2015年10月28日)

三、中国对外产能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资本、装备、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欢迎。未来一段时期,随着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以及发达国家推行的“再工业化”,全球将迎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热潮,为中国开展对外产能合作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

发展中国家有近60亿人口,在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对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需求很大。发达国家出于更新升级老化基础设施和刺激经济复苏的双重目的,也陆续推出规模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深,进一步刺激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巨大需求。预计到2030年,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57万亿美元。[2]“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2030年达57万亿美元”,中国新闻网,2014年5月8日,http://www.chinanews.com/cj/2014/05-08/6150607.shtml。(上网时间:2015年11月3日)

在交通运输领域,以高铁建设为例,到2020年前,海外高铁投资将超过8000亿美元,带动其他产业创造的市场规模达7万亿美元。[3]李波:“未来7年全球高铁投资料达7万亿元 中国高铁出口迎来良机”,中证网,2013年11月26日,http://www.cs.com.cn/ssgs/hyfx/201311/t20131126_4221460.html。(上网时间:2015年10月20日)作为后起之秀,中国具有成熟的技术、经验和强大的装备制造能力,性价比高,可适应不同市场的需求,目前有近三十个国家在与中国洽谈高铁合作。印度尼西亚未来10年对各类船舶的需求量将达4000艘,但囿于国内造船能力有限,因而对外国企业持欢迎态度。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造船第一大国,具有技术、资金、成本等整体优势。东南亚国家的此类需求为中国开展对外产能合作提供难得的机遇。

在能源发电领域,不少发展中国家电力短缺或电网不完整,电力发展需求巨大。2011年到2035年,全球电力投资预计达17万亿美元,其中3/5的投资将出现在非经合组织国家,如撒哈拉以南非洲需要超过3000亿美元的投资,才能实现2030年普及电力的目标。[1]“对外产能合作:中国为世界经济‘充电’”,中国新闻网,2015年6月23日,http://www.chinanews.com/cj/2015/06-23/7361146.shtml。(上网时间:2015年10月28日)新能源、核电能源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均存在很大发展空间。澳大利亚光照资源丰富,但没有光伏生产企业,风能和太阳能所占比重只有1%,政府计划在2020年将清洁能源发电比重提升至20%。2030年前,全球有明确核电建造计划的反应堆达158台(不包括中国的59台),带来1.5万亿美元左右的投资。[2]“核电‘走出去’念好‘合’字诀”,人民网,2015年2月27日,http://finance. people.com.cn/n/2015/0227/c1004-26602940.html。(上网时间:2015年10月28日)中国在电力行业的技术、装备、产能和服务日臻成熟,火电、水电、输变电装备及风电、光伏发电设备制造水平、技术标准,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具备了规模化产能及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中国又是世界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核电企业的技术安全性与国际水平相当,经济性却优于其它国家,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

但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与其他形式的跨国经营活动一样,对外产能合作面临的挑战与风险也将不断增多。

1.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高铁、核电等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既是中国对外产能合作的重点发展领域,也是发达国家的传统“阵地”。以高铁市场为例,目前,全球俨然形成“中日欧”三雄逐鹿局面。在印度高铁公司的全球招标中,中国公司牵头与印度本地企业组成的联合体,经过与德、法等国企业的激烈竞争,于2015年9月获得授标函,承担新德里至孟买高速铁路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为将新干线技术推向海外市场,日本专门成立了国际高铁协会,以减少日企间各自为政的弊端。从印尼的雅万高铁到新马高铁,日本在东南亚展开了强大的高铁推销攻势。

核电是敏感技术,更是出口国和接受国长期合作的项目,各国在抉择时都非常慎重。法国、俄罗斯等核电强国海外经验丰富,都在不遗余力地开拓国际市场,中国核电走出去仍需一个渐进的过程。南非目前电力供应紧张,政府计划建设更多核电站,招标金额高达800亿美元,已吸引中国、法国、俄罗斯、美国等多国公司参与。南非能源部长明确表示,竞标成功与否关键还看实力。

