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门第出身对谋士政治命运的影响
——以杨修、郭嘉为例

2016-03-16 02:49陈淳子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谋士杨修寒门

陈淳子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三国时期门第出身对谋士政治命运的影响
——以杨修、郭嘉为例

陈淳子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谋士,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文人阶层,自来佳话不少,其他们的命运有许多值得探究之处。近年来对谋士们行为的分析和论述已有很多,但很少从谋士的门第出身这一角度分析。三国时期的杨修和郭嘉的出身存在差异,他们行为、境遇与结局的不同与之有很大关系。

谋士;杨修;郭嘉;门弟出身

从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的这一时期,被称为三国时代。①范文澜:《中国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4页。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时期,其前半段属于东汉,后半段则属于魏晋,甚至无法断代。三国时期可谓是“是汉非汉,是魏非魏”。此时群雄各自割据一隅,谋士们凭借卓著的能力在时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②王宇:《从三国鼎立看谋士集团的重要作用》,《阴山学刊》2010年第4期,第81-83页。谋士们各自出谋献策,地位和结局各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不仅是因为能力水平的差异,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即门第出身。

一、士族的类别与三国时期的谋士出身

《说文解字》说:“士,事也,教始于一,终于十,从十一。”段玉裁注曰:“引申之,凡能事其事者称士”。这种对士的定义,只是属于描写已经定型了的士。③张晓蓓:《试析<三国演义>中的谋士》,《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第85-96页。士族,即世代做官的家族。一个家族可以世代做官,因为做官不易。在汉朝,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方能以正规途径做官。其一,必须是士人,这是身份的要求;其二,必须通晓经学,即明经,这是才的要求;其三,必须被举为孝廉。孝廉就是孝子廉士,这是德的要求。满足此上述标准的人不多:有书读、读得起、读的进、读得好,而且并无其他职业的读书人才可能做官。读书为做官,做官就必须读书,因此成为一种职业。如果一个家族的职业为读书做官,即为“士族”。世代为官的基本都是以读书为业,因此,“士族”也称作“世族”。这个阶层的特殊性即为垄断仕途、控制舆论、变成豪强三个方面。士族利用据有的政治资源,不断地发展,这样的大姓豪族即“世家大族”,也称“名门望族”。相反,无权势也无声望的庶民之家即为“寒门”,也作“寒族”。

因此,三国时代谋士的门弟出身即为两种,一种是世家望族,身世显赫;另一种是寒门庶族,一部分因其家中殷实,自身学识出众,希望能建功立业,一部分也不乏有振兴家族之念。门第出身的差异,导致谋士们在不同的政治集团中地位悬殊,更对其战略谋划及政治抱负产生巨大的影响。下面将选取两位具有代表性的谋士杨修和郭嘉加以分析。

二、世家大族出身的杨修

杨修,字德祖,乃杨彪之子,杨赐之孙,杨秉之曾孙,杨震之玄孙。杨家是“四世三公”,并且还是“四世三太尉”,家庭背景非凡。杨震当过太尉、司徒,杨秉当过太尉,杨赐当过司空、太尉、司徒,杨彪当过司空、太尉、司徒。杨修本人也是个极有才华、聪明绝顶的人,后来担任丞相主簿,即今日的高级秘书,“为太祖所器”。“狂妄冠军”祢衡也称其为“小儿杨德祖”,呼为“小儿”,就承认他是个人物。刘璋的谋士张松诘问道:“区区作相府门一下吏乎?”杨修以自身也未必相信的宽慰之解,答曰:“多蒙丞相教诲,极有升发”。

但有四个方向原因,下面合作分析。其一是因为显赫的家世出身遭到曹操的忌惮而不擢用。曹操出身官宦世家,对于豪门世家有忌惮与猜疑,因此看待杨修的世家子弟出身背景总有成见。

其二,“博学能言,智识过人”,其实不过是小聪明。杨修身为丞相主簿,不认真办公而喜外出郊游,妄自揣度主君心思①范晔:《后汉书·杨修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05页。,引起曹操的怀疑,曹操此后便开始忌恨杨修。杨修喜爱在众人面前卖弄小聪明,例如在阔门事件②刘义庆:《世说新语·捷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69页。中大出风头。杨修的显弄聪明,使曹操厌恶至极。“多蒙丞相教诲”,怎就不明曹操的为人,“小觑天下之士”③罗贯中:《三国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499尚可,若小觑自觉智谋过人的曹操,大不可矣。

其三,杨修介入帝王家事,干预曹植、曹丕争世子之位,教植斩杀④,惹曹操大怒。杨修擅自与曹植形成党羽,替其预先设想许多问题并写好答案,希图在曹操面前留下曹植“才思敏捷”的印象,然而杨修做事不缜密,没有把握好节奏,以至于“教才出,答已入”。

