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君子文化”的哲学特征及其伦理价值

2016-03-16 00:49:14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51
衡水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理想人格文化特征君子

李 季 林(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51)



儒家“君子文化”的哲学特征及其伦理价值

李 季 林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51)

摘 要:君子是儒家文化的一种理想人格,是一个社会的楷模,是人中之花——“人花”;他赋有拯人救世的道义、行仁仗义的情怀、谦恭礼让的胸襟和恪守诚信的践约精神,即赋有道义、礼让、诚信、乐进等独特的君子之性。儒家经典代表“四书”中关于君子的言论较为集中,关于君子的形象也较为生动。《论语》讲君子的仁义、和乐精神;《大学》讲君子的自律、自觉意识;《中庸》讲君子的中正、中庸思想;《孟子》讲君子的平等、伟岸人格。君子文化启示我们,“人有君子之行”是我们人之为人的道义;虽然我们不可能事事都做君子,但是可以事事不做小人。

关键词:儒家;君子;理想人格;文化特征;价值观

君子是儒家文化的一种理想人格,是一个社会的楷模,是人中之花——“人花”;他赋有拯人救世的道义、行仁仗义的情怀、谦恭礼让的胸襟和恪守诚信的践约精神,即赋有道义、礼让、诚信、乐进等独特的君子之性。

我国自先秦至近代的典籍中,关于君子的言论有一万多条,其中经典的名句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恺悌君子,民之父母”(《诗经》),“君子尊道而利民”(《墨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君子见利思义”(《论语》),“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君子当仁不让”(《论语》),“君子成人之美”(《论语》),“君子与人为善”(《孟子》),“君子与物为春”(《庄子》)等。

儒家经典代表“四书”中关于君子的言论较为集中,关于君子的形象也较为生动。

下面我们分别以《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文献来梳理儒家理想人格“君子”的哲学文化特质及其伦理价值。

一、《论语》君子的仁义、和乐精神

《论语》中提到“君子”的有 109处,其中涉及到君子之性、君子之行、君子之品、君子之德和仁、义、礼、智、信、和、乐、中行等君子应具备的品质及行为规范等重要范畴。

君子之性:孔子认为人最初的本性是相近的。但是,为何会有后来的君子与小人之分呢?孔子认为那是由于人的人生境遇、行为习惯的迥异造成的,因为君子成于仁心、“义境”,而小人生于奸情、“利境”。因此君子之性的本质是仁义。

那么,如何修养、体现君子之性呢?

内外双修、文质并茂。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雍也》一个人只有他的内在性情与外在文采表里如一、相得益彰,才能成为一位君子。现在我们说一个人文质彬彬、有绅士风度,就是形容他言行得体、有君子风范。而仁爱是君子之性的基本内容、是君子所以成为君子的前提。诚如孔子所言:“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1]《宪问》

君子之行:孔子认为要全面地判断一个人,必须察其言、观其行。而君子的行为如日月当空,并以其吉祥的光辉照耀众人。“君子之光,其晖吉也”[2]《未济》。当然,君子在成为众人榜样的同时,也接受众人的监督。

那么,君子的行为有哪些原则性的内容呢?

仁、义、礼、智、信、和、乐、中行。

孔子的弟子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1]《学而》做人首先要从根本上做起。只是,什么是做人的根本呢?孔子认为是“仁”、是“孝悌”。

孔子说:“仁者,人也。”[3]《中庸》“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八佾》仁爱就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对于没有仁爱之心的人,礼法和音乐有什么用呢?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连自己的兄长都不恭敬,那么他怎么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呢?更别说成为众人的榜样了。

樊迟问仁。孔子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1]《雍也》只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才能算“仁”行啊。

子张问仁。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1]《阳货》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庄重就不会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拥护,诚信就会受到重用,勤敏就会获得成功,慈惠就会有本钱使用人。

子贡问仁。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雍也》所谓仁人,就是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助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助别人得到的人,即做一个凡事能够推己及人的人。

仲弓问仁。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卫灵公》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如果能够做到人己平等、以“人”的方式对待人,那就是“仁”行。

