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运海
汉江流域湖北段特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朱运海
(湖北文理学院 管理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在梳理相关政策和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汉江流域湖北段的神农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古城池文化、水利文化和首义文化8大文化具有比较优势和旅游开发价值. 为了更好开发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振兴湖北旅游产业发展,应确立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抢抓国家和湖北省产业政策及汉江综合开发的机遇,坚持以汉江为发展轴、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重点景区为抓手的“点轴发展”战略. 同时,处理好开发与保护、文化无形性与旅游有形展示、资源赋存与创意策划、资源一体化与地域割裂开发之间的关系.
汉江流域;湖北;特色文化;旅游开发
汉江是黄河和长江之间的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常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江河淮汉”. 汉江干流全长1 577km,流经陕西和湖北两省,丹江口以上为上游(长约925 km),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长约270 km),钟祥至汉口为下游(长约382 km). 其中上游的一部分和中游、下游均在湖北境内. 湖北境内的汉江有三座支点城市,分别是上游的十堰,中游的襄阳,下游的武汉. 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保护的生态约束机制和该区域内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使得汉江流域湖北段发展文化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现实必然性.
2008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大战略构想. 这一战略构想的提出与实施,对进一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构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和加快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1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中的第十一条提出了“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带的要求,表明鄂西圈的发展已上升成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
汉江作为我国仅有的一条南北走向、连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重要河流,文化积淀丰富. 文化史研究表明,在不同历史时期,汉江流域是联系中国南北与东西的纽带,是南北文化交汇和转换的轴心,是古楚国和汉王朝的发祥地,是中国农耕文化、道家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的发源地,三国文化的中心区[1]. 汉江中游地区聚集了湖北和鄂西圈的近1/4和1/2的高品质旅游资源:世界遗产(武当山、明显陵)、联合国的 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神农架)、国家自然保护区(郧县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神农架)、国家森林公园(共有10个)、国家风景名胜区(武汉东湖、武当山、大洪山、古隆中)、国家地质公园(郧县青龙山、神农架、武汉木兰山等)、国家水利风景区(京山惠亭湖、南漳三道河、丹江口、武汉江滩等)、历史文化名城(5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处). 在重点景区建设方面,鄂西圈10大核心景区中,有3个(武当山—太极湖景区、明显陵—漳河景区、襄阳古隆中—鱼梁洲景区)处于汉江流域.
根据湖北段汉江沿岸各地文化旅游发展现状、汉江流域文化考古相关资料和《湖北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三个纲领性文件中关于文化资源的界定,可以认为汉江流域湖北段具有重要影响力和旅游开发价值的特色文化资源主要有神农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古城池文化、水利文化、首义文化8大文化. 这8大文化资源都具有不同空间上的同一文化类型的历史延续性和同一空间内不同文化类型的共存性特征.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竣工,汉江流域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和水源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 目前,该流域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如何实现流域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的三赢. 比较切实可行的一个办法就是以十堰、襄阳、随州、荆州、荆门、武汉等城市为重点,以汉水中游的襄阳为核心和中心支点,开发打造汉江特色文化旅游风情带,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汉江流域绿色发展道路.
汉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在长江流域和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对鄂、豫、陕三省具有重要影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和完工、汉江下游引江济汉工程的建设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建设的逐步推进,都为汉江综合开发和发展文化旅游提供难得的机遇.
第一,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宏观背景. 自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以来,加快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意志,从国家到地方各种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文件和政策的出台,为汉江流域文化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机遇.
第二,产业发展路径转型机遇. 汉江流域湖北段的地理区位条件、文化资源赋存条件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汉江流域不可能再走“大发展、大污染”的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 因此,立足地方实际,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该区域的产业转型发展的不二选择.
第三,国家宏观产业政策机遇. 近年来,汉江流域综合开发受到了中央、省和地方的高度重视. 旅游业是汉江综合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旅游是绿色产业,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汉江综合开发的重点,符合汉江流域资源的实际条件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现实要求.