其四,倘若说这些属雕虫小技,无伤大雅,但杨修在军事中的表现便使得曹操大起杀心。“鸡肋”一事是杨修被杀的直接原因,可以看出杨修的豪门名士气息过强,的确不具备优秀谋士的素质。⑤李汉秋,汤书昆:《从杨修之死谈人才的整体效应》,《海南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第73-75页。在诸葛亮智取汉中,曹军进退两难之际,曹操见庖官进献鸡汤的碗中有鸡肋,随口曰:“鸡肋!鸡肋!”夏侯敦便传此口令。杨修得知后,教军士各自收拾准备归程。惇惊问:“公何收拾行装?”修曰:“鸡肋者食无肉,弃有味。在此无益,不如早归。”⑥郝帅斌:《郭嘉知人“论势”》,《博览文史天地》2014年第9期,第72-74页。曹操怒不可遏,“漏泄言教,交关诸侯”。⑦裴松之:《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64页。借惑乱军心之罪于杨修,大约相当于泄露机密罪、结党营私和妖言惑众的罪过,“故遂收杀之”,⑧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46页。沦为可悲的政治牺牲品。杨修的惨死反映出了君臣关系的常态为主、扭曲为辅,而后则演变为扭曲为主,甚至大开杀戒。⑨裴松之:《三国志·曹植传》,裴松之注引:《典略》,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37页。其关系恶化的深层原因,有政治的因素,也有文化的因素,还有人性的因素。

三、寒门庶族出身的郭嘉

郭嘉,字奉孝,是东汉末年的杰出谋士,出身寒门,生于河南颍川,即今天的河南登封地区。曹操赞其“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深为其器重。郭嘉知人“论势”,因势利导,建功立业,善始善终,成为一代奇佐,可谓千古难得。⑩关四平:《曹操与谋士关系新论——<三国演义>君臣关系管窥之三》,《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第1-9页。

郭嘉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创造了三项重要的贡献。

首先,在郭嘉的人生第一阶段,弱冠隐居,慧眼识主。郭嘉年轻之时就表现出极大的智慧和独到的见地,与长者攀谈,常让长者们自叹不如。郭嘉二十岁出头时,好友谋士田丰等在“富室强族,天下之英雄”袁绍的帐下效劳,在他们推荐之下,袁绍对郭嘉极其敬重,厚礼以待。但时日不久,郭嘉察觉其“未知用人之机,好谋无决,多端寡要”,毅然离袁而去。在袁绍最威风之时离开,郭嘉非但有极大的勇气,更是具有超凡的眼光。此后,郭嘉赋闲多年。后来,曹操器重的谋士志才去世,“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颖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11)陈寿:《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04页。曹操遍访贤才,郭嘉被曹操以十里相迎之礼接入营帐,论时局之事。此次会谈绝不亚于著名的“隆中对”。郭嘉进行了透彻明晰的分析,曹操听完感叹道:“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嘉大喜道“真吾主也”。不久其当任军师祭酒,即曹操参谋军事官,在曹操的对外征战中积极地出谋献策。

尔后,神机妙算,屡建奇功,是郭嘉人生的第二阶段。郭嘉帮助曹操消灭吕布、策清中原是其第一大贡献。公孙瓒和袁绍征战,郭嘉出谋献策:趁此时机拔除雄踞徐州的有勇而无谋之辈—吕布。在吕布据城固守时,曹操见军士疲乏便准备退兵,而郭嘉此时看出胜机,谏言道:“征吕布,三战破”、“嘉说太祖急攻之”(12)同11〇。,并提出攻下邳以沂、泗水淹之,终于取胜。

接下来,郭嘉进入到其人生巅峰期,在官渡之战中大放异彩。郭嘉的第二大贡献是智破袁绍,一统北方。当时,诸侯割据混战,但均无鲸吞四海的雄心壮志。此时,郭嘉对不同对手心理状态的准确判断就成为了制胜的关键。以郭嘉之计灭吕布后的首要大敌,便是雄踞河北地区“四世三公,门多故吏”的袁绍,其手下猛将谋臣不计其数,兵强马壮。郭嘉对投靠过的袁绍以及其军队的各方面情况都十分了解,提出“十胜十败论”,深刻而又全面,大体上是对曹操和袁绍的中肯评价,尽管某些地方有一些夸张和牵强,但为决斗袁绍做好了舆论的攻势。此后曹操在官渡决战中以少胜多,使袁绍再也没有与曹操对抗的实力。

