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评论体散文修辞格特色

2016-03-16 00:08朱洪利
关键词:梁启超

朱洪利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梁启超评论体散文修辞格特色

朱洪利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摘要:学术界对梁启超作品的研究历来集中在其思想文化探究和政治活动分析上,从语言学视角研究梁启超小说或散文的文章为数不多。从语体修辞学视角来看,梁启超评论体散文运用比喻、层递、排比等多种修辞格。探析这些典型修辞格使用的特色,可以更加全面解读梁启超的经典文论,深入学习政论语体中修辞格的使用。

关键词:梁启超;评论体散文;《少年中国说》;比喻辞格;层递辞格;排比辞格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在中国近代史发展进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梁启超文论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意义

20世纪,学术界对梁启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晚年政治活动、梁启超的文化思想、梁启超的佛学研究及其与基督教的关系、梁启超与中国近代化问题、梁启超的哲学思想、梁启超的社会启蒙思想”[1]几个方面。21世纪以来,已有学者对梁启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与综述,如:曹亚明的《海内外梁启超文学研究综述》[2],侯杰、林绪武的《近百年来不同语境下的梁启超研究》[3]。从整体上看,对其思想文化和政治活动的研究十分丰富,特别是对梁启超与中国近代化问题的研究更是硕果累累,而对其文学研究相对而言较少。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梁启超文学研究方向上,学者更多关注于其学术思想和国学文化,研究其小说或散文的为数不多,且多从文学的视角进行,从语言学视角进行研究的数量不多,但不乏精彩之作。肖艳的《梁启超的演讲特色》一文,结合梁启超学术演讲上的某些重要篇目,探讨了其情浓、意新、识广、言畅的演讲艺术特色,内容翔实,取例典型,在研究范围上突破了梁启超政治研究、文化研究和思想研究的老路。[4]张改亮的《梁启超散文特点研究》分析了梁启超散文的文体演变,指出在思想内容上梁启超的散文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并论述了梁启超新文体的产生及其三方面特点。[5]何云涛的《梁启超的“多语体”文学实践》从语体风格上对梁启超的文学实践“多语体”并存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于这种古文言、新白话及欧化混杂的特点,作者结合当时的创作环境,指出梁启超的散文“探索创新意识难能可贵,也是过渡时代汉语必然呈现的不确定状态”[6],评价十分中肯。以上所举三篇文章虽然涉及梁启超语言文字艺术特点,但是不够系统。本文尝试从语体修辞学视角浅析梁启超评论体散文修辞格使用的特色,以期更加全面地解读梁启超的经典文论,同时更加深入地学习政论语体中修辞格的使用。

二、梁启超评论体散文修辞格特点

钱基博先生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对梁启超的语言文字特点有着较为中肯的评价: “酣放自恣,务为纵横轶荡,时时杂以俚语、韵语、排比语及外国语法,皆所不禁,更无论桐城家所禁约之语录语,魏、晋、六朝藻丽俳语,诗歌中隽语,及《南》、《北》史佻巧语焉。”[7]“评论体是针对当前社会中出现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和现象而发表具有导向性观点时所使用的一种语言体式。其包括评议员文章、社评、时评、短评、编后语、编辑部文章等。”[8]本文取例自《少年中国说》《呵旁观者文》和《新民说》中的《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这些都是梁启超在1896年到1907年间发表的新体政论和文艺性时评,属于政论体下的评论体散文,他自称这些文章“开文章之新体,激民气之暗潮”[9]55。在修辞格的使用上,一方面,因为评论体散文的功用主要是对社会问题发表导向性观点,并且其对象一般是普通群众,所以几乎所有修辞格都可以在评论体文章中使用。另一方面,由于评论体文章以说理为主,要讲究文章的逻辑性和理论性,所以比喻、比拟、引用、设问、反问、对偶、对照、排比、反复、层递这些修辞格在评论体中频频出现,使语言表达在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同时,可以增强文章气势而又不妨碍逻辑的严密性、表意的准确性。双关、仿词、拈连、夸张、婉曲这些修辞格不利于表意的明晰、说理的透辟,因此,在评论体文章中不常用。

(一)比喻修辞,生动形象

比喻是借与甲事物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打比方来说明甲事物的一种辞格。梁启超的评论体散文中恰当地运用比喻,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社会功用。

例1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白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比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10]7例2譬之游鱼居将沸之鼎,犹误为水暖之春江;巢燕处半火之堂,犹疑为照屋之出日。[10]70

例3国民之文明程度低者,虽得明主贤相以代治之,及其人亡则其政息焉,譬犹严冬之际,置表于沸水中,虽其度骤升,水一冷而坠如故矣。国民之文明程度高者,虽偶有暴君污吏,虔刘一时,而其民力自能补救之而整顿之。譬犹溽暑之时,置表于冰块上,虽其度忽落,不俄顷则冰消而涨如故矣。[11]

