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理论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2016-03-16 02:29:32
环球市场 2016年11期
关键词:盈余审计工作主体

廖 莎

贵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审计理论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

廖 莎

贵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盈余管理就是以不正当的手段修改会计信息,对财务信息造假。这种行为使得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不真实,一方面会影响投资者的选择以及股东对于公司未来前景的规划,另一方面这种行为也会影响市场资源的流动,使得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项目被埋没,同时也会影响政府对相关行业或者产业的认识,从而对部分信息披露不真实的公司给予优惠政策。本文从审计主体、审计特征和审计技术与方法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阐述。

盈余管理;财务信息

1.研究背景

我国市场经济开始的时间比较晚,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很不成熟、不完善,因此上市公司存在很多的盈余管理行为。那么,盈余管理到底是什么呢,说通俗一点就是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有选择、有意识的公布企业的信息,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企业有选择有意识的公布企业信息,使得市场上的投资者没有办法了解到企业真正的信息,也不能了解企业真正的财务状况,那么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就会有可能选择错误。因此,社会民众和政府都要求企业公布真实的信息,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然而抑制盈余管理行为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优化内部审计,强制外部审计。

本文就是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展开的研究。本文认为,审计限制盈余管理行为的作用是与审计主体、审计特征、审计技术与方法是相关的,通过对审计主体、审计特征、审计技术与方法的理解,从源头上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通过一则案例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总结,尝试着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献出一份绵薄之力。希望能从审计主体、审计特征以及审计技术与方法这三个方面来研究审计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2.国内外文献综述

Palmrose(1991)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刚成立的几年,由于事务所内具有经验的审计师很少,因而其审计结果更容易收到诉讼。Petty,Cuganesan(1996)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会计师事务所的经营时间越长,口碑越好,其审计师在审计时更容易找到其问题,从而其审计质量越高。Deisnad Giroux(1992)、Craswell et al.(1995)的研究都发现审计师的工作水平会影响到其审计质量的高低。Krishnan(2005)的研究也发现,专业能力越强、工作经验越丰富的审计人员所审计的财务报告更加具有可靠性与稳健性。目前审计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研究的文章不多,更多的是对会计师事务所公司规模的分析。

蔡秀丽(2007)在研究SOX法案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也应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配套的指引等;此外,在审计程序的设计中,应注意内部控制测试,其能够提高审计的效率;而在审计中,应强调注册会计师的有限责任,这样才能使注册会计师能够使用其权利,同时,应该强调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率负主要责任。杨辉(2008)在对美国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审计准则(PCAOB AS5)进行研究分析后发现,审计准则能够赋予注册会计师权利,使其在审计过程中灵活性更强,有助于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国内对于审计机构和盈余管理的研究很多,但是还有其他很多方面没有研究,而研究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其间还存在一些问题:学者们多从单一方面,如审计人员主体、审计准则等某一方面研究审计,也有学者将SOX法案与国内进行对比,但是仍未全面考虑审计主体、审计特征、审计技术与方法与盈余管理的情况。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更要将审计主体、审计特征、审计技术与方法与盈余管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重点在于发现盈余管理行为与审计主体、审计特征、审计技术与方法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完善审计准则,提高审计的技术方法,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进行培养,从而改善盈余管理现象。

3.审计相关理论分析

(1)审计主体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理论分析

审计主体一般指的就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他们是接受委托方的委托,对某一特定的单位进行审计,核实对方单位的信息真实、完整的程度,从而提供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报告,以使投资者和股东能够根据审计报告了解被审计单位公布的信息的真实情况,使其做出正确的投资选择。

审计主体正是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审计,其主要在于关注公司管理层对公司利润进行操纵的行为检查和监督,也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说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能力较强,工作经验丰富,那么他们在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时,就更容易发现被审计单位在哪些地方可能存在问题,对于被审计单位公布的信息,在哪些方面或者怎样的程度上会存在信息不真实的风险或者可能,因此能力较强、经验丰富的审计机构和审计师所提供的审计报告质量就会很高,他们能够充分的指出企业在哪些方面存在有不真实的情况,投资者和股东就能据此进行投资决策。同时,高质量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存在,能迫使企业在编制财务报告的时候能够因为外部审计的存在而公布较为真是的信息,减少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提高企业公布信息的真实性。

