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文
河南省三门峡市农业畜牧局
探究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秦 文
河南省三门峡市农业畜牧局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具有可参与性强、复合性强的特征,对当地农业经济和农业生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发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
虽然,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起步较晚。但是,依旧可以通过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性保护,并逐渐意识到农业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旅游资源的遗产性功能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很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例如,葛全胜分析和探索了文物资源的旅游发展问题,对中国文物旅游景区进行等级划分,分别将其界定为馆藏式文物旅游景区、原地控制式文物旅游景区、原地放任式旅游景区,并以环境容量、脆弱性和敏感性等为基础对其进行划分,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农民现有的知识,可以对过去和现在的土地利用、地域性文化遗产、景观变迁等信息来源进行记录,制定以景观为导向的具体性政策。部分学者认为,活态农业与文化遗产息息相关,农民在该框架内起管理作用。部分学者从多个角度对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立体性探索。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是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游客特征和旅游发展模式等。研究表明,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旅游资源特色,并且分布区域广,具有敏感性、脆弱性、复合性、可参与性等特点。而聚落属性、生态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等又是农业文化遗产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依托。部分学者认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以农业文化遗产系统为主体要素,又包含人文、自然景观及文化现象等辅助性要素。以青田农业文化遗产为例,相关学者从山水景观、农耕文化、田鱼文化、华侨文化和民俗文化等不同方面对其进行界定。同时,也对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的时空适宜性进行了研究。立足于旅游产品开发视角,开发主题为自然风光、乡村风情、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等。部分学者在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尝试应用生态博物馆理念,对“稻鱼共生”等比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地游客进行划分,将其界定为单一遗产型游客、随意型游客、观光度假型游客和目标复合型游客等,并分析各自的类别特征。以上研究表明,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旅游资源特性,可用以旅游开发,有助于实现农业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向价值。
农业文化遗产属于遗产旅游范畴,具有动态性特征。当前,遗产旅游概念仍然存在争议。大多数研究认为,遗产旅游的关注重心是历史建筑、优美风光及艺术工艺等相关内容。很多学者结合遗产地的历史特性和吸引特性等对遗产旅游概念进行界定,该观点将遗产旅游与遗产地旅游等同。也有部分学者对该观点持反对态度,他们普遍以旅游者的理解对遗产旅游进行界定,认为遗产地旅游者包含三种类型:其一,参观旅游地,并将该地区遗产作为自身遗产的一部分;其二,游览其认为是遗产地的景点;其三,该地区属于遗产地,但游客对其缺乏清晰地认知。只有第一种类型的游客,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遗产旅游。世界旅游组织认为,遗产旅游的概念是:与区域性自然景观、人类遗产、民族风俗、艺术哲学等相关的旅游,并对其进行深度接触。该概念在深度接触层面的界定比较模糊。因而,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概念界定过程中,要对不同旅游发展阶段的相关概念进行动态性理解。当前,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基本上与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概念趋同。
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与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具有一些共性特征,呈现出小规模经营、本地所有和文化及环境的可持续性等特点。中国部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与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接近,以农家乐接待为主。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本质特征是遗产性,与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等具有概念上和实质上的差异,不能简单地将二者等同。“遗产”是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核心要素,着重强调旅游者到达农业文化遗产地区,对地域性文化进行体验、学习和了解等。它的人文历史色彩比较浓厚,属于文化旅游,主要是对地方的文化身份进行确定。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中涉及的相关元素比较多,包括农业生产、知识、技术、经验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等。农民是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活动中的主体,而其本身也是一种动态性的旅游资源。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着重强调对传统农业生产和生活等进行学习、尊重和了解,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性。其主要针对的是具备相应文化解读能力的知识性群体。而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则属于大众化的旅游模式,其根本目的是休闲娱乐,体验农家生活,旅游者的文化意识比较淡薄。
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对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研究和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很多乡村地区逐渐以旅游业替代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在农村旅游业发展中可有可无。这就是农业旅游、乡村旅游与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本质性区别。
当前,相关学者已经逐渐认识到了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提高了对其关注度。而农业文化遗产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内容逐渐丰富。中国现有的农业文化遗产包括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以及江西万年传统稻作文化系统等。而全球范围内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也不断拓展,使很多传统农业系统类型不断被发掘。例如,替代性旅游模式选择、旅游业对传统农业地区的影响和作用、非物质要素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等。其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未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适应性管理。
中国正逐步将农业文化遗产社区作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更加关注农民利益。对农业遗产文化旅游进行合理开发,并探讨旅游开发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影响、遗产解说、旅游体验等,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拓广阔的发展空间。
[1]孙业红.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研究[J].旅游学刊,2014,(05):55-56.
[2]李永乐.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11,(4):11-12.
[3]崔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刍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6-17.
[4]熊礼明,李映辉.农业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价值与策略探讨[J].求索,2014,(05):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