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婉萱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苏联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特征探析
彭婉萱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苏联是世界上首个社会主义国家,由苏联建立起的社会主义模式对那个时代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而又长远的影响,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巨大打击。要持辩证分析的态度理性分析苏联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特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从苏联解体中汲取的教训,这样才有助于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有助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助于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苏联模式、历史条件、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一般是指苏联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制度、体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政策。这一模式是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具体实现形式。苏联模式是在斯大林时期的形成的,并在他的领导下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具备强烈的长官意识和个人崇拜。对于苏联模式的内涵,有各种各样的概括,无论从社会基本制度还是具体的体制、机制来看,这其中体现着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共性,也表明了苏联在具体的历史环境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的特殊形式,也就是说“苏联模式”包含着社会主义的共性和个性。苏联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与斯大林和苏联共产党在社会主义认识理念问题上的局限密不可分。
(一)俄国历史传统的影响
追溯俄国的传统历史,对苏联模式形成的造成影响的原因不少,其中笔者认为最值得注意的两点是皇权主义和封建宗教文化。俄国十月革命后,仍然存在着很严重的官员任命制,家长制和集中制。首先,俄国政治文化的特点是专制。俄国的核心和象征是沙皇,在整个国家的运行中起着重大作用。从政治改革、经济转型、宗教活动导大众的生活方式都由沙皇决定和控制。其次,俄国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其他国家。在十月革命前,自给自足的村社经济依然为主要经济形式,俄国资本主义虽然有一定发展,但相较英美等发达国家来差距显著。国家干预经济在俄国历史上来看不足为奇,从1861年农奴制开始改革,俄国的现代化就是在沙皇政府的推动下进行的。
(二)工业化发展的要求
经济发展是一个大问题,1913年俄国的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比例微乎其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的工业进程又受到了严重打击。资本主义工业占比很小,大部分还是封建统治下的小农经济。发展工业对于苏联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但是原有的经济实力、财力、物力都使得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大工业的道路异常艰难。客观上讲,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肩负的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历史使命。由于外国资本控制着大量的资源,操纵着巨大的市场,俄国私人资本力量又显得非常单薄,所以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但俄国现代化的发展迫在眉睫,想要摆脱成为西方大国的附庸的下场,抵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势力蔓延,就必须实行工业化。
(三)恶劣的国际环境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苏联诞生之日开始,它就一直处在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和国际反共战争势力的水深火热之中。可以说苏联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所面临的险恶的国际环境才形成的。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际形势对苏联来说非常危险,虽然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预并没有得逞,但战争的阴影一直笼罩者苏联,当时几乎所有的社会生活都围绕着战备这一核心而发展。由于帝国主义对俄国苏维埃政权干涉的失败,欧洲推翻资本主义的革命受挫,所以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种新的状态:帝国主义消灭不了苏联,不得不与苏联和平相处,但是他们又不放弃反苏的宗旨,不停的在寻找机会进行侵略和颠覆;苏联的力量又相对较小,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中,所能采取的唯一手段就是和平共处,借以利用自己的暂时的和平时间壮大自身,从而争取社会主义的胜利。种种现实因素决定了苏联模式不仅要承当维护国家安全独立的责任,同时还要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历史使命,那么高度集中的实现方式就成为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首选。
(一)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虽然苏联人民在一定程度上能得到资本主义国家享受不到的民主,例如苏联的政治体制规定了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这些权利有劳动权,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权利,可是政治体制在运行中还很不完善有不少缺陷。第一,党政不分、以党代政,这是尤其重要一点,是根源的弊端;第二是斯大林独揽大权,造成了极端的个人崇拜,党内的最高权利完全集中于一人;第三,在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方面并不重视,特别是民主监督机制几乎处于摆设。第四,苏联模式有着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的作风,苏联长期以社会主义阵营的头目自居,通过经济制裁、舆论施压的方式那些有与它意见相左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还会动用军事力量进行干预甚至占领,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使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严重打击。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苏联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苏联的实际国情相结合,运用于实践之中,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体现,是生产力社会性质的客观要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发展模式,正是因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坚定立场,才使得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苏联社会生产力保持快速的发展,而且能够在反法西斯主义战争中取得胜利。
(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苏联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国家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下达指令性指标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斯大林认为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都是资本主义的工具,要实现社会主义就要消灭商品经济,要实行工业农业集体化。在经济管理方法上,完全排斥市场经济,商品货币关系,用政治上强制性的手段来实现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苏联模式片面的强调重工业的发展,为了达到巨大投资和高度积累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劳动人民改善生活条件的权利,不能在经济制度上贯彻人民民主集中制,劳动人民对资源和生产资料丧失了处置权,对劳动成果没有分配权。概括来说,苏联模式下的经济体制有着自身的明显特征,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不承认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政治手段甚至暴力手段掌控经济,将全部经济活动关押在指令性计划的牢笼里。
(三)文化管理体制
所谓思想文化体制模式,就是指在遵循一定的思想文化建设理论和方针政策,通过一定的领导和决策机制,经由一定的组织体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式方法以进行思想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制度化形式体系。在斯大林执政期间,他十分重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的学习,斯大林曾经认为马列主义是关于社会,社会发展规律,无产阶级革命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共产主义胜利的科学,就像是指南针和启明星一样。斯大林时期,苏联人民在思想上呈现出极大的同一性,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不断增强,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苏联科学技术和国民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思想搞得太死、太单纯、太封闭等许多严重问题。
苏联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不能否定它所取得的正反两方面丰富的历史经验。苏联模式在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上起到过重要作用,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也促进提高了苏联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同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为苏联战场提供了物质和人力资源,为取得最后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对历史的评价不能忽略当时的历史环境,苏联解体已经二十多年了,现如今我们再来探悉其解体的原因和体制的弊病,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苏联模式对于所有执政的和尚未执政的共产党有普遍的深远的影响,我们要辩证的看待苏联模式中的问题,从苏联解体中汲取经验教训,把握本国的国情进行全面发展,这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明暗,关系到中国梦能否实现,关系到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
[1]斯大林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倪稼民.苏联模式:制度化与非制度化胶着的体制[J].社会科学,2009,06.
[3]吴恩远.正确评价苏联模式[J].理论前沿,2007,19.
[4]刘建武.苏联模式衰败的缘由与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04.
[5]秦刚.苏联模式逐步形成[J].科学社会主义,2013,05.
彭婉萱(1990-)女,汉族,湖南,研究生,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