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新闻的新媒体实践及探索

2016-03-16 01:52苏兆龙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报业报纸传统

苏兆龙

(安徽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 安徽 凤阳 233100)



报纸新闻的新媒体实践及探索

苏兆龙

(安徽科技学院 人文学院, 安徽 凤阳 233100)

新媒体以快捷、互动的传播方式给传统报纸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迫使报纸采取妥协姿态。应对新形势纸媒采取云报纸、门户网站、微薄、App客户端、二维码、公众微信号等方式探索其生存之道。纸媒只有顺应潮流,积极探索,未来的路才能走得更远。

报纸;新媒体;经营方式

新媒体是以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为支撑而出现的媒体,诞生后即迅速攻占了传统媒体阵地,令其猝不及防,处境艰难。传统媒体中受冲击最大的首推报纸。

一、新媒体迅速崛起,传统报业损失惨重

(一)新媒体迅速崛起

中国自1994年4月20日全面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已逾20年。这20多年来中国互联网获得了飞速发展。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网民手机上网率已达83.4%,超越传统PC 80.9%的使用率。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对中国社会影响日渐加深。《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6)》表明,2015年我国实行“互联网+”战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深度融合,对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央级报纸到县市级报纸纷纷推出新媒体新闻,二维码新闻、云报纸、报纸App、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新闻给受众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二)传统报业损失惨重

新媒体诞生后迅速成长、扩张,其速度之快,势力之强,给全球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仅2009 年上半年,就有105 家报纸被迫关闭,报业失业人数达到1 万人。”[1]2012年12月5日《南方日报》载文指出,《法兰克福论坛报》《纽伦堡晚报》和《德国金融时报》相继关闭,受报纸倒闭的影响德国上千人失业。

中国报业也面临着美国、德国同行同样的困难。“2012年传统媒体广告收入中报纸2012年1-11月传统媒体广告刊例花费同比仅增长4.6%,同比下滑近2/3。其中,电视增长6.5%,报纸下降7.5%,期刊增长7.5%,广播增长9.6 %,户外增长2.0%,报纸成为唯一下降的媒体。”[2]

二、媒体融合是纸媒发展方向

面对新媒体的凌厉攻势,新闻从业者在痛心疾首的同时,不得不思考报纸的未来命运。弗朗西斯·加利认为,2040年数字报纸将取代纸质报纸。在国内,保守者认为传统报业拥有资金和采编人才优势,加上中国地域广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报纸不会在短时期内消失。但多数从业者认为,传统报纸媒体应该积极与新媒体融合,借新媒体之力拓展报纸的生存空间。调研发现,无论党报还是都市报,无论全国性报纸还是地方性报纸,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多数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云报纸

“云报纸的具体传播形态可以描述为报纸+二维码+手机+移动互联网+云计算”[3]。具体说,手机用户从网上下载一个“联通亿拍”手机客户端,然后打开“联通亿拍”中的“拍摄搜索”,拍摄本人喜爱的报纸图片或扫描二维码,就可阅览更多的相关视频与信息,还可以享受在线购物服务。二维码新闻、全媒体报纸等与云报纸做法相似。云报纸这个概念最早由京华时报提出,2012年5月17日京华时报推出了《京华时报·云周刊》。 全媒体报纸最早由《南京晨报》推出。《北京晚报》的北京优码、《精品购物指南》的二维彩码等都是类似做法。

(二)报纸App

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数量首次超过PC机上网人数。智能手机普及后,全国各大新闻网站纷纷推出App服务,随后,传统的报纸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如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南都手机客户端等。报纸客户端在内容上非常重视原创的内容,编排位置上设置了导航页和头条。由于许多客户对App还较为陌生,导航页的设置可以方便用户深入阅读,头条则是报纸认为最为重要的内容。App的更新频次和时间节点也非常重要,这些都需要深入研究受众的阅读心理。形式上App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手段综合传播,提高了推送效率。App应具备客户注册、评论、分享功能。操作上,应支持切换、滑动、缩放的功能。

(三)报社门户网站

建设门户网站是报纸融入新媒体的传统做法。现在无论国家级大报还是地市级报纸都建有自己的门户网站,有的还与腾讯等门户网站合作建设。为了方便用户浏览网页,网站均设计了电脑版和手机版。从内容上来看,要比当期的报纸丰富得多,例如人民网(手机版)就设计了新闻、观点、军事、经济、国际、强坛、读图、教育、文化、历史、独家、专题等栏目。在网页形式的设置上也首推专题,其次才是新闻、视界、经济、军事、社会等内容。专题的内容都是当前国内国外的大事件,这些内容是网民最关心的新闻事件。专题栏目还设计了新闻搜索,其他栏目则设计了进入窗口,进入后可以获得更多更细致的新闻资讯。这些新闻,网民均可进行评论互动。囿于报纸版面的限制,诸如强坛这样的栏目就无法在报纸上呈现。另外,报纸新闻也无法进行评论。

