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云飞扬 亡秦建汉邦
——江苏、安徽境内刘邦、韩信遗迹文化考察评述

2016-03-16 09:57:43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朱 枝 富

(江苏省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南京 210000)



风起云飞扬亡秦建汉邦
——江苏、安徽境内刘邦、韩信遗迹文化考察评述

朱 枝 富

(江苏省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南京 210000)

摘要:刘邦是江苏丰县人,在秦末汉初,上演了一台大戏,推翻了暴秦统治,又打败了霸王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当今所说的汉族、汉文化,就是从汉朝而来;韩信,是功盖当世的大将军,辅佐刘邦,成就了千秋伟业。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出了他们生龙活虎的性格和纵横开阔的事业。2015年11月19至21日,在江苏、安徽考察他们的故里和遗迹,主要是:丰县汉皇祖陵、沛县汉城景区、淮安韩侯故里。通过实际考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们,也深入理解了司马迁的《史记》,更为深入研究他们以及司马迁与《史记》增添了一些鲜活的素材和重要的史料。

关键词:汉皇祖陵;汉城景区;韩侯故里;遗迹文化;考察评述

秦汉之际,风起云涌,陈胜揭竿起义,首倡亡秦,天下响应,项羽于江东起兵,八千子弟渡江而西,投入到声势浩大的反秦运动中去;刘邦斩蛇起义,举为“沛公”,亦在反秦运动中大显身手;秦朝灭亡后,楚汉相争,韩信先投项羽,一事无成,后投刘邦,拜为大将,一路东征,所向披靡,无一败绩;刘邦打败项羽,一统天下,开创汉朝基业。

宋朝词人李清照用“生当作人杰”来称赞项羽,给予项羽至高无上的评价,可以说,项羽、刘邦、韩信,三人都是当之无愧的“人杰”。他们在秦末汉初搅动天下,风起云飞扬,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慷慨激昂的大戏!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出了他们生龙活虎的独特性格以及纵横开阔的千秋事业。

项羽、刘邦、韩信,三人都生长于江苏北部,他们的故里和遗迹绝大部分都在江苏。笔者考察项羽、刘邦、韩信三位“人杰”的故里和遗迹,以更加深入了解三位“人杰”,深入理解司马迁的《史记》,为深入研究三位“人杰”以及司马迁与《史记》增添一些鲜活的素材和生动的史料。

我们从2015年11月19日开始,到21日结束,考察了安徽境内的乌江霸王祠、灵璧虞姬园以及江苏境内的淮安韩侯故里、宿迁项王故里、沛县汉城景区、丰县汉皇祖陵、徐州项羽戏马台等7个景观,所见所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我们的深入思考。本文主要评述关于刘邦、韩信的历史文化遗迹。

一、千古龙兴地,赫赫汉祖陵

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很明确地说明刘邦是当时的沛郡丰邑人,也就是即今的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

我曾数次到徐州沛县,考察沛县纪念刘邦的景观,可一直就是没有机会去丰县,看一看刘邦故里。这次,终于有了这样的机会,探究刘邦故里,一睹千古龙兴地的真容。

21日上午,下着霏霏细雨,我们从沛县去丰县,45公里路程,11∶40来到丰县地界,看到一块高高耸立的大石碑,上面是著名书法家尉天池书写的“天下金刘寨”5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我们觉得,这就是到了刘邦的故里了。

说到“金刘寨”,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在战国时期,刘邦的上祖刘清为魏国的大夫,一直生活在大梁,即现今的河南省开封市,在秦始皇消灭魏国前,他预感到大势不好,将有灭顶之灾,就举家南迁,来到丰邑,在地荒人稀的赵镇落脚。“刘”字在古代是繁体字,由“卯”“金”“刀”三个字组成,刘清就改姓为金,叫金清,等到天下风平浪静的时候,再把姓氏改过来,仍然姓刘。他买了一片土地,形成了一个寨子,取名为“金刘寨”。前面的“金”字,是改姓后的姓;中间的“刘”字,是原来的姓。死后亦葬在这里,后人称为“汉皇林”。他的后代就生活在这里。

