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方文化视域下的乡村旅游的特色化发展

2016-03-16 05:20
环球市场 2016年5期
关键词:嘉陵江观光码头

邓 茜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重庆地方文化视域下的乡村旅游的特色化发展

邓 茜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通过对重庆地方文化的分析,归纳出重庆游特色的地方文化,以将地方文化与重庆地区的乡村旅游相结合,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新途径提出建议。

地方文化;乡村旅游

1 引言

重庆位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是我国西部最大的山地城市,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层次感强。流经重庆的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阿蓬江、酉水河等,构造出具有特殊形态的山水城镇体系。由此,重庆传统住区多是结合“山地—长江”的环境而建,顺应地形,因地制宜地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有机松散,分片集中布局,形成“簇群”的整体模式,形态上体现出灵活多变的特征。[1]

2 重庆地方文化特色分析

重庆文化历史悠久,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巴渝文化。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如巴渝舞、巴渝民歌、川江号子以及凝固了巴渝先民足迹的古镇,其中以小山峡地区的大昌古镇为代表。

2.1 码头文化

重庆主城长江和嘉陵江两岸绵延近百公里,并且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于朝天门,是天然港口。有港口就有码头,水运便利,重庆的码头文化因此逐渐兴起。重庆境内河流众多,航运是重庆交通运输的重要形式,重庆郊县靠江河的城镇码头众多,码头文化兴盛。主要包括:①长江、嘉陵江上的“水上人家”。早在东汉时期,就有沿江居民“结舫而居”的记载。长江、嘉陵江作为航运的主要水道,江上船只往来兴盛,有许多船工以船为家;嘉陵江内水产丰富,许多靠码头的江上有大量的渔船,人们以船为家,形成了江上特有的风景。②特色民居——“吊脚楼”。沿江而建的吊脚楼成为了老重庆的特有的风景线,以江为生的人们将家安在了靠江两岸,他们穿布衣、干力气活,成为了老重庆最有特色的回忆。③古镇、码头、商业街。伴随着航运行业的兴盛,码头商业繁华。小店繁多、商品丰富。人们从清晨忙到晚上,从太阳初升到灯影闪烁,反应出了老重庆特有的繁华。④重庆的著名夜景——“字水霄灯”。“字水霄灯”乃重庆古巴渝十二景之一,因长江、嘉陵江在朝天门会合,形拟古篆字“巴”,故这一带江水又称“字水”。每到夜晚华灯绽放,码头一带万家灯火,江水倒映着灯火,也反映出重庆的夜生活。在这丰富的夜生活中,诞生了重庆特有的美食——火锅。⑤重庆是典型的山城,坡多坎多,航运的发达、商业的发展都形成了对上货卸货、担货挑货的大量需求,由此而产生了一门独有的职业——棒棒,俗称“山城棒棒军”。为了免去人们爬山的劳苦,又兴起了一种交通工具——“滑竿”。这些都成为重庆民俗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街巷茶馆的休闲文化

自古重庆城就有“城门多,寺庙乡、茶馆多”之说。重庆的茶馆遍及城乡、大街小巷,坐茶馆吃茶,成为土农工商,男女老幼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习惯。1947年3月重庆《新民报》记载:“方圆不到9平方公里的半岛的城区,就有茶馆2659家之多.”[2]重庆的茶文化是重庆地方文化中的特色之一。重庆多山,气候湿润,夏季炎热,在陡峭的山城行走、挑货需要歇足纳凉之处,茶馆应运而生。茶馆又成为人们天天说地,联络感情的重要场所,茶馆内的说书先生将风土人情演绎的淋漓尽致。

2.3 红色革命文化

重庆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宋代时期,为了抵抗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在今合川钓鱼城发生了著名的钓鱼城之战,在世界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现存的钓鱼城遗址为钓鱼城之战的主战场。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为了战时陪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期间,出现了大量的爱国事件和爱国人士,并且留下了大量的遗迹,如冯玉祥故居、郭沫若故居等。解放战争时期留下的红色印记,如白公馆、渣滓洞等都已经成为重庆旅游当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一张名片。

2.4 少数民族文化

重庆是目前我国唯一辖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辖市。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重庆市少数民族成分比较多,少数民族人口197.3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4%。其中,土家族和苗族是重庆人口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从重庆市的地理分布上来看,石柱、秀山、酉阳、彭水自治县和黔江区是重庆市少数民族聚居区,习惯成为渝东南民族地区,共有少数民族人口183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92.7%;幅员面积1.69万平方公里,占全市20.5%。另外,重庆市还有散居少数民族约14.36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3%。万州、忠县、云阳、奉节、巫山、武隆等区县还辖有14个民族乡,其他各区县也都有少数民族群众居住。[3]

3.重庆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3.1 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势演变