(四)官方微博

报纸官方微博是报纸在新媒体上的一个延伸。2012年,@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新周刊、@人民网等相继开通官方微博。微博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微博发布数量、是否原创、议题设置、发布形式、发布类型、发布时间。@人民日报的影响力很大,主要原因即取决于微博发布数量多,议题的设置上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定位明确,坚持党报地位不动摇,发布形式上,人民日报微博主要采用了文字搭图片的形式,极大地提升微博的易读性和形象性,在发布类型上,以原创微博为主,在发布时间上更加吻合网民的作息规律。其微博信息更新及时,时效性强,信息来源丰富,发布形式多样化,因而深受网民尤其是年轻网民的喜爱。

三、报纸新闻新媒体实践的理性思考

2015年我国政府开始实行“互联网+”的战略决策,传统纸媒的改革理应顺应这种潮流和趋势,互联网+新闻,报纸未来的路才能更远。

(一)大胆创新管理体制,优化媒体组合

管理体制决定着媒体的未来。媒体当前的管理体制还是条块分割,虽然同由宣传部门主管,但实际情况是互联网、广电、报社各守一方,各不相让。抛去这三家利益不说,还涉及到与移动运营商的利益之争。在现有的体制下,报社既要出报纸又要开发网站,甚至做视频,其他传统媒体也是如此,无形中加大了新闻的成本支出。长此下去,就会丢失自身的特长,难以生存。因此,传统媒体应“促成媒体突破条块分割的局限,寻求媒体跨媒介、跨地域、跨行业的生存与发展道路。”[3]具体实践中可以尝试组建新的综合性媒体集团,让同样的信息资源在不同的媒介取得利益的最大化,“一个产品,多个出口。一次采集,多渠道发布”[4]。

(二)发挥自身优势,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赢

报网融合的实践过程中,报纸和网络都应明确自身优势和不足,相互取长补短,融合发展,才能实现共赢。报社在长期的办报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和资源,在与移动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都应该坚持和保留下来,而这些优势恰恰是网络看中报纸的地方。反之,报纸也是看中了网络的某些优势才愿意与其合作。报纸的优势一是强大的专业采编队伍。各报社均拥有自己独立的专业采编人员,他们具备敏锐的新闻嗅觉,对新闻事件具有深刻的剖析能力。而网络媒体大都没有自己独立的采编队伍,所发内容多为转载。在“内容为王”的时代,这也成为了网络媒体的短板。二是报纸具有较强的公信力。报纸新闻产品的出口把关严格,“内容的采集、制作和发行经过了一道道严格的把关,公信力较媒体高。”[5]虽然受众需要互动交流,但更需要“观点领袖”,需要中肯、理性、独到的观点,而不是谣言惑众。三是报纸囿于版面限制,所刊载的新闻资讯多为记者编辑精心选择,具有很好的传播效果。网络的优势一是传播速度快,即时即新闻。在传播速度上移动网络强化了新闻的及时性特点。二是满足了受众“碎片化”的新闻需求。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很难有完整的时间阅读新闻,往往是在零碎时间“浏览新闻”,网络新闻的推送正是满足了这种“碎片需求”。三是传播形式丰富多彩。传统报纸新闻是文字加图片的传播方式,新媒体往往采用视频、音频、文字结合的形式传播,弥补了传统纸媒的不足。

(三)寻找新的盈利模式

广告收入是传统报纸主要的盈利模式。这种模式较为单一,也十分脆弱。当互联网潮流来袭之时,传统报纸的广告收入一落千丈。2012中国互联网广告收入达到753.1亿元,超过了当年报纸和杂志广告的总收入。因此,寻找新的盈利模式对于报纸来说,刻不容缓。一要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扩大报纸广告的影响力,提高广告收入;二要培养读者付费阅读的习惯。只要报纸利用新媒体推送的信息是读者急需的,读者还是愿意付费;三是大力开发微信公众号,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管理公众微信号来增加报社的创收。

[1] 张志安.美国报业的危机、对策及启示[J].科学发展,2011(8).

[2] 郭全中.2013年中国报业形势及突破路径[J].新闻实践,2013(5).

[3] 董天策. “云报纸”热的理性思考[J].中国报业,2012(9)(上).

[4] 周必勇.报业“媒介融合”热的冷思考[J].当代传播,2013(5).

[5] 邓修明.新媒体格局下的报网融合初探[J].新闻界,2010(2).

责任编辑:之 者

2016-11-10

本文系安徽省2015年质量工程项目 “编辑出版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编号:2015ZY046)、安徽科技学院2014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图像时代的文学传播研究” (编号:SRC2014353)、安徽科技学院2014教学研究项目 “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编号:X2014068)阶段性研究成果。

苏兆龙(1968-),男,安徽凤台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G210.7

A

1671-8275(2016)06-0107-02

猜你喜欢
报业报纸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报纸
老传统当传承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报业转型路径——报业地产走势探析
报业数字化及媒体使命——中日学人、报人关于报业未来的思考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