刘清的去世,也有一段传说。刘清迁居于丰邑,居宅门前不知何时长出了一棵梧桐树,几年工夫就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一天,狂风大作,天地变色,从天外飞来一只金凤凰,围着梧桐树盘旋三周后,就落在树上筑巢,栖息了一段时间后,又飞走了。不久,刘清也突然去世。刘家砍下这颗梧桐树做棺材,出殡那天,本来天气晴朗,忽然间天昏地暗,电闪雷鸣,下起了倾盆大雨,送葬队伍无法成行,在万般无奈下,只好将刘清的灵柩暂时停放在挖梧桐树后留下的大树坑中。雨过天晴后,人们再来抬棺时,发现棺材已然不见,而梧桐树坑却变成了一座巍然硕大的坟墓。当时竟有亿万只蚂蚁忙碌着向坟上添土。于是,刘家就把这里当作刘清的墓冢。当地人们则纷纷奔走相告,说这是“凤凰点穴,蚂蚁筑坟,将来必出贵人”。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是当不得真的。

丰县,是刘邦的祖居之地和生长之地,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刘邦对丰地却没有太多的感情,原因出在雍齿的反叛上。公元前208年,雍齿曾跟随刘邦起兵反秦,被委以重任。刘邦在丰邑打败秦军后,命令雍齿驻守。雍齿当时不太看得起刘邦,被魏人诱反后,遂背叛刘邦,为魏国据守丰邑,丰邑的百姓也帮助雍齿守城,刘邦率兵几次攻打,都没有打得下来,后来还是借了项梁的兵马,才把雍齿打跑了;再后来,刘邦的实力壮大了,雍齿再次归降刘邦,刘邦把他恨得牙痒痒,但因他立过许多战功,故没有杀他,但对丰邑一直怀有恨意。刘邦平叛后还乡,也是到了沛县,宣布免去沛县百姓的税赋,在沛县父老的劝说下,才免去了丰县的赋税,勉强到丰县住了3日,然后启程回京。这说明,刘邦的心胸也不是很开阔。

我们再向前走,就看到了一大片工地,似乎到了扫尾阶段,在公路边不远的地方横亘着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面有4个金黄色的大字,即“汉皇祖陵”,在一片空旷的田地上矗立着4个巨大的汉阙,显得十分高大、显目。这不是汉祖陵吗?我们就下车观看拍照,赞叹不已,觉得这景象阔大无比,真正是大手笔。

沿着汉阙再向前看,是一道宽阔而又漫长的黄色细石铺成的大道,前面隐隐约约有一个高大的建筑物,正在施工建设。我们想,这就是新建的汉皇祖陵的景观,我们要看的是埋葬刘清的汉皇祖陵。

按照导航的提示,还要沿着公路再向前走1.7公里。于是,我们再向前走,到了一条村路,拐进去,可越走越不对头,再向前走,就没有路了。我们就下车问村民,村民告诉我们,这条路原来是去汉祖陵的路,现在封了,要从东面的路进去。

于是,我们掉头,返回,又回到了“天下金刘寨”的地方,再拐过去,可是走了很远,还是到不了汉祖陵那个地方,再问一问迎面过来的村民,村民说,还是要从现在景区的大门进去。

我们又再折回去,回到了原先下车的“汉皇祖陵”的景区,来到汉阙前,可还是看不到原来祖陵的模样,就问管理人员,他们说要沿着这条新修的神道一直向前走,走到尽头,有一个侧门,可以进去。

这“神道”好远好远,一眼望不到尽头,这要走多长时间啊!也看到有些人向前走走,就回头了。而我们,是专门来看刘邦故里的,没有看到就走,怎么行呢?无论如何也要过去看一看。