例1中的比喻为博喻和对喻。两个本体“老年人”和“少年人”依次对举出现,选择对比性强的喻体,形象生动。喻体有常见的“夕阳”“朝阳”“瘠牛”“乳虎”“秋柳”“春草”等中国比较典型的词语,也有当时受西方影响出现的一些新词语,如“鸦片烟”“白兰地酒”“陨石”“珊瑚岛”“金字塔”“铁路”等。博喻的运用贴切恰当,对喻的使用对比鲜明,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例2中将浑沌派比喻为鱼儿在快煮沸的水中仍然欢畅以为春江水暖,燕子在起火的屋檐巢居安稳以为日出照耀。这样形象生动的比喻,刻画出清末政局面临的严重危机,以及统治者中间自以为是、无知愚昧者的形象。例3把愚民与贤主的组合比喻为冬天把温度计放入沸水中,温度随沸水骤升,水渐渐变凉,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也随之渐落;把新民与暴君的组合比喻为酷夏把温度计放在冰块上,温度随冰块忽降,然后等冰块慢慢融化之后,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也还会自然升高。这些例子语言细腻,想象丰富,用这样形象贴切的比喻,说明了国民素质的文明程度与国家政治领导者的贤明程度是一致的。

(二)层递修辞,条理明晰

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的语句,把意思按照大小、多少、高低、轻重、远近等不同程度逐层排列出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叫作层递。梁启超散文中的层递,语意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表现出阶梯式的层次差别,内在联系性强,逻辑顺序清晰,大大加强了评论体文章的说服力。

例4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10]7[10]9

例5拿破仑之流于厄蔑,阿剌飞之幽于锡兰,与三两监守吏或过访之好事者,道当年短刀匹马驰骋中原,席卷欧洲,血战海楼,一声叱咤,万国震恐之丰功伟烈,初而拍案,继而抚髀,终而揽镜,呜呼![10]8[10]9

例6夫古昔之中国者,虽有国之名,而未成国之形也,或为家族之国,或为酋长之国,或为诸侯封建之国,或为一王专制之国……故唐虞以前为胚胎时代,殷周之际为乳哺时代,由孔子而来至于今为童子时代,逐渐发达,而今乃始将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10]9

例4从三个大层面来谈老年人与少年人性格的不同。老年人常思既往、多忧虑、常厌事,而少年人常思将来、好行乐、常喜事。在每一个层面中,又层层相递、环环相扣,进一步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如第一大层面中,主要围绕“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展开论述。老年人因常思既往故生留恋心,因留恋故保守,因保守故永旧;少年人因常思将来故生希望心,因希望故进取,因进取故日新。最后总结为老年人“惟知照例”,少年人“常敢破格”。例5中“初而拍案,继而抚髀,终而揽镜”,一方面按照时间顺序从开始到后来再到最后,另一方面按照人物的境遇程度变化,从征战顶峰到没落战败,依次排序,叙事条理清楚。例6上句中由“家族之国”到“酋长之国”再到“诸侯封建之国”,最后到“一王专制之国”,是从个人家庭到国家社会,范围由小到大,逐层推进,强调了国家体制逐渐壮大完备。下句中的“胚胎时代”“乳哺时代”“童子时代”“少年之界”,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按照人类的生命成长循序渐进过程层递,说明了中国自古至今正是到了年轻力壮之时,更应该利用时势愈变愈勇,情感表达一步比一步强烈,语言极富感染力。

(三)列举例子,说服力强

举例子就是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修辞方法。梁启超散文中所列举的例子,上至三皇五帝之时,下至洋务运动之际,使说明的事物更清晰、道理更深刻。

例7旁观者,如立于东岸,观西岸之火灾,而望其红光以为乐;如立于此船,观彼船之沉溺,而睹其凫浴以为欢。[10]69

例8如见火之起,不务扑灭,而太息于火势之炽炎;如见人之溺,不思拯援,而痛恨于波涛之澎湃。[10]72

例9若冯道当五季鼎沸之际,朝梁夕晋,犹以五朝元老自夸;张之洞自言瓜分之后,尚不失为小朝廷大臣,皆此类也。[10]71

例10立乎今日以指畴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汉武,若何之雄杰;汉唐来之文学,若何之隆盛;康乾间之武功,若何之烜赫。[10]8

