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淼
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格局——以和田地区为例
刘淼
(中共和田地委党校,新疆和田 848000)
和田地区通过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夯实发展基础,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使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民生改善、改革创新均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和田地区在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格局的过程中不仅存在的机遇,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挑战。笔者以和田地区为例,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努力寻求破解瓶颈难题,为和田形成平衡发展格局提出对策与建议。
协调发展;平衡格局;破解瓶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其中,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格局,也是和田地区维护社会稳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和田地区通过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夯实发展基础,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着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使和田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民生改善、改革创新均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主要表现在: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三化”进程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支撑作用不断增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尽管我们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是,协调发展的现状不容我们乐观。
(一)社会稳定形势严峻复杂
和田地区是全疆反恐维稳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受国际及周边局势影响,和田地区“双泛”思潮不断渗透,宗教极端思想不断升温,境内外敌对势力活动频繁。近年来,先后发生2011年“6.30”、“7.18”,2012年“6.29”劫机,2013年“6.28”等重大暴恐案件,暴恐活动呈多发频发态势。严峻复杂的社会形势,给稳定发展带来很大冲击,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不足,招商引资困难重重,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不多,民族团结进步有待进一步加强,严重制约了和田地区各项事业的快速推进。
(二)经济结构调整进展滞后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促进经济增长更上层次、更有后劲、更可持续的重要抓手。当前,和田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推进迟缓,经济增长格局仍未显现根本转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2014年和田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29.5:17.6:52.9,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且占比虚高,为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式结构,极不合理。二是需求结构需优化。消费有稳中下行趋势,经济增长的驱动要素结构需要优化调整。三是城镇化进程亟待强力推进。和田地区城镇密度低,城镇规模普遍较小,综合承载能力严重不足,县市之间、县乡之间、乡村之间距离较远,难以产生高度极化的集聚和辐射效应。
(三)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和田地区产业基础薄弱,农业大而不优、工业总量小、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体系不健全,工业化水平极低。一是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产业化程度低。农业是和田地区主导产业,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规模化经营水平和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人地矛盾突出。二是工业总量小,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工业内部结构单一,规模小、布局散,产业集聚程度低。三是传统服务业占比大,发展水平低。服务业仍以传统的交通运输、商贸餐饮等为主,产业层次低,发展缓慢。现代物流、金融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尚待培育,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服务业发展面临总量和结构的双重挑战。
(四)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大
和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差距大,机构编制不足,人员技能素质亟待提升,服务设施薄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仍较突出。一是教育质量亟待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薄弱,实训设备短缺。二是公共卫生发展水平低。卫生资源配置不足,医疗机构缺编严重,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偏低决。三是公共文化投入不足。四是人才严重匮乏;据不完全统计,全地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缺口2万余名,其中,教育和医疗技术人员占70%以上,人才匮乏已成为和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制约。
(一)机遇
1、南疆战略地位提升,带来和田发展的新机遇
