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洪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
浅谈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
严 洪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北京市分公司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对供应链的建立和运作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供应链的效率和效益,也关系到供应链中合作企业成本的降低、反应时间的缩短、以及新市场价值的创造等。在评价与选择供应商过程中,既要考虑位于同一个环节的企业的比较和评优,也要整体的考虑各个环节之间企业的合作对供应链整体的影响。因此,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可靠的评价、选择供应商体系是一个复杂且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问题。
在国外,对供应商选择的研究较早、影响也最大的是Dickson。他通过分析170份对采购代理人和采购经理的调查结果,得到了表1所示的23项供应商评价指标。Dickson认为,质量是影响供应商评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交货、历史绩效等7个因素则“相当重要”;“一般重要”的指标包括遵循报价程序、沟通系统等14个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往来安排”则归入“稍微重要”之列。
供应商选择的方法有多种,目前,国内外较常用的方法有直观判断法、招标法、协商选择法、采购成本比较法、ABC成本法、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模糊目标规划、灰关联度分析、神经网络算法、多目标规划、平衡记分卡、其他的还有层次分析法AHP与线性规划相结合等。
由于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目的性、复杂性、临时性和风险性的特点,主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系统全面的原则:全面性是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不但能够反映供应商企业的历史业绩和现况,而且还能够体现供应商的合作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
2、目的性原则:指标体系应能对目标企业的本质特征、结构及其构成要素进行客观描述,同时也能对合作所依赖的相关要素进行客观地阐述,并为测评的目的服务,为合作伙伴的选择提供依据。
3、科学实用性原则:指标体系要能科学地反映供应商的实际情况,既客观又要实用。指标体系也要规模适中,如果指标体系过大、层次过多、指标过细将使评价的注意力不能体现整体;而指标体系过小、指标过粗又不能反映供应商的实际水平。
4、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对于目标企业进行测评的时候,不是所有的指标都可以量化的,因此必须结合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来进行研究。
5、可拓展性原则:因为各个产业和行业的企业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因此一些特殊的指标需要加人,这就要求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模型有扩展的空间。
建立一个供应商选择与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揭示新的竞争条件下的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的特点,较为全面地探讨影响双方合作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给企业进行供应商评价及其改善提供新的有益的参考。对于核心企业而言,选择与供应商发展合作伙伴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其供应链竞争能力,因此选择评价其合作伙伴型供应商应该从影响合作与竞争能力的各个方面来考虑。按照不同的层次,可以把竞争能力划分为产品竞争力、供应商内部竞争力、合作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等。因此,供应商评价也可以划分为四方方面:供应商的产品(或服务)竞争力评价、合作竞争力评价、供应商内部竞争力评价和外部环境竞争力评价。
参考文献:
[1] 王许斌、任郑杰、马士华,短期物流整合情形下的供应商评价模型[J] 。管理工程学报,2005年第2期,1-5.
[2] 吴隽、张剑英、任丽娟,基于证据推理与粗集理论的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研究方法[J]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3期,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