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疆域的形成与管理研究述评

2016-03-16 10:28:41刘俊珂
关键词:疆域钓鱼岛海洋

刘俊珂

(云南民族大学 人文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中国海洋疆域的形成与管理研究述评

刘俊珂

(云南民族大学 人文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一直被视为陆地文明,而实际上中华文明不仅包括了博大悠久的陆地文明,同样也有丰富内涵的海洋文明。历史上中国疆域的演进不仅是一部陆地疆域的沿革史,同样也是一部海洋疆域的沿革史。对于海洋疆域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开拓疆域研究的视野和视角,把握中国疆域形成的多元性和共进性。但是,在我国海洋边疆历史沿革研究不断推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该领域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的环节:一是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深化;二是既有研究缺少历史与现实的融会;三是专题性研究突出,系统性研究欠缺,而且研究成果未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历史疆域向国家领土转化的进程和规律;四是档案文献等史料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这些因素的存在无疑限制了海洋疆域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中国海洋疆域;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研究方向

中国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文明惟一连续演进的国家。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一直被视为陆地文明,而实际上中华文明不仅包括了博大悠久的陆地文明,同样也有丰富内涵的海洋文明。历史上中国疆域的演进不仅是一部陆地疆域的沿革史,同样也是一部海洋疆域的沿革史。对于海洋疆域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开拓疆域研究的视野和视角,把握中国疆域形成的多元性和共进性。关于历史时期海洋疆域的形成与管理状况,目前直接对应的前期研究成果较少,但与之相关的领域国内外均有较为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

一、总体性研究

中国海洋疆域的形成与管理研究是以历史学研究方法为基础,同时涉及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运用的理论性研究,因而其研究旨向也呈现出多元化与复杂化的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的学术研究和深入探讨并各自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批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相继问世。总体研究是以历史时期中国海洋疆域的整体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而进行的宏观且系统性的分析和探索,其目的在于探寻中国海洋疆域发展的历史规律和总体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完全以海洋边疆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探索则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

吕一燃主编的《中国海疆历史与现状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是我国大陆研究海疆历史与现状问题较早的学术专著。吕著共由13篇论文组成,其研究对象是对中国海洋边疆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从研究范围来看主要涵盖了我国沿海岛屿的历史沿革、岛屿名称的变化以及海运开发等问题,而且对有若干有争议的海洋疆域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些学术上的研究对于解决中国海疆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张炜、方堃主编的《中国海疆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是目前研究历史时期海洋边疆最全面的综合性著作之一。张著抛却了以往研究视角的藩篱,首次向人们展示了长久以来被陆地文明遮蔽的中华海洋文明的独特发展轨迹,总结了海洋边疆历史发展中有关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民族关系以及军事国防等各个方面,揭示了海洋边疆与陆地疆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互动发展的历史规律。其突出的贡献在于剖析了中国海洋疆域发展的历史独特性、互动性和多元性。安京《中国海疆史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以时间坐标为顺序,分析了从远古到清代这一漫长历史时期中国海疆的形成、海疆政区的沿革、海疆的行政管辖、海疆的经济开发、海港的建设与管理、市舶司与海关、海塘建设、海疆文献、海疆历史遗存以及在海疆开发历史中的重要人物等诸多方面,这也是一部全景式地研究历史时期中国海疆的学术专著。

曲金良等所编著的《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是一部宏大的中国海洋文化研究巨著,该书按照历史发展顺序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海洋文化发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其每一历史时期专设了海洋疆域部分,这些成果对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海洋疆域的探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学术支撑。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刘宏煊《中国疆域史》(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和林荣贵主编的《中国古代疆域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是迄今为止较为全面、系统,准确反映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形成和发展历史的学术著作。两著在分析中国疆域形成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涉及了部分海洋疆域的内容。