郭嘉帮助曹操征讨乌桓是其人生最后一个时期,而天妒英才,使其英年早逝。帮助曹操远征乌桓的成功是他的第三大贡献。袁绍死后,他的儿子袁谭、袁尚、袁熙投奔乌桓,众人担心此时追击,会引起刘备和刘表的乘虚偷袭,都劝曹操回许都,而郭嘉敢于出险招。“天寒地冻,人烟荒无,连行二百里不见滴水,军粮所剩无几”,可见乌桓成功的征伐实在是惊险至极。①裴松之:《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瞒传>》,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77页。郭嘉指出“大漠边远,,彼方必无准备”,因此建议曹操乘机一举歼灭袁尚、袁熙兄弟,不理会刘表,率军北上。“起轻兵追击”,兵贵神速,留下辎重,日夜兼程,并在当地名士田畴的导引下,抄近路进军。乌桓王顿仓促应战,结果兵败被杀,袁氏兄弟便投靠公孙康,征乌桓大获成功。而郭嘉本人因不习大漠水土,卧病不起。曹操兵胜返归许都,闻郭嘉病逝数日,大悲不已。自此曹操势力在中国北方鼎盛,然而却失去智囊团的核心谋士郭嘉,此后大好局势开始走下坡路。在之后的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大败,除没听进贾诩的劝谏之外,郭嘉英年早逝也是一大原因,曹操泣血哀嚎:“郭奉孝在,不使孤如此!”②陈寿:《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65页。

四、门第出身对政治命运的影响

以下,从门第出身的不同来比较杨修和郭嘉的政治命运异同。

第一,二者的政治取向迥异。郭嘉出生寒门,代表激进改革派的政治取向,相似于曹操“法家寒门路线”③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崔浩与寇谦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页。的政治理想路线。“率性潇洒,不墨守成规”,曹操性情相似,“相似相容”的人喜欢和自己有相似价值观的人。曹操少时也好“游侠”,而郭嘉是不羁潇洒,随性而至。其次,曹操和郭嘉和机智聪明相近,具有深远的战略谋略思想。而郭嘉谋略以及决断力还高于曹操。再次,决策力的互相补充。每当曹操犹豫之际,郭嘉就按照评估的原则来提议,而曹操按照郭嘉的原则评估之后就能立即做出选择。而出身于世家大族的杨修,接受的是儒家正统思想教育。杨修的父亲杨彪是个儒学正统之派,而曹操是一个彻头彻尾、不拘小节的改革派代表。“时天子新迁,大会公卿,兖州刺史曹操上殿”,此时杨彪已经对曹操有异样眼光,“彪见汉祚将终,遂称脚挛不复行”。④范晔:《后汉书·杨彪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98页。曹操借兴平二年的袁术僭号天子事件株连杨彪,意图铲除杨姓政敌家族。但此时的曹操羽翼尚未丰满,根基未稳,需借助杨姓名门的威望收买人心,于是不得已“遂理出彪”。那时曹操理所当然地遭到世家大族的抵制,也受尽了名士的讥讽。曹操有着充足的思想准备,很清楚得罪名门大族,名士也多半与世族同声呼应。可以说,在世族中顶尖级的杨氏望族的政治夙愿一直与曹魏政权作对,因此他选择拔出眼中钉。同时,杨修也没有真正的政治和军事能力,仅占一些语言修辞的便宜,所以杨修的惨淡结局也源于他是隶属与曹操相反的政治营地,政治意愿相逆。

第二,二者在政治职责的定位上相差甚远,政治命运天壤之别。郭嘉与杨修都擅于揣摩主君的意图和想法。郭嘉因其出身相对卑微,职位权责定位适度,在不知不觉中把曹操向正确的方向引导,低调处事得到曹操的信任。谋士是辅佐主子的,作为领导者的助手,注定了他们必须是默默耕耘,甘居幕后,劳动成果应该通过曹操的实践体现。杨修完全相反,因为出身于世家望族,难免带有世家子弟的自以为是,过于锋芒毕露,经常抢曹操的风头。在专制体制中,为维护其专政独裁统治,必须实行愚民政策和特务政治。曹操是罕见的几个“雄猜之主”之一,其猜忌心和防范心极重更何况,杨修和曹植及其党羽勾结,卷入曹丕和曹植的争端,越俎代庖,是明显的越位,当然导致曹操的顾忌和怨恨,导致杀身之祸。

第三,二者的功业相距甚远,际遇也是相异。郭嘉寒门出身,为实现其政治抱负,竭力辅佐曹操,助其荡平中国北部,打下坚实的曹氏基业,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政治局面。而杨修出身于世家望族,对于其政治愿景无太多顾虑,大智谋甚少而擅于卖弄聪明。其特殊的才能是揣测曹操的意图。杨修像一个聪明的心理专家,“众人皆醉”的时候,他却能够“独醒”,杨修的不受重用,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总是能准确地把握曹操的心理动态,“公真知魏王肺腑”⑤罗贯中:《三国演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第507页。。而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当然不希望属下完全看透自己。杨修之人,见杀于曹操,是因为显露己长,所以哲士多匿彩以韬光养晦,常逊美而公善。