例7中为了说明哪些人是所谓的“旁观者”,列举出两个例子,隔岸观火看火光又红又亮为快乐,隔江观水看溺水的人在水中挣扎为快乐,凡是这样的人,就是作者所要呵斥的“旁观者”。例8承接上文,举例子说明“旁观者”中的“呜呼派”,这类人在危险情状下只知道感慨叹息、痛哭流涕,像见到失火不去想着扑灭,空对着熊熊火势叹息,见到有人溺水不去想着援救,却痛恨滔滔河水的凶险。例9中举冯道和张之洞的例子,说明“为我派”“遇雷打尚按住荷包”的唯我本性。例10中列举了中国自古以来国力强盛的尧舜禹三代和秦始皇汉武帝两大帝王,汉朝唐朝以来文学的鼎盛及康熙乾隆年间繁荣的社会文化,来证明昔日国家的富强。

(四)同异修辞,相映成趣

评论语体要动之以情,富有生动性和感染性,才能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梁启超在其评论散文中充分利用了同异修辞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所谓同异,就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近或相同,字面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放在同一个话语流中,使其相互对照、相映成趣的一种修辞方式”[12]。同异辞格的使用在《少年中国说》里面最突出,如:“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千辛万苦,千苦万辛”“朝有朝之老少,国有国之老少”“今日且过,遑知他日,今年且过,遑恤明年”“堂堂四百余州之国土,凛凛四百余兆之国民”,等等,这种修辞使得语言简明扼要、幽默风趣、浅显易懂、音律协调自然,读起来富有极强的节奏感。

(五)对偶对照,精确分明

对偶,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语句成对地排列起来,可以使文章形式上整齐匀称、韵律上节奏感强。在充分运用对偶辞格的同时,梁启超常把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面放在一起,形成对照,使它们互相比较、相得益彰,引导读者辨别是非善恶。

例11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十八省之土地财产,已为人怀中之肉;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为人注籍之奴。[10]8

例12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10]9

例13办事者,无时而非可办之时;不办事者,无时而非不可办之时。[10]73

例11上下两句都是对偶,从地域范围、时间范围,以及经济方面、国民方面充分说明了当时国家衰败的境况,饱含了作者满腔的悲愤。例12通过“朝”与“国”的对照,使何为“朝”何为“国”的概念清晰明了。例13通过对照,也使“办事者”与“不办事者”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语言精练,简明扼要。

(六)引经据典,论证犀利

梁启超的文章常引用史实典故或故事,引用流行的或具有权威性的现成话,如成语、谚语、格言、俗语、歌谣、名人名言及典籍语句等,以印证自己的认识或感受,抒发感情顺畅真挚,论证道理犀利深刻,同时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与说服力。

例14岂所谓“老大嫁作商人妇”者耶?[10]8

例15人命危浅,朝不虑夕。[10]8

例16西风一夜催人老,凋尽朱颜白尽头。[10]11

例1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10]12

例18中国词章家有警语二句,曰:“济人利物非吾事,自有周公孔圣人。”中国寻常人有熟语二句,曰:“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10]11

例19《诗》曰:“子有庭内,弗洒弗扫。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11]70

例20旁观之反对曰任。孔子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任之谓也。[10]75

例14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例15出自李密的《陈情表》,例16出自刘禹锡的《酬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例17出自岳飞的《满江红》,例18出自民间警语和熟语,通俗易懂,例19、例20都引自中国先秦典籍,言简意赅,巧妙精当。除上面所举之外,引用的成语有“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无可奈何、束手待毙”等,旁征博引,充分体现出梁启超国学大家之功底,使文章富有文化气息,同时又观点鲜明,生动而有说服力。

(七)排比修辞,语气贯畅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梁启超在其评论散文中大量运用排比修辞,并且排比与设问、排比与比喻、排比与层递、排比与举例子等辞格相互综合使用,充分服从于增强语言鲜明性、逻辑性和生动性的需要,洋洋洒洒,语气贯畅,而且使句子在修辞上达到整散结合、长短相间、骈散结合、语气错综、变化多端的特点,整体上文章语言活泼而不呆板,生动而不枯燥,论证有力。

例21非哦几十年八股,非写几十年白折,非当几十年差,非捱几十年俸,非递几十年手本,非唱几十年喏,非磕几十年头,非请几十年安,则必不能得一官、进一职。[10]10

例22若一家之人各自立于客位,父诿之于子,子诿之于父;兄诿之于弟,弟诿之于兄;夫诿之于妇,妇诿之于夫;是之谓无主之家。[10]70

例21、例22是句子排比。单句排比中,相同或相近的句式不局限于三个,如开闸泄洪之势;多句排比挥洒自如,语言精练工整,说理铿锵有力。

例23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朝有朝之老少,国有国之老少。朝与国既异物,则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为国之老少明矣。文、武、成、康,周朝之少年时代也,幽、厉、桓、赧,则其老年时代也;高、文、景、武,汉朝之少年时代也,元、平、桓、灵,则其老年时代也。自余历朝,莫不有之。凡此者谓为一朝廷之老也则可,谓为一国之老也则不可。一朝廷之老且死,犹一人之老且死也,于吾所谓中国者何与焉?然则吾中国者,前此尚未出现于世界,而今乃始萌芽云尔。天地大矣,前途辽矣。美哉我少年中国乎![10]9-10

