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平
专栏:监管改革
专栏导语
刘亚平*
游走在政府与市场的钢丝绳上的政府监管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所在,面对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国内经济增速下行的复杂形势,政府监管的力度及方式更是受到极大的拷问。对老百姓的交通出行与饮食安全的监管,更因为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受到更多的关注:每个人都以各种不同方式、带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卷入其中,这使得政府的任何介入都不可避免地饱受争议,聚光灯下游走钢丝绳需要更多的耐力和勇气。本专栏的两篇文章分别关注当前最为火热的两大议题——互联网“专车”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一篇从监管政策出台前后的话语争议所承载的特定意义角度切入,另一篇则通过严谨的定量分析探讨2013年新一轮食药监改革在地方推行差异的原因;两篇文章研究方法与风格各异,却都独辟蹊径,为我们更清晰地了解新经济形势下政府监管的挑战提供了不同的切入点,充分展示了政府在面对新经济形势的自我调适及其遭遇的种种困境。
张海柱的文章《话语联盟、意义竞争与政策制定——以互联网“专车”论争与监管政策为例》详细梳理了围绕“互联网‘专车’”的各种论争,文章认为,针对“专车”现象本身展开的第一阶段的论争主要有“合法性话语之争”“权益话语之争”“资源配置话语之争”“改革话语之争”“交通话语之争”,实质上是“政府管制”与“自由市场”两个话语联盟之间的竞争,由于两个联盟在影响政策制定上的制度地位和权力资源极不对称,从而影响了政策话语意义竞争的结果。第二个阶段的论争则更多围绕交通部发布的监管政策展开,出现了“行业属性话语之争”“资源配置话语之争”“安全话语之争”,尽管最终的政策仍以行政许可方式设置准入门槛,但是,“自由市场”的话语联盟所展示出来的活力与影响力令人侧目。正如作者所言,他的研究并非致力于揭示决策场域中的“黑箱”运作,而是考察话语场域中不同行动者对于特定政策议题的讨论及其对政策制定所提供的知识、论证、合理性等资源,从而提供了一种解释政策制定过程的新视角。这是普通人的视角,读来让人感觉亲切、熟悉,就是身边的事情,就是自己的生活,从而拉近了“高傲”的学术研究与普通人的距离。
刘鹏等的文章《央地关系与政府机构改革——基于中国地级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改革进度的实证研究》以地级行政单位作为分析单位,探讨2013年全国食药监体制改革在地方的执行偏差,以改革是否按照既定时间即2013年9月完成为因变量,以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市场规模、负面事件、民族因素、历史改革、资源投入、政策扩散、省级压力作为自变量,控制城市级别和城市所在区域这两个变量的情况下,利用公开的普查数据、相关行业统计年鉴、公报、已公开的“三定”方案及相关的政府文件进行回归分析后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负面事件、民族因素、历史影响、政策扩散和省级压力对改革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提出我国当前的央地关系从行政体制上来说依旧是中央牢牢把握地方发展的主动权,地方政府的偏好会影响到本级政府对中央政策的执行,政府机构的行为尽管受到历史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但归根结底都是自己理性选择的产物。相信他们的研究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偏差,从而为中央的政策出台提供更多的参考。
*刘亚平,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