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民动员论析

2016-03-16 01:03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动员根据地

李 铁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民动员论析

李 铁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大乡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社会动员,积累了丰富的农民动员经验。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农民群众的有效组织、利益保障、宣传教育和乡村统战,构筑起对农民开展有效动员的前提、基础、依托和支撑,不仅最大限度动员了乡村社会的抗战力量,实现了对农民的有效发动,而且改变了中国农民几千年来政治冷漠和一盘散沙的状态,整合了农村基层,为此后的乡村彻底变革奠定了历史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民;动员

社会动员作为政党的基本职能,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各政党的政策与行动中都得到了相应体现。当时,无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或其他各民主党派团体,都通过各种方式调动自身所代表的民众进行了抗战动员和救亡工作,为中华民族抗战胜利做出了应有贡献。而其中,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阶层,尤其是在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中所进行的深入、广泛的社会动员,使日本帝国主义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华民族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农民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长期处于一盘散沙状态,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政治冷漠惯性和远离政治的信条,那么,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抗战时期成功实现对中国传统乡村的社会动员就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对此,本文从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有效组织、利益保障、宣传教育和乡村统战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以丰富相关研究成果。

1 有效组织:农民群众动员的前提

毛泽东曾指出:“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1]512“民众如果没有组织,是不能表现其抗日力量的。”[1]422因此,有效组织农民不仅是凝聚抗日力量的必要手段,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环境下动员农民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正是认识到了组织农民的重要性及其对抗战动员的前提意义,才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以至后来的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初期都将组织农民作为其农村工作的重要环节。“党组织介入社会的最好方式就是彻底回到社会。”[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有效组织主要表现在党的农村纵向组织网络和农民横向组织网络对乡村的覆盖与整合,及其对乡村绝大多数农民的组织和吸收。其中,中国共产党自身在乡村的组织网络主要是党的支部和小组,群众组织则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各个方面,工、农、青、妇、儿童等各个群体,当时典型的农民组织有农民合作社、互助组、妇联、青救会、儿童团、识字组、自卫队等,这些组织在中国共产党农村支部的领导下组织、动员群众,使中共影响渗透到各个根据地以及非根据地的广大地区,使中共党员成为当地社会动员的核心力量,不仅将一盘散沙的乡村农民都吸纳进各种不同组织,整合了农村社会,也使整个抗战时期的社会动员具备了极强的扩张能力,即迅速、有效地将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策、主张传达到乡村各个阶层和群体当中,及时解释、宣传中共抗战政策和策略,使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无论是经济动员、政治动员还是军事动员都达到了近代以来所有政党无法企及的高度,取得了农民动员的巨大成效。

2 利益保障:农民群众动员的基础

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82因此,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乡村社会的动员,以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基础,十分注重“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4]467,时刻关注农民经济生活,保障农民的各项权益。首先,从政策层面看,当时,中共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在根据地和解放区改变了土地革命时期打击地主、富农的政策,实行“双减双交”政策,一方面承认并保证地主的人权、地权和财权,以联合地主、富农共同抗日;另一方面,从农民自身利益出发,以“减租减息”保障农民利益,提高其生活水平和质量,并通过税制改革,减少各类苛捐杂税,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收入,争取农民支持,增强其抗战积极性,提高社会动员成效;同时,中共还实行“精兵简政”政策,精简军队及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在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极大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支持抗战的内在动力。其次,从实践层面看,抗战时期,中共在根据地的广大乡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发动了改造二流子、妇女参加生产等运动,不仅最大限度调动了乡村参加生产劳动的人口数量,开辟了大量荒地,提高了军队、党政机关及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根本上保障了群众利益,还改造了乡村社会风气、改变了农民群众面貌,极大增强了人们抗战到底的决心和胜利信心,提升了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民族意识,并树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乡村社会的权威地位,为农民群众的抗战动员提供了坚实基础。

3 宣传教育:农民群众动员的依托

思想观念是人们外在行为表现的深层决定因素。有效组织农民和保障农民权益只是动员农民的前提和基础,但仅仅从这两个方面努力并不能使农民广泛深入地动员起来,还需要依托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即从思想意识、心理情感上改造农民才能实现农民动员的预期目标。因此,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当时农民群众普遍存在的文化知识水平极为低下的状况,为改变乡村社会风貌,也为更好地动员农民,在乡村开展了广泛而持久的宣传、教育运动,如冬学运动、社会教育运动、新秧歌运动等。具体而言,一方面,中共在广大根据地和受中共影响的非根据地开展了大规模的识字教育运动。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抗战宣传和动员成效,因此,中共在社会动员过程中,针对农村文化教育十分落后的状况和生产劳动实际,在开展正规教育培养农民干部的同时,创造了识字组、冬学、夜校、读报组等各种群众教育、识字形式,并在1942年后将陕甘宁边区的识字运动发展为大规模的社会教育运动。在此过程中,农民群众通过参加识字组、冬学、夜校等,在生产劳动的间隙或农闲时随时学习汉字、珠算等实用知识,也在冬学、夜校、读报组中随时沟通、交流生产、生活经验,了解抗战形势,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并在学习和读报中认清日本帝国主义的本质,提高发展生产、支援抗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中共还在广大根据地和非根据地开展了生动多样的文艺宣传活动。“宣传是民众动员的先导”[5],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群众的宣传“不是将政治纲领背给老百姓听”,而是“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把战争的宣传变成经常的运动”[1]481,使抗战动员融入各种文化娱乐生活和艺术活动当中。当时,中共在根据地和根据地以外有党组织活动的地区都极为重视宣传工作的开展。在延安,学术团体就有30多个,延安的艺术家们创作的救亡歌曲就达到3000多首;同时,在陕甘宁边区和其他解放区及根据地以外地区都出版有各种抗战宣传的报纸、刊物,如陕甘宁边区的《解放》《新中华报》《边区群众报》《中国妇女》《中国文化》等,陕西国统区的《西北》等,这些报刊上都刊登有反映抗战形势、日本帝国主义暴行的新闻和照片,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此外,最为群众所喜爱的就是在原有传统文艺基础上改编的秧歌剧、快板书、信天游,及利用传统形式创作的连环画、木刻画等,尤其是中共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开展的新秧歌运动,更是文化艺术服务于民众、服务于抗战、服务于生活的生动写照。正是这些生动、多样的宣传,使抗战时期的乡村动员具有了更为深入人心的效果,使人民群众在愉悦身心的同时,改变了思想观念和心理情感倾向,在潜移默化中大大激发了农民发展生产、支持抗战的热情,为中国共产党的农民动员提供了重要依托,提升了农民动员成效。