(2)审计特征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理论分析

审计特征一般是指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以及公正性。

独立性是审计最基础的特征,同时也是区别于其他工作的最本质的特征。审计的独立性是指在审计的整个过程中包括审计工作的结束,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都不能与被审计单位存在任何的联系,特别是经济往来,审计人员也不能与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有任何关系,这样才能使得审计机构在进行审计时能够独立的审计,而不受其他人的影响。这是审计独立性所要求的,也是审计工作进行的基础。如果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存在任何利益上的往来,审计单位就不能保证其出具的审计报告具有公正性,社会及政府也会对其审计意见持怀疑态度,审计工作就不能正常进行。因此独立性是最基础的特征,如果审计没有独立性,那么他们对于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不具有话语权,对于被审计单位的错报和违规行为不能独立的指出,其审计结果往往掩盖了真相。

审计的权威性是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真实的交易行为的证明,他们也有权对被审计单位的整个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在审计过程中,被审计单位应答应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于企业经济业务方面的要求,在审计工作完成之后被审计单位不能因为审计机构提供的真实意见而对审计机构心怀不满。只有保证审计的权威性,审计工作才能正常的开展,那么审计结果才会是可靠的。

审计的公正性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必须公正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不得带有任何偏见来审计被审计单位。要知道,只有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才能为社会公众所接受,审计人员一定要认识到其审计工作是对股东和社会公众所负责,只有被股东和社会公众所认可,其审计工作才有意义。

(3)审计技术与方法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理论分析

审计的技术与方法是从最微观的层面上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产生影响。审计技术与方法的提高,能够直接从会计报表、会计账簿和会计凭证发现去存在的错报和违规行为,是发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最为基础的方法。在我国审计的技术与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账项基础审计一般是指审计人员对企业在这一个会计年度或期间所有的经济业务和事项进行审查。账项基础审计的优点是对缺乏内部控制或者是内部控制极度混乱的企业,可以十分高效地展开审计工作,检查相关凭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缺点在于没有办法检查账项、交易的完整性,得出的审计意见很难准确、真实。账项基础审计工作量较大,对于检查的完整性要求较高,有利于降低财务人员的盈余管理行为。

制度基础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对于企业的内部制度进行审计,了解企业内部制度的执行情况。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实施有两个前提:第一是管理层诚信无欺诈,第二是内部控制完善和抽样总体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可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降低管理人员的盈余管理行为。

风险基础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对于企业可能存在的不能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风险进行审计,企业存在的执行风险,外部风险等进行审查和考量,确定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不能公布真实信息的风险。如这些风险超出可接受水平,则应采取风险控制措施控制此类风险。风险基础审计方法对于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影响较小。

4.结束语

对于审计主体、审计特征、审计技术方法这些基本方面的研究,可以从最微观的层面来确保企业公布信息的真实准确。与国外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有着不同的生存环境和市场效率,因此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力和方式也不同,在对审计和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研究时,应综合考虑审计的主体、审计环境以及审计技术与方法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研究,应该要了解到只有审计主体具有其应有的专业能力,审计保持独立性、权威性和公正性以及审计技术方法的使用,才能在最基础的层面上保证企业公布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才能降低企业的盈余管理。

不足之处:本文对于审计与盈余管理的影响主要从审计主体、审计特征、审计技术与方法进行研究,然而在资本市场上,盈余管理的动机很多以及表现形式非常复杂,本文的研究范围较小,研究内容单一。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研究。

廖莎(1993.11-),女,贵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学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盈余审计工作主体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消费电子(2022年6期)2022-08-25 09:48:22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中国外汇(2019年10期)2019-08-27 01:58:00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
外语学刊(2011年3期)2011-01-22 03: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