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2016-03-16 04:25刘春月
环球市场 2016年6期
关键词:常态协同区域

刘春月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刘春月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在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增速换档、经济驱动转变的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文章首先对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内涵与外延进行了建议分析,继而重点对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因分析与具体对策进行分析,研究显示:国外需求疲软、国内产能过剩、实体经济乏力、收入差距扩大是区域经济进行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转变区域协作理念、搭建区域协调机制、优化区域协同模式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转型必要举措。

经济新常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一、前言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宏观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门,是我国全面实现信息化、现代化、工业化的必然举措。当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国民经济的内在韧性与弹性不足,这进一步强化了我国区域经济追求协调发展的动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二、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内涵与外延

经济新常态概念是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的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的战略性判断,其概念的核心内涵包括三个层面: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进程加快、我国经济增速全面换档的趋势明显、我国经济驱动快速转变的要求强烈。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鹤的解读来说,我们的新常态是一个经济层面的概念,并且这个新常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新常态不仅包括国内的经济态势,也包括国外的经济发展态势,是一个兼容性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固定式的定义。

三、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国外需求疲软

目前,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相对较高,这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从实务层面来说,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因此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需求疲软对经济的影响较大,外贸景气指数呈现环比下滑走势对各地区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立足国内,强化国内经济的内在联系与韧劲。

(二)国内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是中国在新常态背景下遇到的关键性难题,这涉及到产业升级、企业转型等多方位的改革。毫无疑义,当前的产能过剩的范围已从过去常说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造船等行业扩展到许多所谓的新兴产业了,目前几乎找不到几个不过剩的行业了。特别要指出的是,我国经济增长对银行贷款是过度依赖的,企业从银行的融资是过度的,因此当前的产能过剩还存在较大的杠杆率,国民经济的系统性风险仍然客观存在。

(三)实体经济乏力

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官方的PMI数据其实一直处于一个下滑的过程,高频数据显示发电量和粗钢生产疲弱,工业生产可能有所放缓,虽然基建投资可能加速,但固定资产投资可能在房地产投资的拖累下继续放缓。更为不幸的是,当前国内资金“脱实入虚”的迹象尤其明显,实体经济既缺乏资金,又面临需求不足的双重困境,企业发展的压力较大,实体经济的发展缺乏足够的支撑力。

(四)收入差距扩大

长期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虽然短期有所缩小,但是长期来看还是存在一个扩大的趋势。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2,仍高于国际警戒线0.40;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3,比2014年缩小0.02。因此可见,进一步加大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探究

如前所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两大模块,因此在对策的探究层面,我们都以这两个方向为基础的研究方向。

(一)转变区域协作理念

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层面来看,转变地区经济协作理念主要是要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与部门要注重区域协作的科学规划、有力执行、内容充实、全面落地。科学规划就是要适时、适当、适度的制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与方略;有力执行是要明确区域经济协调规划的执行主体与对应的奖惩责任措施;内容充实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应该再处于一个形式化的层面,而应该注重市值的内容推进,就目前来说产业协同发展是区域经济协作的核心内容。

(二)搭建区域协调机制

基于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的形成难度来看,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协调机制相对较难形成,因为资源的稀缺性,各地方政府必然存在一个博弈,因此对于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央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明确经济协调发展各方的功能定位、协调手段、相应补助配套等。事实上,首都经济圈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其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乡的协调机制相对较容易建立,因为处于同一个行政区域,但是要坚决的避免出现城市发展牺牲农村利益的做法出现,要明确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附庸。

(三)优化区域协同模式

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层面来看,优化区域协同模式主要是要改变以前单一的以构建城市群或者核心增长极为重点的协同发展模式,因为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当前我国区域城市群的经济协同系数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并且也不存在经济协同的综合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更多的是以一种经济联系的形式存在。因此,未来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应该以产业的协同发展为基础,重视协同发展的内容与基础,提升地区经济协同发的实效性与时效性。从城乡协调发展来看,就是要正确的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注重城市对农村的引导与支持。

[1]张志元,李兆友.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及战略趋向[J].经济问题探索.2015(06)

[2]李俊华.新常态下我国产业发展模式的转换路径与优化方向[J].现代经济探讨.2015(02)

[3]金碚.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01)

[4]柯善咨,赵曜.产业结构、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生产率[J].经济研究.2014(04)[5]洪银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动力[J].求是学刊.2014(01)

刘春月(1994–)女,汉族,天津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2013级本科生经济统计专业。

猜你喜欢
常态协同区域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分割区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区域发展篇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