这时候已经是12∶30了,我们沿着神道一边走,一边观看上面石刻的卧地画廊,有丰县地图、刘邦祖上、刘邦故事等,像古代的书简,向两边展开,倒也别出心裁,只是几乎平铺在地上,游人看起来不太方便,如果把后面高出地面一米,呈太阳能热水器的摆放格局,就更加美观和方便阅读了。不知道当时的设计者是如何考虑的。

我们读着刘邦的故事,评价刘邦的少年行为。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说:“(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意思是说,刘邦仁义而爱人,喜好施舍,性情豁达;平常有远大的抱负,不从事一般的生产劳动。在《楚元王世家》中还补充说:刘邦在少年时,大哥去世了,他常常呼朋唤友去大嫂家吃饭,大嫂非常讨厌他常常带着“狐朋狗友”过来,明明锅中有羹饭,就摆着脸,故意把锅刮得哗哗响,表示“羹尽”,没有吃的了。刘邦的三朋四友就离开了,刘邦感到蹊跷,就揭开大嫂的锅,什么都明白了,非常记恨大嫂,以至于后来广封诸侯,就是不封大嫂的儿子刘信为侯,在父亲的再三劝说下,才封了侯,取名为“羹颉侯”,也就是刮锅的侯,还是在羞辱当年大嫂的行为。这刘邦还真的有点不大度呢!

我们再回到刘邦的少年,后世评论者认为,刘邦是好逸恶劳,品行不好,甚至认为是流氓、无赖。其实,这是曲解了刘邦。说白了,刘邦和一般常人不一样。一般人是在“劳物”,通过劳动得到物质,而刘邦是在“劳人”,通过劳动得到人才。一般人是在劳力,而刘邦是在劳心,不过他自己并不是有意识地这样做,而是他的豁达、大度的性格使然。后来他的成就大业,与他少年时的这种行为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对于少年刘邦,我们千万不要低估他的作为。

神道尽头,是一个正在建筑的高大建筑物,气势非凡,我们走过去才知道,建造的是刘邦纪念馆和刘邦的青铜塑像,主体骨架已经搭好,就准备贴上青铜板了。

我们观览了一会儿,再向前走,就看到了一个“巨无霸”的下圆上方的高台,名为“大汉坛”,那气魄真是大,我们再一次被震撼了,感慨丰县能够有这样的大手笔。

再向前走,就到了汉皇祖陵的纪念园,可惜大门紧闭,因景点的施工建设而不对外开放,我们只能从大门的缝隙里向里观看,看到大殿前面有一尊汉白玉的刘邦塑像,有刘邦、刘秀、刘备的纪念石碑。整个纪念设施显得破旧,斑驳陆离,大门上有一个铜钱大的圆洞,我们同行的人似乎有了重大发现,据说,从这个洞向里拍,可以拍到刘邦的塑像。我们一看,果不其然,就着门洞拍起照来。

虽然,我们没有看到刘邦故里的纪念景观,但看到了正在修建,还没有正式对外开放的新景观,被深深地震撼了,都觉得不虚此行。将来景观正式开放,还要再来一睹壮阔景象!

二、还乡唱《大风》,魂魄犹思沛

沛县,是汉高祖刘邦起事发迹的地方,人们一谈到刘邦,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斩蛇起义,占领沛县,立为“沛公”,反秦抗暴。这次,我们有幸考察了沛县关于纪念刘邦的“汉城景区”,主要是歌风台、汉高祖原庙、汉城公园。

21日上午,天阴沉沉的,下着蒙蒙细雨,我们于8∶40从汉源酒店出发,10分钟就到了汉城景区,首先考察的是“歌风台”,即沛县博物馆,系统展示刘邦一生的事迹。我们听着导游的讲解,回味着刘邦在沛县最为轰动的事迹,一是举起反秦大旗,从沛县出发,融入推翻秦朝暴政的时代洪流中去;二是汉朝建立后,率军讨伐异姓王的叛乱,路经沛县,置酒沛宫,邀宴父老乡亲,留下了千古绝唱《大风歌》,歌风台就是纪念刘邦衣锦还乡之处。馆内珍藏着东汉蔡邕所书的大风歌碑,为中国书法珍品。

