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视角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6-03-16 02:29:32张琳慧杜逸涵
环球市场 2016年11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专业人才人才队伍

张琳慧 杜逸涵

武汉科技大学

人力资源视角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张琳慧杜逸涵

武汉科技大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制度的发展,社会工作的类别不断细化,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不仅数量增加,也对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工作人才的缺失、人才结构失衡等问题已成为阻碍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原因。通过对一线社工的调查,发现人才建设中现存在的问题,结合一线社工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人力资源视角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人才建设的路径,切实推进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人力资源;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

(一)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举措

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人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不仅在局限于传统的社会安全方面,更扩展到影响社会生活、破坏社会协调的社会关系问题。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指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其对社会具有积极地稳定和整合功能。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通过推进专业服务,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使社会工作在社会上不仅扮演的是单一的职业定位,更多的是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社会协同治理的关键角色。

(二)深化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在2020年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提供多元社会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可以拓展社会工作的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更好的帮助弱势群体走出困境;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化,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任务终会由社会工作者所承担,切实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对社会事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三)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必要前提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为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是社会工作服务开展的主体。在助人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社会工作开展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服务的有效与否。因此,为更好地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和提供高效的服务,加强社工人才队伍的建设势在必行。我国社会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在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上均有提升的空间,只有不断增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才能切实使社会工作在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应用的作用。

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面临的挑战

作者对多省市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采访,向广东、湖北、四川、山东、贵州等多省市的一线社工共收回有效问卷283份。其中,男性70人,女性213人,35岁以下的一线社工占到了93.64%。通过对问卷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在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人才数量不足、社会认可度低、管理体系缺失等问题,制约着社会工作的发展。

2.1专业人才数量不足,未能满足实际需要

近年来,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我国现在正面临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其产生的社会问题仍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人才提供解决的方案和相关实践;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将重新交予社会力量解决,这对我国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数量需求不断增大,如今,从事社会工作的一线社会工作者人数却远远不足满足需求。

《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力争2015年中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而实际到2014年底,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数量仅为40万人,其中全国持证上岗的社会工作者(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有15.9万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进度迟缓,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实际需求,这制约着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

2.2社会认可程度较低,阻碍人才队伍发展

社会工作作为新兴职业,社会对其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了解不足,认可程度也不尽人意。认可度低一方面影响了社会工作服务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也阻碍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保有和扩大,导致人才建设的推进十分困难,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服务对象及社区居民对社会工作者的认可程度普遍较低。调查数据显示,有6.36%的服务对象对社工“非常认可”,对社工“比较认可”的占41.7%,46.29%的服务对象认为“还可以”,5.29%的服务对象对社工“不太认可”。而社区居民对社工“非常认同”的仅占2.47%,49.82%的居民对社工“一般”或“不大认同”;二是社会工作者本身职业认同度较低,人员流动率较高。一线社工能够通过自身从事的职业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得到案主和他人的尊重及肯定,实现自己的职业愿望,调查发现,89.04%参与调查的一线社工的满意度处于“比较满意”和“一般”两个区间,社会工作的岗位的满意度仍有较大的提高和改善的空间。

同时,受对其职业认同的影响,有42.76%的一线社工在近两三年有流动的想法,相较于其他职业,社会工作的流动率比较高,人员的稳定性不够。其中有23.1%的工作者认为“难以实现个人职业的目标”而有离开的打算。

2.3机构管理体系缺失,影响人才保有引进

只有具有相较于外部更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和结构,才能更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避免高素质人才的流失。参与调查的社会工作者的平均收入为2000元左右,与他们期望的薪酬存在较大的差异,51.24 %的社工对他们当前的收入持“一般”的态度,22.97%的社会工作者对他们当前的收入表示“比较不满意”;另外,社工机构对员工只缴纳五险,住房公积金缴纳的只占10%。工资水平低,相关福利较弱,社会工作者生活压力大,导致难以激发员工对此工作的热情,人员流动性大;同时对于新就业人员也不具有吸引力,出现人员流失大、人才补充不足的现象。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其专业取向具有务实性和操作性的特点,被调查对象中27.23%的社会工作者对从事社会工作方面感到十分困难,可见,现有的社工机构在人才培训上的重视程度不足,未形成科学的培训制度,使工作一直停留在传统的模式和方法上,水平和质量难以提高,不能适应实际变化的需要。