上述研究成果是学术界从整体上以全方位的视角对历史时期中国疆域问题进行探索的结晶,具有不可多得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其中涉及的海洋疆域研究成果对此后的海洋边疆研究起到了筚路蓝缕的指引作用。

二、专题性研究

关于海洋疆域的专题性研究,学术成果较为突出,从涉及的研究区域和对象来看,主要体现在对南海诸岛史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历史沿革、香港历史、澳门历史、北部湾以及历代海疆管辖思想的相关研究等若干方面。

1.南海诸岛史地研究

南海诸岛史地研究是中国海洋疆域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近年来南海问题的不断升温,海上邻国也以某些所谓的“历史证据”宣示对南海岛屿的主权权利。在此背景下深入开展对南海诸岛历史沿革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韩振华《南海诸岛史地考证论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东方出社1988年版)和《南海诸岛史地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等著作是我国较早地以翔实的历史材料表明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的权威性学术专著。《南海诸岛史地考证论集》考察的重点主要围绕七洲洋、石塘、长沙等地名的考证以及16~19世纪间西方国家记载的南海诸岛归属中国的历史材料,同时还附有当时西方人所绘制的南海诸岛图和航海图。这些材料的发掘和考证,基本廓清了中国南海诸岛的历史源流,对于从历史的角度表明中国拥有南海诸岛主权权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李国强《南中国海研究:历史与现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是目前研究南中国海问题的经典性著作之一。作者以南中国海的自然和人文特征为切入点,分别从主权法理概述、主权所涉及的国际关系、中国海权的演进与中国海军保卫南海的历程以及中国处理南海主权的努力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当前南海问题历史渊源和解决南海问题的若干途径,使以往平面化的南海问题研究得以向更加深化的程度推进。

从南海疆域的发展历程来看,虽然历史时期中国历代王朝对海洋的经略从未停止,但有较为明显的经营和开拓则肇端于宋元时期,宋元以来的历史典籍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由于时代背景的因素,关于南海疆域的历史史料并不像事关国家稳定和发展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记载汗牛充栋,大多散见于方志、笔记、游记、碑刻等,因此要研究这一问题,史料瓶颈的突破将成为研究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李金明《中国南海疆域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则是南海疆域研究的突出代表之一。李著重点梳理了宋元以后历代关于南海的记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南海疆域内的石塘、长沙的确切名称和所在位置,以及当时中外海界的较为明晰的分界线。这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南海问题研究领域内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术专著。

史料的搜集和挖掘是历史研究的根本起点,没有扎实的史料作支撑,可以说就谈不上真正的历史学研究。南海史地的资料搜集和整理对于这一地区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韩振华《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李国强《海南及南海诸岛史地论著资料索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刘南威《中国南海诸岛地名论稿》(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吴士存等人辑录的《南海资料索引》(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属于同类文献,这些文献从地名学和地理学等的角度详细考论了我国南海诸岛各个地名的发展渊源、我国先民对各个岛屿的俗称和标准地名的参照,南海诸岛古今地名演变,而且研究内容涉及了地理、历史、语言、民俗等不同学科,以大量的事实雄辩地表明了我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权利,也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南海地区的历史地理资料。

关于南海史地研究的学术论文成果较多。特别是随着新史料的出现、学科运用的多元化以及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南海史地的研究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景象。李金明《我国史籍中有关南海疆域的记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3期)是较早研究南海疆域的学术论文。该文较为全面地展现了自宋元至明清时期南海的疆域沿革轨迹。李国强《中国南海疆域形成的历史考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23日)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法理对中国南海疆域的形成进行了深入思考。李国强另文《从地名演变看中国南海疆域的历史形成》(《光明日报》2011年5月5日第011版)指出,中国海洋疆域的形成并不是一个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人民长期对南海不断开拓的历史产物。中国拥有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权利具有确凿的和无可争辩的历史依据。

