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 桓(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苏州国际教育园影响力提升思考
□文/刘桓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提要]以提升职教园区社会影响力为初衷,对职教园区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进行探讨,然后在前述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对职教园区的社会影响力进行现状分析,通过调研论证,明确制约职教园区的深层次原因,并分析相应的发展机遇。
职教园区;社会影响力;经济发展
原标题:地方经济发展对苏州国际教育园影响力提升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收录日期:2016年9月9日
苏州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已成为长三角经济腾飞的焦点,国际国内地位显著。产学合作在苏州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中发挥着功不可没的作用,特别是高职教育产学合作为苏州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保障人力资源动态需求平衡。
苏州国际教育园是市委、市政府为适应苏州经济社会和人才发展的需要、提升苏州综合实力、强化城市功能而确立的重要实事工程。但是,与苏州经济的高速发展比起来,国际教育园区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园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度不够,园区高校在整体意识、抱团发展的意识不强,教育园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度不深。如何破解国际教育园区这一发展障碍,如何实现苏州国际教育园成为全国一流的示范性职业教育园区,需要紧扣转型发展这一主题,以提升国际教育园社会影响力为目标,在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上求突破,在增强服务区域发展能力上求突破,在打造教育园国际化品牌上求突破,发现提升国际教育园影响力的机遇与挑战,明确下一步发展的方向。
(一)苏州国际教育园所处地方经济背景概况。苏州国际教育园位于长三角中心城市——苏州,在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地域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在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突出的增长极,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格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在不断演进,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群、世界第六大经济区域,在全国及世界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令人瞩目。
在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逐步建成以上海一级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副中心城市为支撑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城镇体系”,对上海的中心地位给予了毋庸置疑的肯定,而将苏州等五个城市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副中心”位置。苏州提出要构建长三角“最重要”的副中心城市。各个城市在调整自身定位的同时,都在着力打造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苏州全市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4万亿元,开放创新成效显著,经济与社会发展促使苏州城市地位大幅度提升,在国内外有相当的影响力。
(二)苏州国际教育园发展现状。苏州市委、市政府为适应经济社会和人才发展的需要、提升苏州综合实力、强化城市功能于2002年提出建设苏州国际教育园,建设初期定位是: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实行开放式办学、资源共享的教育实验区;与国际融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示范区;融现代教育与山水人文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区。教育园规划面积10.66平方公里,教育园总投资近74亿元,总建筑面积255.40万平方米,跨越吴中经济开发区和苏州高新区两大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目前,苏州国际教育园入驻院校14所,在校师生10万余人。其中本科高校2所、高职院校7所(含五年制高职校2所)、普通学校2所、中职学校2所、培训机构1所。基本涵盖了研究生、本科、专科、中专、普通教育和成人培训的多种办学层次和类型,呈现出职业教育为主、多种类型教育共同发展的特点,以及政府、行业、社会力量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较为齐全,基本满足了园内师生的日常生活需求。此外,还分别建有配套的教工住宅、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园区的大型图书馆和体育中心,是师生学习和生活的共享平台。
为了加强教育园的管理与服务,苏州市委市政府于2004年正式成立苏州国际教育园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教育园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协调、监管工作。2007年,市政府决定对教育园实行属地化管理,由苏州吴中区和高新区接手管理,负责所在区域的社区规划、建设、管理,公共设施的日常维护与管理以及行政执法。
(三)苏州国际教育园社会影响力现状
1、苏州国际教育园在古城西南城市化推进中的影响。在教育园建设的推动下,周边区域快速发展,吴中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吴中越溪城市副中心提前建成。横塘街道落后面貌彻底改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生活配套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
2、苏州国际教育园在苏州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方面的影响。目前,教育园拥有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1所,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3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3所。10年间,实施高等教育的院校(含本科和专科)招生规模平均增加了2~3倍,招生专业达到295个,基本覆盖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所有行业,建有100多个骨干、品牌、重点和特色专业,累计培养毕业生16.76万人,学生当年就业率达98%以上。产学研成果达1,047项,市科研项目达166项,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承担的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达40多项,对苏州经济发展方面和经济总量提升在人才与智力需求方面做出了很好的保障和支持。
