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明明
(中共吐鲁番市委党校, 新疆 吐鲁番 838000)
吐鲁番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的几点思考
武明明
(中共吐鲁番市委党校, 新疆 吐鲁番 838000)
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吐鲁番市开展了一系列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的创建工作,这对推动吐鲁番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高提高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鉴当前吐鲁番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的经验做法,分析在创建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解决对策,对今后创建工作的陆续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创建工作;思考
吐鲁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 7.58%。2016年是吐鲁番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的攻坚年,因此,积极总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创建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有利于推进创建工作深入发展。
(一)是推动吐鲁番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的繁荣发展、社会的稳定有序离不开民族团结与进步,这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主旋律。为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吐鲁番市出台了《吐鲁番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推进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的主要目标是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作为2016年民族团结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以 “十大工程”为抓手,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城乡统筹发展等,着力保障和改善解决民生,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激发全市各族群众干事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加快全市跨越式发展,在全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是实现吐鲁番长治久安的固本之举
从目前维稳形势看,全疆大局趋稳向好,但我们与“三股势力”的斗争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三期叠加”态势下的维稳形势依然严峻。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的创建为契机,解决影响吐鲁番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突出问题,有利于把握好同“三股势力”作斗争的主动权,打赢攻坚战,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同时,通过实施一系列民生工程,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可以有效防止民族分裂势力利用族群关系来挑拨各民族间关系,可以拓宽各族群众反映诸多诉求的途径,让影响民族关系、社会稳定的各种不和谐情绪和矛盾得到释放,同时,可以预防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利用各种负面情绪激化民族矛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营造一个安宁、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是提高党在民族地区执政能力的重大举措
通过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深化各级党员干部对党在少数民族地区执政规律的认识,可以提高党员干部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增强党员干部自我发展能力,激发内生动力,巩固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提高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能力。
吐鲁番自开展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以来,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经验做法
1.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开展创建工作。
自开展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以来,吐鲁番市始终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坚持夯实“一个基础”、打造“三个版本”、建设“五个吐鲁番”的富民强市战略,通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的创建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同时,通过抓好各项中心工作,也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 积极营造万众一心、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人民群众是创建工作的动力,没有群众的参与、支持,创建工作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创建过程中,吐鲁番市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人民群众在创建过程的智慧和作用,力求把创建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让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活动深入人心,营造了万众一心、人人参与、共同创建的浓厚氛围。
3.坚持因地制宜、分期创建。
为了增强创建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吐鲁番市结合本市实际,因地制宜,以围绕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为抓手,将创建工作分为5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又制定了具体的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创建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如《方案》提出,在2016年末,把全市100%的区县、95%以上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100%的学校、90%以上的企业、90%以上的乡(镇、街道、场)、80%以上的村(社区)和辖区的宗教活动场所、100%的驻吐部队和221团创建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1]这样,就把机关、学校、乡镇、社区纳入了创建范围,发挥了它们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4.以“十大工程”为抓手,夯实创建基础。