第四,确立湖北省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地位的机遇. 近年来,湖北作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地位日益突显. 为了更好推进湖北经济社会的发展,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地将“两圈一带”发展战略调整为“两圈两带”战略——将汉江生态经济带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 在这新一轮的开放开发的发展战略中,重点实施以武汉、襄阳、宜昌为核心支撑的“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发展战略,以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为核心的“一江两山”生态文化旅游工程等. 近年来,为了更好推进汉江综合开发,明确了襄阳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汉江生态经济带的“一中心、一带”的省域经济新格局的确立,为汉江流域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第五,旅游资源组合状况改观的机遇. 汉江梯级航电枢纽全部建成后,汉江流域旅游资源的结合度将更加紧密. 以湖北为例,境内一江相连的武当山、古隆中、襄阳城、明显陵、楚王城以及周边的自然生态景观,将形成以汉江为发展轴的、“一线串珠”的全新旅游格局.
第六,文化旅游市场半径扩大的机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完工和向北方输水的开始,使得汉江流域和环渤海经济圈因水结缘,形成“共饮一江水”密切关系. 所谓“饮水思源”,以水为媒将汉江流域和环渤海经济带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为汉江流域文化旅游市场开拓和产品开发创造了诸多有利的条件.
汉江流域的八大特色文化呈带状分布,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空间上的跨越性和地域上的相对集中性的特征,发展的总体思路应坚持以汉江为发展轴,以武当山为旅游增长极,以武汉、襄阳、随州、钟祥等历史文化名城为重要旅游集散地,以重点景区为依托、重要节庆为亮点,整合开发这八大特色文化资源.
神农文化旅游开发要以随州炎帝故里和“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为重点,整合枣阳雕龙碑遗址、谷城神农植五谷的“五谷文化”和神农架神农搭架采药、疗民疾病的“架木为梯,以助攀援”,“架木为屋,以避风雨”,最后“架木为坛,跨鹤升天”的神农医药文化,开发出一条沿随州(厉山炎帝故里)、枣阳(雕龙碑氏族聚落遗址)、谷城(五谷农耕园)、神农架(神农坛和宝坪)延伸的“炎帝史迹”祭祖朝拜旅游线. 随着康体休闲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可以充分利用神农五谷、神农百草和神农养生等文化资源,开发具有浓郁汉水文化特色的中医药养生和康体休闲旅游项目.
楚文化旅游开发要以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为重点,整合宜城楚皇城、宋玉故里,枣阳的九连墩古墓,南漳楚山寨、玉印岩、安乐堰楚国墓地,樊城的古邓城遗址等,开展楚文化遗址游、博物馆游、名人故里游等. 收集整理汉江流域流传甚广的楚文化民俗旅游资源,如南漳的的端公舞、沮漳巫音、苞茅缩酒,保康境内的沮水巫音和手抄本的黑暗传等,通过文化演艺、节庆会展、实景演出的手段进行产业化运作.
三国文化旅游开发要以“中国三国文化之乡”襄阳为重点,以襄阳市区“一江两城三山四人”(即汉江、襄阳古城、老樊城,岘山、鹿门山、隆中山,诸葛亮、释道安、孟浩然、米芾)[2]和古隆中、水镜庄等景区为重点,以诸葛亮在汉江流域的行踪为线索重点开发诸葛亮文化旅游. 并以此整合、串联起以当阳关陵、荆州城墙等为依托的关公文化旅游资源和以水淹七军、长坂坡之战、赤壁之战、凤林关之战等为代表的三国战争文化旅游资源,拓展三国文化资源功能、丰富三国文化旅游内涵,做大做强三国文化旅游品牌.
