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崇连
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运河流域(淮安段)民间音乐现状调查及流变
仲崇连
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运河流域淮安段民间音乐文化的种类丰富,从文化的起源与成熟,其中经历的流变发展,带给我们深刻的影响,我们不得不思考关于淮安民间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文章从淮安民间音乐的现状调查与艺术流变两个维度探讨淮安民间音乐文化的生存状态。
运河文化;民间音乐;文化现状;艺术流变
运河(淮安段)包括从春秋时为沟通长江、淮河而开挖的邗沟,北宋避淮行运的龟山运河、洪泽新河、沙河、大运河。淮安境内的京杭运河全长63公里,淮安作为运河漕运中枢和管理中心,是京杭运河的黄金水道之一,同时也是南水北调的主要通道。大运河的富饶与美丽不仅赋予了淮安天然的地域优势,同时也滋养了淮安的风土人情,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民间音乐文化遗产。
淮安民间音乐文化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传统民歌、戏剧、舞蹈:南闸民歌、香火戏、金湖秧歌、楚州十番锣鼓、淮剧、淮海戏、洪泽湖渔鼓舞等。其中以淮剧、金湖秧歌、楚州十番锣鼓、洪泽湖渔鼓舞最具代表性也最为广大群众熟知。
(一)淮剧
淮剧又称作江淮戏,它是由田歌、民间说唱与吸收莲湘、花鼓等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淮剧最早起源于清道光至光绪年间,作为江苏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种之一,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演变。最初的淮剧多从以“门叹词”、“香火调”为基础的民间生活小戏开始,后经多位艺术家不断地吸收借鉴各大戏曲的精华之处,创造出了淮剧独有的风格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多元化的娱乐方式开始呈现,淮剧也受到了电影、电视等现代视听媒体的冲击,面临着大环境下戏剧市场的萎缩、观众年龄的老化、剧团经费的不足以及后继人才的缺乏等困境,很多淮剧团只能在夹缝中艰难生存,有的甚至已完全流失。上演的淮剧曲目多为传统经典曲目,如《赵五娘》、《孔雀东南飞》、《孟丽君》、《千里送金娘》等,但同时也有出色的都市新淮剧曲目出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荣获省舞台精品工程。
(二)金湖秧歌
金湖秧歌历史悠久,它是淮安金湖地区广大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插秧生活和劳动,以集体智慧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歌。金湖秧歌不仅歌词内容通俗易懂,其曲调形式也很适合广大群众传唱,而情歌类的金湖秧歌占了较大比重。它清新朴实、优美含蓄的风格更是赢得了劳动人民的喜爱。
九十年代以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湖秧歌的演唱表演形式也随之改变。以前常在秧田里演唱的秧歌,后来也渐渐散去。流行歌曲开始影响青年人的音乐思想,传统秧歌的地位一落千丈。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相关部门开展了广泛的征集和采风工作。2005年,金湖县正式启动了金湖秧歌保护工程,全面开展挖掘、整理和保护的工作。
(三)十番锣鼓
“楚州十番锣鼓”流行于淮安楚州地区,它与一般的民间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差异。首先,作曲家孙毓卿将乾隆首次南巡时欣赏的昆曲宫廷音乐加以记录整理,后多用丝竹演奏,并配置了锣鼓来加强音效,在随后的表演变化中逐渐形成了“楚州十番锣鼓”这一民间音乐形式。
清末,设立在楚州的漕运总督府的职能被撤销,“楚州十番锣鼓”在此情况下也逐渐山河日下,渐渐失去往日的辉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正式开始了编纂《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江苏卷》的活动,“楚州十番锣鼓”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才逐步恢复演出,慢慢开始组织民间艺人重新排练。2003年,淮安市楚州区文化部门开始购置演出“楚州十番锣鼓”所需的道具和服装,并且组织专业人员排练演出。在第二届淮扬美食文化节中,“楚州十番锣鼓”《咏花》首次在艺术舞台上得以重见天日,其原汁原味的古老宫廷音乐风格受到了省内外的一致好评。2008年初,“楚州十番锣鼓”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洪泽湖渔鼓舞
洪泽湖渔鼓舞早期是作为一种祭祀舞蹈来进行表演的,洪泽湖流域的渔民们用这种舞蹈形式来为他们来年的风调雨顺祈福祭祀。洪泽湖渔鼓舞经历了百年来的风雨历程才形成了今日的舞蹈形式。它表演所用的曲调主要有“念佛记”和“嚷神咒”等,渔民们也将这种曲调称为“咚咚腔”或“娘娘腔”。 端鼓腔作为洪泽湖渔鼓舞的前身,表演它时需左手握鼓,右手执槌,边敲边唱,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舞蹈表演方式。
洪泽湖渔鼓舞在清末民国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1957年,洪泽湖沿湖地区有关部门组织部分文艺工作者以及当地渔民文艺爱好者,对传统的渔鼓舞进行了系统地挖掘整理。1960年洪泽湖渔鼓舞参加了省群众文艺汇演,省内外的文艺工作者对洪泽湖渔鼓舞此次演出给予了广泛好评。“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众多文化事业均受到影响,渔鼓舞的演出逐渐稀少。1986年后洪泽湖渔鼓舞的传承人张坤再次编演了渔鼓舞,年年参加市县的文艺演出。在相关部门的倡导与宣传下,洪泽湖渔鼓舞已经被列为淮安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一)风格流变