3、苏州国际教育园有力地扩大了苏州教育的影响。建园以来,已累计接待中央、部省、各地党政领导和中外教育参观考察团队200多批次、3,000余人次。各级技能竞赛活动中,共获得国家级奖项328项、省级2,442项、市级1,007项。国际交流合作日趋活跃,先后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等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00多个,参与学习交流的师生达4,000多人。市区职业教育的布局调整与教育园的建设同步启动、同步实施。教育园的建设为有效开展市区职业学校合并重组创造了先决条件,搭建了重要平台,有力地带动了市区职业教育布局调整。
(一)与苏州城市地位相比影响力还需提高。苏州作为全省经济发展总量第一名、全省外向型经济最具活力城市和实现“两个率先”先行军的省辖市地位,承担着探索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先行军作用,这必然要求教育园不仅要成为苏南、全省具有引领作用的职教园,而且要成为国家级示范职教园。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地位要求教育园发展必须成为国内一流的职教园,省内外高职园区和科教城的激烈竞争给教育园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目前,教育园的发展现状不仅与本市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具有较大差距,而且也落后于省内的常州科教城以及省外的宁波高教园区等。
(二)与区域发展的配合度不够。高新区未来规划要打造成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湖光山色秀美和适合创业的湖滨区域;吴中区将重点发展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提升现代城市服务功能;上方山石湖生态园将建成集文化休闲游乐、绿色旅游观光、生态科普教育于一体的自然生态文化活动中心,这些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景区环境的发展都要求教育园能在人才、科技和文化方面配合发展,相互支撑。目前,苏州国际教育园区在与区域的联动发展中还没有准确定位,没能达到适应区域发展的新要求。
(三)苏州国际教育园区整体集聚性不强。不可否认,目前一些高教园区积极探索,使得学校之间的封闭状态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已实现了部分资源的共享,但高教园区整体功能的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现实情况看,园区内的各个学校目前依然是各自为政,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办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行业、企业、各级教育部门多头分散管理,分别计划、分别调整、重复办学,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很可能出现结构失调、超减失衡、资源不足或浪费等问题。在政府干预系统中,缺少能够协调各部门的统筹机构和统一领导,政策调控的力度又不够,相互推卸或互不来往的情况很多,在课题组调查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校出现政策和行动不一致、不衔接的情况。主要原因来自于学校管理归口不一,管理体制没有统一。各学校所属上级部门不同,如部分学校属于省教育厅,而一路之隔的学校却属于省卫生厅或市教育局等,即使是教育园整体也分成南区和北区,在属地化管理后南区属于吴中区分管,而北区属于高新区分管,这种不统一、分散状造成管理体制不顺、管理部门多头等问题。
(四)苏州国际教育园区内部共享耦合性较弱。从调查结果来看,国际教育园14所学校之间深层次的相互协作、教育资源的相互利用和优化组合的局面尚未形成,因此教育园区内各学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都没有突破性地提高,教育园的整体影响力也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因此,需要园区内的各个学校以系统科学理论做指导,尽快转变片面的、孤立的、封闭的办学旧理念,树立全面的、联系的、开放的新理念,充分利用高教园区这个有机系统,加强校际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发挥高教园区的整体功能,促进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园自身存在的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国际品牌不够响亮、产教结合不够紧密、开放共享不够深入等重大问题,直接影响了教育园的社会影响力的提高。
从宏观角度来看,目前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并且随着《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出台以及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实践,都为教育园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在国家和省的支持下,苏州市相继成为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这为教育园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正在建设中的苏南现代化示范区鼓励“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中等教育协调发展”等利好政策导向,为教育园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机。同时,苏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为教育园各类人才培养提供了强大的需求支撑。
苏州国际教育园地处苏州“西育太湖”战略的核心区域和重要节点,跨越吴中区、高新区两大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与上方山石湖生态园紧紧相连,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必然促使教育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苏州地方经济发展离不开苏州国际教育园在人才、科研、城市发展多方面的支撑,反过来地方经济的发展又推动着苏州国际教育园在人才培育等方面的影响力提升,也带来相应的机遇与挑战。苏州国际教育园区有着集群发展的地缘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提升其社会影响力来匹配苏州经济发展,满足未来苏州城市规模发展和社会对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对未来破解苏州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相匹配的现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黄衡.高职园区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研究——以常州科教城为例[D].苏州大学,2012.
[2]王珂.常德市教育文化科技园区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2013.
[3]刘桓.职业教育集聚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探析[J].商业经济,2015.11.
2014年江苏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职教园区社会影响力提升研究——以苏州国际教育园为例”(项目编号:2014SJD578);2014年度苏州市社会科学应用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LX084)阶段性成果;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G5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