宗教文化要以十堰“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为依托的道教文化,重点开发武当武术文化、真武信仰文化、宗教建筑文化、道家养生文化等. 并以此整合、串联起鄂西北重要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如襄阳的真武山、广德寺、谷隐寺、习家池等景区,开发道安文化寻踪游和祖师朝拜游.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则要以申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为依托,重点收集、整理、考证汉江流域以女娲、汉水女神、牛郎织女、黑暗传、沮水巫音、木板年画、古山寨、传统古村落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文化演艺、节庆会展、文化产业创意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旅游等手段进行适度开发.
古城池文化则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明清城墙”和“万里茶道”为依托,重点保护、修复、合理利用襄阳古城池文化. 以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为依托,丰富武汉、随州、钟祥等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加强保护,开发系列历史文化名城观光体验游.
水利文化旅游开发则主要以丹江口水库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为重点,整合开发因汉江梯级开发而形成的诸多水利景观,如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襄阳长寿岛国家湿地公园和崔家营水利枢纽工程等,将其打造成具有汉水文化特色的水利文化旅游项目.
首义文化旅游开发则重点开发以武昌辛亥首义文化区为代表的首义文化,深入研究挖掘首义文化内涵、抢救性保护首义文化资源,重点研究首义文化与楚文化、湖北地域文化的内在联系,结合汉口租界等近代历史文化资源开展首义文化体验游.
总之,汉江流域文化旅游开发要以汉江作为旅游发展轴,推动汉江流域旅游发展由“点”状发展模式向“线”状发展模式转变. 全面整合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各种资源,打造汉江文化旅游品牌,加快国内外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 为此,必须加快推进汉江流域城市之间、两大旅游圈之间的文化旅游协作互动,大力发展“一江两山”旅游发展大格局下的汉江特色文化旅游. 我们认为,提升汉江流域、鄂西圈乃至湖北省旅游产业化的发展速度,有利于实现流域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共赢.
文化旅游开发会面临诸多难题,比如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处理、文化的无形性和旅游景观的有形展示、历史文化资源现实与现代文化创意策划、文化资源的一体性与旅游开发的地域分割性等. 本文试就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性建议.
4.1 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保护第一,以开发促保护
2011年3月28日至30日,由央视著名导演金铁木执导的大型纪录片《拯救大遗址》在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播出后,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和谐共生”话题的热议. 大遗址的保护和开发的难题,最集中的反映出了全世界都面临的如何更好地保护利用大遗址的问题,尤其是国家级、世界级遗产. 大遗址保护普遍面临着一对矛盾:一方面,作为文化遗产公园,大遗址拥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重于开发;另一方面,大遗址因其体量巨大,不仅占用着大量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而且因为各种原因难以有效保护,为了更好的保护,必须走出一条合理利用、以开发促保护的新路子.
西安作为文物大市,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如何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并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让遗产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融合等问题[3].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成功,给人们的启示是,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下,大遗址保护更需要用发展的理念来解读——将大遗址单纯作为经济项目去开发显然不合适,但如果单纯把它当作遗址项目去保护,不仅不利于老百姓深入了解大遗址所代表的文化,而且还会影响到大遗址周边居民生存环境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当下的任何问题都是发展到某一个阶段所产生的问题,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必须靠进一步发展来解决,但是必须把握一条铁律:发展是为了更好的保护. 如果仅为了经济发展而彻底损坏自然环境和历史文物资源,长远来看无异于杀鸡取卵,将得不偿失. 因此,汉江流域湖北段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应以保护第一,实施以开发促保护的策略.
4.2 文化的无形性和旅游景观的有形展示:隐形文化显形化
文化旅游资源尤其是以神农文化、楚文化、民俗文化类的文化资源,尽管内容丰富多彩、生动迷人,但在旅游开发存在如何将无形的文化有形化为可观、可感的旅游产品,以便更好的满足旅游者旅游体验的需求. 笔者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八种开发模式[4].
阿东说完磕了三下头。他起身叫阿里过来磕头。墓碑四周炸过鞭,又有些灰渣。阿里有些不乐意,说:“姆妈讲的,脏地方不能坐。”
1)文化(文物)展示模式. 可以选择在有条件的古遗址上就地修建博物馆,如修建楚皇城和邓城遗址博物馆,以文物展示的模式进行旅游开发.
