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礼彦
案例教学法下的高职审计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谈礼彦
审计是一门对理论及实践均有较高要求的学科。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导向的一种讨论式开放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本文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审计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并总结了实施案例教学的几个关键点,最后为如何完善案例教学法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案例教学法;高职;审计;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一大求职去向是进入中小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验资、代理记账、纳税申报和会计咨询等工作,就业范围十分广泛。因此,旨在教授审计原理、程序与方法的专业核心课程《审计理论与实务》就显得非常重要。
就现阶段而言,国内高职审计课堂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难题: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日常业务与经济关系更趋复杂,进而导致审计人员的执业风险大大提高,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寓教于乐地灌输“风险审计”的理念是每一位授课老师面临的一大难题;二是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国内企业的业务范围遍及世界各地,一个三线城市的小企业股东也可能来自港澳台或是国外,这就对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熟练运用国内、国际两套审计准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自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以来,内部控制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得到极大提升,使得与之对应的审计理念、模式和技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革,而目前的教材并没有完全呈现这一系列新的变化,也就造成不少学生走上岗位后有“书本与现实脱节”的感触。上述难题对如何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提出了挑战,更指明了高职审计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审计是一门对理论及实践均有较高要求的学科,其教学目标主要在于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仿真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鉴于此,蔡香梅(2005)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案例,可以使得晦涩难懂的审计理论变得活泼生动,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提高其认知水平。
(一)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深化高职审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导向的一种讨论式开放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审计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当前发展的一大趋势。李晓慧(2010)特别强调,教师的职责是在合理选择案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在深入讨论并相互辩证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行得出结果。这种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新型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自我分析的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应对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将审计概念由晦涩难懂变得活灵活现,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案例背后的故事与根源,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审计案例往往是众多概念与内容的总结,系统性与复杂性较大,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在互动中整合前期课程所学内容,强化自身发现、分析、应对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余玉苗(2011)在设计审计课程时,以“创造力、就业力和创业力”为导向,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通过丰富的案例来教授先进的审计理念、模式、程序和方法。高职教学的一大特点是所授内容必须接地气,必须与实务界紧密相连。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应当根据实务界的最新动向来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审计技能。
(一)案例选择的时效性
每一项审计准则的出台,都是基于审计实务中发现的漏洞的“补救”,都来自审计人员的经验和体会,其中某些审计事件已经被学者和研究员们总结为注册会计师审计中的经典案例。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分经典案例已经被反复研究过,其结果在网络上也较容易被学生找到,因此可能会导致学生不愿进行独立深入思考,从而使课程效果大打折扣(侯洪涛,2010)。
随着我国会计、审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不少以往的经典案例在当前的审计环境下已不具备可参考性。因此,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授课老师及时更新案例。
(二)案例选择的代表性
在一份“关于对目前教师的案例教学效果是否满意”的问卷调查(何芹,2009)中,仅有12%的学生的回答在满意及其以上。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于教师所选取的案例及整个课堂的参与组织感到不尽如人意。比如案例缺乏代表性、与我国国情脱节等等。审计案例的质量对课堂教学极其重要,高质量的案例应当重视以下两个方面:一要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与一个或数个审计理论点对应;二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数据资料真实可靠,让学生得以通过仿真练习掌握相关程序与方法。
(三)案例选择的可操作性
来自资本市场的真实案例为审计课堂教学提供了新鲜素材,然而这些案例涉及的公司大多都是业务复杂的上市公司,因而在对案例进行“重演”时存在较大困难,也就很难让学生切身体会审计的整个过程。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授课教师对真实案例进行“剪接”,删繁就简,以使案例变得更容易上手,有助于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来体会到审计流程的各个环节。这种对案例的改编并非是扭曲案例的真实性,而是通过“加工”使得其更具备可操作性。
(四)案例教学法的考评管理
传统审计教学案例存在的一大问题是教学路径的单一。对此,吴秋生(2013)提出以下设想,即拓展案例教学路径,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从而促进学生自主研习。具体来说,就是将案例教学从课堂中拓展到课前课后、从课堂内外拓展到互联网上、从课堂教学拓展到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刘淑芬(2006)、邹照菊(2008)和张雪梅(2010)均提出要建立健全案例教学考评制度。课程教学考核形式应包括课后作业、课堂参与讨论和期末考试,各部分以恰当比例再汇总为最终成绩。
(一)及时更新案例,完善资源库建设
案例教学法能否实施成功,关键在于所选择案例的质量。案例教学法旨在融案例教学于审计课堂之中,以生动活泼的真实案例将教学与实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因此,需要教师对于资本市场保持持续关注,以实务为导向,根据最新政策、准则与法规来及时调整教学,力争向学生传授先进的审计理念、模式、技术及方法,并将其融入案例之中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二)强化案例选择,提高岗位贴近度
针对高职教学的实际,审计学课堂中实施案例教学必须要坚持紧密联系实务。根据近几届会计专业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毕业后进入事务所从事审计、验资和代理记账等工作成为毕业生们的一大选择。但学生普遍反映,由于事务所开展的岗前培训几乎为零,因而很难在短期内达到事务所所要求的专业水平。因此,作为一线的授课教师,一方面需要在日常教学中讲授现代审计技术与常用方法,缩短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要区分审计的不同阶段来介绍相应的审计程序与理念,在学生心中搭建一个完整的“审计流程”和“审计框架”。此外,在课堂外,教师应当结合所搜集的审计案例对会计专业课程《审计理论与实务》的教学计划、授课方案、内容及考核方案进行修订调整,为进一步修订新一届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思考依据。
(三)提高案例可操作性
由于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不能仅是传授书本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提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传统审计学课程的特点是过多注重理论讲授、缺乏学生参与,以致于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得不到较好发挥。因此,案例教学法下的审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革传统的理论课程授课方式,还要通过小组讨论、全员参与以及分组展示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入教学互动当中。通过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逐步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完善考评机制,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取得的成绩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都需要有规律地对照改革目标进行评估与反馈,达到持续改进。完善考评机制是为了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改革,进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此外,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考评以外,也可以要求学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做出相应的评价,明确改革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案例教学法下的课程评价体系,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①是否有一个明确的案例分析主题;②所选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与启发性;③案例背景是否完整、描述是否清楚以及语言表达是否到位;④案例分析是否缜密,能否准确地发现问题、深刻地分析问题根源;⑤对案例分析中发现的问题能否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课题名称:
本文系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案例教学法下的高职审计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6JY04)的阶段性成果。
[1]蔡香梅.2005.浅谈审计学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70~72.
[2]李晓慧.2010.审计学教学案例设计及其运用研究.会计之友,4(下):111~113.
[3]余玉苗.2011.《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创造力、就业力与创业力的塑造为导向[J].财会通讯,12(上):27~28;39.
[4]侯洪涛.2010.论审计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选用.会计之友,1(中):100~101.
[5]何芹.2009.审计案例教学现状及效果评价——基于学生与教师不同视角的分析.财会月刊,9(下):110~112.
[6]吴秋生.2013.《审计学》案例教学体系的创新[J].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29~33.
[7]刘淑芬.2006.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74~76.
(作者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商贸与经济管理学院)