关于义,即与利益相对应的道义,《论语》把它视为度量君子行为的一个重要标准,说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然后取,“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上”,孔子甚至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人们称呼行为不符合道义的人为“不义子”“不义人”。

孔子在回答子路关于君子是否应当崇尚勇敢的问题时,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1]《阳货》君子当然要勇敢,但是不能唯勇敢。孔子认为:君子应当以道义为上;因为君子如果勇敢而不讲道义就会颠覆国家,小人如果勇敢而不讲道义就会沦为强盗。

关于礼,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1]《雍也》君子广泛地学习、遵礼守法,就不会误入歧途!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1]《尧曰》一个人倘若不懂得客观规律,就不能成为君子;不遵守道德法则,就无法建功立业。

樊迟问智。孔子答道:“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矣。”[1]《雍也》孔子认为做事顺应民心,尊重鬼神而又远离鬼神,就算明智了。

关于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1]《为政》人无信誉,不知道能干什么?就象大车、小车没有车轴,怎么能启动呢?

子贡问政。孔子答道:“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民无信不立。”[1]《颜渊》所谓政事,就是确保国民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如果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会灭亡。

孔子的弟子子夏进而就君民之间的信任予以论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1]《子张》领导树立了威信后,才可以指使群众;没信誉时,群众会以为你在虐待他们。下属取得了领导的信任后,才可以去劝谏领导;没得到信任时,领导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信任是信用的前提。

孔子最后总结道:“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卫灵公》一个人如果做到了崇尚道义、遵纪守法、说话谦逊、做事守信,那他就是一位君子了!

子贡则对他的老师孔子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说:“夫子温、良、恭、俭、让。”[1]《学而》孔子具有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的品德,是一位正人君子。正因为赋有那样的品德,他才能率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并整理出海量的文化古籍。

和、乐则是君子之行的另两个重要特征。

在论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时,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子路》)君子和睦相处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和睦相处。为什么呢?因为君子有义,遇事可以变通,但是坚持原则;小人无义,则凡事利益高于原则。而“和为贵”[1]《学而》“和无寡”[1]《季氏》则分别阐述了君子行礼和治国的妙用。

由史伯的“和实生物”[4]《郑语》而衍生的“阴阳合和而万物生”[5]《天文训》以及和生财、和生利、和生乐、和生美等,则展示了儒家的和生文化和君子致和的目的。

孔子所景仰、敬重的历代君子,除却仁爱人民、平治天下的政治理想和拯人救世的道义之外,在性情上则一律坚毅、乐观。孔子高度地评价了颜回的安贫乐道的行为,他自己更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1]《述而》“知其不可而为之”[1]《宪问》。

纵观《论语》,可知仁是君子为人的根本,义是君子为人的量度,礼、信、和是君子为人的原则,智、乐是君子为人的态度,而恭、宽、敏、惠、温、良、俭、让则是君子为人的情怀。

君子之德:孔子评价子产,说子产具备了君子的四种品德:“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1]《公冶长》即行为谦逊、尊敬领导、关心民众的疾苦、体惜民众的劳动即利用人民符合道义。这就是一位关心人民生活、受人民爱戴的古代的好干部啊。

君子在具体的行为中能够做到仁而不忧、智而不惑、勇而不惧。

而君子的品质就是君子的一件件德行的积淀和积累。

总之,君子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怀仁心、施义行、敢担当,乐于助人、光明磊落、胸怀坦荡,泰而不骄、和而不同、言行一致,敬天知命、尊生重死、安贫乐道,先义后利、先人后己、先公后私,谋道不谋食、谋道不谋器(纵览全局而不限于具体事务),内可以圣、外可以王,像太阳一样,以君子之光照耀众人。

二、《大学》君子的自律、自觉意识

《大学》中关于君子的言论有 15处,说君子慎独而忠诚,具有很强的自觉性,并且为人们特别是为君子设计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向度。

《大学》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3]《大学》。小人之所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是因为小人凡事缺乏自律、自制。

在论述“诚意”的时候,《大学》说明了君子“慎独”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3]《大学》