2)文化主题公园模式. 在某一文化赋存度较高,经济条件较好、区位交通条件优越的地方修建文化主题公园,比如在隆中附近修建三国文化乐园、在楚皇城附近修建楚文化风情园、楚文化长廊等,实现影视基地、文化主题公园和旅游风景区三合一协同发展.
3)舞台剧模式. 借助现有的各种演艺团体,对民俗文化进行发掘创造,开发出既具有地域文化特征,又具有时代气息的舞台剧(如襄阳米颠、荆山楚源等). 这些舞台剧既可在剧院演出,又可以移师各个景区演出,实现旅游业与文化演艺业的产业融合.
4)名人故里模式. 如枣阳重点打造“帝乡”旅游品牌,开展以光武帝刘秀为代表的帝乡文化体验游;宜城以楚皇城和宋玉故里为依托,加强文物保护和文化景观建设,借此展现丰富多彩的楚文化,尤其是楚城文化、楚辞文化和楚民俗文化.
5)汉江实景演出模式. 以汉江和襄阳古城池作为真实背景,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演艺方式编排一场“汉江印象”大戏,题材可以选择宋元襄阳之战、水淹七军、汉水女神传说等,在焕发古城襄阳魅力的同时,让海内外游客一领汉水文化的风骚.
6)节庆会展模式. 立足本地特色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出一系列特色鲜明、主题明确的节庆活动,如中国襄阳诸葛亮文化旅游节、中国武当国际旅游节、随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神农架国际生态文化旅游节等,通过系列节庆活动的推出,引爆汉江流域文化旅游市场.
7)体育赛事模式. 结合崔家营水电枢纽蓄水后所形成的城中湖的有利条件,开展汉江游泳挑战赛、龙舟竞赛、水上皮划艇等水上项目. 作为拔河活动发源地的襄阳也可在这些大型节事活动中设置群众参与性很强的拔河比赛,以复兴这种土生土长的群体参与性强的民间体育项目.
8)专题旅游模式. 襄阳汉水文化的一个精粹就是古代商业文化,明清以来,“商贾连樯,列肆殷盛,客至如林”,先后建起了21座风格各异、独具匠心的会馆,现尚存山陕会馆、抚州会馆、江西会馆、江苏会馆、黄州会馆五座会馆,以此为依托开展会馆码头文化风情游.
4.3 历史文化资源实存与现代文化创意策划:文化创意是文化旅游开发的灵魂
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认为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第四个经济发展阶段. 所谓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商品为道具,用以激活消费者内在心理空间的积极主动性,引起胸臆间的热烈反响,创造出让消费者难以忘怀的活动经历[5]. 简单地说:体验就是一段难忘经历,而旅游景区和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体验经济的大舞台和值得拥有的体验. 在旅游体验经济的大舞台上,旅游产品就是道具,是旅游体验质量好坏的关键. 如何利用道具设计出更好旅游舞台和剧情,全取决于旅游创意策划.
创意经济研究权威约翰·霍金斯认为“创意可以被简单地定义为‘有新点子’,有四个标准来衡量一个新创意,它必须是个人的、独创的、有意义和有用的,并且只有当创意可以导致或增强一个有商业价值的商业产品产生,商业价值才会产生”[6]. 实际上文化创意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创造力”. “创意”或者“创造力”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是“原创”,是前人和其他人没有的,完全属于自己首创,比如京剧、昆曲、书法就属于中国原创. 第二是“创新”,虽然是别人首先创造的,但将它进一步地改造,形成一个新的东西,给人新的感受. 电影《卧虎藏龙》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它采用西方化的艺术表达方式来包装一个中国化的故事,给人以全新的观感,这种方式属于创新但不是原创.