我们一边听着讲解,一边观看,想到刘邦在沛县的趣事。当年,山东的相命先生吕公与沛县县令要好,到他家中做客,沛中有头有脸的人物都来拍马屁,出钱祝贺。萧何是县令的属官,负责收礼、张罗,凡送礼不满千金的,就安排坐到堂下。这时候刘邦做了亭长,是个不起眼的小官,也来凑热闹。他平时就看不起这些官吏,于是进门时气宇轩昂,高喊“贺钱一万”,其实是两手空空,一个钱也没带。也就是说,他根本没有把县令和他的贵客当回事,只是来凑凑热闹,起起哄,抬抬杠。而吕公见了刘邦大为吃惊,赶快起身,到门口去迎接。要知道,刘邦的这份“空头贺礼”是一般官吏的10倍啊!吕公喜欢给人相面,看了刘邦的相貌,吃惊不小,非常敬重,把他领到堂上坐下。刘邦就趁机戏弄那些宾客,干脆旁若无人地坐到上座去,一点儿也不谦虚。酒喝得差不多了,吕公向刘邦递眼色,让他留下来。刘邦留下来后,吕公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给人相面,我相面的人多了去了,没有谁能比得上你的面相。你要好自为之!我有一个女儿,许配给你。”这吕公的女儿就是后来的吕后。

刘邦在沛县起义,也是非常有趣的。秦末,陈胜起义后,声势浩大,沛县令非常惊恐,也想扯旗造反,就听了萧何、曹参的意见,把逃亡在外的刘邦找回来,主持“大事”,后来又后悔了,要杀掉萧何、曹参,关闭城门,阻挡刘邦的起义队伍进城。情急之下,刘邦向城中喊话,城中百姓心动了,杀掉县令,开门迎接刘邦。萧何主持推选刘邦为县令,刘邦开始时再三推让,萧何就设了个圈套,叫抓阄确定,他在所有的阄上都写上刘邦的名字,叫刘邦先抓,刘邦抓到的阄上当然是自己,而后萧何把其他的阄都抓起来,毁掉,说是“天命所归”。刘邦心安理得地当了沛令,称为“沛公”。当然,刘邦对萧何的这种作弊行为也知晓,非常感激。刘邦对沛县是非常有感情的,以至于后来还乡,就直接到了沛县,而不是到生长他的丰县。

汉高祖原庙,紧挨着歌风台,但他们分属两个单位,歌风台属县文化局管理,免费开放;原庙属县旅游局管理,需要购买门票。所谓原庙,即本庙,源于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儿子刘盈继位,令都城长安建高祖庙,沛县将沛宫改建为高祖原庙,春秋祭祀。原庙的大殿称为“乐沛殿”,内有汉朝24位皇帝的塑像,分别为西汉12位,东汉12位。其中有所作为的大约只有五六位,西汉的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东汉的汉光武帝、汉成帝、汉章帝;也有不少的皇帝是娃娃、傀儡。

最后,我们参观汉城公园,里面最值得一看的,就是刘邦还乡的盛大场面的再现。当年那场景是何等威风!何等壮观!尤其是刘邦击筑,酒酣高唱大风歌,继而拔剑离座,边歌边舞,那是令人永生难忘的一幕。