淮剧最早来源于民间生活小戏,其主要唱调是在“门叹词”、“香火调”和一些民歌小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淮调,具有朴实自然,南北兼容的特点。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去梳理淮剧唱腔风格的演变,不难发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淮剧的声腔风格仍然重视保存传统精华,以一种几近原生态的乡土风格来表演。七十年代后,随着文化视野的开阔以及音乐形式的多元化,淮剧的唱腔风格开始注重追求结构、旋法上的转变,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唱腔色彩性变化。八十年代后,改革开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淮剧的声腔风格趋于从传统向现代基本格局的转变。九十年代后,淮剧的唱腔风格越来越凸显其美学理想,对音乐雅化与现代化的追求逐渐增加。
“楚州十番锣鼓”大多盛行于淮安楚州地区。作曲家孙毓卿将乾隆首次南巡时欣赏的昆曲宫廷音乐加以记录整理,后多用丝竹演奏,并加入了锣鼓来加强音效。除此之外,孙毓卿还将这一形式与地方唱词及打击乐相结合,造就了独特的“楚州十番锣鼓”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楚州十番锣鼓”的文场和武场之分,造就了“楚州十番锣鼓”演奏风格的变化。它所采用的打击乐点子和演奏方式独特新颖,与其他民族和地区的音乐、锣鼓演奏风格存在较大的区别。“楚州十番锣鼓” 锣鼓点子的节奏平稳祥和,所散发的浓厚的宫廷音乐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锣鼓曲牌在“楚州十番锣鼓”演奏中的运用是将唱、奏、敲打三者糅合起来,有时也在乐曲结尾处穿插加入器乐曲,但大部分仍以锣鼓曲牌为主。为增加乐曲的渲染力,有时会在乐曲的高潮处以锣鼓与器乐合奏来烘托气氛。“楚州十番锣鼓”新颖多变的演奏风格使其成为一种广受人们喜爱的音乐形式。
(二)生存环境流变
运河流域淮安段的民间音乐文化,大多起源于明清时期,而清末民国的动荡时期则多为的它们发展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了抗日活动中,洪泽湖渔鼓舞作为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被赋予了宣传抗日的使命,新四军四军师长彭雪枫对民间剧团演出的渔鼓舞进行了艺术辅导,剧团的演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和充分的肯定。同时期,在苏北抗日根据地盐阜文工团等文艺团体拔地而起,此外,还建立了“淮戏研究组”等。抗日活动深入人心,淮剧在此时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具有苏北地方特色的香火戏曾一度在淮安地区盛行。然而“楚州十番锣鼓”在此情形下,它的演奏活动却日渐稀少,甚至楚州城内很难找到一个团体能完整的演奏出“十番锣鼓”。艺人们四处流散,或颠沛流离或下海经商,它的传承与发展一度中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这场由文化领域发端的“大革命”,对中国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影响极为深远。“文化大革命”那十年,秧歌本被没收,锣鼓师傅被批斗。十年的漫长禁唱严重阻碍了金湖秧歌的发展,使得这一民间音乐文化几乎消失。香火戏和洪泽湖渔鼓舞也受到了影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思路及发展模式与时俱进,淮剧艺术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乐剧的音乐内容创作、演出乐队编制、舞台表演形式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淮海戏的发展则达到了它的顶峰状态。自九十年代开始,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由于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普及,特别是港台及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使得人民群众娱乐文化的选择日益多元化,对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的热度大减。金湖秧歌失去了往日在秧田里的风采,淮剧、淮海戏等戏剧的发展也处于被动的状态,演出剧目减少,观众骤减。楚州十番锣鼓以及洪泽湖渔鼓舞的舞台表演虽然仍在继续,但其发展问题同样要面临各种挑战。
每一类民间音乐文化都是在岁月的冲刷下,经历历史的变迁与考验,而逐步发展成熟的。同时,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传统的民间音乐文化正处于一个被动尴尬的状态。艺术风格与生存环境的变化,给淮安民间音乐文化带来的不仅是挑战,而且更应该把它看作一种发展机遇,运河发达的水运条件,为淮安民间音乐文化的繁荣与交汇带来了便利的自然条件和基础,也为淮安民间音乐文化的交流发展提供了更为现实的条件。
[1]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M].中国ISBN中心,1998.
[2]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荀慧.浅谈淮剧之起源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1(10);
[4]孙晓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淮剧文化[J].中华文化论坛,2013(1).
[5]杭文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江苏卷[M].中国ISBN中心,1998.
仲崇连,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讲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理论。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运河流域(淮安段)音乐与舞蹈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2012SJB76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