“君子必慎其独也!”为什么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依然能够谨言慎行、明善自爱、真诚无欺呢?因为君子把他律已经内化成自律了,君子的行为已经成为一种自觉意识下的自觉行为。那么,为什么君子能够内化而小人就不能够内化呢?因为君子能够“思诚”而诚意。

可见,无论是《礼记》还是《孟子》,其关于诚、善以及君子的理念,都是先验的、前置的。但是相对于大众,君子作为一种人格典范、赋有更多的自觉的自律性则是无疑的。

三、《中庸》君子的中正、中庸思想

《中庸》中关于君子的言论有 34处,说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有操守有才华,德才兼备,赋有“中庸”的性情和“中正”的形象,行事不狂不狷、不偏不倚、中道而行、公正适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君子赋有理性和辩证思维。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君子)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3]《中庸》。

中庸是君子行为处事的一种方法,即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并非是后来被异化了的好好先生的无原则的“和事”法则,而是一种时中、中正、适当的“中事”方法;它比较易于接近客观事实和客观真理。

《管子》《礼记》《论语》均言:“政者,正也。”而所谓正就是中立、公平。一个人如果能够遇事做到“中正”,就会被人敬重。君子能够做到中正,是因为君子心中无私。而无私才能无畏、公正。

四、《孟子》君子的平等、伟岸人格

《孟子》中关于君子的言论有82处,其君子的形象比《论语》中的更生动、更伟岸。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里仁》君子钟情于道义、在道义上明白,小人钟情于私利、在私利上明白。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这种思想,说:“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6]《尽心上》天不亮就孜孜不倦地去做公益的事,那是圣人舜那样的人;天不亮就孜孜不倦地去做私利的事,那是大盗跖那样的人。圣人舜与大盗跖的区别,就是公益与私利,即义与利。

孟子进而由利与义、生与义、得与义、富与义、仁与义、道与义的论述而推衍出一个人格平等、精神独立、思想自由、形象挺拔的“大丈夫”即君子。

在利与义的关系上,孟子主张先义后利、唯义是从。说大人“居仁由义”[6]《离娄上》“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6]《离娄下》。没有义,也就无所谓仁。在仁爱与道义的关系上,孟子主张道义之行高于仁爱之心。孟子这里所说的义是人生大义、社会道义,它大于个人一时一地言行上的小诚小信。这种义其实也还是一种利,即他利、公利。在孟子看来,无私利、非私利即大利、大义。孟子把个人利益包括个人的正当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对立起来了。而在当今社会,个人的正当利益是受法律保护的。

在富与义、得与义、生与义的关系上,孟子同样延续并发展了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述而》“杀身以成仁”[1]《卫灵公》“见得思义”[1]《子张》的思想,提倡富而仁、仁而富、见利思义、舍生取义。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6]《告子上》这种见利思义、见得思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价值观,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道德楷模,成为引领社会前进的、高尚的、积极的价值观。

司马迁在其《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认为人在本质上是欲望和利益的产物,无利不起早、无利不奔波。因此,人们谋取利益、追求财富、希望过幸福的生活,无可厚非。但是,在追求利益、名誉的过程中,不可不择手段而沦落为小人甚至罪人。

是的,也许我们一生都做不了一个光芒万丈的大人物,但是可以做一个熠熠生辉的小人物;也许不可能事事都做君子,但是可以事事不做小人。

在现代法治的、市场经济社会,大公无私是我们所倡导的,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利人利己是我们所肯定的,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是我们所反对的,唯利是图、先利后义、先己后人是我们能够包容的,而不当得利则是依法要归还的。

孔子说:“仁者,人也。”它高度而简要地阐述了儒家“人”的本质。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所谓“人”,包含四个层次即小人、民、君子、圣人,其中君子和圣人是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

儒家历来把小人与君子对应、把民与君对应。相对于君而言的民,就是广泛意义上的人民大众,就是“治于人”的“劳力者”。

在君与民的关系上,孟子有一句响彻了几千年的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6]《尽心下》在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等阶级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君权神授是常理、君贵民贱是常识;孟子为什么会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提出民贵君轻的所谓民本的思想?这与他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6]《滕文公上》的观点不是相互矛盾吗?