在创建民族过程中,吐鲁番市提出了“文化引领、连心互助、微观治理、双语教育、就业保障、教育转化、宗教和谐、扶贫攻坚、致富增收、转型升级”十大工程。这十大工程涉及民生,紧贴地气,在促进民生改善、加强民族团结方面成效明显。通过十大工程的实施,到2015年底,全市生产总值增至250.15亿元,年均增长6.08%。全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扶贫工作、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新农保、新农合的参合率完成自治区的目标任务。义务教育达到国家标准,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得到发展。城乡文化体育设施明显改善,相关部门经常开展文体活动,优秀文化得到弘扬。实施湖南援疆项目62项,到位资金13.52亿元,建成了一大批以安居富民为重点的民生工程,解决了一大批事关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以上措施的实施,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友谊,夯实了创建工作的基础。
(二)面临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1.一些领导干部对创建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识存在误区。
近年来,吐鲁番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一反两讲”,主动进攻、打防结合,扎实推进微观治理体系建设。坚持用好用活“五把钥匙”,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和社会管理,维护稳定能力不断提升,全市呈现出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和谐氛围。面对已经呈现出的良好局面,一些领导干部在反恐维稳方面思想有些松懈和麻痹,对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研究不深入、不重视,还有一些干部因民族工作敏感、民族问题复杂而不愿接触民族问题,这些思想和认识的误区都会影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城市的创建。
2.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的创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机关、企业、乡(镇、街道、场)、村(社区)、学校、驻吐部队、宗教场所、旅游(文物)景区等,每个单位在创建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因此,每个单位在制定规划和方案时应结合本单位实际。但是,有的单位在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时千篇一律,过于强调创建的意义、目标和任务,缺乏具体的落实规划,可操作性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和明确,考核、监督、惩戒等方面的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善。
3.创建工作进展不平衡。
本次创建活动主要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军队,而对企业、社区、街道、宗教场所等地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所忽视,甚至有的组织还没有被纳入其中,如旅游景区。根据2016年1月公布的《2015年吐鲁番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考核验收情况通报》,吐鲁番市检查验收市直机关单位95家,创建验收率100%;定等“优秀”单位58家,优秀率61%;“合格”单位35家,合格率37%;“不合格”单位2家,不合格率2%。一区两县县直单位中,高昌区共有区直单位95家,申报验收95家,验收95家,申报验收率100%;定等“优秀”单位61家,优秀率64%;“合格”27家,合格率28%;“不合格”7家,不合格率7%。鄯善县共有直属单位(部门)96家,其中申报验收96家,申报验收率100%,定等“优秀”单位56家,优秀率58.3%;“合格”单位40家,合格率41.7%。托克逊县共有直属单位(部门)87家,申报验收86家,申报验收率99%;定等“优秀”单位52家、优秀率59%;“合格”单位31家、合格率36%;“不合格”单位4家、不合格率5%。而全市共检查验收企业152家(含规模以上企业、非公企业、社会组织企业)中,定等“优秀”59家,优秀率38.8%;“合格”74家,合格率48.7%;“不合格”19家(不合格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停产),不合格率12.5%。[2]从以上通报数据可以看出,吐鲁番市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进展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有些部门单位的优秀率和合格率比较低,与预期的设想还有一定差距,这限制了创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一)加快经济发展,着力改善民生
丰富的物质保障是民族团结的基石,没有丰富的物质保障,民族团结进步就无从谈起。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体现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优越性,才能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铜墙铁壁。因此,要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努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大扶贫脱贫攻坚力度,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奠定坚实的物质、文化、人力基础。
(二)积极构建嵌入式的和谐社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由于受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的影响,吐鲁番地区形成了一些民族村、民族社区,这种同一民族集中居住、抱团扎堆的现象只会增强各民族之间的防范意识,不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融合。构建嵌入式的和谐社区是消除民族隔阂的有力抓手,因此,要以构建嵌入式的和谐社区为切入点,不断丰富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配齐社区公共娱乐设施,定期举办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要从社区居民的居住、工作、学习、娱乐、婚丧嫁娶等方面入手,着力解决社区居民在看病就医、子女上学、生活工作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引导社区居民在生产生活和工作学习中增进了解、包容欣赏、互帮互助、相互尊敬,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各族群众做和睦相处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此外,要正确处理各民族在语言文字、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多样性和一致性,把握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规律和历史方向,真正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三)积极推动“双语”教育发展,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积蓄力量