刘邦回到沛县,非常动情,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刘邦在沛宫置备酒席,把沛郡老朋友和父老子弟都请来,一起纵情畅饮;挑选了沛中120个儿童,教他们唱歌;酒喝得正痛快时,刘邦自己击筑,唱起了自编的歌儿: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歌罢,让儿童们跟着学唱。还欣然起舞,情绪非常激动,心中略有感伤,老泪纵横,动情地对父老乡亲说:“远游的人儿总是思念着故乡。我虽然建都关中,但是将来死后我的魂魄还会喜欢和思念这里。我开始是以沛公的身份起兵讨伐暴逆,终于取得了天下,我把沛县作为汤沐邑,免除百姓的赋税徭役,世世代代不必纳税服役。”沛县父老乡亲天天快活饮酒,尽情欢宴,叙谈往事,取笑作乐。过了10多天,刘邦要走了,父老乡亲坚决要他多留几日。他说:“我的随从太多,你们供应不起。”于是离开沛县。沛县城里全空了,百姓都赶到城西来敬献牛、酒等礼物。刘邦又停下来,搭起帐篷,痛饮三天,然后启程。这是多么令人激动、难以忘怀的盛大场景啊!古往今来,有多少帝王能够得到家乡百姓的如此拥戴啊!

对于这样的盛大场面,元朝词人睢景臣作了一《高祖还乡》的套曲,读后却有令人哭笑不得的感觉。原文不太好读,大致的意思是:听说有个大人物要还乡了,社长挨家挨户地通知:“你们听好了,任何差使都不得借故推脱。”这些差使还真不寻常,一边要交纳草料,一边要安排劳役。有的说是车驾,有的说是銮舆,今天要回乡了。只见在喧闹的市集里,一伙稀奇古怪的男女胡乱地吹笛打鼓,好像在欢迎什么。一大队人马从村口进来,前头的人拿着几面旗子,怪威风的。那些旗子上的图案千奇百怪:有的在月形环中画着白兔;有的在红圈中画着鸟儿;有的画着一只公鸡在学跳舞;有的画着长着翅膀的狗;有的画着蛇缠在葫芦上,还有用红漆刷过的叉子,用银子镀过的斧头,连甜瓜苦瓜也镀了金。黄色丝绸做的伞,伞把是弯曲的。有几个漂亮女子穿着艳装,一样的打扮。那个大汉下车了,众人马上行礼,但他没有看在眼里。见乡亲们跪拜在地,他挪身用手虚虚地扶着。我抬头一看,差点把我气死了!这个人我认识,不就是刘三儿,以前是亭长,喜欢喝酒,还曾经和我一起割草喂牛,整地耕田。春天摘了我的桑叶,冬天借了我的米,不知借了有多少,一个子儿都不还。我琢磨着,刘三儿啊,是谁把你拉扯住,为什么平白无故地改了姓,换了名,叫什么汉高祖?

我们再看看刘邦的《大风歌》,歌词非常简单,意境却十分深远。是一首直抒胸臆、雄豪自放的诗歌,可谓是“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我倒是反复思考着《大风歌》的内涵,表达了刘邦什么样的心境?其实,在这其中充满着一种苍凉之感!后人曾经有诗咏怀,唐朝诗人胡曾的《沛宫》诗说:

汉高辛苦事干戈,帝业兴隆俊杰多。

犹恨四方无壮士,还乡悲唱《大风歌》。

宋朝诗人张方平的《汉兴歌风台》诗说:

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一曲《大风》词。

才如信越犹菹醢,安用思他猛士为?

元朝诗人张昱的《过歌风台》诗说:

酒酣起舞和儿歌,眼中尽是汉山河。

韩彭受诛黥布戮,且喜壮士今无多。

可见,刘邦的《大风歌》抒发了一种内心对国家尚不安定的担心和惆怅之情。

三、忍得胯下辱,三分有其一

韩信,是闻名久远的“汉初三杰”之一,故事流传久远,几乎是家喻户晓;故事和事迹形成的成语,也是琳琅满目,比比皆是。这次,我们有幸来到了“韩信故里”游览一番,看一看韩信的故里遗址景观。

20日上午,我们到达韩侯故里景区。远远望去,韩侯故里的大门非常气派,别有风味,呈“八”字形,据说是暗示着韩信为大将军时八面威风,也暗示着景区欢迎八方来客。大门上书“韩侯故里”四个鎏金大字,据说是国民党元老陈立夫99岁时书写,是他的封笔之作,非常珍贵。