其实并不矛盾。孟子在这里所说的是“民贵君轻”而不是“民贵君贱”。他是从人民的重要性而不是从人民的尊贵性而言的。他“贵民”的目的,是“用民”。因为就在他的“民贵君轻”一句的后面,给予了解释:“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6]《尽心下》有了人民才有天子,有了天子才有诸侯,有了诸侯才有大夫。是啊,如果没有人民尤其是没有人民的拥护,哪来的天子之说呢?您孤单单的一尊天子去统治谁呢?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与其所意欲推行的仁政、王道、德治的主张是一致的。

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面旗帜。

而孟子的“君轻”中,确实有“轻君”的内容。孟子认为,君主并非都是君子。君主不但不一定是君子,而且还可能是“民贼”。这样的话几千年来也只有伟岸的孟子才敢说。

在《孟子·梁惠王下》中有一段齐宣王与孟子关于“武王伐纣”的论辩: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认为武王不是“弑君”而是“诛一夫”,因为纣王残害仁义,失仁于臣、失义于民,已经沦为民贼民寇——人民的公敌。

敢于在一位君主面前言说一位古代的君主不是人君而且在当诛之列,可见孟子的智慧,更可见他的勇气。而孟子指责一位当世的国君梁襄王不仁,“不似人君”,则真正地体现了孟子作为一介知识分子的勇敢和人格的伟岸。

君子是“君”与“子”的合璧,是“君”中之“子”,“子”中之“君”,最初指古代贵族中的优秀分子,而后延伸为优秀的士即知识分子、甚至优秀的庶民,即君子历经了贵族君子、精英君子、平民君子的下移和广延的过程。

君子,也称大人、大丈夫,是孟子人论中的一种理想人格、一种人生境界。

君子在言行上,“惟义所在”;在义利关系上,唯义是从;在生活中,能够自觉地做到先义后利、先人后己。

君子具有独立的人格、浩然的正气,有责任、敢担当,有节操、不屈服。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6]《公孙丑上》这种浩然之气,集“道”与“义”,是一种澎湃的正气;它“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刚正不阿。一个人如果胸中充满了这种气,那他就能够昂首挺胸、顶天立地,就会是一个人格平等、精神独立、思想自由、形象挺拔的“大丈夫”,而不是一个整天点头哈腰、唯唯诺诺、精神佝偻的势利小人。

孟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胸中有了那种浩然之气,就近乎是一位正人君子了,在社会上就会有责任、敢担当,遇事就能够有节操、不屈服。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6]《告子下》君子、大丈夫因为有远大的志向,将来要承担重大的责任,因此不仅要具备相当的能力,还要在身心、精神上有所历练和磨难。有了健康的身体、健全的心理、坚韧的意志、宏大的理想以及能够大有作为的能力,你才有资格豪迈地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6]《告子下》

为了把君子、大丈夫的形象说得更明了,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上》一章中列举了齐国大夫成覸评说齐景公和孔子弟子颜回自比舜帝两个例子:成覸评说齐景公道:“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他齐景公是一个男子汉大丈夫,我也是一个男子汉大丈夫;大家在人格上彼此是平等的。我干嘛要畏惧他呢?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1]《雍也》安贫乐道而著称的贤者颜回更是自况古代圣人、“仁政和王道的楷模”舜帝,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6]《滕文公上》他舜帝是谁啊?我颜回是谁啊?只要是实施“无为而治”、有所作为的人,就都能够做到。

而像公孙衍、张仪那样崇尚武力、推行霸道的纵横家,虽然能够“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6]《滕文公下》,但是孟子并不认为他们是君子、大丈夫。

关于君子、大丈夫的形象,孟子还有一句更生动、更精彩的话,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6]《滕文公下》

在当今社会,贫富分化现象比较严重,脱贫思富之心是人之常情,然而面对金钱和贫穷、弱势和强权,富贵而淫、贫贱而移、威武而屈不但未被疑惑、非难,竟然还成了部分人的时尚和共识,则不能不令人愕然。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一部分人确实先富起来了。可是其中却有许多人富贵而不知“道”,为富不仁、为富不智,整日花天酒地,追求奢侈、寻求刺激,全然忘了还有“天下为公”[3]《礼运》和“民吾同胞,物吾与也”[7]《西铭》的理想。

