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爱 红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问题及其对策浅析
史 爱 红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摘要: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发展,对政府的执行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办事效率不高、形式主义和贪污腐败现象严重等原因造成了地方政府执行效率低下、执行力不足。提高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提升政府的整体形象是摆在地方政府和政策力研究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地方政府;政府职能;政策执行力
地方政府是我国政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在地方的延伸。中央政府的各项政策均由地方政府代表执行,地方政府代表中央政府管辖一定区域的行政事务。虽然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利益,但是地方政府也有其自身利益存在,这些利益既是执行政策的动力,也可能是执行政策的阻力与困难的根源。在现实中,地方政府往往更多地顾及到自身利益,而将社会公共利益置之次要地位。因此,为确保公共政策的利益真正落实到群众中去,就必须提高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执行力,形成科学系统的执行体制,使得地方政府执行公共政策的执行效率可控。
1影响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因素
1.1公共政策本身
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强弱与公共政策的科学与否有着必然的联系, 一项科学的公共政策必然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以有效解决公共问题为目标。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留有一定的弹性,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适时做出适度的调整。不仅如此,新的政策与旧的政策要前后相连,要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总之,新的公共政策的制定与颁布要尽快使地方政府准确理解与接受,从而有效提高公共政策的执行力。
1.2地方利益与地方主义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对地方分权让利。一方面,地方政府偏好从地方利益出发,将中央政策选择性执行、替换性执行,即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影响中央政策有效执行;另一方面,地方保护主义也会阻碍中央政策在地方的有效执行,地方保护主义将本地区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本地利益为出发点,于我有利者执行,于我无益者弃之,不顾大局,阻碍整体秩序的建立,破坏全局利益。
1.3政策执行资源
政策制定旨在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地方政府在执行公共政策时,必须具备政策执行的执行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和权威资源。人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先决条件,人力资源的质量影响公共政策执行力效率与效果;财物资源是地方政府执行政策的经济基础;要对公共政策有效执行进行规划管理,就必须具备充足的信息资源;公共政策的顺利执行离不开目标群体的政策认同与参与;而权威资源是增加公众认同的力量源泉。上述执行资源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充足的执行资源是公共政策执行力的保障。
1.4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主体
公共政策的执行离不开执行人员以及执行组织,执行组织能够对公共政策执行效力产生不小的影响,其主要是机构的组成结构以及机构的功能,不同的结构构成会影响功能的发挥,从而影响政策执行效力;执行人员是影响执行效力的关键要素,在执行过程当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够促使公共政策执行效力事半功倍。
1.5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
目标群体是政府执行公共政策的目标对象,包括各种社会组织和公众。政策目标群体通过对政策本身的理解以及执行政策的主体人员的认同以及支持,在政策执行的过程当中就会积极配合,而不会产生抵触甚至对抗的情绪。目标群体对公共政策执行所持有的态度对公共政策执行力有深远影响,是公共政策执行力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2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现状
中国政府的执行力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不足的。在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全国上下积极性高涨,政府的执行力是非常强的,民众对政府认可度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体制不断变革,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不断调整,我国社会的开放性、复杂性也变得更加明显,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环境也大为改变,由于权力下放以及监管不到位等原因,中国政府的执行力在不断下降,甚至有的民众不再那么信任政府及其官员,部分地方政府官员怀着山高皇帝远的心态,不顾中央政策旨意,与中央的政策理念渐行渐远,政策执行力效率低下。这具体表现在:
(1)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人员素质低,对政策理解不透,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政策曲解,甚至故意钻政策漏洞将好处收入自身囊中;责任心不强,执行意识淡薄,执行政策时只喊口号,不见实效行动;对上级下达的政策执行时漫不经心,总是不能及时完成任务,造成社会问题久拖不决;有些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手段方式过于呆板、僵化,严重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使得政策执行效率低。
(2)政府的组织结构不合理,一些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沟通协调存在严重问题。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在执行同一政策的过程中协调不一,经常出现相互拆台的现象,地方官员不顾百姓利益,妄自尊大,与其他部门协调工作时高高在上,唯我独尊,造成互相扯皮,导致政策执行效率低。
(3)民主监督制度不健全,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在基层政治民主建设过程中,公众表现出冷淡的态度,他们参与的欲望不强烈,积极性也不高。这种政治冷漠现象在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地区体现得更为明显。对一些涉及自身利益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关注的普通民众不多,不少民众认为“当官的会将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落实,自己按照他们的要求办就行了”。这种态度给地方政府官员在执行政策方面肆意妄为打开了方便之门。