第四,二者的结局与后世评价的不同。二人都很能揣摩曹操的心思,不过修多言,嘉寡言;杨修生前被曹操遗弃,以喝令斩杀而惨淡收场,而郭嘉尽人臣之责,被曹操惜爱甚至死后也深深追怀。杨修不得人主欢心,为频频逆龙鳞触主犯上之辈,更是不得善终。①吴怡婷:《浅析<三国演义>中的一类谋臣形象》,《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第106-108页。曹操在去世的一百多天前,以泄露机密罪、结党营私和惑众之罪,悍然斩杀“高干子弟”杨修。可叹杨家四世三公一朝倾覆,正应“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杨修死时,其父还在世,内心之悲痛可知一番。曹操问杨彪为何容貌形如枯槁,彪曰:“犹怀舐犊之爱”,曹操为之以“改容”②范晔:《后汉书·杨彪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405页。。曹操的询问杨修之死是故作关切,但杨彪却是肺腑之言的回答。后世评价杨修很有头脑,当曹操说很普通的话他就知道曹操的想法,可惜不会出计谋只会卖弄小聪明,多次被曹操嫉恨,而招来杀生之祸。而郭嘉在曹操远征乌桓中,英年早逝,曹操悲痛万分,给朝廷的上表和与荀彧的书信以及与他人的交谈中多次追忆郭嘉,每每痛哭流涕,声泪俱下。同时曹操与郭嘉的关系非同一般,可谓既同患难又“唯奉孝为能知孤意”③陈寿:《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91页。,既忠心耿耿又“谋功为高”。后世评价郭嘉是军事奇才,深通算略,能够随机应变,当机立断,而且神机妙算,出奇制胜,真乃三国时期一流的谋才。

第五,曹操的人才选拔制度对于二者出身门第的影响。曹操采取的是“唯才是举”的任人原则,对于郭嘉之类的寒门名士极大鼓励,不论身份贵贱,具备“治国用兵之术”便可选拔为官。他对贤士良将执行的是“卿不负孤,孤亦必不负卿”的“将心比心”原则。而对于杨修的态度有巨大的不同,从曹操的出身分析原因:曹操出身官宦世家,对于豪门世家有猜疑与忌惮,所以看待世家子弟总有成见,加之杨修自身的多种性格缺陷导致了地最后的惨淡结局。

五、结语

杨修和郭嘉不同的政治准则和个人表现,导致二人不同的政治命运,二人的差异也是当时世家大族和寒门庶族政治表现力的真实写照,都具有代表性。

东汉末年,世家大族的名士坚守名节,心向汉室,世家子弟大都是怀着匡护汉室的政治初衷加入曹操集团,虽然杨修在个人性格和为人处事上存在巨大缺陷,但就其政治理想上分析,与曹操的“法家寒门路线”相矛盾,而到后来,由于政治局势的变动,门第出身高贵的世家望族的子弟们也逐渐选择明哲保身来保护家族以及个人的利益。而寒门庶族出身的有才之士,例如郭嘉,在曹操时期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一方面由于唯才是举的人才方针,而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其军事谋略,助曹操以武力征讨的方式打下坚实的基业。

郭嘉虽寒门出身但智谋过人,功业卓著;杨修世家望族之后,博学多才但政治抱负惨淡,贡献平平,更多的是留下诸多轶事作为谈资。二人的政治命运差异,浓缩了三国时代的门第出身的影响力,其背后是一幕幕的门第出身影响的变幻史。

Class origin's influence on the advisors'political fate in the period of the Three Kingdoms

CHEN Chunzi

Advisers,a special literary class in Chinese history,were famous for their being expert at power tactics,being eloquent,and good fame in history,which results in the people's admiration.Their fate is actually worth our study.Analysis and discussion in recent years focus little on the advisors'class origin. This paper interpreted the advisors'behaviors,circumstances,and different fate through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 in class origin between Yang Xiu and Guo Jia in the period of the Three Kingdoms.

advisers;Yang Xiu;Guo Jia;class origin

K235

A

1009-9530(2016)03-0065-04

2016-02-20

陈淳子(1993-),女,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徐彬。

猜你喜欢
谋士杨修寒门
三国谋士贾诩:“跳槽”是个技术活儿
刘墉 从寒门子弟到“华人之光”
扣子里的智慧
寒门不能出贵子吗?
真正的聪明人
杨修解字
“一合酥”续编
成语巧连线
教育观察:“寒门出贵子”缘何越来越难?
700寒门学子上北大,没什么好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