导游告诉我们,这个景区是最近几年在韩信故里的原址上建立起来的,故址位于淮河南岸的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历史上淮河数次发大水,都被淹了,后来将故址景观迁移到淮安区,现在是在原址上建造而成。

据说,韩信原来是韩国的贵族少年,后来秦国灭掉韩国,韩信逃亡到楚国,辗转来到淮阴,父母双亡,好带刀剑,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于是发生了晨炊蓐食、淮水垂钓、漂母寄食、受辱胯下、千金还报等一系列故事。由这些故事,又形成了一系列的景观,记载着韩信少年时期的成长历史。

进了景区大门,便是一面“一饭千金”的石头照壁。这可能是富贵人家的传统做法,进了门便是照壁屏风,挡住里面,有财不外露的含义。但作为景区,一进大门,有照壁挡着,好像并不宽敞,缺少了一些什么,似乎是平淡无奇,友人王先生是长于策划和设计的,认为是缺少一尊韩信的高大威猛的大将军塑像,使得整个景区少了一点韩信精神的形象体现。这话可说到点子上,不知道园区的设计者是怎么考虑的。

景区的景点主要有:韩侯祠、胯下桥、韩信钓台、漂母岸、千金亭等。这些景点本身没有什么可看的,都是当今的人造景点,我们关注的是景点中所蕴含的精彩的历史文化内涵。

韩侯祠,是纪念韩信的主要景观,庙门开在后面,紧靠于韩信钓台,后门立柱的楹联是:

清淮水远,故城址渺,湖波风木若慨言桑海;

漂母陵高,胯下桥低,爱恨情仇皆烘托英雄。

祠内是韩信登坛拜将时的坐像,两侧上首为张良、刘邦、萧何;下首是灌婴、周勃、樊哙。坐像前抱柱上的楹联是:

钓城下,钻胯下,百战终成一垓下;

谈略高,论谋高,千秋不信几峰高。

且看经传史载,神机无愧奉兵仙;

休论韩是刘非,荣辱漫嗟随逝水。

正门两侧的楹联是:

仗剑辞淮市,桑梓留泓巨仁大义钦神鬼;

登坛将汉兵,中原逐鹿伟略奇谋烁古今。

这些对联高度概括了韩信的仁义品德、奇谋异策和赫赫战功。我们从正面看去,淮侯祠位于韩信湖南岸,背对湖水,背水列阵是兵家之忌,但这是韩信军事生涯的经典战例,寓意着韩信用兵出神入化。

胯下桥,记载的是韩信受辱胯下的故事。《史记》记载: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一个屠夫的儿子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胆子小得很。你有本事的话,敢用你的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无赖少年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引起一片哄笑声。韩信从无赖少年的胯下而过,这也许是一件寻常之事。韩信在当时岂是无赖少年的对手?打架,肯定是打不过的,还有什么办法?要么一剑过去,捅死那无赖少年,可是,杀人要偿命,不是把自己的小命也搭上去?他的命贱,可我要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呢!我的命比他值钱多了,这多划不来啊!无奈,韩信只有忍了,不过,他在心中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奋发有为。他的内心非常强大,因此,受此胯下之辱,仍然感到若无其事,神色自若。按常理,韩信发迹后,一定要报此大辱。君不见后来汉武帝时将军李广失势时受了霸陵尉的羞辱,后来重新启用,就把霸陵尉带到军中,立即杀之而后快。也许,这是常人的报复行为。而韩信不是常人,他采取的是以德报怨的方式,不仅不加责罚,还让那个无赖少年做了中尉的官,这让世人大为感慨,也让这个无赖少年感恩戴德,觉得韩信的心胸竟是如此宽广,远非一般人所能相比啊!据说,这个无赖少年也报答了韩信的不杀和重用之恩,当韩信被灭三族时,将他的小儿子秘密送到广西,改为“韦”姓,存活下来,开枝散叶。显然,韩信用他自己的行为为世人树立了一个榜样,就是要忍辱奋进,学会做人!