某电视台相亲栏目的一位女嘉宾的肺腑之言“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说明在物质时代,人性尤其是女性的物化和人们行为的功利性是多么严重:功利或功利主义实在还是一种本能,其高度还在匍匐与站立之间。人们好像忘了人生还有“美好爱情”和“坚贞不屈”的传说。但是,人毕竟是人,不能沦为物质的非人;非物质性便是人性中可以光辉的元素。因此,孟子说人不仅要有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还要有羞恶之心。

孟子说威武不能屈,就是说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他人的合法利益、为了个人的正当利益,不畏权势,坚持真理和正义。这是作为君子、大丈夫的应然之义。在当今,这也是全体党员和各级干部的应然之义。

我国而今所处的是市场经济社会,我们不可能完全仍然按照传统文化儒家君子的标准来要求现代人“近义远利”“无私”“无欲”“无己”,而是要汲取传统文化中儒家君子拯人救世、民胞物与、见得思义、先人后己的道义和崇高精神,以道义、礼让、诚信、乐进的君子之性,践行人民性、时代性、先进性,以情养心、以德修身、以业立功,争做当代君子,从而达到“情德兼修,义利双获,美乐皆至”的当代君子的理想境界。

王充在论及他的社会理想时,归结道:“家有十年之蓄,人有君子之行。”[8]《期治》这种从“小康之家”到“大同社会”过渡期间的“中美生活”的社会,实则就是一个人人衣食无忧、情趣高尚的“君子社会”。

君子文化启示我们,在现实中,虽然我们不可能事事都做君子,但是可以事事不做小人,而“人有君子之行”则是我们人之为人的道义;在一个注重礼仪的文明古国,如果我们能够重振君子之风,能够自觉地以君子之心践君子之行、成君子之德,形成人人崇尚君子、人人争做君子、以做当代君子为荣的良好的社会风气,进而形成一个“君子社会”,那应当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我们探究传统文化中君子文化的本质,就是要重塑“当代君子”形象,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从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君子社会”。那样,就诚如一位学者所言,我们中华民族就真正成了中华贵族,成了一个不但富有、富强而且文明、高尚、备受世人尊重的民族。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 杨天才,张善文.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 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 左丘明.国语[M].陈桐生,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

[5] 陈广忠.淮南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6] 方勇.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7] 张载.张载集[M].章锡琛,校.北京:中华书局,2012.

[8] 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责任编校:卫立冬 英文校对:吴秀兰)

Philoso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fucian “Gentleman Culture” and Its Ethical Value

LI Jilin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 Anhu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Hefei, Anhui 230051, China)

Abstract:A gentleman is a kind of ideal personality of Confucian culture, a model of a society, and “a human flower” among people. He is endowed with the human morality of saving others, the compassion of devoting himself to righteousness and intergrity, the mind of being modest and polite, and the siprit of faithfully adhering to his promise, that is, he has the unique personality of a gentleman. In the masterpiece “Four Books” of Confucian classics, the statements of a gentleman are mostly expounded, and the images of gentlemen are vividly described.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s concerned with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harmonious and happy spirit. The Great Learning is about gentlemen’s self discipline and self consciousness.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is about gentlemen’s impartial thought and the thought of the golden mean. Mencius tells gentlemen’s equal and great personalities. Gengleman culture gives us enlightenments that “having a gentleman’s behavior is the moral principle for us human beings, and that although we can not be gentlemen in doing everything, we can not be villians.

Key words:confucian; gentlemen; ideal personality;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values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6)03-0034-07

DOI:10.3969/j.issn.1673-2065.2016.03.007

收稿日期:2015-07-22

作者简介:李季林(1964-),男,安徽阜阳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哲学硕士。

猜你喜欢
理想人格文化特征君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44
君子无所争
儒家君子人格的当代意义
道德与文明(2016年6期)2017-02-21 17:29:38
有君子之道四焉
浅论庄子的理想人格思想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5:45:03
儒家理论中女性的理想人格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9:13:22
试论当前新媒体艺术呈现的文化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38:15
谈青春题材电影的母题书写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1: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