三、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探索

3.1强化人才统筹规划,增强专业社会认知

《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研究制定专业岗位开发设置的政策措施;以基层为重点,特别是城乡社区要注重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加强政府在人才统筹中的作用,通过多种方法增强社会认同。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从制度环境上提供支持,完善社会工作人才的福利保障。另一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动员活动,加强面向社会的社会工作宣传。通过发放读物、专题讲座等形式,普及社会工作专业知识;通过媒体、网络、报刊杂志等来加大对社会工作的推广宣传,提高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可度,扩大社会影响,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同时,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社会公益活动,积极组织志愿者和义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出一种全社会尊重、关心、支持社会工作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相关活动,逐步改善社工在社区居民中的印象,使其深入到民心。

3.2加强人才开发培训,建设“校社共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其主要作用于在解决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创新社会治理。高校作为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主导力量,专业教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不再局限于数量,而是提升人员素质和质量。专业化成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成为现实要求。

一方面,加快高校工作专业人才的培训步伐。集中利用教育资源,根据社会工作人才建设的现实需求和发展情况,积极引导高校申办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培养各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同时注重实践教学,增强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校社共生”方式培养专业人才,在制定实施社会工作人才培训规划时,要以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为出发点,分层次、分类型对现有的社会工作者进行培训,既要关注社会工作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更要注重社会工作实务技能方法的等技巧的培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学校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求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高校、专业培训机构和网络教学、专业督导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培训格局。

3.3完善人才使用机制,建全人才的评价、使用、激励方式

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健全薪酬、绩效管理制度,提升人才管理水平,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适应专业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

一是制定符合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需要的薪酬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保证社会工作者的薪酬待遇,建立一套相对科学、合理、社会机构之间相对统一的社工行业薪酬体系,科学、合理的薪酬标准有利于调动社工的积极性。针对一线社工实行宽带薪酬制度,通过将薪酬与员工的能力和绩效表现紧密结合来,更为灵活地对员工进行激励。

二是完善激励体系,形成社工人才从业的内生动力。制定完善激励机制,兼顾不同层次、不同工作年限社会工作者的积极性,将学历学位、资格证书、工作业绩、群众评价等多指标相结合,通过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增强社会工作者对专业的认同感,提升工作积极性。

三是明确社工的岗位,构建合理的社工职业发展路径。通过提高个人与实际岗位的匹配度,是社会工作人才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开展工作;设置科学合理的职业晋升制度,搭建合理的职业发展阶梯,增进社会工作者的自我效能感,相信可以通过自身能力的提升获得更好的待遇,有利于增强组织凝聚力和发展动力。

[1]吴铎.社会工作与社会和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4):1-7

[2]钱梦琴.校办社工机构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协同共生”模式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5

[3]付钰平,谭书先.人力资源视角下武汉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科技视界》.2015(25):35-36

[4]李迎生 袁小平.经济新常态时期的社会工作发展:需求、挑战与应对[J].《教学与研究》.2016.3.5

[5]吕露光.我国城市社会工作人才需求状况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学术界》.2006.6

[6]李莉 李金红 社会工作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8

张琳慧(1995.05-),女,云南人,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杜逸涵(1995.03-),男,山东人,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武汉科技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研究项目“人力资源视角下湖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基于粤鄂两地调查研究”(项目编号:15SHA138)。

本论文受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彭惠青教授指导并得到“社会工作协同社区治理研究”国家课题项目【13BSH088】资助。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专业人才人才队伍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3:58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42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中国商论(2016年34期)2017-01-15 14:24:26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社会建设(2016年4期)2016-12-01 04:34:22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新闻传播(2016年19期)2016-07-19 10:12:07
新时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新闻传播(2015年7期)2015-07-18 11:09:57
人才队伍:发展机制待完善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7
人才队伍建设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