王斤役在《唐代以来西沙群岛已是中国的领土》(《新史学通讯》1956年第11期)援引唐代地理学家贾耽的记载、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的考订以及郑和航海图的标绘,得出了自唐代以降西沙群岛已纳入了中国的领土的历史证据。其另文《南沙群岛史》(《史学月刊》1958年第1期) 引《元史·史弼传》中的相关史料,认为自史弼南征后,“南沙群岛从此成为渔人、海客长期居住的地方”。这是中国人民最早经营和开发南海的又一有力证据。谭其骧《七洲洋考》(《中国史研究动态》1979年第6期)和韩振华《七洲洋考》(《南洋问题》1981年第3期)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为依据论证了历史上的七洲洋以及七洲洋群岛所包括的地理范围,即今海南岛东北直到台湾海峡西南的广大海域。史棣祖《南海诸岛自古就是我国领土》(《地理知识》1975年第9期)、戴可来《漏洞百出,欲盖弥彰》(《光明日报》1980年6月9日)等文,围绕南海诸岛历史开展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南海诸岛主权进行论证,以大量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证明了南海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疆域。

2.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历史沿革研究

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历史沿革史的研究一直是我国海洋疆域研究的重要方面,其历史沿革对于我国海洋疆域的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对台湾的开拓和经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无论何种形式存在的经营方式都是中华文化在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从两岸的民间交流到清末台湾建立行省,不仅是地方行政建制上的一种深化,同样也是海洋疆域不断形成的过程。对于台湾历史地理的研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可谓丰富,研究深度和广度也有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

“台湾太史公”连横的《台湾通史》(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和施联朱《台湾史略》(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是研究台湾史地较早的专著。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九州出版社1996年版)陈在正《台湾海疆史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以及张海鹏、李细珠主编的《台湾历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等专著既有在发现新史料的基础上对台湾历史进行的推进性研究,也有以新的研究方法而出现的理论探索。

长期以来,大陆学者对台湾史地的研究投入了极大热情并取得了大量重要成果。长达百余万字的由张海鹏和陶文钊主编的《台湾史稿》(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无疑是这些成果中的优秀代表。该著采取厚今薄古的写作主旨,详细考察了台湾地区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21世纪初的古代、近代和当代的历史。该著的史料特色、视野特色、结构体例特色、表述特色都将在台湾史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可以说此著的出版代表了大陆目前台湾史研究的最高水准。

关于台湾历史地理研究的论文成果较多,涉及的研究范围也比较广泛。台湾行政建置始于何时是研究历史时期台湾的一个重要课题。荣孟源《台湾设巡检司时间》(《历史研究》1955年第1期)、丛耕《也谈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的年代》(《贵州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和黄志中《台湾最先设立行政机构始于何时》(《福建论坛》1982年第3期)是这方面研究的代表性成果。这些考论对于厘清近世社会台湾各级行政机构的变化脉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上述对历史时期台湾的研究是中国海洋疆域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研究从不同视角对台湾历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缜密探索,这些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探寻了台湾的历史、地理和行政建制的沿革过程,使台湾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以大为扩展。

3.钓鱼岛列屿主权归属问题

钓鱼岛列屿主权归属问题也是中国海洋疆域史研究中较为传统的研究领域,随着近年来国际海洋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海岛地缘政治因素的凸显,这一问题既承载了历史回溯性,同时也联接了现代法理的研究范围。目前就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有关钓鱼岛历史源流研究,涉及钓鱼岛归属我国的历史主权权利和大量历史考证;其二是在现代海洋法理体系下钓鱼岛归属我国的相关研究。对钓鱼岛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考学术成果颇为宏富,据不完全统计有关的论著和论文多达千余篇。