2.政治、经济风险因素导致项目停顿或出现波折。有的国家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但国内政治因素复杂,存在诸如分裂势力猖獗、部族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党派斗争激烈等问题,往往导致政局不稳、安全堪忧。有的国家市场则存在规制薄弱、法律形同虚设、经济政策高度不确定等问题。而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外产能合作的重要内容,相关建设一般投资较大、周期较长,一旦受到上述政治、经济风险因素干扰,往往导致项目停滞或出现其他波折,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2014年,中国公司曾遭遇中标墨西哥高铁项目又被取消的意外事件,原因是反对党质疑招标时间太短、对参与企业不公平,政府迫于压力不得不临时变卦。中国参与的东南亚国家基建项目大多经历一番曲折,泰国宪法法院2014年3月判决已获国会通过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违宪,中泰两国达成的“大米换高铁”计划随之暂停。

3.国内法、环保、劳工等政策差异造成企业的属地化经营障碍。拉美、中亚、东南亚不同地区国家,在产能合作方面的法律、环保理念、劳工保护措施各不相同。比如在工程项目采购方面,一些国家规定关键零部件要遵从本地采购原则,项目技术标准方面要求更多地采用欧美标准。在环境保护方面,实施项目不但要进行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评估,向当地社区提交并征求意见,获得各级主管部门的批准,还要受到国际组织的严密监督。而在劳工权益保障方面,有些国家的宪法赋予工人罢工的权利,禁止降薪,对加班设定更为苛刻的条件,解雇员工要付出更高的补偿。这些规定对发挥中国产能优势是一种很大的制约和考验。一些中国企业在调研不充分的情况下仓促出海,忽视相关规定,则会在产能合作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延误项目开展,造成企业利益损失,甚至对国家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4.不实的负面舆论可能对合作的顺利推进造成干扰。一些国家或集团担心中国影响力随着合作项目的实施而增长,会对合作项目设置一些障碍或从舆论上进行“引导”,夸大、渲染甚至扭曲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正常问题。例如,泰国媒体对中泰铁路合作进行了密集追踪报道,夹杂着一些诸如中国提供的贷款利率太高等抱怨,称日本对泰利率(2%以下)低于中方(2.5%-3%)。[1]“中国没有放弃泰国高铁项目”,环球网,2015年4月9日,http://world.huanqiu. com/article/2015-04/6143935.html。(上网时间:2015年10月28日)而真实情况是日元贷款利率表面上低一些,但背后的代价是必须从日本进口设备,昂贵的设备费用加上项目建设和后期维护费,整个项目开支将更加巨大。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的是美元贷款,基础利率本身就高于日元贷款利率。少数西方媒体刻意渲染中国投资拉美基础设施,可能带来环境和社会风险。英国《观察家》称,横跨南美大陆的两洋铁路,将大面积穿越亚马孙原始热带雨林,势必威胁到雨林和雨林中生存的原著部落。[2]“西方炒作中国投资对拉美威胁 称巴西经济殖民化”,环球网,2015年5月19日,http://mil.huanqiu.com/observation/2015-05/6469871.html。(上网时间:2015年10月20日)上述不实报道加深了当地民众对合作项目的误解,使项目承接国政府在决策时不得不有所顾及。

四、结语

未来,中国将充分发挥在产业、技术、管理上的综合优势,着重从项目优选、资金保障、机制建设、本土化经营等方面入手,在努力丰富和充实合作内容的同时,妥善处理产能合作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重视项目落地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对外产能合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中国经济正处于由产品输出到产业输出的转变期,拓展对外产能合作不仅顺应了全球产业发展变化趋势,也将促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深度融合。美日等国走过的产业转移道路,也将为中国产业转移和对外产能合作提供有益的借鉴。截至目前,中国对外产能合作总体开局良好,以铁路和高铁为代表的重大产能合作项目开始在全球落地扎根。在一些意愿较强烈、基础条件较好的支点国家,合作已初具规模。

【完稿日期:2015-11-30】

【责任编辑:李 静】

〔文章编号〕0452 8832(2016)1期0107-13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张梅,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F125

猜你喜欢
高铁
新征程上的高铁人
高铁时代
中秋节:62万人坐着高铁游云南
高铁会飞吗
奇妙的“高铁”旅行
高铁改变的世界
济青高铁激活山东
坐高铁回老家
人地百米建高铁
高铁急救应补齐三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