根据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自治区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南疆地区在中央的总体战略布局中上升到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自治区将对南疆地区单独施策,在投资、财税、金融、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干部待遇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将助推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田地区在南疆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是解决新疆问题的难点和重点。和田发展稳定,事关新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以上战略及政策优势,使和田地区面临前所未有的政策叠加机遇。
2、三省市对口支援,增添和田发展的新动力
对口援疆制度给和田地区带来巨大变化,给和田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跨越式发展都起到历史性的推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后,对口援疆成为长期战略,将坚持民生优先,更加突出就业、教育、人才等和田发展的薄弱环节,通过不断完善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全方位的援疆机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民生建设成果,促进和田与内地的交流交往交融,增强民族团结,并引进更多的资金、技术与人才,提高和田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田地区借助三省市的全方位对口支援优势,将为和田地区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3、丝路经济带战略实施,拓展和田发展的新空间
目前,新疆已经规划三条对外通道,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而和田地区位于南通道的中心位置,随着战略的推进实施,特别是“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战略构想的提出和加快推进,更是和田结合自身地缘条件,实现突破和转型的重大战略机遇。和田地区目前已经成为三条跨国经济带战略的结合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未来随着南通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交通瓶颈的打破,对外开放的客观条件的改善,和田地区可以积极介入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相关产业,建设物流中心,把和田地区打造成三条跨国经济带的产业集聚地,促进和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4、改革进程全面深化,增强和田发展的新活力
和田地区发展滞后,经济基础薄弱,贫困问题突出,思想观念守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复杂,与全疆其它地州比较发展差距较大。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标志,随着我国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全方位推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破解发展稳定难题,将对和田长远发展带来强劲动力。
5、特色资源优势凸显,构筑和田发展的新方向
和田地区绿色农产品、石油天然气、矿产、历史文化资源相对富集独特,具备形成优势产业的基础。且和田是多民族交汇聚居地,中西文化交融荟萃,是丝绸南路中心,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特别是玉石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具有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基础。随着东中部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部分传统产业、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向西部转移,这给地处偏远、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和田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带来战略机遇。而国家也加大对南疆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凭借自身优质资源优势,和田地区特色农业、纺织服装、矿产资源开发、特色旅游、民族文化等优势资源转换市场空间更加广阔,将逐步构筑形成和田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6、后发优势效应显现,培育和田发展的新优势
和田属于典型的发展滞后地区,在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发展差距,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同时,和田可借助东中部地区雄厚的资本、技术、人才实力,以及大量的发展经验教训,在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口支援等国家制度安排,实现资本、人力和产业等要素的优化配置,技术、制度的模仿创新,经验教训的借鉴提升,吸引各类要素聚集,释放科技势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实现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双提升和后来居上。
(二)挑战
1、发展劣势突出,被边缘化危机加剧
区位劣势明显,和田地区受地理位置的制约,是交通网络的末端,铁路是终点,高速公路是空白,运输网络体系建设滞后,区位劣势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缺乏特殊政策支持。在南疆四地州,和田在财税、金融、土地、人才、矿产开发利用及产业投资等方面无任何优势可言,政策劣势明显,和田有的政策其他地州都有,其他地州有的政策和田却没有,和田成了政策的洼地;被边缘化趋势十分明显。
2、反恐维稳任务艰巨,社会发展转型艰难
和田稳定事关国家大局。从全疆局势看,境外“三股势力”渗透加剧,不稳定因素和隐患增多,“三期叠加”的基本形势没有改变,新疆反分裂斗争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突出。从和田实际看,宗教极端思想渗透蔓延还没有彻底封堵,境内“三股势力”的根子还没有彻底铲除,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仍较频繁,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仍将长期艰巨。和田正处在从传统农牧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大量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要参与经济发展和现代产业建设、融入现代生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全面转型。但受民族宗教、就业技能、语言障碍以及社会传统与生活习惯差异等因素影响,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在市场竞争中面临就业难、融入主流社会难等问题。思想环境封闭,贫困问题突出,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如遇有人蛊惑煽动,容易转化为消极因素,社会转型压力巨大。