研究钓鱼岛问题的论著多集中在以大量无可辩驳的历史依据证明钓鱼岛归属中国,这方面的成果均是学者们经过多年对历史文献的垦耕而取得的学术硕果。

吴天颖《甲午战前钓鱼列屿归属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2013年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增订版)是近年来研究钓鱼岛历史问题的重要学术论著。吴著的研究在参研了大量中外文献史料和舆图的基础上,对钓鱼岛的原始发现和历史源流进行了客观精密的梳理,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海洋法理学指出日本以《马关条约》为据引申出钓鱼岛归日的荒谬之论,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尤为突出。明清档案专家、清史专家鞠德源《日本国窃土源流:钓鱼列屿主权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是关于钓鱼岛主权归属研究的宏篇巨著。鞠著在书末还附有相关地图和图表百余幅,使钓鱼岛的历史发经纬更加清晰可见,其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尤为值得重视。

郑海麟《钓鱼岛列屿之历史与法理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则是从历史、法理和地图资料三个方面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厘清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研究中历史与法理得到准确的结合,研究视角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总之,上述专著在研究钓鱼岛问题方面,研究方法呈现多样性、研究视角呈现新颖性、研究文献具有全面性,其对钓鱼岛历史经纬的分析颇为深刻,是近年来这一问题研究领域的优秀成果。

除研究钓鱼岛的学术专著之外,关于钓鱼岛问题研究的学术论文比较丰富,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到历史主权和现代法理下的归属两个方面的问题。随着对新史料的不断开掘,钓鱼岛问题研究的力度在不断深化和发展。

刘江永《论钓鱼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日本学刊》1996年第6期)、吕一燃《历史资料证明:钓鱼岛列岛的主权属于中国》(《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4期)、司徒尚纪《关于钓鱼岛群岛历史地理的若干问题》(《岭南文史》1997年第1期)、朱鉴秋《从中国古代航海史料谈钓鱼岛归属问题》(《海洋测绘》1997年第1期)、许森安《关于钓鱼岛等岛屿主权归属的历史考证》(《亚非纵横》2006年第4期)、张海鹏、李国强《〈马关条约〉与钓鱼岛问题》(《人民日报》2013年5月8日)等文侧重于从历史史实的层面对钓鱼岛的归属问题进行了深入考证,这些考证的范围比较广泛,有的从官方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求证,有的从民间可资参考的史料中挖掘钓鱼岛的历史源流,有的则从航海史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考释。从学者们的探索成果来看,关于钓鱼岛归属中国从历史层面来看有着强有力的历史证据。

4.香港和澳门史地研究

香港和澳门史地也是海洋疆域研究学者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这方面的成果并不多见,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是两地的史料集汇和史地考证。

香港史的研究是中国疆域史研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于香港历史研究的成果较少。仅有丁又《香港初期史话(1841-1907)》(三联书店1958 年版)和陈公哲《香港考古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第4期)等是学术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后香港问题研究逐渐成为中国疆域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

金应熙主编《香港史话》(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香港大事记:公元前214年~公元1997年版》(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萧国健《香港古代史》(中华书局,1995年版)、许锡辉、陈丽君、朱德新著《香港跨世纪的沧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刘存宽《香港史论丛》(香港麒麟书业公司1998年版)等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上述专著的共同特点是概要式地解析了香港在近代以前发展的脉络,另外其在史料搜集、治学态度等方面均在香港史研究中具有独特地位。

值得学术界关注的是王赓武《香港史新编》(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年版),这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研究香港问题的学术专著。本著是以王赓武为代表的多位研究香港问题学者们成果的结晶。全书篇幅约七十万字、插图二百幅,研究内容涉及香港的考古遗存、社会状况、宗教体系、风俗沿革、文化教育以及经济发展史等诸多方面。这些研究不仅是多位香港问题研究学者的最新成果,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成。

从香港史研究的脉络来看,学者们的共同努力已经基本勾勒了香港发展的大致轨迹。但同时我们仍能看到在若干领域内仍有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如对鸦片战争以后香港史的研究成果较多,而对此前香港的研究则明显较为缺乏;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和社会史等方面虽然均有研究,但在细化上如政治流变、工业发展状况、教育特色、语言演化、阶级分层变化等问题的研究还不十分充分。