韩信钓台,是韩信饿着肚子垂钓的地方,他原本一个公子,又父母双亡,吃饭成了问题,就想着去钓鱼,可是,他什么也不会,能钓到鱼吗?钓不到,当然只能挨饿了。后来发迹了,这钓台也就有名了。新建的钓台上有两副对联,倒是耐人寻味。一副是:

千秋共钓,怀瑾握瑜双国士;

异代同逢,扶周兴汉两鱼竿。

对联中将韩信与周朝的开国谋臣姜太公对比,认为中国两大钓台就是姜太公钓台与韩信钓台,高度肯定韩信的开国功勋。另一副是:

力拔山,气盖世,因公束手;

歌大风,思猛士,为子伤神。

对联中将韩信与项羽和刘邦对比,项羽身大力不亏,在巨鹿之战、彭城之战中是何等的威猛,触之者亡,挡之者死,简直是不可一世,可是,遇到韩信,却连连败北,以至于兵败垓下、乌江自杀,韩信之功绩如何?刘邦,是因为韩信死心塌地地为他效劳,才打败了项羽,而刘邦除掉韩信,到哪儿再去找这样的人才来守卫疆土?刘邦想到这里,不禁黯然神伤啊!

钓台的对岸,就是漂母岸。一个洗衣的漂母看到韩信天天挨饿,就带一点饭给他,一连数十天都是如此,韩信感动了,说:“我将来发迹了,要重重地报答您。”而漂母却为此大怒,说:“我还指望你报答吗?我是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啊!”漂母的无私大爱,后人称为是中国三大母爱之一,与岳母、孟母并称。孟母三迁为了儿子学业有成;岳母刺字嘱告儿子精忠报国;而漂母施饭是将母爱授予一个无亲无故的受饿少年,还施恩不图报,不是更伟大吗!历代诗人留下了很多的诗歌,有的认为漂母给韩信饭食时,已知他将来一定有所作为,如清朝诗人刘子壮的《漂母祠》诗说:

淮阴未遇时,穷坐钓江滨。

却笑萧丞相,先输一妇人。

其实,如上所说,漂母仅仅是可怜韩信而已,并不曾想到韩信将来能够如此发迹,也不曾想到将来韩信能够报答他。不然的话,这漂母也是势利之人啊!

再后面就是千金亭了。漂母的行为,对于韩信来说,让他非常感动,他始终铭记在心,在心中不止一次地发誓,将来一旦发迹,一定要报此大恩。当然,这也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求得心安,以表达他的知恩必报的仁者情怀。韩信当上了楚王,回到家乡,就以千金相报,被称为“一饭千金”。后人建亭以纪念。一饭与千金,虽然在价值上极不相称,但在韩信看来,一饭重于千金,在得志的时候,千金根本不算什么;而在贫困潦倒的时候,一饭却有救命之恩。在世人看来,韩信知恩图报,是君子所为。漂母饭饿儿,韩信千金报,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我们一边观看,一边思考,韩信先投奔项羽,为什么无所知名,一事无成?后来投奔刘邦,拜为大将,为什么能够才华显露,出关东征,一路势如破竹,无坚不摧,其杰出的军事才能是从哪儿来的?韩信后来究竟有没有谋反,被刘邦夷灭三族,是冤还是不冤?这三个问题,可以说是对韩信作出确当评价的致命问题。

首先,韩信投奔项羽,也有几年时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只做了看守殿门的小官。这有双方面的原因,一是项羽太过勇武,太重视武略而不注重文韬,因而任何人都不在他的话下,而韩信在这方面是不能与之相比的,怎么可能得到他的青睐?而在韩信本身,有着“士为知己者用”的侠士情怀,不愿意在刚愎自用的项羽面前降低人格去表露自己,再加之他没有项羽那种勇武,怎么可能被项羽看重和重用呢?