4 乡村统战:农民群众动员的支撑

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决定性因素,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有效开展乡村动员的重要支撑。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乡村治理模式是“皇权不下县”,这种模式使中国乡村一直延续着乡绅治理的传统,也使以乡绅为代表的农村上层在未经土改的乡村社会有着特殊的权威。同时,国民党统治时也注重在乡村的统治,建立了保甲制度,使以保甲长为代表的乡村政治上层也具有其特殊地位。此外,包括农村小学教师、乡村退伍军人等在内的乡村上层对普通农民的思想和行动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和导向作用。因此,中国共产党在乡村社会动员中对乡村上层统战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是其农民动员成功的关键。在根据地,乡村上层的统战工作较国统区容易,主要是调整好地主、富农与农民的利益关系,既保证地主、乡绅的适当利益,又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对此,中共的“双减双交”政策和“三三制”取得了重大成效。在这一政策下,很多土地革命中逃离的地主、豪绅都回到家乡,与中共进行了有效合作,并在中共的乡村动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根据地以外的国统区,“随着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成立,中共的局部执政环境得到很大改观”,“但由于这些地方没有经历深刻的革命运动洗礼,国共之间的摩擦斗争又在所难免,加之国民党基层政权的腐败,极易降低抗战动员的实效,这就给中共的群众工作和动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策略方法上的要求,即必须从能够争取的乡村上层入手,逐步纠正抗战动员中的问题,为实现全民抗战做好基础工作”[6]。这样,中共在根据地以外的国统区,通过乡村上层统战的有效开展,在“合法半合法”状态下不仅发动了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和支援抗战,更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展了大批党员,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壮大。

5 结语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农民的有效组织、利益保障、宣传教育及乡村统战,构筑起了农民动员的前提、基础、依托和支撑,不仅最大限度调动了农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支援抗战,还为中共积累了丰富的农民动员经验,改变了中国农村和农民几千年来的落后面貌,使中国农村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前进了一步。首先,中国共产党的乡村动员为抗日战争胜利准备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毛泽东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1]509,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1]469。因此,在战争中,谁掌握了群众谁就会取得最后的胜利。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之所以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凶猛进攻下,能够最终取得胜利,其根源恰恰在于中国共产党号召并推动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动员了中华民族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使日本帝国主义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其次,抗战时期的乡村动员为中共积累了丰富的民众动员经验。抗日战争时期,为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战,中国共产党不仅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积极争取民主党派的支持和参与,更在中国广大农村,无论是根据地、国统区还是沦陷区,开展了极为有效的农民动员,在当时极为复杂的生存条件和政治生态下,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群众的实际情况和觉悟程度,采取了不同的动员策略,并在成功和失败中总结乡村动员的经验、教训,为后来解放战争以至新中国初期的农民动员、土地改革以及社会主义改造都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依据。再次,抗战时期的乡村动员,改变了乡村社会和农民群众风貌,推动了动员地区的近代化进程。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知识文化水平极为低下的农民进行了广泛的社会教育和抗战宣传工作,不仅迅速提高了中国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在民主实践和抗战动员中锻炼了民众,培养了大批的民运干部,而且,在对民众的宣传中,还激发了农民的民族意识、国家观念,改变了乡村民众的政治素养和精神面貌。同时,中共在根据地乡村的抗战动员,还改变了中国农村几千年来的基层结构、阶级关系,使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劳动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涤荡了旧中国乡村封建落后的习俗、风气,尽管在国统区和沦陷区的乡村动员不可能像根据地那样全面彻底,但也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农民的国家、民族观念和抗战意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乡村社会的阶级关系,推动着乡村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责任编辑杨文忠)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何金凤,王晓荣.农村党组织治理能力提升与基层政治生态优化[J].理论学刊,2016(3):42-47.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宋炜.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动员的模式和机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5(5):67-71.

[6] 王晓荣,何金凤.抗战初期中共对陕甘宁边区外围国统区乡村上层的社会动员——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J].中共党史研究,2015(6):56-67.

2016-06-28

李铁(1971―),女,陕西渭南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党史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K269

A

1008–2093(2016)05–0059–03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动员根据地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国防动员歌
音乐迪斯尼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论抗战时期中美空军联合作战
抗美援朝战争动员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