(4)政策执行环境发生了变化。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思想观念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拜金主义思潮泛滥,道德底线下移,法制建设跟不上经济建设发展的脚步,落后的农村地区更是信息传达不到位,存在“山高皇帝远”的现象,中央政策鞭长莫及,管理确实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政策执行环境具有一定挑战性。
3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的途径
3.1优化地方政府执行机制
合理有效的政府组织结构是提高执行力的基本前提。优化地方行政组织结构,最大程度地控制执行过程中的摩擦,提升地方政府综合执行能力,建立扁平式的、精简高效的行政组织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优化组织结构的同时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健全绩效考核与事后问责机制,在追求绩效的同时要将责任落实到位,不能仅仅追求表面的高绩效。最后,要完善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不仅要实现横向与纵向的监督,还要发挥群众以及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实现政策执行过程与结果透明化,政策执行机制得到优化,政策执行力将得到大大的改善。
3.2协调地方利益和治理地方主义
首先,政策执行行为具有利益导向性,中央要实现全局利益就必须尊重和实现地方利益,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其次,中央要严格治理地方主义,打击和清除地方保护主义是建立公平、竞争、开放、统一的社会主义大市场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央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
3.3争取充足的政策执行资源
没有充足的政策执行资源,再好的政府执行机制也无济于事。地方政府要充分有效地使用现有资源,积极挖掘潜在资源,实现执行资源可持续发展。如财物、人力、信息、权威资源等。
从财物资源来看,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壮大自身力量;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拨付和其他社会资源,如社会捐款、企业赞助等;在此基础上,还要预防内部人员贪污腐败导致的资源外流。
从人力资源来看,一方面要创建科学的人员选拔与竞争机制,积极引进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实现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打破公务员终身制,形成压力与动力并存的环境;在引进的同时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培训,提倡自我学习自我提升,注重执行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最后,政策执行人员要转变观念,树立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抛弃官本位思想,真正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做好事做实事。
从信息资源方面看,地方政府首先要加强对信息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里,没有畅通的信息网络,信息不能快速地上传下达,就会永远落后人家一步;其次,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网络,大力开发电子政务,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等,开发多种公民参与政策执行监督的途径;最后,要利用媒体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使公共政策执行信息透明化,政府的政令及相关利民措施得到及时的传播和反馈。
从权威资源来看,地方政府不能滥用权力,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摒弃“官本位”思想,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切实维护好公众利益,加大反腐倡廉工作的力度,积极改进行政办事效率,努力塑造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
3.4争取政策执行对象的支持配合
政策执行对象的配合程度对政策执行效果影响很大。若是政策执行对象表现出积极配合的态度,那么执行效果就明显;反之,如果执行对象消极抵抗,政策执行效果就大打折扣。因此,分析如何提高执行对象的支持配合程度极其重要,这主要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协调机制,保障执行对象利益最大化。在执行一项新政策之前,首先要分析利益矛盾点关键所在,研究可能会对执行对象带来什么样的利益影响,采用有效的执行策略,才能有效避免执行对象的利益博弈,化解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并且在执行政策过程的始终,要了解执行对象的意见和想法,保证沟通渠道畅通。
(2)加强宣传制度建设,积极引导观念转化。转变执行对象对政策执行漠不关心的心态,加强宣传,让社会大众及时了解政策动态,形成执行对象主动理解支持政策执行的新气象。政策执行不单是上级政府派给地方政府的政策任务,更是给社会大众的福利,社会大众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到政策执行过程中来。
(3)完善执行对象参与制度。公民参与管理是主权在民思想的具体体现,要真正倾听群众的声音,采纳群众的意见建议,就必须完善执行对象参与制度。采用出租、签订合同、委托、承包等多种形式实现执行主体多元化,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具体执行管理,不仅能有效减小执行阻力,还能实现执行主体与执行对象的有效沟通,减少执行成本,是未来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
3.5转变政府模式,构建执行力型政府
要积极转变地方政府的理念,构建执行力型政府,就必须要使地方政府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地方政府及其人员的为民服务的理念。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各项政策的代理人,是政府形象的代言人。地方政府要彻底转变官本位思想,扭转政府包揽所有社会事务的理念,对社会进行间接管理、有限管理,要建立执行问责制,培养各级政府部门及公务人员强有力的执行责任感、执行意识。
在观念转变的同时,还要注意执行工具的转变,地方政府必须摒弃计划经济时期强制性、计划性、指令性等落后的传统执行工具,积极引进先进的现代化的政府执行工具,配置与时俱进的办公、通信设备,并对执行人员使用新引进的工具进行培训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5.
[2]李清华.十问地方行政执行力[J].领导文萃,2007,(7).
[3]张国庆.公共行政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宁国良.论公共政策执行机制问题[J].求索,2004,(6).
[5]胡钟平.论提升我国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力途径[D].长沙:中南大学,2006.
责任编辑:李增华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41(2016)02-0037-02
作者简介:史爱红(1990—),女,江西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行为。
收稿日期:2015-12-21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6.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