其次,韩信投奔刘邦,被拜为大将军后,好像才能从天而降,有若神助,这是为何?原来,韩信是韩国贵族之后,身上具有一种将军的“天生因子”,好带刀剑,就是这种才华的外露;在韩国被秦国灭亡前,受过很好的军事教育,具有一定的基本功,只是韩国灭亡后流落外乡才落魄而已。韩信故里的导游说,韩信曾经得到秦朝上卿甘罗的指导,可能是一种传说,而韩信学过孙子兵法,则是在《史记》中有迹可循的。因此,尽管韩信在拜为大将前一事无成,但他的军事才能是不能否认的。当他一旦有了用武之地,才能就立显出来。

再次,刘邦建国,封韩信为淮阴侯,韩信是否谋反。其实,讨论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问题的实质不是韩信谋不谋反,而是刘邦让他存不存在下去。说韩信没有谋反,可能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他处于那样的境地,心中能无怨吗?即使是无谋反之实,也肯定有谋反之心,也暴露了一些蛛丝马迹,当然,还不至于定为谋反罪,不至于被杀头。而刘邦杀掉韩信,是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杀掉韩信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在于韩信是否谋反。刘邦也知道自己活不多长了,他不可能把韩信这个“烫手山芋”留给儿子去处理,而要在他在世时把韩信做掉,以免留下后患。再说,韩信在军事上是盖世无双,在政治上却是弱智,一贯处事非常高调,让人十分不爽。他已经成为阶下囚了,在与刘邦讨论带兵打仗时,一点儿也不谦虚,还认为自己是“多多益善”,在气势上压住刘邦,使刘邦暗下了除掉他的决心;他羞与周勃、灌婴为伍,有时还在言语上流露出来,这可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所应当有的行为。因此,韩信的被杀,是刘邦巩固政权的需要,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最后,我们来到了与“韩侯故里”相隔不远的漂母墓。墓冢很大,建得也很有气派。相传后来韩信衣锦还乡时,以千金相报,可漂母已经不在了,为了感怀那份恩德,韩信命部下40万将士每人捧一捧土积而成冢。当时有数十丈高,因漂母之恩重于泰山,故韩信称之为“泰山”。据说此冢的土有别于当地沙土,为黏性,附近村民纷纷取土筑墙盖房,后来予以禁止。此墓是在原来的墓地上重建而成。清朝诗人王继藻的《漂母饭信》诗说:

一饭寻常事,当时岂意中。

千金不受报,万古仰高风。

岂屑计恩小,唯怜泣路穷。

因知闺阁里,早已识英雄。

对漂母高度称赞,只是“早已识英雄”有些拔高了。

【责任编辑梁红仙】

Review of Cultural Studies on Liu Bang and Han Xin’s Historical Sites in Jiangsu and Anhui Provinces

ZHU Zhi-fu

(Jiangsu Industrial Overseas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Society, Nanjing 210000, China)

Abstracts: Liu Bang, born in Feng County of Jiangsu province, staged a great play to overthrow the Qin dynasty and overall defeat Xiang Yu, and then founded the Han dynasty, hence, the Han nationality and the culture of Han nationality is from the Han dynasty. Han Xin as the great general helped Liu to achieve the great deeds. In Historical Records Sima Qian wrote their vivid nature and the great deeds. On 19-21 November 2015, I made the cultural studies in their hometowns and historical sites in Jiangsu and Anhui provinces. Mainly there are ancestors’ tombs of Emperor Gaozu of Han dynasty in Feng county, Hancheng sceneries in Feng County and Han Xin’s hometown in Huaian County. The studies furthe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wo great figures, and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Sima Qian’s Historical Records, which add the live sources and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materials to further study Sima and Historical Records.

Key words:ancestors’ tombs of Emperor Gaozu of Han dynasty; Hancheng sceneries; Han Xin’s hometown; culture of historical site; review of studies

作者简介:朱枝富(1955—),男,江苏东台人,江苏省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收稿日期:2016-01-06

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09-0056-07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