例24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10]12

例25夫对于他人之家、他人之国而旁观焉,犹可言也。何也?我固客也。(侠者之义,虽对于他国、他家亦不当旁观,今姑置勿论。)对于吾家、吾国而旁观焉,不可言也。何也?我固主人也。我尚旁观,而更望谁之代吾责也?大抵家国之盛衰兴亡,恒以其家中、国中旁观者之有无多少为差。国人无一旁观者,国虽小而必兴;国人尽为旁观者,国虽大而必亡。今吾观中国四万万人,皆旁观者也。[10]70

例23、例24、例25是段落排比。例23开头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得出“不能以朝之老少而指为国之老少明矣”的结论。接着四个排比句式,举例列举史上少年时及老年时的具体朝代,以“自余历朝,莫不有之”做过渡,使用肯定与否定相迭的句式,以反问语气增加论证的说服性。最后“天地大矣,前途辽矣”,现在正好到了看我少年中国的时代,大声呼喊“美哉我少年中国乎”,语句灵活有变,错落有致。例24是梁启超文论中的经典段落,首句提出论点,以八个排比句子说明了少年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是排比与层递的结合使用,条理清晰,通顺易懂。接下来是十个四字短句,长短结合,是排比与举例子的综合使用,气势充沛,感情激昂。例25中三次使用设问排比,语气错综,变化多端。其中前两次给予了明确的回答,第三次以“大抵”引出自己的见解,体现了判断推理的恰当性、严密思考的逻辑性。

三、结语

以上对梁启超评论体散文修辞格特色的分析,体现了他在当时的政局下文言文与白话文过渡阶段的文章特色。正如黄遵宪评论梁启超文章所说:“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13]梁启超在新体政论和文艺性短论的文章中还运用到其他修辞格,如《少年中国说》中“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10]7,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格,梁启超为了反对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们国家为“老大帝国”,强调自己听到这种言论时心中愤愤不平之情,反复使用“是何言”,表达自己的强烈反对与愤怒。相对于梁启超思想、政治上的成就来说,他的文章应该在语言学上受到更多的重视,笔者在此期待更多学者的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张衍前,于志国.近年来梁启超研究综述[J].文史哲,1996(2):94-96,98-99.

[2]曹亚明.海内外梁启超文学研究综述[J].咸宁学院学报,2011(7):35-38.

[3]侯杰,林绪武.近百年来不同语境下的梁启超研究[J].文史哲,2004(4):22-24,34.

[4]肖燕.梁启超的演讲特色[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58-61.

[5]张改亮.梁启超散文特点研究[J].职业时空,2007(3):10-11.

[6]何云涛.梁启超的“多语体”文学实践[J].贵州社会科学,2012(11):18-20.

[7]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M].长沙:岳麓书社,1986.

[8]黎运汉,盛永生.汉语语体修辞[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6.

[9]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9:3.

[10]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9:3.

[11]侯宜杰.梁启超文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12]谭学纯,濮侃.汉语修辞格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1.

[13]洪治纲.梁启超经典文存[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5.

Rhetoric Characteristics of Liang Qichao′s Commentary Prose

ZHU Hongli

(College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MinnanNormalUniversity,Zhangzhou363000,China)

Abstract: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always focused on the study of Liang Qichao′ s works in his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studies and political activ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s, the analysis article of Liang Qichao′s novels and essays is not much. From stylistic rhetoric angle of view, this paper analyzes typical rhetoric use characteristics of Liang Qichao′s commentary prose ,such as metaphor, climax, parallelism and so on, in order to obtain more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Liang Qichao′s classical theory, and to learn the usage of Rhetoric in the political comment style in-depth.

Key words:Liang Qichao; commentary prose; On the Young China; metaphor; climax; parallelism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18(2016)02-0065-05

作者简介:朱洪利(1991-),女,河南林州人,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修辞学。

收稿日期:2015-11-17

猜你喜欢
梁启超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梁启超故乡乡名异说考辨
梁启超人性思想研究
梁启超“趣味主义”对美学教学的启示
梁启超的开场白
梁启超:“我已经是流亡的经验家了”
论书绝句·评梁启超(1873—1929)
梁启超死于医疗事故
梁启超接受劝告
略论梁启超在文献传播领域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