澳门历史研究近年来也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相关研究表明,澳门在宋代以后开始有中国人居住,明中叶葡萄牙人入居于此。目前对于澳门的研究也大多集在中葡萄牙人入居澳门以后的历史研究。周景濂《中葡外交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和介子《葡萄牙侵占澳门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是较早研究澳门历史的两部专著。其研究重点集中在葡萄牙人东来后澳门的发展状况以及中葡之间产生的外交交涉脉络。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于澳门历史的研究逐渐繁荣,研究的领域和视角也有所拓展。戴裔煊《明史佛郎机传笺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黄鸿剑《澳门史》(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费成康《澳门四百年》(上海出版社1988年版)、张天泽《中葡早期通商史》(香港中华书局1988年版)、黄鸿钊《澳门史纲要》(福州出版社1991年版)、邓开颂、黄启臣《澳门港史资料汇编(1553-1986)》、黄启臣《澳门历史(自远古~1840年)》(澳门历史学会1995年版))等是著作方面的代表性成果。论文方面主要有张廷茂《澳门史葡文史料举要》(《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年第9期)和陆晓敏《澳门史上有关何亚八几则史料的辨析》(《学术研究》2008年第12期)等文。

由于研究对象以及史料的发掘等原因,对于澳门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澳门开埠后的四百年间的历史。从学者们的研究来看基本上厘清上述问题,但对于诸多问题学术界还未有定论。因此,对于澳门历史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而这一路径的开启则在于从葡文史料开始。当前澳门历史研究的主要材料来自于中文史料,对于原始葡文档案文献材料的利用仍显欠缺,其利用究竟相当巨大。实质上关于澳门研究的诸多问题和争论的解决也正有赖于此。

5.海南岛史地研究

海南岛史地研究是中国海洋疆域史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研究重点主要涉及海南岛地区行政建置的历史沿革和开发问题。通史性的研究成果较少。阎根齐、刘冬梅《海南社会发展史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是对海南地区从古代到近现代进行全景式研究的综合性著作之一。作者在梳理浩繁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海南地区的最新考古成果,对从“落笔洞人”到国际旅游岛的社会变迁进行了全方位式的展现,是迄今为止研究海南地区历史与文化的代表性学术成果之一。

闫广林编著的《海南历史文化(第3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历史时期海南地区的建置演变、地域文化传承、移民轨迹、域外海南等。研究所运用的方法和视角较为新颖和独到。唐玲玲、周伟民《海南史传与碑传汇纂》(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版)对研究海南史地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海南岛史地专题性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建置沿革一直是海南岛史地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由于历代王朝行政架构演变的复杂性,自汉在海南设立珠崖、儋耳二郡后,海南的建置沿革也呈现屡有变更的现象。谭其骧《自汉至唐海南岛历史政治地理》(《历史研究》1988年第5期)、杨武泉《西汉晚期至萧齐海南岛不在大陆王朝版图之外——与谭其骧先生商榷》(《历史研究》1990年第6期)、曾昭璇《先秦至隋海南省行政区划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2期)等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些成果对不同历史时期海南的行政建置和政治史进行了研究。

虽然历代王朝并未把对于海南地区的开发作为边疆经略的重点对象,但是其研究意义仍然值得关注。代表性成果有吴建新《海南古代开发史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国农史》1987年第3期)、纪宗安《古代移民和海南的早期开发》(《暨南学报》1990年第4期)、符玉川《海南古代移民与海南方言》(《海南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等文。

近年来海南区域文化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张朔人《明代海南文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是其中的代表性成果。张著是在研读海南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探考明代海南地区若干领域文化发展轨迹的一部系统性专著。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回溯了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海南纳入中国王朝政治体系以来文化演变的“王化”与自我“梗化”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历代王朝在治理海南地区的得失,其论点颇具有创新性。