作为乡村旅游的定义,基本上都认同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根植于乡村世界的乡村性(Rurality)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基础。国内外在关于乡村旅游名称上提法不一。出现频率较高的有:农业旅游(Agro-tourism)/农庄旅游(Farm-tourism),观光农业/农业观光/休闲农业(Tourism Agriculture);容易混淆的概念有:生态旅游(Eco-tourism),绿色旅游(GreenTourism)。[4]

乡村旅游形式的发展,经历了二个阶段:

第一种形式为农业(农村)旅游或者农业观光或者称为观光休闲农业旅游。早期的旅游形式是在农村地区、以农业观光体验为主要活动项目。

第二种形式为生态旅游或者又称为绿色旅游。表现在人们大多选择山清水秀、清净幽雅之地旅游,体现了从城市回归自然的这一特征。从中,人们认识到了乡村旅游所必需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意识到,乡村旅游中,游客对地方文化的体验需求。

3.2 重庆乡村旅游发展进程演变

重庆自1997年直辖以来,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供需两旺的市场态势和优越的资源条件为发展乡村旅游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第一阶段:这个阶段是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的最早时期,其形势主要是主城周边地区用农家接待城里游客来参观农村、农业风光,并用极为普通的豆花饭、老腊肉去招待城市人,即早期的“农家乐”形势。

第二阶段:这个阶段,是重庆“农家乐”的进一步发展时期。由于人们对回归大自然的需求被激发,交通发达以及家庭用车的膨胀,乡村旅游日渐红火。为满足游客娱乐的需求,很多农家开始提供棋牌、歌舞活动和住宿服务,单纯的农业观光旅游也随之转向了农业观光休闲旅游。

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在“农家乐”的发展态势下,多种乡村旅游经营模应运而生,形成了特有的乡村旅游新景点。如,在已有的景点或景区,兴建“观光果园”或珍稀动物养殖场;兴建民俗村等。现在比较有名的,如:永川茶山竹海、潼南油菜花节、垫江牡丹生态旅游区、农业生态观光园等。[5]

截止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重庆以农家乐为主的旅游景点有6000个,年实际接待能力1000万人,实现收入4亿元;以养殖场、设施农业、农田旅游为主的农业旅游景点255个,实际接待12.5万人,实现收入625万元。[6]

4 地方旅游区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途径

第一,地貌特征下的农业观光旅游。重庆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土壤薄、岩石厚重、农业观光在近几年有长足的发展,先后打造出了潼南菜花节、桃花节、梨花节、牡丹花节、草莓节等节日。后来的新兴农业观光项目,如大木花谷,金佛山杜鹃花等,都体现了特有的地域风光。在这样的基础上,在乡村多山,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且有良好的农业发展地区,可以退出特有的喀斯特地貌形态的农业旅游项目。

第二,传统码头文化背景下的乡村休闲旅游。重庆历史上是有名的航运水道,包括主流长江以及主要支流嘉陵江为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有大大小小的码头,如朝天门码头、储奇门码头、临江门码头、千厮门码头、金紫门码头等老城码头,最有名的为重庆朝天门码头。现主城码头保留下来的链接长江航运和嘉陵江沿岸地区最有名的码头当属瓷器口。嘉陵江沿岸有许多老码头,嘉陵江支流上码头众多,这些码头中,有的靠着古镇、渡口,周边多乡村,生态环境良好,可以充分加以利用。

第三,少数民族地区的风情旅游。重庆有多个少数民族,主要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代表。主要聚居在重庆黔江、酉阳、彭水等地区。在这些区域,现开发的旅游产品主要是以观光和体育项目为主的,如乌江画廊、阿依河漂流、武隆地区、阿蓬江等。在许多区域,老村、老寨保留完好,可以作为民俗旅游的开发资源之一。

第四,红色革命文化背景下的乡村体验式旅游。重庆地区最有名的红色旅游景区包括:歌乐山(渣滓洞、白公馆、革命烈士纪念馆等)、红岩村,宋庆龄故居、冯玉祥故居等。其中,歌乐山的名声是最为响亮的。歌乐山的乡村旅游是发展比较早的,在主城也知名度也比较高。近年来,由于多种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的兴起,也给歌乐山旅游的发展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黎慧华.重庆山地居住区地域性景观研究[D].西南大学,2007.6

[2]佚名.重庆的茶馆文化[J].国学,2013.11

[3]重庆市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情况http://www.seac.gov.cn/art/2013/4/16/art_6568_181684.html,2013-04-16

[4]周艳丽.区域文化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5

[5]曹扬.重庆市农业旅游开发研究[D].西安南大学,2006.6

[6]重庆市农办.重庆旅游农业调查报告,2006

猜你喜欢
嘉陵江观光码头
全自动化码头来了
适合观光采摘的主要果树品种
嘉陵江东满福坝
盐城地区观光果园增值对策探讨
在嘉陵江边
荡秋千
前往码头
我的嘉陵江(组诗)
在码头上钓鱼
坐小火车去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