语言文字是族际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促进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渠道。实施“双语”教育,使得少数民族青少年从小就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了解包括本民族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有利于形成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团结互助、和谐共处的社会环境,增强国家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凝聚力。所以,推进“双语”教育在吐鲁番这样一个多民族地区尤为重要。为此,要积极统筹规划全市“双语”教育,制定全市“双语”教育近远期规划,定期对“双语”教育工作进行专项督导,确保“双语”教学各项措施及工作目标的落实。要积极用广播、电视等现代传播媒体大力宣传“双语”教育的有关政策,举办各种“双语”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双语”教育成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强化工作技能、融入主流社会、增进民族团结的主要渠道。同时,要加大对“双语”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配齐“双语”相关设备,加强“双语”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各种方式招揽“双语”教师,提高教师待遇,加大对“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对“双语”教学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四)有计划地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三农问题是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的主要问题是就业及增收问题,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农民增收致富问题是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因此研究吐鲁番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吐鲁番应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搭建岗位对接平台,强化针对性就业服务,依托地区、县(市)人力资源市场、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行政村服务站,广泛建立信息发布平台,使农村劳动者足不出村获知就业信息;应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对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定点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对全市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展建筑工、电焊工、计算机操作、旅游服务、中式烹调、服装剪裁、手工刺绣等工种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技能水平。
(五)努力营造文化认同的良好氛围
“现代文化是跨越式发展的先导,通过现代文化引领,使所有社会成员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实现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精神能量,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3]一是要以民族团结一家亲为主旋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积极塑造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二是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惠民工程。“推进文化惠泽群众,才能更好地用文化凝聚精神,抚慰心灵,舒缓压力,促进和谐。”[4]因此,要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建设一批公益性文化项目和文化惠民工程,为基层、低收入群众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让文化惠民工程的雨露洒遍每一个家庭,浇灌到每一个群众的心窝。三是发掘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打造精品文化工程。深入挖掘、整理在各个时期、不同岗位中涌现出的民族团结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通过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吐鲁番人”、“身边好人”等活动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用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讴歌改革开放以来吐鲁番在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光辉成就,展示吐鲁番各族人民开放进取、积极向上、勤劳互助的精神风貌。四是进一步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导向,发展健康向上的互联网文化。积极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资源,推出一批时尚生动、积极健康、特色鲜明,在社会有影响、群众认可度高、传播正能量的民族语言手机报、民语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平台,使之成为各族群众获取正面信息的重要手段。同时,严厉打击网络犯罪,净化互联网空间,使新兴媒体成为引领社会风气的新阵地,传播先进文化的新平台,净化人们精神家园的新渠道。五是建设现代文化引领产业示范园。依托吐鲁番独特的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高标准、高起点地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网络、广告传媒、影视制作、动漫游戏、演艺会展等新兴产业,扶持一批在疆内有市场、国内有影响力的文化领军企业,推动新兴产业与旅游、商贸、物流、建筑等行业融合发展。
(六)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
随着吐鲁番市城乡一体化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进入吐鲁番的外来流动人口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特别是近年来,吐鲁番涌入了大量来自内地和南疆四地州的外来流动人员,这些外来流动人员主要以务工、经商、旅游为主,这给当地政府在户籍管理、子女上学、医疗卫生等方面带来很大困难和问题,因此,能否有效解决外来流动人口带来的各种问题,影响着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成效。一方面,要积极为流动人口提供便利服务,帮助外来人口解决子女入学问题,及时为外来流动人口提供就业、住房、法律援助,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工作当中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要建立动态的流动人口、房屋出租等情报信息网络,加强信息收集工作,注重打防结合,预防为主。要加大对网吧、酒店、洗浴城、农贸市场、房屋出租户、城乡结合部等人员密度高、流动性大的场所的管理和控制,适时组织开展入户清查行动,全面掌握流动人口的情况。
[1] 吐鲁番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吐鲁番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推进方案(内部资料).
[2] 吐鲁番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2015年吐鲁番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考核验收情况通报(内部资料).
[3][4] 辛组、徐平.新疆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M].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178、185.
2016-08-20
武明明:(1986-),男,汉族,甘肃清水县人,硕士研究生,吐鲁番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党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