3、资源环境矛盾加剧,可持续发展挑战严峻
和田地区气候干旱、生态脆弱,森林覆盖率低,加之人为因素和不合理开发,致使山区森林水源涵养功能减弱,绿洲外围生态系统趋于恶化,荒漠草地严重退化,水土流失、盐碱化问题十分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总体趋势远未得到全面遏止。目前,全地区建成投入使用的山区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仅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春旱、夏洪、秋缺、冬枯的特征十分明显;全地区2020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39.85亿立方米,节水面临很大压力,生态用水和城市、工业用水相对不足,结构性缺水问题突出,管理性节水问题依突出。可利用土地资源短,适宜于人类生存的绿洲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3.7%,绿洲内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长期趋于紧张,人均耕地仅有1.2亩,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4、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发展制约瓶颈突出
水利设施方面主要河流缺乏山区控制性调蓄工程,山区控制性水利枢纽和区域中型水库、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和田对外交通通道建设严重滞后,对外开放与经济合作严重受阻。新疆第三条出疆大动脉喀和铁路东延工程(和田—若羌段),目前仍处于前期工作阶段,和田仍然没有摆脱 “口袋底”发展困局;公路路网密度低,2014年地区公路网密度为7.88公里/百平方公里,分别为全疆(10.54公里/百平方公里)和全国(46.50公里/百平方公里)平均水平的74.8%和16.9%。公路等级低,至今没有通高速公路,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也仅为5.1%,国道315线和田境至青海仅为二级路面;航空场站建设滞后,客货运输能力和服务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出境不畅、运力不足,使得和田地区与区内外大市场的联系困难。
“十三五”时期,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加快推进,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将有力地推动和田地区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激发出新的活力和动力;中央支持及对口援助力度的持续加大,将为和田地区争取更多的政策、项目和资金,为和田地区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支撑。综合考虑和田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现有城镇体系和产业布局,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科学确定功能分区,推进“轴-群-组团”发展,完善城镇体系,优化人口分布和生产力布局。通过城镇布局调整,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区域增长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优化发展的空间格局。
(一)优化功能区布局
依据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和不同地域的主要生态功能,以“抚育山区、优化绿洲、稳定荒漠”为主线,按照优化空间结构、保护生态环境、集约节约开发原则,将和田区域国土开发空间划分为四类功能区划。高效集约发展区:涵盖城镇建成区与规划建成区、资源开采区和经济开发区(园区),是人口和产业高度集中的点状区域。高效农业发展区:涵盖农业作业区和农村居民区,是从事粮食、林果和其他特色农产品生产的面状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区:涵盖南部昆仑山山区、丘陵沟壑区、平原荒漠区、干旱风沙区、自然保护区(胡杨林、湿地、湖泊及水源地)、风景名胜区(包括历史遗址)以及矿山治理区。
(二)优化城镇布局
“十三五”期间,和田地区城镇发展布局,坚持遵循自治区城镇化发展计划和实施地区城镇体系规划,着力构建“强化中部、构筑支点、区域联动”的空间发展布局,加快推动形成“一轴、一心、三组团”的城镇格局形态。“一轴”即315城镇发展轴。沿315国道交通线为东西向拓展轴的城镇布局形式。依托315 国道及与其平行的公路、铁路构成的交通走廊形成地区城镇发展轴,是地区重要的经济发展带动轴,更是地区联系喀什地区和向东出疆通道的重要轴线。“一心”即以和田市中心城区。为和田地区的行政、科教、文化、旅游、商贸物流、信息和综合服务、工业集聚中心,区域性交通枢纽、电力能源通道枢纽。“三组团”即以 “和墨洛”城镇组团、皮昆城镇组团、东三县城镇组团。这一城镇组团要建立协调发展机制,推进一体化进程,形成“和墨洛”核心经济区。
(三)优化产业布局
和田地区工业经济总体布局依据各县市的产业基础、空间分布和资源条件,坚持“合理分工、点轴布局、突出核心、集约发展、产城融合”的原则,采取以“点”状开发为主的“点—轴”模式,在未来5~10年,形成以“和墨洛”核心区工业园为中心、西部皮山县、昆玉市及东部策勒、于田、民丰各县工业园区为依托的八大产业聚集区。
“十三五”时期是和田地区夯实发展基础,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和艰难时期,是和田一个新的经济成长期。准确把握阶段趋势和特征,制定有效措施,对坚持协调发展,形成平衡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1、《佩鲁的新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比较研究》,杨路轩,首都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8
2、《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熊德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P81—P86]
3、《泰安高新区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孔宇航,山东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12年
4、《十八大热词解读》,詹国枢,《中国经济周刊》,2012
5、《“四化同步”指引下的小城镇发展研究——以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乡为例》,李程,《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
2016-5-20
刘淼(1978-)女,汉族,和田地区党校讲师,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学、应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