三、结语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海洋疆域历史沿革的研究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学人们的优良学术传统和深厚的研究基础。既有的研究成果使中国海洋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诸多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了创新性成果。这些成果极大地推进了历史疆域的研究,丰富了历史疆域与边疆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但是,在我国海洋边疆历史沿革研究不断推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该领域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

第一,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深化。科学的理论体系是研究的起点和基础,由于长期以来海洋疆域研究的相对滞后和优秀的理论学术成果的匮乏,海洋边疆研究应有的学术体系尚未构建起来,这些因素对于深入研究海洋疆域问题将会形成一定的理论困境。

第二,既有研究缺少历史与现实的融会。历史与现实的参照是研究历史问题的价值取向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历史研究的根本目的。从海洋疆域研究的现状来看,诸多学术成果忽略了历史研究中应体现的现实关怀,导致研究成果缺乏应有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另外虽然有以现实问题研究为视角的成果,但多缺乏结合国家与海洋边疆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度探讨和必要的历史总结。

第三,专题性研究突出,系统性研究欠缺,区域研究成果突出,综合宏观性成果较少,而且研究成果未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历史疆域向国家领土转化的进程和规律。

第四,档案文献等史料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目前问世的研究成果对古地图和域外文献材料的运用相当有限,特别是地方志、舆图和海外文献的有效利用。这些因素的存在无疑限制了海洋疆域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疆域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尤其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且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古国而言,其疆域的沿革更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内涵。与陆地疆域相同,海洋疆域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并不是一个确指的地理空间,而是一个盈缩变化、张驰不一的区域。由于海洋本身的特殊性,海洋疆域的界定更加复杂和多变。直到国际海洋法对世界海域进行了法律上的划分,现代海疆才有了更加清晰的地理范畴。当然,由于世界海洋利益争夺的势头在明显加剧,中国现代海疆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因此,科学地总结历史时期中国海洋疆域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对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发展海洋事业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王学振)

A Review of Studies on the 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ina’s Marine Territory

LIU Jun-ke

(School of Humanities,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been regarded as a land civilization for a long time, but in fact it includes not only the broad and long land civilization but also the maritime civilization rich in connotations. Historically speaking,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territory involves not only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land territory but also that of marine territory. The study of the marine territory is conducive to exploiting the vision and perspective of territory studies and to comprehending the diversity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a’s territory. However, along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studies on the historic evolution of the marine frontier in our country have emerged some weak points. Firstly, the theoretical study should be furthered and deepened; secondly,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integrate history with reality in the current study; thirdly, there are many monographic studies but rather few systematic ones, with the study findings somewhat failing to reveal the process and rules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historical territories to state territories; and fourthly, historical data like archive documents have not been fully used. All these factors have surely prevented ocean territory studies from further improvement.

China’s marine territory; the status quo of research; existing problems; research directions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海洋疆域的形成与管理研究”(项目编号:15XZS005)

2016-05-08

刘俊珂(1970-),男,河南阳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海疆史研究。

K921

A

1674-5310(2016)-07-0107-07

猜你喜欢
疆域钓鱼岛海洋
拓展生活的疆域
保健医苑(2023年2期)2023-03-15 09:02:42
大中国之中国疆域
海洋的路
当代音乐(2018年4期)2018-05-14 06:47:13
试析辽朝的疆域观
西夏学(2017年1期)2017-10-24 05:32:28
爱的海洋
琴童(2017年7期)2017-07-31 18:33:48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小学科学(2017年5期)2017-05-26 18:25:53
中国疆域内所见的丝绸之路(Ⅱ)
痛惜被贼惦记的钓鱼岛
海峡姐妹(2015年10期)2015-02-27 15:13:25
钓鱼岛问题溯源
海洋世界(2012年9期)2012-01-18 10:52:34
每秒碰撞八亿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