对于襄阳这类以历史文化见长的旅游城市,要在文化旅游市场格局中拥有一席之地,更需要通过文化创意来盘活和丰富以“一城两文化”为代表的地域特色文化和以“千古帝乡 智慧襄阳”为代表的城市旅游品牌. 具体来说需着力做好六方面工作:1)以刘秀和汉城、吴店、白水寺、鹿门寺等为代表的帝乡文化的创意产业化;2)以诸葛亮和古隆中、黄家湾和水镜庄等为代表的智慧文化的创意产业化;3)以米芾和米公祠、米庄为代表的书法文化的创意产业化;4)以孟浩然、释道安和岘山、习家池、谷隐寺等为代表的名人、诗词和宗教文化的创意产业化;5)以襄阳古城、襄阳王府、襄阳会馆、邓城遗址、楚皇城、南漳古山寨、漫云古村落为代表的古城池文化的创意产业化;6)以汉江、鱼梁洲和汉水女神、穿天节、孔明菜、金刚酥、牛杂面等为代表的汉水文化的创意产业化.
4.4 文化资源的一体性与旅游开发地域分割性:走一体化开发道路
汉江流域的神农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等旅游资源等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空间上的发散性,即分布在不同的市州. 如楚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襄阳、荆州、荆门、宜昌等地;神农文化主要分布在随州、谷城和神农架等地;三国文化广泛的分布于襄阳、荆门、荆州、宜昌等地.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依托,旅游资源本身是完整的,游客对旅游资源的把握也是整体的. 旅游体验的完整性,要求旅游资源开发一体化. 所谓旅游资源一体化是指区域旅游经营主体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在尊重游客对旅游资源感知整体性和遵循旅游业自身发展规律性的前提下,结合各地实际,采取相应的方法来打破部门或区域的分割管理,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实现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与管理,从而全面提高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的一种措施[7]. 但在现实中,旅游资源管理的部门分割、区域分割却很突出,这导致旅游资源的整体保护和利用难以实现,进而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旅游资源一体化促进重要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是发展旅游业比较有效的作法. 2009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支持各地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和专项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 ”文化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内在的文脉要求在进行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时必须跨区域联合开发、一体化运营. 因此,在打造汉江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推进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
[1] 潘世东. 汉水文化论纲[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8.
[2] 朱运海. 襄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2(11): 67-72.
[3] 西安晚报.《拯救大遗址》引热议专家建议保护与城建结合[EB/OL]. (2011-03-30)[2015-06-15]. http://www.chinataiwan.org/wh/whkd/201103
/t20110330_1805543.htm.
[4] 朱运海. 襄阳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 襄樊学院学报, 2011(2): 59-66.
[5] 朱运海. 襄阳文化旅游发展研究[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4: 164-166.
[6] 朱自强, 张树武. 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及形态辨析[J].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1): 117-121.
[7] 曾博伟. 旅游资源一体化及其实现形式[EB/OL]. (2011-4-11)[2015-06-15]. http://www.cnta.gov.cn/html/2011-4/2011-4-11-9-54-67304.html
(责任编辑:陈 丹)
Tourism Development for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Resources in theHan River Basin Hubei Province Section
ZHU Yunhai
(School of Management,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Xiangyang 441053, China)
It’s valuable to develop eight kinds of cultures in the Han River Basin Hubei Province section as Shennong culture, Chu culture, Three kingdoms culture, religious culture, folk culture, old city culture, water conservancy culture, and the first revolt culture.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strategic position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seize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industrial policies and opportunity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Han River. We should adhere to “point-axis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which the Han River is the development axis, the central city is relied on and the key scenic spots are the tong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better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protection, the cultural intangibility and the tangible tourism exhibition, resources and creative planning, 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regional separated development.
The Han River basin; Hubei Province; Characteristic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F592.7
A
2095-4476(2016)02-0065-05
2015-06-18;
2015-12-30
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2014BKH147);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5Q193); 湖北省重点研究基地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立项建设成果( 2015JDY001)
朱运海(1980— ), 男, 湖北襄阳人, 湖北文理学院管理学院讲师, 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 旅游开发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